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人醉
7922600000026

第26章 镜——镜面不随人面老

铸为明镜绝尘埃,翡翠窗前挂玉台。

绣带共寻龙口出,菱花争向匣中开。

孤光常见鸾踪在,分处还因鹊影回。

好是照身宜谢女,嫦娥飞向玉宫来。

——唐·姚合《咏镜》

没有女人不需要一枚镜子。在玻璃和水晶镜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是用铜镜的。沈从文在《古人的文化》中说:青铜遗物中,已经发现镜子,距现在也有三千多年了。

可见,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照镜子,对镜子梳妆整仪容,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乎礼仪尊严。

《咏镜》写了镜子的形状和用途,也说明历代人们都是依赖明镜的。

唐骆宾王也有写《咏镜》: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镜子是个奇怪的存在,它是平凡的,镜子的神采取决于照镜子的事物,镜是璀璨还是凋残,要靠镜外的事物来决定。它不烘托,不改变,也不贬损,还原最本真的你。

而南朝皇帝萧纲的《愁闺照镜》写镜却是在绘人:

别来憔悴久,他人怪容色。

只有匣中镜,还持自相识。

女子因为和情人离别而伤怀日久,渐渐容颜憔悴,自己没有察觉,直到别人指出来,才忽然吓了一跳,急忙打开匣子,揽镜自照,看看自己还能不能认识自己了。

女子为之操心的事不多,一是容颜,二是情感。所以,在离别的感伤中猛然醒悟的,是对容颜的担心,急急忙忙找了镜子来照一照。

东汉秦嘉《赠妇诗》中有:

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

芳香去垢秽,素琴有清声。

得了宝钗,对镜梳妆,端端正正插在头顶上。

无论忧、喜、悲伤或者离别,陷入任何情绪的女子,都离不开镜的清冷,诚实,和期许,镜是女子自怜自爱,却又无奈的写照。

揽镜的女子,都有一种从容而高贵的美,这美从内心发出来,反映在光可鉴人的镜面上,时光静止,岁月轻流,每一缕空气都充满了韶华的味道。

南朝梁诗人何逊的《春风》,却将一个美人带进了镜面,留下一个美妙的瞬间:

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

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

春风像一只温柔的手,从脸上划过,女子正对镜梳妆,胭脂水粉一层层扑在脸上,却被调皮的春风给吹落了吹散了,那些细小的粉末,飘飘洋洋飞起来,落下去,春风不但吹落了女子的脂粉,还送来了远处悠扬的琴音,这个春天,懒懒的,闲闲的,却又如此美好。

而温庭筠的“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无疑是描绘红颜女性簪花照镜中最生动、最出色的句子。女子梳头簪花,都是需要双面镜子的,手持双镜,前后辉映,才能窥见身后的风景。温庭筠写得太形象了。

《玉篇》:镜,鉴也;《说文》:镜,景也。连起来就是见景也。

镜最早叫鉴,所以宝镜也叫宝鉴。贾瑞死在了风月宝鉴上面,其实就是一枚两面可照的镜子。

古镜都是青铜打磨出来的,青铜会长锈,所以需要经常打磨。

西汉怀王刘安在《淮南子》中,描述过古人磨镜的方法: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

意思是说,明镜最初是模糊一片黯淡无光的,要把玄锡敷到镜面上,再用细白毛织物擦拭打磨,渐渐能光洁明亮,后来,就很明亮了,连头发丝和眉毛都能清晰可见。

许多人认为镜子是从秦代开始有记录的,《西京杂记》:高祖初入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来照之则倒见,以手扪心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说得很可怕,说镜子能穿透人的皮肤,直接照见五脏,表达了人们想照见人心,分辨善恶的愿望,后世也多有传说。仙界神通广大的照妖镜就是来源于此。

传说不足信,镜中神怪更不可信,《西京杂记》中这段记录,唯一能给后世信息的就是:汉代有镜,并且是方形。

唐张说《咏宝镜》也认为镜子源于秦宫:

宝镜如明月,出自秦宫样。

隐起双蟠龙,衔珠俨相向。

常恐君不察,匣中委清量,

积翳掩菱花,虚心蔽尘状。

倘蒙罗袖拂,光生玉台上。

他说的秦宫样子的宝镜,不是方的,而是像明月一样的圆形。并且,镜子上绘制了双盘龙的图案,说明在秦汉时代,人们已经在镜子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精致的美感。

另一首仲子陵的《秦镜》亦是讲镜子来自秦时:

万古秦时镜,从来抱至精。

依台月自吐,在匣水常清。

烂烂金光发,澄澄物象生。

云天皆洞鉴,表里尽虚明。

但见人窥胆,全胜响应声。

妍媸定可识,何处更逃情。

也是说镜子形状如月,在匣子里时如水光天色般清澈潋滟,拿出来放在妆台上,又金光灿灿,光映万物,在镜子面前,一切丑的美的本色尽显,毫无隐遁之处。似在说镜,又似在讲人生在世,处事方法。

铜镜古朴明亮,但是需经常打磨,否则铜锈生,镜子模糊一片。许多诗词记录了磨镜之事。

唐罗邺《镜》:

昔岁相知别有情,几回磨拭始将行。

如今老去愁无限,抱向闲窗却怕明。

唐贯休《古镜词》:

我有一面镜,新磨似秋月。

上唯金膏香,下状骊龙窟。

等闲不欲开,丑者多不悦。

或问几千年,轩辕手中物。

诗中的磨镜,说明镜子是需要经常打磨的,新打磨的镜子,光洁如满月,分外明亮。

汉代之后,铜镜上的装饰发展起来,镜多饰花纹,或鎏金。云龙纹、双蟠龙、鸾鸟等图案,成为镜子的主要花纹。

此外,此时镜子上还多嵌铭文,如:大富贵,乐无事,宜酒食,日有喜等吉祥话儿,还有一类和情感有关的铭文:见日之光,长毋相忘。

出土古镜中,有隋朝练形团花镜。主纹为六个团花,内置菱花,团花间隙处饰有花卉,纹饰繁缛工整,疏密有致。周缘有一圈铭文,共三十二字铭文:练形神冶,莹质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当眉写翠,对脸傅红。绮窗绣幌,俱含影中。书体俊逸清秀,词藻华美,情调浪漫。说了镜子的作用,形状,质量,美人窗前对镜,梳头化妆,镜子里映出绣阁珠帘和一个娇俏的美人儿。

唐代镜子花式繁多富丽,镜面上写生花鸟,大卷枝花丰腴圆满,彩蝶、蜻蜓翩翩飞舞,点缀其间,犹如春光灿烂,很契合大唐繁盛富丽的丰富之美。

白居易也有《感镜》诗: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赵嘏《蟠龙随镜隐》:

鸾镜无由照,蛾眉岂忍看。

不知愁发换,空见隐龙蟠。

那惬红颜改,偏伤白日残。

今朝窥玉匣,双泪落阑干。

都是镜面绘有双龙图案。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吉祥图案,可见,亦是绘于镜面最受喜爱的纹饰。

镜子澄明,清澈,世间万物都无可躲避,瞬间还原。人在镜中,泪也好喜也好,都逃不开心的桎梏。

南北朝庾信《镜诗》:

玉匣聊开镜,轻灰暂拭尘。

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

月生无有桂,花开不逐春。

试挂淮南竹,堪能见四邻。

对女人来说,镜不止梳妆整仪容,镜中是另一个趋向完美的、不断重塑又重塑的另一个我。

古文献记载,最早的时候,人们照镜子,就是打一盆清水,俯身解决。

胡兰成说张爱玲是临水照花人,真是出奇的精妙比喻。临水,照花。波光潋滟,敏感,细腻,卓约骄傲,却又深陷世俗,为情痴,为情苦,灵魂在高处,身却在世俗。

水,有镜的功能,古时女子走在水边,会临水照面,将窈窕的身影映在水波中。

西方传说中的纳西索斯,有一天来到湖边弯下腰喝水时,看见湖面上映着自己俊美的倒影,立刻爱上自己。他在自己水中的倒影面前一动不动,凝神欣赏。后来,脑海里飞舞的,都是自己的影子,甚至无法自拔,于是,他每天到水边来欣赏自己的倒影,镜花水月,梦里梦外,他爱上了自己的影子,爱上了永远也得不到的自己,最后憔悴而死。

古人喜欢在镜面上绘鸾鸟,亦是来源于如纳西索斯类似的传说。

一个叫罽宾王的人,无意中捕获一只鸾鸟。鸾鸟羽毛鲜艳,十分漂亮。罽宾王特别喜爱它,但鸾鸟沉默寡言,似乎再不能鸣叫。他用金樊笼装饰,用美食喂养,三年过去,鸾鸟还是沉默不叫。罽宾王的夫人听说鸟见了同类肯定会叫的,于是在笼前挂一片大镜子。果然鸾鸟见到镜子中的影像,慨然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

因为这个凄美的传说,镜子便和鸾鸟结缘,之后的镜子便称鸾镜,匠人们多在镜面上绘制鸾鸟图案。

温庭筠《女冠子》:

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

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

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早求仙。

写女子含娇含笑对镜,整理残妆,却被自己的慵懒状态吸引,自怜起来。只见镜中人,鬓发如蝉,玉簪俏丽,睡衣零落,露出酥胸如雪,实在是佳人如昔,疑似仙女下凡。

张岱《西湖寻梦》有一篇《小青佛舍》写:

小青无事,辄临池自照,好与影语,絮絮如问答,人见辄止。故其诗有“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之句。后病瘵,绝粒,日饮梨汁少许,奄奄待尽。乃呼画师写照,更换再三,都不谓似。后画师注视良久,匠意妖纤。乃曰:是矣。以梨酒供之榻前,连呼:小青!小青!一恸而绝,年仅十八。

说有一位奇女子冯小青,因为生得容貌美丽,聪颖无双,自然清高冷艳。冯小青不像历代的美女一样喜欢梳妆打扮然后闲愁万种,她喜欢临水照影,或者揽镜自怜,非常自爱。这样还不满意,后来她干脆请人给自己画像,一连画了三遍,她才觉得满意。然后,冯小青每日对影自怜,觉得世间万物都无法和自己倒影比拟,竟然一恸而绝。

唐陆龟蒙有《赠远》诗:

芙蓉匣中镜,欲照心还懒。

本是细腰人,别来罗带缓。

从君出门后,不奏云和管。

妾思冷如簧,时时望君暖。

心期梦中见,路永魂梦短。

怨坐泣西风,秋窗月华满。

这世间,究竟有多少女人,对镜生愁,罗带渐宽?这世上,又究竟有多少女人,爱上了镜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