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7851700000023

第23章 “七月流火”时节并不热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诗,它原名《诗》、《诗三百》,汉代以后成为经典,所以称为《诗经》。《诗经》记载的是距今两千五百年至三千年的社会生活,是难读的古籍之一,就比如说“七月流火”这个词,有人看到“七月”就想到炎热的暑期,再看到“流火”就想到更热了,热得像火一样。其实原文不能这样理解的。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风·七月》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是古豳国的风俗歌谣。豳(bìn),古戎狄之地名,是周的祖先公刘由封地邰迁居于此,公刘死后,其子庆节继位,在豳建都。这首诗是描述豳国国民全年的生活和劳动。

《诗经·豳风·七月》第一段前两句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发,二之日栗烈。”这是说:七月火星向西移,九月开始裁寒衣。冬月北风呼呼叫,腊月冷风刺骨肌。这是说七月天气开始凉了。

为什么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呢?这里有一个历法问题。

诗中“七月”并非指公元纪年的炎炎夏日。古代在汉之前,各朝代使用的历法不同,各朝代历法的岁首(一般指一年的第一个月;也指一年的第一天,即一年的“首日”。)也不同。夏朝的夏历是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商朝的殷历是以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周朝的周历则以十一月初一为岁首;而秦朝是采用颛顼历,以十月初一为岁首;到了汉初,原是延用秦历,后来汉武帝太初元年制定了太初历,并改以正月初一为岁首,自此未有更动。

《豳风·七月》是西周作品,诗中的七月是指夏历七月,若换算为公元纪年则相当于八九月份,正是由夏入秋的季节,天气也逐渐转凉。

“流火”在《毛传》上记载:“火,大火也。流,下也。”其中“大火”是星名,故火是指“大火”星,流是指星宿西沉。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依据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来划分天空中的恒星。每个方位各有七宿,共二十八宿。分别为东方苍龙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箕宿;西方白虎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觜、参宿;南方朱雀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宿;北方玄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宿。“宿”,是指星座、星群,每宿包括若干颗星。

“大火”星是属于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五宿——心宿。“心宿”包括三颗星,在《宋史·天文志三》有记载:“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及《诗经·唐风·绸缪》上也载有:“三星在天。”郑玄笺注:“三星,谓心星也。”所以心宿有三颗星,“大火”星在中间,故“大火”星又称为“心宿二”。如《尔雅·释天》:“大火谓之大辰。”郭璞注:“大火,心也,在中最明。”

大火是一颗恒星,依西洋星座划分,它是属于天蝎座,能发出红色的亮光,也是天蝎座中最亮的一颗星。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大火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月时就逐渐向西下行,到了七月,继续西沉,天气也渐渐转凉。故郑笺云:“大火者,寒暑之候也。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将言寒,先着火所在。”在《诗经·豳风·七月》上载:“七月流火”、“八月其获”、“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的夜晚,就可以看到“大火”星向西落下,天气开始逐渐转凉,到了八月农作物就该收割,九月就要准备冬天衣服了。

所以“七月流火”不是指盛夏的公元纪年的七月,而有天气日渐转凉之意。后来,人们就把“流火”用来代指黄历“七月”,指暑气渐退而秋天将至之时。

我们在阅读古文时,不可望文生义,一定要理解原文所表达的真实含义。为此,不妨也多学习些各个方面的知识,终身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