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是成熟做人的起始点。人们激发与挖掘自身潜能,吸收万物精华后,形成独一无二的人格,拥有自己的信仰,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协作是理性之精髓,现代社会中缺少了协作精神将使自己寸步难行。协作做事,首先要学会独立地完成任务,才能进一步与人分工协作。
1.你是独一无二的当你手拿一把玫瑰花时,有没有对其进行过详细观察?这些玫瑰,粗看起来都十分相似,可是,你再仔细看看,便会发现它们朵朵不同,甚至连属于同种的类别,开出的花彼此都不太一样,如生长的速度、花瓣曲卷的程度、颜色是否均匀等等。只要仔细辨认,均可发现它们各有独自的风姿。
不仅自然界如此,人类的情形亦是如此,亚瑟·吉始博士对古代的生活及民俗极有研究。他曾说过:“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均有他与众不同的生活遭遇。”不错,每个人的生活遭遇都是独一无二的。尽管构成人体的基本因素相同,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奇妙地自成一格,绝不与人雷同。
要想迈向成熟,除非我们先独立,这样才能使自己与他人沟通,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来。
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很困难。例如:我们常常把别人划分在某个阶层——如,普通百姓、中上阶层、中下阶层、大众阶层、低收入群、街头盲流、白领阶层、蓝领阶层、上流社会,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不愿或不能把别人视为独立个体,而只能把大家看成没有特色、没有个性、没有姓名的群体之一。
我们自身的情况也是如此,也是许多人归类的对象。许多社会研究或调查人员,几乎对我们无所不知:每天喝多少饮料、有几辆车子、用什么品牌、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收听什么电台等等。
这一种归类通常强调“定位”、“无藩篱”、“社会流动性”等,以配合我们评判某族群的需要,而完全忽略个人的独特性。个性主义现已遭到破坏,甚至已濒于消亡。难怪我们现在对自己的独特性已越来越没有概念,甚至不敢去思想或采取与他人不同的行动。
当然,现代人对如何使自己变得“有独特个性”这方面的知识,的确充满了渴望。暂且不论社会对我们的评定归类、对我们顺应群体的要求带来什么压力,在内心深处,我们仍知道并渴求自己能与他人有所区分。为了表达这种渴望,解除这种束缚,许多人被送到心理分析家的诊所或精神治疗师的治疗室里。甚至有许多人用酒精、药物来麻醉自己,使自己完全堕落。
有什么方法可以治疗这些疾病呢?要如何才能使我们更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要如何才能以更成熟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这里有三点建议:
第一,每天抽出一段时间独处,以进一步认识自己。
由于现代生活的繁忙与紧张,我们很少有时间给自己深思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抽出时间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但是,不同的人通常有不同的独处方式。有的人,一边散步,一边思考;有的人,独自到花园里走走,放松身心;有的人只坐在窗旁偶尔眺望窗外的蓝天或树木;有的人,喜欢静室独处,或自我隔离。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总而言之,每天抽一小段时间出来,不受干扰,如此,才能好好体验你自己、你的生活、信仰和种种行为。
第二,打破不良习惯的束缚。
我们时常把自己深裹在不良习惯的无聊事件里,在里面窒息而不自知,这需要用意志和强大决心才能将之解除。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生命因此变得迟钝,没精神活力并且毫无创新的能力。
第三,发现生活中什么东西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
兴奋时刻会把我们的真正面目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到满足,感觉出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来,正是这些令人兴奋的事!
人的个性虽不能改变,但可以借由某些行为呈现出来。要想发觉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我们与他人不同、真正具有价值的地方——则必须先去解除许多人性的束缚,诸如:恐惧、畏缩、自我疑虑、迷惑及僵化思想的种种积习。这时,兴奋便有如火把,能把捆绑住自我面貌的层层束缚挣脱掉,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来。
兴奋有许多面貌,爱便是其中之一。有部电影名叫《玛蒂》,便是叙述两个单调寂寞的人,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灵,迈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对另一些人来说,兴奋也可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耶鲁大学的威廉·菲尔普教授,曾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活得又兴奋、又快乐。
危险或紧要时刻也会让人感到兴奋,因为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呈现出来。有些灾难像战争、洪水或地震等,通常会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为人在这种极具刺激或挑战性的时刻,才会把真正的自我和潜藏意识能力激发出来。
心灵的成熟过程,是不停地自我发现、自我探寻的过程,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发现自我是智慧做人的起点。
2.拥有自己的信仰
我们必须信仰某些事物。但是,假如我们没有就此信仰采取行动,一切仍然无用。只有信心而没有作为,是无济于事的。
赫德里太太住在加拿大的沙卡契文市,是个快乐、平凡的家庭主妇。她的生活一直顺遂无事,直到有一天发生了一场可怕的车祸,使她毫无防备地掉入一个大深沟里。
起初,大家以为赫德里太太的脊椎骨断裂,后来,根据X光显示,虽然她的脊椎骨并没有碎开,但骨骼表面仍因擦伤而长出刺状物。医生吩咐她卧床静养三个星期,并且,还带来另一个坏消息。医生告诉她,由于她的脊椎骨有严重的僵硬现象,也许在五六年之后,会全身无法动弹。
赫德里太太描述当时的心情时说道:
“我愣住了。我一向活泼好动,又从没遇到过不顺利的事。但现在,不幸终于发生了。卧床静养的时间由三个星期延长到四个星期,然后是五个星期、六个星期……我的勇气和乐观此时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恐惧……我只觉得自己一天比一天衰弱。
“一天早晨,我从梦中醒来,发觉自己的思绪如水晶般清澈透明。我告诉自己,五年的岁月不算短,我可以做许多事情以帮助家人。只要我继续用药物治疗、不多求,并且有决心战胜病魔,说不定还能改善自己的状况。我不想毫无奋斗便宣告投降,我一定要尽可能勇往直前。由于我这么自信,并且又下了决心想要立刻能有所作为,这么一来,恐惧和无力感立刻消失不见了。我挣扎着起床,想要立刻开始新生活。
“我找了两个字当成座右铭,时时不停地提醒自己:向前,向前,向前!
“这已是五年半以前的事了。如今,我再度进行了身体检查,医生认为我脊椎骨的情况良好,看起来可以继续维持另一个五年。医生要我保持愉快的心境、对生命感兴趣,并且继续向前行。这正是我的信念。只要我身上的肌肉还能活动,我一定会继续走下去。”
赫德里太太的确是一个让人鼓舞的例证。她成熟的表现来自一个信念,并且根据这个信念采取行动。
当然,仅有信仰并不足以让我们变得成熟。信仰的好处是能增强勇气,使我们在接受考验的时候,不至于萎靡不振临阵退却。除非我们以信仰做基础,然后付诸行动,否则任何道理原则都没有什么用处。
耶稣曾说过:“凭他们所结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是的,只有行为才算数。如果我们不能行动,则任何哲学理论叫得震天响,对我们也没有丝毫益处。我们所结的果子将是苦的,我们的生命也是假冒伪劣的。
我们一旦有了坚定的信念,就应当采取行动。
夏威夷有一名建筑承造商,坚信人不可轻易放弃。他不但如此坚信,并且时刻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因此事业做得十分成功。他的名字叫保罗·玛哈。
在1931年的时候,玛哈先生在建筑和工业界到处打听,想要找一份工作。他年轻没有经验,因此四处碰壁,工作完全没有着落。由于当时经济不景气,没有公司需要增聘工程或制图人员,就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往往遭到冷遇。
“我实在感到气馁。”玛哈先生坦承道:“但后来我决定,假如没有人愿意雇我,我就自己来做。我从亲友那里借了500美元,然后成立了一家小小的建筑承造公司。
“不景气吗?当然是的。想要盖房子的人,谁会愿意找一名没有经验又没有名气的人来做呢?但无论如何,我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要干到底。就凭这么一种信念和坚持,我终于找到了几份小生意做。
“我的第一笔生意是承造一栋2500美元的房子。由于缺乏经验,估价不准,结果赔了200美元。但是,有了这次失败的教训,接下去的几桩生意便弥补过来了。由于我坚信人不可轻言放弃,终于渡过了一生中最大的难关。”
不错,人不是因为没有信心而跌倒,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动,并且不顾一切地坚持到底。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付诸行动,这才是通往成功的云梯!
3.不要随波逐流
一位哲人提出:“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一个人能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经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冲击。许多人仅仅为了某件事情时髦或流行,就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而去。他忘了衡量自己的才干与兴趣,因此把原有的才干也付诸东流。所得只是一时的热闹,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机会。
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必然是个不轻信盲从的人。一个人心灵的完整性是不能破坏的。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来评价一件事的时候,错误往往就不期而至了。
我们也许可以做这样的理解:“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
当我们身处于陌生的环境,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参考的时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建立信心,然后才能按照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去做。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并有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
时间能让我们总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评判标准来。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指南,这不只因为许多人这样教导过我们,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摸索和思考的结果。很幸运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对生活上的基本原则表示认可,否则,我们就要陷于一片混乱之中了。保持思想独立不随波逐流很难,至少不是件简单的事,有时还有危险性。为了追求安全感,人们顺应环境,最后常常变成了环境的奴隶。然而,无数事实告诉人们:人的真正自由,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之后,是经过不断追求、拼搏并经历各种争议之后争取来的。
如果我们真的成熟了,便不再需要怯懦地到避难所里去顺应环境;我们不必藏在人群当中,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表现出来;我们不必盲目顺从他人的思想,而是凡事有自己的观点与主张。
坚持一项并不能得到别人支持的意见,或不随从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人不愿随波逐流,并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一次社交聚会上,在场的人都赞同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表示异议。他先是客气地一言不发,后来因为有人直截了当地问他的想法,他才微笑道:“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与大家的观点不同,而这又是一个多么难得的社交聚会。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接着,他便简要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结果立即遭到大家的反驳。但他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最后,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赞同他的看法,却获得了大家的尊重。因为他坚守自己的观点,没有做别人思想的附庸。
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专家至上的时代。由于我们习惯于依赖这些专家权威性的观点,因此便慢慢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以致对许多事情很难提出意见或坚守信念。
我们现行的教育方针,通常是针对一种既定的性格模式来完成的,所以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出独立的领导人才。由于大部分的人都是跟随者而不是领导者,因此我们虽然很需要领袖人才的训练,但同时也很需要训练一般人如何有意识、有义务地去遵从领导。如此,人们才不会像被送上屠宰场的牛羊群一样,盲目地随着走,赴“刑场”也茫然不知。
所以,那些为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大胆提出见解和观点的父母,的确需要勇气。因为通常别人会告诉他们,最好把这些问题留给那些资深专家或权威去解决。但是总有一些勇敢的人,敢于挺身而出,打破权威的观点,对自己儿女的教育问题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见解和观点。有位喜欢独立思考并坚守自己信念的中年人,不断提出问题,并且独自与一般公众的意见对抗。不久,就有不少人敬佩他,选他出来当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委员。后来,不仅他自己的子女,还有不少学生因他所提出的建议而受益。
有许多婴幼医师告诉我们喂养、抚养和照顾孩子的方法,也有许多幼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做生意的时候,有许多专家提醒我们如何做方能使生意红火;在政治上的选择活动,大部分人也是跟从某些特定团体的意见;就连我们的私生活,也经常受某些所谓专家意见的影响。这些所谓的专家通过观察、研究、著述,然后把意见传达给大众,让大众去消化、吸收,并断定它们是一剂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明白,其实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专家。只不过是因为某些“专家”这么说,或因为那是一种时尚,跟着做也可以凑个热闹,图个时髦。
的确,我们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的境界便是:“成为你自己。”在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媒介及装配线教育的当今社会,认识自己很难,要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我们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阶层来区分他们的特点,如“他是工会的人”、“她是职业妇女”、“他是自由派”等等。我们每个人几乎都贴有标签,也毫不留情地为别人贴上标签,这很像是小孩玩的“捉强盗”的游戏。
爱德加·莫尔常常用所谓的“蜗居状况”来警告世人,他认为这种情形会扼杀人类个体的宝贵价值。他说:“人类还无法达到天使的境界,但这也并不是我们必须变成蚂蚁的理由。”
只有成熟的心灵才能够体验人类这种光荣的本质,也只有成熟的灵魂才能体会到“比天使低一点”而不是“比禽兽高一点”的心情。对所有这样的人来说,盲目顺从只是怯懦者的避难所,不是现实。
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能拥有自己的完整心灵,使其神圣不受侵犯,即坚守心灵的感应,不要盲从,不要随波逐流,是非常重要的。
3.独立能激发潜能
独立是什么?独立给人的感觉是孤单,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独立似乎是一个人虚无缥缈地畅游,似乎是一条小鸟自己试着飞行去寻找食物,似乎是一只鲤鱼总想跃过龙门,似乎是一只小鱼幻想游遍整个大海。
我们小时候总是回家等饭吃,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长大了,就不得不亲自回家弄饭吃。我们以前也没有做饭的经验,但面对生活,我们必须得自己试着做饭弄菜,如果做得不错,谁都有了自己的拿手菜,客人来了,随时准备露几手。
独立激发潜能,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离散群体的成就大于其母体。
海外华人约有6000多万,但他们拥有的财富总值很有可能超过大陆近13亿中国人,有人推算他们一年创造的产值,相当于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约5倍于中国大陆。
离散群体的这种优越表现当然令其母体民族有点儿尴尬,但同样也是母体民族的骄傲。因为离散群体虽然游离在外,但与母体文化总是若即若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他们的成功同样也是其母体文化的成功,他们的经验同样也值得身在祖国故土的人们学习。
诗人、新加坡《新民日报》总编杜南发认为,离散族群的特点,就是移民观念加上其他观念的融合。扎根于马来西亚的华人作家黎紫书说,马来西亚年轻的华文作家在发现“断奶”痛苦的同时,也发现打开视野吸收新的养分却一点儿都不困难。“被遗弃族群”的悲哀,“孤儿”的心态,都逐渐淡化了,作为独立完整个体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正在形成。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说,她从来不确认自己写的是“移民小说”。她从中国移居到美国十多年,却不能完全脱离母体。样貌改变不了,本身文化的根须暴露在外,非常敏感,触动了便会疼痛起来。然而,她也极其欣慰地宣告:离散是个美丽的状态。她说,离散让人的触觉更敏锐,视觉更客观,心灵鲜活得像孩子一样,能够完全打开,这对作家来说确是“非常幸运”的。
台湾诗人、学者余光中谈论离散文学,则让人体会不到丝毫的“离散”,因为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母体!他曾经这样说:“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余教授认为,语文是有民族性的,用中文写出来,便是中华文学。就像德国文豪托马斯·曼说的:“凡我到处,就是德国。”余教授的看法是,吸收当地文化,组合形成当地文风,其实是民族文学拓展的一种过程。离散是一种文学状态,民族离开固有社会,天才便往往得以发挥。所以从唐僧的时代开始,就产生了留学生文学,杜甫颠沛流离,产生了难民文学;苏东坡下放,也产生了贬官文学。
作家贾平凹谈起他写作22年的甘苦说:“开始,稿子向全国四面八方投寄,四面八方退稿涌了回来。我心有些冷,恨过自己的命运,恨过编辑……夜里常常一个人伴着孤灯呆坐。”后来,他发奋起来,将所有的退稿信都贴在墙上,以便抬头低眼都能看到“自己的耻辱”。他说:“孤独是文学的价值,寂寞是作文的一番途径。”
钱钟书就是在他的“孤独”境遇下,培养出了生命的韧劲。这种韧劲使他能抗衡住各种各样的压力,经过“九蒸九焙的改造”,仍然保持住他的一颗求真、向善、爱美的灵魂。那些世人热衷企求的东西,他都淡然处之,始终保持着童真和痴气,安安心心做着学问。
这些作家令人感动而深刻的话语或事迹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不是我们在哪里,而是我们自己的触觉、视野、心灵、毅力和才智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只要我们自己不僵化、不保守、不麻木、不冷漠、不懦弱,我们留在故土,同样也可以保持一种健康美丽的心态,心灵照样也可以“鲜活得像孩子一样,能够完全打开”,同样也可以“拒绝溶化”,同样可以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来。
4.在从众中还原自我
独立坚持自我与协作从众,有时看似很矛盾,深究下去会发现,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实在是找到了让自己变得既与大众和谐相处,又不失独立个性的一大窍门。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国家,时常会下恶雨,雨水会下在江里、河里、湖里、井里、池里,任何人喝到它,就会狂醉七日,七日之后才会清醒过来。
当时,那个国家的国王是位非常有智慧的明君,他能在风起云涌时,就知道恶雨马上就要下来了,立刻将水井盖好不让恶雨污染井水。可是全国百姓与满朝文武大臣,对恶雨之来,既无先见之明,又无防范之智,所以都未能幸免而饮用了受到恶雨污染的水,于是举国皆醉,群臣都发了狂,他们脱衣裸体,以泥土涂面,言行癫狂,举止错乱,以黑为白,以恶为善,只有国王因预先防范得当,没有饮用被恶雨污染的水,所以能够保持清醒,他依然像平常一样穿国王应穿的龙袍,戴国王应戴的王冠,一如往常坐在王座上,面见群臣。上朝面君的群臣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狂了,看见国王衣冠整齐,端坐王座,反而认为国王发狂了,于是议论纷纷,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应对国王有所处治。国正见状,内心暗自害怕,惟恐群臣造反,便对群臣说:“我有良药医治我的病,请你们稍候,我进去服药,很快就出来。”话一说完,国王转身进入宫内,脱去所穿的衣服,以泥土涂面,打扮成和群臣一模一样,然后出来和群臣见面。群臣看见国王的模样,无不欢喜雀跃,以为国王的病治愈了,国王不再癫狂了。
七天之后,群臣都清醒过来了,看了自己的打扮穿着,都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赶紧净身洗面,穿戴整齐,上朝面君。此时国王装扮如故,仍然赤裸泥面,斜坐王位,诸臣看了无不惊怪,并问国王说:“吾王一向多智明睿,今天为什么会一反常态,打扮成这个样子呢?”国王回答说:“我心常定,没有变易,只因你们喝了被恶雨污染的水而心智都癫狂了,但却反过来说我不正常了,说我生病发狂了,只好打扮成你们当时的样子,以免遭到大家的排斥与迫害。其实我的内心非常清楚,一点儿都没有受到迷惑。”
洞悉是非真伪的智慧,独善其身的果敢——究竟多少人可以做到这两点?在德国希特勒的民族主义热浪中,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趋势中,人人都是泥人,你要泥人怎么样跳出塑泥的大手掌去辨别客观的真伪呢?确实有些人,在举国高呼“嗨,希特勒”的时候,清楚地冷眼洞悉隐藏在狂热背后的危机,目击是非价值的颠倒,弃德国而去。这些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大多数的人,即使动了疑心,也没有能力做独立的判断。人云亦云是人的常态,自我觉醒、反抗潮流,是人对自己较高的道德期许,一种理想的追求。
而你是哪一种?最好都不是,中庸最好,在从众中保持一种独立的姿态最好。
5.学会与别人协作
无知产生自卑,无视产生自负。很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过于看重刚刚获得的学历和十几年来学到的系统知识,在初入社会时表现出自负和自傲。他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依靠自己的一臂之力就可以把工作轻松做好,从不屑于与人合作,甚至把与人合作看作有辱自己身份的事情。
在社会中,这种个人英雄主义是最要不得的,因为你永远无法独自做好所有事情。如果你仔细观察群蚁,你会发现——一只蚂蚁在发现了自己拖不动的食物之后,会立即去通知同伴来帮助,于是你会看见一个比蚂蚁体重大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食物,在一群蚂蚁的齐心协力下,被拖回蚂蚁的巢穴。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开创一番事业,必须靠更多的人形成一个团队、一个群体。只有与人合作,才能把工作做好,也只有在这个团队里你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来。
杨光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进入一家开发公司半年后,被选拔进入了一个重要的研发小组。杨光听说上司十分欣赏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决定让他参加研发小组的,不禁有些沾沾自喜,甚至自我骄傲起来。但他很快就发现,有些人虽然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如他强,但是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卓越的开发能力。特别是刘师傅,貌不惊人,不爱说话,沉默寡言,拿出来的方案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许多自诩科班出身的人自惭形秽。自己的方案多次被否定之后,杨光意识到,单靠个人的力量,这个研发课题是很难攻克的,只有与人合作,才有希望取得成功。于是,他马上做出决定,放下“架子”,在研发过程中,一边暗中努力学习,一边虚心向别人请教,当然,他也诚恳地帮助别人,别人也乐意指点他,特别是刘师傅,当他主动帮助刘师傅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刘师傅立即毫不犹豫地传授了他几招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这个课题完成之后,他的业务能力大大提高,自然赢得了上司的嘉奖。
一位哲人说过,你手上有一个苹果,我手上也有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两种思想交换后就不再是一种思想了。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都应认识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永远无法做好所有的事情。即使一个人精力无限充沛,也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所以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一家大公司招聘高层管理人员,9名优秀应聘者经过面试,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闯进了由公司老板亲自把关的复试。
老总看过这9个人的详细资料和初试成绩后,相当满意,但此次招聘只能录取3个人,老总给大家出了最后一道题。老总把这9个人随机分成甲、乙、丙3组,指定甲组的3个人去调查婴儿用品市场,乙组的3个人去调查妇女用品市场,丙组的3个人去调查老年人用品市场。老总解释说:“我们录取的人是来开发市场的,所以,你们必须对市场有敏锐的观察力。让你们调查这些行业,是想看看大家对一个新行业的适应能力。每个小组的成员务必全力以赴!”临走的时候,老总又补充道:“为避免大家盲目展开调查,我已经叫秘书准备了一份相关行业的资料,走的时候自己到秘书那里去取。”
3天后,9个人都把自己的市场分析报告递到老总那里。老总看完后,站起身来,走向丙组的3个人,分别与之一一握手,并祝贺道:“恭喜3位,你们已经被录取了!”然后,老总看着大家疑惑的表情,哈哈一笑说:“请大家找出我叫秘书给你们的资料,互相看看。”原来,每个人得到的资料都不一样,甲组的3个人得到的分别是本市婴儿用品市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分析,其他两组的也类似。老总说:“丙组的人很聪明,互相借用了对方的资料,补齐了自己的分析报告。而甲、乙两组的人却分别行事,抛开队友,自己做自己的,形成的市场分析报告自然不够全面。其实我出这样一个题目,主要目的是考察一下大家的团队合作意识,看看大家是否善于在工作中合作。要知道,团队合作精神才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障!”
合作精神是一个人踏入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没有合作精神的人必然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当然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形成,也不是三天两日立竿见影的事。那怎样才能加强与同事间的合作,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团队精神的人呢?
第一,善于交流。同在一个公司工作,你与同事之间一定会存在某些差别,知识、能力、经历造成你们在对待和处理工作时,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交流是合作的开始,你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多听听对方的意见。
第二,平等友善。即使你各方面都很优秀,即使你认为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眼前的工作,也不要显得太狂妄,因为你以后肯定会碰到自己的弱项,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还是与同事做个朋友吧,友善地对待对方。
第三,积极乐观。心情是可以传播的,气氛是可以渲染的。没有人愿意和一个愁眉苦脸的人在一起工作。即使遇上了十分麻烦的事,也要乐观,你要对你的伙伴们说:“我们是最优秀的人,肯定可以把这件事解决好。”
第四,让同事觉得他很高明。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视自己,也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如果你在与同事的交往中完全让自己出风头、占上风,那么在场的其他人就会有压抑感、被强迫感,进而对你产生不满情绪。
所以,你要想赢得与别人的合作,千万不要用命令的口气或方式行事,让别人屈从于你,而要咨询他人的意见、观点,想法创造让他觉得自己很高明的氛围,这样,他会很愉快地与你合作。
第五,站在同事的角度想一想。你要努力去了解别人,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既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又能增进友谊促进合作。你可以试着把自己设身处地地放在对方的位置,问一下自己:要是我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行动?别人之所以那么做,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如果你能站在同事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会使你们合作得更愉快。
第六,接受批评。一个对批评暴跳如雷的人,每个人都会对他敬而远之。如果你能把你的同事当成朋友,坦然接受他的批评,那么他一定会乐于与你合作。
只要你照以上的几点去做,慢慢学着与人合作,你将会变成一个善于合作的人,你的业务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必定会做出骄人的成绩。
现代社会中,团队协作精神已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一条成功的必然通道。所以,不要动不动就试图单打独斗、当一次孤胆英雄,那只能让你碰个头破血流。
6.在独立与协作中学会知人知己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人既要知人,又要知己。
《孙子·谋攻篇》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必然每战必败。这里,孙子以简洁鲜明的语言,指明了掌握敌我双方情况对战争胜负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惟有心中有数,方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普遍性规律。这一规律,不仅为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所应用,而且已经成为致力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事业的仁人志士、专家学者们的行为准则。“知己知彼”,是社会竞争的基本策略。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刘备仔细分析了竞争对手的情况,他指出:在当时的军阀割据中,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力量最为强大,刘备暂时还无法与之争斗;“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只能联合而不能谋取。可以夺取的战略要地,只有荆、益二州。荆、益二州是用武之地,天府之国,更重要的是统治荆、益二州的刘表和刘璋,懦弱无能,不得人心,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然后,诸葛亮为刘备提出完整的大略方案:占领荆、益二州,作为立足之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妥善处理好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搞好内政外交,发展实力;待时机成熟,就从荆、益二州兵分两路,进取中原,统一全国。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对诸葛亮的谋略大为赏识,拜请他按此办理。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对敌我双方特别是竞争对手的分析推断,是正确的。刘备的政治生涯,正是遵循这一条路线获得发展的。
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经过各地农民军,特别是北方红巾军的致命打击,元王朝气息奄奄,死日将近。这时,朱元璋已经羽翼丰满,并踌躇满志。但他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支劲旅,构成了巨大威胁。西面是张士诚,东面是陈友谅,陈友谅拥有江西、湖广之地,是当时疆土最广、军力最强的势力,他野心最大,早有吞并朱元璋之意。他还派人与张士诚联系,彼此联合,东西夹击朱元璋。
朱元璋与群臣冷静地分析了竞争对手的情况,制定对策。他们认为:陈友谅傲气十足,张士诚为人狭隘,傲气十足的人好生事,气量狭小的人没有远大抱负。假如先攻张士诚,那么,张军就会顽强坚守,东面的陈友谅必然倾全国之兵,围攻过来,使自己处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反之,先攻陈友谅,气量狭小、无大志向的张士诚肯定拥兵自保,静观其变。陈友谅孤立无援,必败无疑。陈友谅兵败,张士诚则成为囊中之物,伸手可得。
从这种分析出发,朱元璋首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摆开战场,张士诚果然袖手旁观。朱元璋以全力对付陈友谅,获得全胜。之后,朱元璋又发兵打败了张士诚,从此再也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力量。朱元璋乘胜进军,向元统治中心大都进发,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
中外历史上那些懂得韬晦之术的人,一般都能够“知己知彼”。他们知道自己的力量比较弱小,不足以与竞争对手力敌抗衡,只得隐藏大志,屈身示下,以求一退。越王勾践知道越国的力量抵不过吴国,不得不降一国君主的身份而为奴,卧薪尝胆,历尽艰辛;燕王朱棣(朱元璋之子)知道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与朝廷抗争,因此,装疯卖傻,忍辱负重;身陷袁世凯软禁之中的蔡锷,知道自己在北京无一兵一卒,欲想倒袁必须出走,于是终日出没于烟花柳巷,耗费巨资置地买房,摆出一副不闻政治、胸无大志、沉溺酒色的样子……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更加需要“知己知彼”。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竞争机制进入社会各个角落,竞争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大规模展开。这种竞争,是真正意义的社会竞争,处于社会竞争大潮中的人们,要想立稳脚跟,占据一席生存之地,就必须勇敢积极地投身竞争,而要竞争得胜,就要知己知彼。
经营企业,必须知己知彼。《孙子兵法》曾主张从七个方面知己知彼。我们认为,经营企业,也要从这七个方面,将自己和对手比较起来,详细分析:“主孰有道”,谁的上级决策机构及主管更英明?“将孰有能”,自己和竞争对手比,谁的德才素质更高?“天地孰得”,谁的政治、经济环境、地理位置更加有利?“法令孰行”,谁的规章制度、条例条令更能有效贯彻执行?“兵众孰强”,谁的职工素质更好?“士卒孰练”,谁对职工培训抓得好?“赏罚孰明”,谁的奖惩更加严明?
经过这番彼己双方的比较,可以清醒认识彼和己的长短强弱,进而以己之长克彼之短,效彼之长,补己之短,化弱为强,以强制弱,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知己知彼,这是现代的主题,时代的基调。
在文学长廊里,有一位老少皆知的艺术形象,名为唐·吉诃德,他胆量过人,目空一切,竟然敢同风车作战。然而,却因为不懂得知己知彼的道理,贻笑大方。致力于社会竞争的人们,千万不要效法这样的人物,应该一日三省,扪心自问:“我是否也有‘同风车作战’的时候?”
7.知对手之心也很重要知己知彼的目的,在于胜彼,战胜竞争对手。为此,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就要根据对手的特点,因势利导,相机行事,即因人制宜。
相传在宋朝时,有一年,北辽政权的八个侯王带兵十万进犯中原。辽兵在距边关十里处扎下营寨,随后派两名番兵到宋营下战书,这份战书只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说宋朝如有人对出下联,马上收兵,绝不食言。
宋营将士拆开战书,只见那上联写道: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均在上,单戈便战。
宋营将领相互传阅,无一能对。这时,地方上一位私塾先生听到了消息,星夜赶到宋营,写出了下联: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都在旁,合手即拿。
答书送走之后,宋营将领对番兵八大王做了初步分析,从战书上可以感觉到他们目空一切,傲气十足。看到答书之后,一定恼怒成羞,自食其言,不但不会退兵,还可能来偷营劫寨。于是,做了精密的准备,设下埋伏,并分兵攻打番营。
番兵取回战书,主将一看,果然怒气冲天,连夜偷袭宋营。最后,偷袭不成遭暗算,自己的营盘又被偷袭,进退无路,不战自溃,八大王有的阵亡,有的被擒。
这一故事,是因人制宜方略的成功范例。
历代兵家,对因人制宜的研究最为到家。兵家所说“怒而挠之”、“亲而离之”、“卑而骄之”,就是证明。
“怒而挠之”,如果敌将性格暴躁,就故意挑衅、辱骂使之发怒,使之情绪受到扰乱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盲目用兵,暴露破绽,进而相机歼灭。
“亲而离之”,如果敌军上下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团结一心,那么,就要利用或制造矛盾,进行挑拨离间,使之离心离德,分崩离析,从组织上削弱敌人。
“卑而骄之”,如果敌将力量强大,骄横轻敌,可以用恭维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示敌以弱,助长其骄横情绪,等其弱点暴露以后,再出其不意地攻打他。
兵家的因人制宜之术,在其他社会竞争领域未必是全部有效的,但其冷静理智的处世精神,还是有普遍效用的。
无论在哪一个社会竞争领域,都应该依据竞争对手的心理特点,便宜行事。
独立不光是要照顾好自己,防护着自己,不但要知己,还要知人、知朋友、知对手、知朋友的心,才会交到真正的好朋友,鲁迅说:“人生有一知己足矣。”知对手的心,才会做到真正的成功。这才是做事注意外力相助的作用,注意协作产生合力为你解决难题,使自己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正确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