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地理未解之谜全纪录
7862600000039

第39章 武当山飞来“神木”之谜

道教名山武当山不仅以绮丽的自然风景天下驰名,它独有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更是举世罕见。那些古代建筑精细、完美得令人叫绝,同时也奇得叫人费解。

风景奇幽的武当山,古时叫“太和山”。它北通秦岭,南接巴山,绵亘起伏,方圆四百多公里,有奇峰72座,拔地刺天,十分雄伟。山间林木葱茂,泉冽洞幽。主峰天柱峰,更是一峰独秀,高1600余米,好似“一柱擎天”。而其他各峰略有倾斜,像是俯首朝拜天柱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领略武当风光后,赞美它是“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宋代书法家米芾曾为武当山写下了“第一山”三个大字,此碑如今仍耸立在“元和观”旁。

武当山又是道教名山。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就开始在武当山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道教形成于东汉晚期,尊东汉末年张道陵为创始人,奉老聃为教祖和天神。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

据说,明代朱元璋打天下时,在武当山被元朝兵马围困,只得退守山顶。当时山顶有个小石庙,庙里供着真武祖师。朱元璋磕头祷告:“北海玄天真武祖师,保佑我冲下山去,得帝以后,我住什么房子,你住什么房子;天下百姓朝拜我,一样也朝拜你。”说罢,武当山刮起一阵怪风,成群的虎豹满山奔跑。山下元兵围困了几天,不见朱元璋影子,以为其早被野兽吃了,就退守撤围。朱元璋以为真武大帝显灵救了自己,他临死时,把四太子朱棣和太孙允?喊到面前嘱咐:“武当山真武祖师保佑我打了天下,你们要把武当山庙宇和京城宫殿修得一样好。”

被誉为“仙山琼阁”的武当山,是我国明王朝皇室家庙,可谓神圣不可侵犯之圣地。宫观的建筑、规模都是极其雄伟壮丽,装修与陈设更是非常考究。凡来游武当的游客一定会在这庄严肃穆的武当山紫霄大殿,看见有玉皇大帝、真武祖师、金童、玉女、执旗捧剑护法灵官等道教众神,但使人们费解的是在这些有“爵位”的众神之中,竟然会冒出一根与道教神仙无关的极平常的杉木,更奇怪的是它被供奉在大殿左侧中央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相传这个杉木还有一个离奇的传说。远在明代初年有一片原始森林,林中的树王是一个“精灵”。它聪明过人,很想发挥自己的才华,可惜工匠们每年选材都没有慧眼识得,精灵终于悲愤而气绝。但阴魂不死,化作一缕青烟上到九天,玉帝怜它才干非凡,便指路于武当,告之曰,那里正在修建玉虚大殿,可去一试。可惜当它不远万里颠簸而来后,玉虚大殿早已竣工,精灵一急便昏了过去,一头栽倒在紫霄殿前的月台上。此时,道长正在举行大殿落成仪式,忽见空中飞来一杉,知是有神降临,于是忙率道众就地叩拜,并将飞来杉奉到大殿供万人瞻仰。

作为传说,这个故事颇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很多人都对这个来历不寻常的杉木充满希望。有人把自己的苦衷向它倾诉;有人更玄乎,说它能治病,在它的根部用指甲抠点木屑,带回家煎水饮之;不知有谁发现它能传音,就将它当成一种土电话,一边用手轻轻一抠,另一边便可以听到沙沙的指甲声,就给它起个名叫“传音杉”、“响灵杉”。这根“飞来杉”随时代的变迁,已经成为武当山一件难得的珍贵文物。

但是,在明洪熙年间武当山道士任自垣编撰的《大岳太和山志》第十三卷中记曰:“神留巨木,敕命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听,兴建武当宫观材木采买十万有奇。”也就是说,武当山各宫观用材是经武昌从全国调运的。虽然武当山在明朝也是松杉茂密,但由于是“神山”,任何人不得动一草一木。志书中还记载着,在永乐十一年11月10日,工部侍郎郭晋与吏部郎中诸葛平等督运木植。途经武昌黄鹤楼,看见一巨木立于江中,上露出半米多高的石柱,奔腾的江水无风也因此被掀起1米大浪。众官见那木头在大浪中屹然不动,随即派人探视江水。

水深18米,而木头却长13米,悬于水中。众人更加奇异,急忙将它用绳索固定在船舢上,船竟不费力随之而下。众官员见状于是联想,这难道不正是神灵给武当山留着备大用的吗?遂令获运至山,沿江居民见者无不肃然起敬,以为灵异。官员们命百姓夹道锣鼓迎送,朝廷也下令玄天玉虚宫将它定为正殿之梁,使万代有所瞻仰。

故事并没有结束,按上述记载此木已作玉虚宫正殿之梁,可是玉虚宫大殿后来毁于兵火。对于这截“神木”,武当道士决不会将其丢弃,抢救出来一部分,于是供奉在大殿左侧中央这个重要的位置上。也许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解释。

武当山还有很多特别的景物。武当山的第一道“仙门”———玄岳门,是一座三间四柱五楼、雕刻精美的石建筑牌坊。牌坊的额坊、檐椽、栏柱上都采用浮雕、圆雕和镂雕的手法,刻着八仙迎宾、仙鹤云游等图案,堪称我国石雕艺术精品。这座高20米、宽12.8米的石牌坊,没有浇铸一点混凝土,没有凭借一寸钢铁,而是石石相衔,像小孩搭积木似的一层一层向上搭成的。四五百年之前,没有现代化的大吊车,起重机,古人是怎么将这么巨大的牌坊建起来的呢?

当时那个年代,建筑的办法是首先挖下地基,下面放着庞大的石块做底座,再把4个方形大石柱衔在底座上,然后用土把周围垫得与石柱相平,人们站在土堆上把另4个石柱衔接在已经立起的4个大石柱上,成为第二层。再从土堆上垫土增高,再接一层立柱,再垫土,再接一层,直到5层全部安装完毕,平地上堆了一个小土山。待把小土山的土全部运走后,一座做工精细,神奇美妙,雄伟壮丽的石建筑就赫然矗立在山门了。

武当山的太子坡上依岩修建的5层楼是木结构建筑,其间有梁坊12根,叠搁交叉,结构奇特,下面用一根柱子支撑,使多变的楼顶臻于完美而结实,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人们发现,古人在建筑的时候巧妙地运用了几何原理,在东西南北4根角柱形成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立起了一根大柱子,然后用12根梁坊交叉叠搁把4角的柱子紧紧拉牢,五百多年没移分毫。

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为了报答真武帝君相助之恩及表示对名教圣地的敬意,明成祖朱棣命人役使三十多万军工民匠,大兴土木,用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武当山宫观,并赐名“大岳太和山”。永乐皇帝命令在天柱峰顶安置一座铜铸鎏金大殿。天柱峰高,金殿耀日,辉映百里。

金碧辉煌的大殿,建于公元1416年,面阔进深均为3间,高5.52米,长4.4米,宽3.15米,重檐叠脊,翼角飞举,下设圆柱12根,殿基为精雕花岗石砌成,四周为装饰华丽的玉石花栏杆。整个金殿是用20吨精铜和30公斤黄金制成,这座金殿非常奇特,有三大奇观“祖师出汗”、“海马吐雾”和“雷火炼殿”,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祖师出汗”是指每当大雨来临前,殿内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浃背。

“海马吐雾”是指天柱峰金殿屋脊上立着许多栩栩如生的金兽金禽,其中只有一头金马,却全身发黑,每当夏季,金殿上的脊饰物海马口中“吐出”串串白雾,并“喂喂”有声时,随后必有暴风雨荡涤金殿。

而“雷火炼殿”是说,当大雷雨来临时,金殿四周便出现一个个盆大的火球在其旁来回滚动,任凭电闪雷鸣、震天裂地,但金殿却丝毫未损。雨过天晴,金殿经过雷震雨洗,愈加辉煌。

这些千古奇观,在民国初年后逐渐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消失了。原因是在金顶添置了新的设施。民国初年,在金殿后立父母殿,左右立签房和印房。三幢建筑物粗俗简陋,三面包围,使金殿黯然失色。此后,金顶上屡遭雷击,说来也稀奇,雷击的总是这三座建筑物,而金殿却岿然不动,于是人们说这是真武君打扫门前,不要它们在这里碍手碍脚。其说虽是游人打趣,可是那客观的自然现象却令人惊讶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避免雷击金顶,保护文物,于1958年在金顶上安装了避雷针。想不到,这样一来更糟糕,不仅雷击次数增多,损坏了父母殿,而且连金殿本身的“须弥座”也多次被损坏,并且“雷火炼殿”的奇观也因之而完全消失。科学避雷却遭雷击,这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