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7851700000052

第52章 皇帝之妻称“后”

我国古代对人的称呼可谓名目繁多,特别是对君王、大臣等权势人物。如对君王的称呼在《尔雅》就有“林、烝(zhēnɡ)、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而且随着朝代的兴替,有些称呼消失,同时又增加一些新的称呼,比如秦朝就把君王改称为皇帝。而有些称呼还改变了原意,如历史上代表君王的“后”,逐渐就成为专指君王的妻子了。

在中国古代宫廷里,皇帝虽然有众多妻妾,但是只有皇帝的正妻才能称为“皇后”,简称为“后”,尊称皇帝的母亲为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则尊为太皇太后。

为什么皇帝之妻称为“后”呢?

“后”是一会意字,《说文解字》上载:“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在原始人阶段初期,逐步构成了一个共同始祖母的母系氏族制度。有权威的长辈妇女可以发号施令,所以姓氏从女从生,如姜、姬、姚、姒、嬴等。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农业的发展,原始人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到定居生活,男子的经济地位逐步提高,以女子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逐步转化为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这样男子的地位提高了,而作为氏族社会首领称呼的“后”也转移到男子首领头上。作为“后”的意义开始有了转变。

“后”指君主。《书·大禹谟》载:“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此句为君主能够知道做君主的艰难,臣下能够知道做臣下不容易,政事就能治理了。《书·大禹谟》又载:“后非众,罔与守邦。”此外,《诗经·商颂·玄鸟》上载:“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这里的“后”,就是君主的意思。这几句诗说:商朝的先王,受命不懈怠,在武丁时更兴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殽(xiáo)有二山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这是说:殽山有两座山陵,它的南陵是夏王皋的坟墓,文王在它的北陵避过风雨。这些“后”都是指君主。所以在上古时代,“后”是帝王的称号。如大禹的儿子启称为“夏后氏”,还有传说中射日的后羿也是君王。

“后”也指诸侯。如《书经·舜典》载有:“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这是尧接受四方诸侯君长的朝见,把圭玉颁发给各位君长。《书经·舜典》还记载:“五载一巡狩,群后四朝。”另唐柳宗元《封建论》:“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汉书·韦贤传》:“庶尹群后,靡扶靡卫,五服崩离,宗周以队。”因此,诸侯又称“群后”,天子则称为“元后”,如《书经·泰誓上》:“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后”又指君王的正妻。约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如《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这就是说:天子的配偶称为“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不过,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汉书·景帝纪》记载:“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cī)盛祭服,为天下先。”《汉书·高帝纪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还有《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序》记载:“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

在中国古代,把后妃奉为是遵循妇德仪节的楷模,她们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得符合礼教的规范,母仪天下,并制定妇礼。所以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之主。如《周礼·天宫内宰》曰:“王后帅六宫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