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美更美的吗?”有人说:“有,那就是当着你的面把美摔得粉碎。”我想那就是悲剧了。于是我以为:悲剧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我曾经痴迷于悲剧的研究,甚至于呕心沥血、肝肠寸断。有朋友不解,问我:以你这样直率、豪放、开朗的性格怎么会喜欢上悲剧。其实朋友不理解的是悲剧,以为那只是悲伤、悲痛之类的东西。在我看来,只有大胸襟才能容纳悲剧,只有大气魄才能直面悲剧,只有大智慧才能悟透悲剧……
但我终于败下阵来了。在被“悲剧”折磨得身心疲惫、遍体鳞伤之后,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研究悲剧,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以我有限的学识与智慧想探寻悲剧的真谛,更是一个悲剧,于是我选择了逃避,而且逃避得相当彻底——几乎二十年间不再涉足文学评论领域。甚至几乎不写文学类的文章。
然而现实是不可以逃避的。到了喜欢回忆往事的年纪,我发现原来我对悲剧依旧是一往情深、难以忘怀。于是萌生了把早年的作品整理一下,出个小册子的念头。我想那些东西尽管鄙陋、肤浅,但毕竟我曾经投入真情,为之付出心血,总得有个交代吧,更重要的是想借以警示我的后人,以我为戒:做任何事都应当有恒心,有耐力,有毅力,逃避是没有出路的。再有就是借以勉励自己,倘若有生之年还有精力,当将悲剧的研究进行下去。
终于找出了三十年间的三十篇拙文(大部分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过),虽然寒酸,却也勉强可以凑成个小册子。把那些不成样的散文和那些评论文章放在一起,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但其实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对悲剧的研究与理解,让我尤其珍爱人性、人情中的真善美。那散文中的大部分是让我刻骨铭心的经历。无论表达是否精当、准确、到位,我自认为都是真情感、真性情,是我悲剧研究的衍生物。是故,我将此小册子命名为《悲与美》。
感谢孙绍振先生,孙老师既是我的授业恩师,更是我的指路人,他曾不辞辛劳地为我修改文章,不遗余力地推荐我的拙作。在我令他失望之后,依旧能欣然为我作序。
感谢我的妻子刘玉女士,她往往是我的第一个读者,并时有中肯的批评和有见地的建议,为小册子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感谢老同学唐颐先生,正是他对我的鼓励,尤其他的《树犹如此》、《二十八个人的闽东》的出版唤醒了我沉睡多年的写作愿望。
感谢曹而云博士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奔走,促成小册子的出版。
感谢我的朋友和同事兰强、黄雄、叶玲香等同志为小册子的整理、校订付出了辛勤劳动,还有许多热情支持和帮助我的人在此一并谢过。
2013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