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是郑和下西洋的始发地,郑和船队出洋时所带的黄酒就是就地取材的长乐黄酒。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是郑和船队必经之地。随船队出洋谋生的长乐人就选择马六甲为移居地。于是,长乐与马六甲有了不解之缘。至今,马六甲居民的风土民情、生活习俗都与长乐民众有相似之处。
1997年12月,我随福州市代表团,赴马来西亚参加诗巫福州公会成立50周年纪念庆典大会。对于我来说,很希望利用这次机会来一次寻根溯源。于是,我游览了地处世界主航道“咽喉”部位的马六甲,寻访了郑和在马六甲留下足迹的“三宝山”、郑和当年饮用之水井“三宝井”,以及当地长乐人后裔为纪念郑和而修建的“三宝庙”(又称“三宝亭”)。那天,我们看见一尊郑和青石雕像挺胸屹立在山冈上。他身披披风,双手按剑,神色尊严,栩栩如生。这尊雕像的底座呈正方形,正面镌刻着郑和舟师乘风破浪于沧海之中的图案,舟师上空有祥云和翔鸥图案。尽管世事沧桑,然而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还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和谐相处。管理人员说:“感谢你们缅怀三宝,感谢你们来瞻仰三宝。”他的话使我心里产生一种对马来西亚人民的友好与敬意。他们把郑和当作神明一样崇敬,那么真诚,是我始料不及的。
那天晚上,我们应邀出席招待晚宴。刚好,一对能讲福州话的新婚伉俪的婚宴也在这一酒家举行。异国逢乡音,备感亲切。据赴酒席的一位老者介绍,他们是长乐籍的陈姓侨胞后裔,他们的先祖是当年随郑和船队来此定居的。在马来西亚,长乐人与当地女子结婚,繁衍生息,后来发展为“和和人”族群。和和族群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今天还有许多人有饮黄酒的习俗。那天晚宴,接待我们的长乐侨胞陈老先生,用当年郑和“长乐大席”和长乐黄酒设宴。不过,今天的“和和人”把长乐黄酒称为“郑和汉酒”。席上,品味郑和汉酒,说着福州话,仿佛在老家故土一样,那么亲切、纯朴,令人难以忘怀。
2009年4月1日,我随福州市作家协会采风团前往长乐,围绕郑和主题采风。来到长乐,我还是念念不忘郑和汉酒。刚好,长乐市科技协会主席、福州市酒文化研究会会长给我们推介郑和汉酒。随后我们参观了长乐市博物馆、郑和航海馆、郑和史迹陈列馆、闽江口公园“郑和塑像”等景点,我更深刻理解了郑和下西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外交的开拓有着伟大的历史贡献。当时所携带的黄酒,可以说是我国的一种外交酒。其味其情,其深远影响、历史功绩,无法估量。
品味郑和汉酒,无疑是在品味一段难忘的历史。
2009年10月7日
咀嚼韩国泡菜
到韩国旅游,终于有机会品赏一次正宗的韩国泡菜了。它那咸酸适中、口感香脆、色泽鲜丽、辛辣扑鼻的风味早就令人垂涎三尺。几天来,一日三餐,餐餐离不开泡菜。
韩国泡菜,是用白菜加辣椒泡制发酵而成的,是为韩国大众化食品,不但味美、爽口、开胃,而且富有营养,是韩国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家常菜。
《诗经》里,有个“菹”字,《新华字典》解释为酸菜。据说,这种酸菜在三国时代由中国传入了韩国。后来,经过韩国民众变革腌制工艺为泡制工艺,就变成韩国的泡菜了。可见,韩国的泡菜文化里,还融有中国文化的元素。
韩国泡菜经历了几个不同口味的历史阶段。起初,用盐、醋、酒糟、酱等腌制大白菜。到了高丽时代,加入了韮菜、水芹菜等泡汤菜。到了朝鲜时代,加入辣椒,形成酸辣泡菜,并被认为绝佳搭配的泡菜。泡菜的经历大概也是历史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吧。
提起泡菜的营养和功效,韩国妇孺都津津乐道。说它富含维生素、纤维质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其中还有能够帮助消化的酶,对于便秘和大肠癌有良好功效。据说当年亚洲非典流行,韩国人天天吃泡菜却安然无恙。泡菜功劳可大啦!
一种流行的菜肴,都伴随着一种流行的文化。泡菜也不例外。2005年11月,在首尔,为低收入家庭和社会福利机构举办了一次奇特的“用爱腌制的泡菜”活动,不曾想到,竟有几千名志愿者参加,一次用了上万颗白菜。其规模之大,效果之佳,史无前例。泡菜也频频地亮相于韩国各种博览会、展示会上。可以这样说,泡菜对于韩国人来讲,不仅仅是情有独钟的一道小菜,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产物。
在韩国,泡菜食法多种多样。除了有直接食用外,有烤的,有煮的,有制成汤的,也有与五花肉混食的,还可以下面条,做三和饭,总之名目繁多。在韩国不少家庭中,一坛泡菜的原味泡汁可以传至久远,甚尔传承10多代人。且用这样陈年泡汁泡出来的菜,岁月愈久,味道愈浓。所以,韩国泡菜也被称为“用母爱腌制出的亲情”。
在韩国,品赏泡菜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期望,是一种情结。
2011年11月3日
韩国“三八线”记游
朝鲜半岛著名的“三八线”位于北纬38度。众所周知,这条长约300公里的分界线,像一把利剑,斜穿朝鲜半岛,截断小溪河流、崇山峻岭、道路桥梁。今年金秋到韩国旅游,对我而言,“三八线”是必定要去的。
一大早,我们乘坐旅游大巴车,从韩国首都首尔出发,车子徐徐行进,随着“三八线”的临近,城市的高楼大厦,很快被山林所疏远。高速公路虽然宽阔,但见道路两旁罗织着铮铮铁丝网、森森岗哨所、隐隐障碍物和簇簇铁荆棘。这不难看出韩国人安保意识之强烈,临战气息之浓烈。
约半小时高速车程,我们到达观光目的地——“三八线”临津江畔的临津阁非武装区。临津阁位于军事分界线南端7公里处,距首尔市中心54公里。放眼望去,临津江沿着朝鲜连绵起伏的青山,一路南下,逶迤而来,汩汩前行,直抵汉江。临津江是南北界河,一衣带水。江北2公里是非军事区,游人只能在江南距“三八线”2公里的临津阁上向北眺望。江对岸就是朝鲜,一江两岸,近在咫尺。
“三八线”高速公路沿临津江畔而建,韩国人命名为“统一路”。看着统一路周遭冷寂的山地、荒野、田畴等武器隔离带,我深沉地思索着,统一路悠悠呀!迎面是一片莽莽苍苍的丘陵,茂密的野草,参差的树木,流淌的河流,宛如雨后天晴的大自然画面,从公路一直延伸到远方。避开密簇簇的荆棘,不就是一个宽广的阳光道?让你读到宁静、祥和、峻拔,读到无与伦比的浩瀚和葳蕤生机。
眼前是一片无人区的开阔地,这儿没有枪声,没有肉搏,没有硝烟,一切形态都任其自然。或蓝天高远,或白云飘逸,或流水婉约,或悬崖峥嵘,所有的情感显露而舒展。在这自由空间里,各找日光、雨露、水分,尽情地表现自我,随遇而安,是任何人造的盆景所无法比拟的。
为探寻传统战地文化的现代表达,提高国家文化自觉和民族复兴意识,祈愿朝鲜半岛统一,韩国于1972年在临津阁修建了安保旅游景点,并以临津阁为中心,辐射周边的纪念馆、统一公园和各种纪念碑组成诸景观。临津阁外还陈列有“6.25”战争中使用过的坦克、飞机等10多种军事装备。内容简介多取材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向往自由,热爱和平,企盼统一等意思。以“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的理念,把传统艺术与风土民俗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景物表现形式,阐明韩国人民的愿望,客观上表达了他们对民族、对国家意识强烈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的一大创意。
临津阁居高临下,是韩国最靠北的地方,看北部朝鲜,开城工业区就在眼皮底下,开城开得成,还是开不成,朝鲜人的事,朝鲜人当家做主,解决该有多好!“三八线”不是虚线,确实给我大开眼界,触动很大。临津阁与拜望塔遥相呼应。拜望塔以追梦的形式,紧贴时代脉搏,制造一种跟思乡、思亲的温情现象,品格单纯又活色多元,渲染缅怀的氛围,创设一个战争与和平非模式化历史缩影,是理想信仰主题开掘的产物。
右侧山坡上的和平钟阁,高高悬挂的“和平之钟”,以示警钟长鸣,代表京畿道人民对和平的期盼。远处是肃穆、庄严的慰灵塔。这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每年过年、清明和中秋时节,面朝故乡祭拜的场所,为的是纪念那些经历那段不堪回首历史的先人。天阴沉沉的,不时飘零着雨滴,是象征对亲人缅怀的热泪,还是客观上存在着的真情实感与天意的交融?导游把我们带到“临津江驿”火车站点,我匆匆一瞥,浮光掠影的印象罢了。望着锈迹斑斑的轨道,无精打采的指示灯,冷清孤寂的站台,很快就发现这南北交通“大动脉”是一篇多么宏博艰深的教科书。那伸往远方的铁轨,多像是哲人的思维,那阵阵山风,不就幻化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人民心声?那上下求索国家和平统一的一张张宣传品,字里行间,无不摄人心魄,多少印下了如三星集团公司原总裁魂牵梦萦桑梓的遗迹。这些彰显韩国核心利益,公民所表现的爱国意识在感染我们。韩国人甚而通过“地道”,用爱恨情仇,幻化出一幕幕过往噩梦,传达一种爱国物化教育的信息,打动人心。
关于朝鲜战争的峥嵘岁月,可惜今人了解甚少,对此年轻人尤其迷茫。到“三八线”走走看看,能加深您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开阔您的眼界,听到对那场战争和南北对峙的说法,我淡然思之。屈指可数,几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不禁感怀:“三八线头杳难追,真理如金叹不回。临津悠悠逝流水,家国一统盼圆归。”
2011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