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典
7839000000011

第11章 佳节筹备(4)

小孩待老黄牛很亲,白天去放牧,夜时睡在它身边,人们都叫他牛郎。老黄牛待牛郎也很亲,每当牛郎的哥嫂在家偷吃好东西的时候,老黄牛总是叫牛郎回去。一来二去牛郎长大了,哥嫂要和牛郎分家。牛郎不要房子不要地,只要老黄牛,还要辆破车和两只破箩筐,老黄牛拉着车,牛郎坐在锣筐上,离了村,搭了个草棚住下了。老黄牛从嘴里吐出个茶豆,给牛郎点点头,牛郎把茶豆种在门前,第二天出土了,第三天拖秧了。牛郎搭了个架子,没几天就把架子爬满了。老黄牛说:“夜里藏在茶豆架下,能看到天上的仙女下凡。天上的仙女也能看见你,谁要是向你偷看了七个夜晚,她就想做你的妻子。我拉着车儿带上你,把她娶回家来,与你婚配。”

夜里,牛郎钻在茶豆架下向外望,只见一群美丽的仙女来到天池里洗澡。临走时,一个仙女向他偷看了一眼。第二天夜里,竟大着胆子看牛郎;第三天夜里,望着牛郎微微笑,第四天夜里向牛朗点点头;第五天夜里端出一篮蚕;第六天夜里拿着织布梭向牛郎招手;到第七天夜里,仙女们又来到玉池边,脱下轻罗衣纱,在清澈的池水洗澡玩耍,这时,牛郎到池边悄悄地拿走了织女的衣裳,众仙女发觉后都慌忙穿上衣裳一个个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裳裸着身子的织女。牛郎便向织女吐露了心意。织女爱牛郎忠实憨厚,勤劳耕耘,便由老黄牛做媒,与牛郎结成了美满姻缘。乡亲们知道后,都来贺喜,织女把她带来的天蚕分给姐妹们,教大家养蚕、抽丝、织绸缎。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知道牛郎娶了个贤惠妻,能养蚕,会抽丝,还能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好像粼粼闪闪的白河水,都说织女的织布机是从天上带来的,织出的绸缎做成衣,冬暖夏凉。这消息传出出去,引来了山南海北的丝绸商人,伏牛山区的千家万户,都送自家的姑娘来学织。织女心地善良,乐于教人,不到两年,家家户户都学会了养蚕、抽丝、织绸缎。

到了第三年七月七日,织女生了双胞胎,一男一女,男的叫金哥,女的叫玉妹。牛郎耕田,织女织布,他俩和睦相亲,小日子过得非常幸福美满。姑娘和小伙子们都很羡慕。

又过了几年,有天牛郎正在犁地,突然晴空响了一阵雷,老黄牛站住了,望着牛郎流着泪说:“我把织女拉下了天,触犯了天律。天鼓在响,看来我活不成了。我死后,王母娘娘准会来拆散你们夫妻。你记住,待我死后,把我的皮剥下,肉吃了能脱凡成仙,皮做双靴子,穿上能腾云登天。”老黄牛说罢,倒下死了。牛郎哭了一阵,就忍痛照着老黄牛的话做了。

牛郎织女成亲的事,王母娘娘非常震怒,命令天神把织女抓了回去,给她最严厉的惩罚。抓去的那天,牛郎正在锄地。得知消息后,赶快赶回家,只见梭子放在织布机上,两个孩子向他哭诉妈妈被抓走的情景。牛郎听后,悲痛万分。这时,他想起老黄牛临死的嘱托,便用箩筐挑起两个孩子,穿上皮靴,腾空飞去。眼看已遥遥在望,就要追上织女了,孩子们招手叫喊:“妈妈,妈妈。”王母娘娘一看不好,立刻拔下头上的神簪,挥手一划。忽然间,天裂云破,万顷波涛汹涌而下,变成了一条白浪滔滔的天河,牛郎飞不过去了。日后,牛郎和织女只得隔河遥望,孩子们日夜呼喊着妈妈。哭声惊动了天帝。天帝一看是一对孩子,怪可怜的。于是,就允许他们一家人每逢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他们的忠贞爱情和不幸遭遇,深深感动了天上的喜鹊。每到七月七那天晚上,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去,汇聚在一起,互相咬着尾巴,搭起一座巨大的彩桥,牛郎一手拉着金哥,一手拉着玉妹,从这边上桥;织女也从桥那边走过来,一家人走到鹊桥中间相会了。

(活动·庆祝)

由于民间口头流传,使这传说越传越美丽动人。几千年来,曾吸引了无数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至七夕这天,牵牛、织女两星总是竞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方才消失。人们同情牛郎织女,关注“鹊桥相会”,有许多感人的民间活动,有的地方,在七夕把全村庄的雄鸡宰掉,意思是,没有雄鸡报晓,牛郎织女就可朝夕相守,不再离别。

随着神话的深入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晚上,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往往结伙祭拜牛郎织女星,她们用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和瓜子作供品,还有化妆用的花粉。这种仪式叫“贺双星”。焚香礼拜以后,把所供花粉分成两半,一半撒到屋顶上献给织女,余下的自己用。妇女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技艺,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从前的人对“乞巧”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童,身着新衣。少女少妇们用七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得巧。

乞巧的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卜巧的女性各提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

除穿针乞巧、卜巧外,还有“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盒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盒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形。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

“针能浮水”这个活动看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

另外,江南村姑在七夕清晨,有相邀结伴到河边溪旁梳洗的习俗。她们先采七叶野草,揉出青汁,然后用以洗头。年轻的姑娘们蹲在碧波荡漾的河畔,面对朝霞,满天巧云,唱“洗头歌”,直到乌发洗得柔软光滑。她们才迎着阵阵和风冉冉红日回到家中。这种濯发乞巧,在江南水乡甚为流行。

七夕的活动中还有一种叫“看巧云”。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生出各种奇特形状。有的像仙山楼阁,有的像狮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们仰望观赏,随意指点,驰骋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状占卜命运。

乞巧风俗最讲究的要算广州。七夕傍晚,妇女们扫净庭院,沐浴更衣后,家家门口都摆满香案,奉上七杯净水,供上香花瓜果。姑嫂、四邻、同窗闺友,纷纷显示自己所做的绣花鞋、鸳鸯枕、石榴裙、虎头帽、香荷包等女工,还有以姑娘巧手编织制作的精致工艺品,民间玩具,也有手剪的各种窗花、鞋花,及工笔画等,琳琅满目,一件件陈列出来。让亲友邻里过往的人观赏评论,满街恰似成了一个女工技艺展览会。评比优劣并不是为争夺桂冠,而在于交流技艺。

古代,七月初七还有拜魁星爷的习俗,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即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叫魁星或魁首。古时科举取大、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士”或称“一举夺魁”。旧时的读书人相信魁星爷与榜上题名有关,因此,魁星阁遍布全国各地,人们祭拜魁星爷十分虔诚。

五、中秋节

中秋节历来为民间普遍重视,明清祭月之风盛行。按习惯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谓“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早先是帝王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祭拜,此风逐渐传到民间,每逢中秋,民间也有祭日、拜月的风俗,历代相沿,形成了一个传统的活动。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若端午为人们所重视,到了唐代,才逐渐被人重视,因为皇宫里传出了一个唐明皇的八月十五游月宫的有趣故事。

(趣闻)

据《唐逸史》记载:有一年,正值八月十五夜,道人罗公远陪奉唐明皇到皇宫御花园游玩赏月。唐明皇无意中说:“若能上得月宫去游玩一次多好呀!”罗公远听后说:“万岁想游月宫,那不难啊。”说罢,口中念念有词,接着把拐杖向空中掷去。只见拐杖划破长空,一直飞向月宫,紧接着前面出现了一座又宽又广通向月宫的银色天桥。罗公远请唐明皇一同登桥,走了一阵子,不知远近,只觉得寒气逼人,香气扑鼻面前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宫城,门口耸立着一棵又高又大的桂花树,树下有一只白兔在捣药,门楼的巨匾上书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罗公远告诉唐明皇,这就是月宫了。他们进了广寒宫,见宫城里到处是奇葩瑶草,一片琼楼玉宇的气派,景象清雅美观,他们走进一座雕梁玉柱,富丽堂皇的大厅,只见数百位仙女,穿着洁白透明的轻罗玉纱,在水晶如镜般的厅池里翩翩起舞,悠扬悦耳的乐曲在大厅中飘漾回荡。唐明皇平素对音乐很有研究,暗暗记下了这优美动听的天籁之曲。接着,他们在华丽的宫城里巡游了一遭,还俯首眺望了苍茫的大地,“身游银阙珠宫,俯首积气蒙蒙。”最后,取来了拐杖,才回往人间。落地时,只觉得一震。醒来时,才知是一场梦,唐明皇赶紧把刚才梦游月宫在天上听到的曲调记下来,经过整理,这就是后来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提到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娱乐,宋代要比唐代为盛,北宋太宗年间,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代的中秋夜,富贵人家将花苑内的台榭装饰得花团锦簇,民间则三五结群争占酒楼和茶馆,欢度中秋良宵美景。这天晚上,“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深夜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宵”,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张灯结彩扎牌楼,出售好酒佳酿,街市上堆满鲜花佳果,自昼至夜,热闹非凡。

是夜,少男少女还在庭院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婚姻如意,夫妇和美,祭拜时因月属阴,有的地方是妇人先拜、男人后拜,有的地方还有男不拜月的规矩,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社”。

(大事记·故事)

在明朝,明世宗还特派官员大兴土木修建了夕月坛,即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这是专门朝廷祭月的地方。皇帝每三年必亲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余年遣文武大臣主祭。同时,中秋还在大内禁苑中举行祭月活动。

民间祭月也有种种美丽的传说。过去流传着“八月十五天门开”的俗语:说的是千百年前,有个从小给地主放牛的长工,累死累活干了二十年,还是身无分文,孤身一人。有次他不幸身患重病,无法再干活了,就在八月中秋之夜被老财主一脚踢出门外,他无家可归,只得跑到山坡上的一棵桂花树下躺着,眼望明月,暗自悲伤。忽然,从月宫中降下一位美貌的仙女,落在他的身旁。当仙女问明他的不幸遭遇后,长袖一舞,草屋、田地、锅碗、犁锄,奇迹般地出现在他的眼前,从此以后,这个长工就靠着月宫娘所赐之物,过着自耕自种的幸福生活。这事后来渐渐传开,人们便每逢八月十五夜在室外摆供品祭月,祈望“天门重开”,能得到月宫娘娘的恩赐。

(相沿习俗)

中秋节除了祭月拜月,还有给小孩送兔儿爷的习惯。过去人们八月十五祭月时,供奉所谓“太阴星君”的牌位,俗称为“月光菩萨”。其实就是一张纸,上面画着菩萨模样的“太阴星君”,下面画着月宫和捣药的玉兔。在焚香行礼以后就把它烧掉。孩子一般是由母亲照看的,并喜欢模仿母亲的行为。于是就出现了专供儿童祭月的造像兔儿爷,粉白的嫩脸,身披战袍,头戴金盔,左手托着臼、右手拿着杵、背上插着小旗,它的坐骑有狮子、老虎、梅花鹿或骆驼,也有坐在莲花宝座上的,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富有童雅的情趣。祭供之后,就成为儿童玩具了。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了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由于我国各地生活习俗不同,月饼在制作上,品种上和口味上各有特点,按品种有广、湖、京、宁、苏、滇等式,口味有甜咸之分,馅料有荤素之别。

我国不少地方在中秋晚上还有烙“团圆”的习惯,烙团圆就是烙些小饼子和一个大饼子。饼内包上各种馅料,在大饼子上压上诸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西施醉月等图案。吃时,先在庭院中设香案,摆供桌,全家亲人团聚一起拜月、祭月,祭毕之后,由家里长者主持,把祭品分给大家,特别要把大“团圆”按人分切成块,各守一份;如果有人不在家,就把切下的小块留下或寄去,表示在一起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