书城文学银杏王
7818600000037

第37章 游踪漫记(14)

来到鲤鱼溪,走溪岸,观溪鲤,谈温情,像这样的场景,或多或少都在游客的眼里定格。看来,浦源鲤鱼溪每一个令人惊喜的意境,启迪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优化环境,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动力。

著名作家郭风说:“观看溪中的鲤鱼,我自然而然地想起杭州的花港,但比起花港来,在这里观鱼有一种特殊的野趣。”有关鲤鱼溪的内容,已被选入北京市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深深地镶嵌在人们的心中。

2009年9月23日

田螺坑土楼群

初夏,乍晴还雨,风云飘缈,如梦如幻。来到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不经意间,一簇土楼群从深山野岭中冒出,让人目不暇接,大有“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断想,产生刮目相看视觉引力。

田螺坑土楼群,至今还保留着200多年前的清代建筑风貌,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方圆”理念的杰作,是中国故民居“天人合一”的光辉结晶。据说,土楼人的开基始祖,从永定迁徙到此,为黄氏家族开辟聚居地,于清嘉靖元年(1796)建起了以步云楼为核心的土楼群。这座方形高3层,每层26个房间的土楼,寓含子孙后代青云直上之意。建楼资金由来有一个不寻常的故事:由于主人诚实勤奋,所养的母鸭与众不同,“每天均生双蛋”,加上“仙女化作田螺姑”暗中鼎力相助,使他很快发迹,建成了第一座土楼。其后,又有3座分别称作和昌、振昌、瑞云的圆楼及又一座椭圆形文昌楼相继建成,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群星拱月、梅花盛开、精美壮观、错落有致、蔚为壮观的土楼群,成了八闽土楼建筑的奇观。

土楼群像是一朵硕大的梅花,开在半山腰绿树丛中,雨霁弥漫时尤显清俊秀美。登楼入室,徜徉其间,惊喜、感慨、顿悟,顷刻间涌上心头。偌大的建筑,当年就是用一把一把的土,一层一层地夯实,建起土楼的。风声、雨声、号子声,流淌着客家儿女怀土之恋,流淌着深山人家安居乐业传统理念。天之方,地之圆,人之和,有着万劫不复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心中的理想,现实的质朴,融入泥土,融入舂杵,融成一首和衷的歌,铸成一座永固的楼。

田螺坑土楼,虽说是土楼,但是并不“土”。无论从采用生土、木材、鹅卵石等有机结合的就地取材方式,也无论从房屋建筑的设计理念,或是内部结构楼层布局,都是堪称山村的建筑典范。从土楼古香、古色、古董,从寓意、风水、实用,都是别出心裁别开生面的创造。置身其间,我想,中国百姓有无限的创造力,其精神依托,血脉传承,信仰崇拜,不管在深山、在平原,还是在城镇、在都市,都是源远流长的,如同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薪火承传。想到这里,又环视山野,四顾土楼,心底的宁静,人气的平和,正像悲心默运一般,令人致远致幽致清。对于这样神奇般的建筑,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也不免赞美一番,说:“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或云宇外飞来蝶,亦说鲁班墨斗花。是此楼形似罕见,环球建苑出奇葩。”

一座山,不在于它的高度,有仙则名;一座楼,不在于它的宏伟,有居则安。田螺坑土楼群,建筑之初衷,也不在于扬名,而在于庇护主人。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2008年7月7日,田螺坑土楼群,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授予“中国最美的民居建筑”等荣誉称号。田螺坑土楼群,名副其实,得其所哉。

2009年10月19日

永远的长江

诗圣杜甫有一首七律名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此诗以登高望远的视野和雄宏的气魄,写出了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一泻万里、奔流到海的雄姿伟态,深藏一股召唤人的力量,令多少人读后感慨万端,千古传颂。

于是,长江,成为我日夜神往的地方。前年初秋,当我去“长江金三角”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考察旅行时,游览了南京博物院,走进中华门,领略“三山聚宝临通济”的意蕴后,开始临近长江水,有幸与之零距离接触,从心灵到视觉得到了一次震撼的感受。

眼前展现的是长江南京段江面。宽阔的江道,粼粼的波光,腾跃的浪花,排空而去的江水,其势其声其容其貌,惊心动魄,心潮澎湃。无怪乎有人云: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在这里,仰望蓝天,阳光明媚,云卷云舒,白鸥翩飞,六合为之神摇,四方为之拱卫,何况人乎。我情不自禁地迸出心声:啊,长江,中国龙,我们是龙的传人!

江面上雄伟壮观的南京大桥,宛若一条玉带,一道飞虹迷人风景,置于万顷碧波之上。这座大桥为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迄今为止长江上最长的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犹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下关与浦口一线牵,天南与地北和谐相连。偌宽的长江,这时仿佛变成了一步可跨的温柔小河。我惊叹大桥工程的恢宏,同时也惊叹中国人的创造力。这或许就是心胸博大的长江哺育的结果。

曾经的长江南京段,浊浪排空,满目苍凉,很长一段时间占据着人们眼球的都是惨烈的色彩。视野之外,战争的阴云时常笼罩着江面,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烽火连天的岁月。

国人都记得,7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的军舰闯入南京江面游弋横行,实施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长江水在呜咽、在咆哮,那是耻辱的日子,那是痛苦的回忆。无论是历经沧桑的长江,还是历经耻辱和创伤的国人,都不能忘记历史,都不能忘记罪恶的万人坑。回顾历史就是为了开创未来!位于大桥南端的下关,虽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但却似一位历史老人,站在江岸上,向人们娓娓讲述着鸦片战争风云,讲述着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他解读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反动,侵略与反抗。多少年过去了,这位老人仍默默地担负起呼吁和平的使命,宣传正义的天职。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焕发着国人强国富民之奋斗精神。

母亲河长江,伸出健美的臂膀,始终把六朝古都南京拥在怀中,美丽且内蕴。不要说规模宏大的明孝陵、气象雄伟的中山陵,单是去雨花台,看无数革命先烈在此留下可歌可泣的史迹,就让革命的精神烙下深深的印记;何况那堤桥相通的玄武湖、林木郁葱的莫愁湖、刘禹锡刻画的“石头城”,以及夫子庙边的桨声灯影秦淮河,更回荡着悠长的岁月记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60年前,长江终于洗刷耻辱,浩浩荡荡奔向东海。历史新的一页就在这里展开。猎猎红旗飘扬在南京“总统府”上空,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南京人是喝着长江水长大的,南京的根在长江,魂系长江,脉连长江。

千百年来,静水流深的长江,创造了灿烂的南京文明,哺育了闻名于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南京人民经受了无数风雨洗礼,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练就了明辨是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非凡身手。“风展红旗如画”,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来,鲜艳的五星红旗一直飘扬到今天。在这面红旗的指引下,日新月异的古城南京迅速崛起,焕发了青春,充满活力。南京儿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一章又一章辉煌壮丽的篇章:鳞次栉比的大厦、飞虹卧波的大桥、宽敞整洁的街道、朝气蓬勃的笑容、绿树成荫的道树,一派大都市的风采……有谁不感受到强大的祖国所带来的好处?

我眺望长江,浮想联翩。长江从一滴水开始,从一汪水起步,不断吸纳,不断前进。它纳百川,汇千流,跨山跳峡,从远古一路走来,后浪推前浪,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气派,横穿中华大地,嬗变成一条东方巨龙。于是有了眼前这波澜壮阔的江面,有了气吞山河的雄姿,让人从心底涌起作为现代中国人的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它何尝不是力量之源呢?它博大的心胸和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意志,这不正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谁突然间唱起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撩拨我心弦……

秋高气爽,掬起南京清澈的江水,喝一口,真水无香呀!“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此时凉风习习,不知何处飘来嘹亮的《长江之歌》,触景生情,心旷神怡。是的,长江,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南京儿女,铸就昨天和今天的辉煌,现在正与时俱进,崛起明天的希冀,彰显巨龙的风骨和正气!长江,我愿意成为你不可分割的一滴水,成为跳荡在你胸膛上的一朵浪花。啊,长江,永远的长江!

2009年8月24日

丽江古城散记

国家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丽江古城,深藏在滇西北横断山区。这里居住着纳西、汉、彝、白等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居多。他们创造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居优美环境。

“小桥流水人家”,从字面上体会,“小桥”、“人家”属于静,而“流水”则属于动。动静结合的画面,在古城丽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赏心悦目之快感。

一股清流从玉龙雪山奔腾而来,欢快地流进了丽江古城。然后,又沿着无数枝外生枝的小水巷道向前延伸,流过一座座楼房、一块块路石,融入了平民的生活中。有了流水,有了水巷,而水巷两旁垂柳拂扬,如同一支支小夜曲跳荡在古城的血脉中。汩汩的水流,没膝深浅,清澈见底,鱼儿自在栖息游戏。水,流动的水,无形中彰显了古城妩媚的灵性。

最能表现古城水的灵性,是在狮山公园内,在江泽民同志题刻前的古老木制情人水车上。渠水冲动着水车,而水车又将一勺勺的清水从水渠中挽起落下,周而复始,乐此不疲。随着水车的转动和发出的“咿咿呀呀”的响声,一下子把人们带到石磨舂米遥远的年代。于是,游人心中也不平静了。

丽江古城的经典之作是四方街。它位于市区中心,是在12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四方街没有围困的城墙,面积约3.8平方公里,设计精巧,构思含蓄。它出于堪舆术风水理念的考虑,说是丽江属木,不建城墙,意味着开放,“天雨流芳”、“权镇四方”的寓意。正由于这一开放,加上城内水巷阡陌纵横,于是巷与巷、街与街之间沟通就得靠桥,靠各式各样的桥相连接。在古城,任你随意剪裁皆成画图。而在这些静静的风景画面上,必有静静的小桥的倩影。可以这样说,小桥在古城无处不在。

最让人称道的是古城的人家。丽江古民居,一般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天,二进数院落,门口前廊檐的结构与布局。它们是纳西民族善于吸收汉、白、藏民族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又融入地方风情和民族特色而成就的杰作。于其中,大魅力、大手笔、出类拔萃的当是木府了。1253年的“元跨草囊”,到1723年的“改土归流”,丽江木司统治者,历经元、明、清3个朝代470多年的经营,营造了这座豪华殿宇。这里有典雅园林,玉水环腰,曲径回廊,雕栏玉柱,巍峨雄浑,浩然而大气,博得世人称誉,被誉为丽江的“紫禁城”。游人来到丽江,无不慕名观光木府。从这个意义上说,木府成了丽江标志性的名胜建筑。而众多民居,则古色古香。传说,其中不少是不畏艰辛走茶马古道的商贾建造的。“山间铃响马帮来”,马帮给古城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古城注入生机。漫步古城的幽静街巷,历史自然地在人行马驮磨滑的石板路上映现。光洁且稳重的石板路,让人默读到古城的古往今来,默读到多民族风格的古风、古韵,让人感受到古城“天人合一”的文化厚重与精美。

沿着古城巷道探幽,每一座楼房,每一块路石,每一道水流,都有岁月浸润的痕迹,都有许多传说和典故。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有着辉煌的纳西族文化,可以静心欣赏到“一匝芦笙吹未断,踏歌起舞月明中”的欢乐。

丽江古城,动的动情,静的典雅,让人看一眼再也无法忘却。

2010年4月12日

寻幽蝴蝶泉

隆冬时节,苍山下洱海畔的大理古城,阳光温柔,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中外观光客,显得十分热闹。明明知道这个时候是蝴蝶休眠期,特意前来一睹蝴蝶泉风采的大有人在。

蝴蝶泉,在云南大理市,苍山云异峰神摩山下周城村北侧。它由五彩缤纷的卵石垒砌成潭,山泉过石穿洞,汇聚而成。潭边树木成荫,花草飘香,空气潮润。每值春暖花开季节,有数不清的蝴蝶从四面八方向水潭集会。它们或翻飞穿梭于花草林间,或追逐嬉戏于泉边,或栖息倒悬于枝枒,形成交头接耳、首尾相衔多彩多姿百看不厌非常壮观的群蝶聚集的景况。因此,此潭被称为蝴蝶泉而闻名天下。

明崇祯十二年(1639)四月,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于此,见到如此盛大的蝴蝶集聚场景,惊叹不已。于是,在他的游记中就留下了这样的记述:“花如蝴蝶,须翅相然,与生辉无异;又有真会千万,连续物足,自树颠倒悬如下,及于水面,缤纷络绎,五彩焕然……”徐霞客是个惜字如金的游记大家,在这里却大书特书蝴蝶泉的蝶会,实在是难得实在是有感而发。大家尚如此多情,如此慷慨,如此惊喜,更何况是平民百姓,无不心动乎!蝴蝶泉当之无愧为大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