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美人醉
7922600000004

第4章 钗——风骨不堪折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唐·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危冠广袖,高冠宽袖窄腰是唐代南方的贵族女装,这样的装束,只有年轻姑娘才能穿出味道和风逸。

月色中,秀美华服女子,独步庭院,似孤单又似闲逸,月色,清愁,夜凉如水,一轮白月浩然当空,大自然的安然静谧,触发了女子内心的激情,她拔下头上的玉钗,敲打竹竿做拍子,月色下清歌一曲。节拍清脆,曲子也清脆。夜色冷,月色清,自拍自唱,悠然自得。

安静华美的夜色,因这一枚玉钗击打竹节,短唱低吟,撩开夜的神秘,比一般的闺怨诗,又多一份韵致和灵动,比一般的闺怨诗,也多一份孤绝和清高。

因一枚玉钗清歌,这首诗传递出来清雅孤绝,句子也便清灵飘逸起来。如果说《花间词》所描写的闺怨、所述女子,都是香艳凡俗的,寂寞也是热闹,梳妆也是热闹,思念、等待,俱是烟火热闹,此诗中玉钗磕节的女子,却是属于世外的,空灵,秀逸,孤独寂寞都侵蚀不了她。天地空旷,一轮素月,一个孤单少女,她没有吟咏相思,没有叹息惆怅,只是清歌一曲,却,感动了千年后的人。

可见,如有雅趣,孤独也是美。这情景,这性格,如她手中的玉钗,是有风骨的。

月如霜,清冷,孤绝,清凉,清脆。女子的歌声、玉钗敲打修竹的清冽,撕裂了静夜,也撕裂了女性陶醉在自我凄美中的压抑。

写女子,却脱离脂粉气,这样一个夜晚,清逸、超脱,难怪会有人将此诗和狐怪传说联系起来,因这情景太浑然,太超逸,失了俗,便貌似失了真。是太多人游离在俗情里,隐去了许多情致。

清代林佩环,嫁了张船山,不爱其财只爱其才,曾赋诗一首《赠外》:

爱君笔底有烟霞,自拔金钗付酒家。

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

林佩环这首关于金钗也是关于表白的诗,亦是写尽弱质女子之风骨,清奇,让人敬佩。林佩环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张船山却没什么钱,这首诗,是林佩环对爱情的宣言,对夫君的敬爱,但是,写的不流俗。一句自拔金钗当酒家,很有些江湖女儿的大义和潇洒。

轻磕玉钗,也许是女子们的习惯,是一种内心的表达。纳兰也有一首《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栏叩玉钗。

一对恋人因种种原因被宿命分开了,最后一次见面,默默相对,千言万语都无从说出口,又怕人看见,只好匆匆分别。男子注视着窈窕的背影转瞬即逝,消失在回廊深处,心碎神伤。忽然,她站定,拔下头上的玉钗,一下下磕击着栏杆。玉钗和栏杆的撞击,清脆、悦耳,旁人看来,不过无聊消遣,但是,男子听懂了,从而无语凝噎。欲诉幽怀,转过回栏叩玉钗,道出一对璧人的几许无奈和凄惶,又写尽了女子心中热情和渴望和慧心。牵挂着,就算不能对面言说,还是能找到表达的途径。

钗,是女子的爱物,亦是表达情感的道具。

钗和女子,都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清高雅致。

钗的前身是簪,簪子的本名叫:笄。女孩子到了十五岁及笄年龄,当娘的会给你一根笄,帮你把头发束起来,得到笄,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鲜花已经绽放,可以婚嫁了。

《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簪主要是用来固定发髻、束发,男女通用。所以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样的纯男人句子。但是钗不一样,钗是完全女性化的饰品,在簪的实用基础上,增加了材质、装饰等。簪是一股,演化成钗之后,就变成了两股,不但插在鬓边更牢固,还有成双成对的意思。所以钗成了女性闺房必需品,陪嫁婚娶必备之物。

簪子一般长三四寸,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细的那头插入发鬓更容易,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里弯。扁簪子已经具有了装饰作用。

古时女子就算淡妆素面,一枚簪也是不可或缺的固发之物。后来,人们觉得一根簪太过素净和简单,就在上面坠物,珍珠、彩带、坠子,簪子开始美轮美奂起来。此外,工匠们还发明了镶嵌珠宝、镂刻、累丝簪子,簪子的文章越来越多,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男人用的簪子没有这些花样,所以更追求材质,多用名贵玉簪,既低调又奢华。民间没有上流社会的物质条件,于是木簪子、竹簪子、铜簪子也大行其道。

《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簪子上的风光越来越盛,盛唐,发簪功能转变成钗,钗的可发挥余地更大了,珠花、金凤头。努尔哈赤进关之前,他的福晋格格们,发簪上都装饰东珠。

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见是左右分对称分插的。

唐寅笔下的《孟蜀宫女图》中,较为清晰地描绘了明代妇女的云髻、华丽的鎏金银造牡丹花插、红宝石嵌入的菊花型镀金银簪;清人焦秉贞笔下的《仕女册页》中,清代女性头上翠羽贴饰发钗,也在其上点缀珍珠。

晏几道《蝶恋花》:

碾玉钗头双凤小,倒晕工夫,画得宫眉巧。

嫩麯罗裙胜碧草,鸳鸯绣字春衫好。

三月露桃芳意早,细看花枝,人面争多少。

水调声长歌末了,掌中杯尽东池。

描述的也是一位头戴双凤钗的女子。

周邦彦也有:凤钗半脱云鬓,窗影烛花摇,亦是写女子发鬓间之凤钗,凤为尊贵的神鸟儿,所以,尊贵的女子都愿为凤,取吉祥寓意。后宫里的女人们,更是以凤自喻,一枚价值不菲华贵非凡的凤头钗,也给空度的年华平添了几许笃定。

但是李渔不这么觉得,他认为,满头珠翠虽然可给人们增光,也会给人面减色,终究不如一簪一珥,更能映衬青春无敌,自然素面。他的品位,倒是和高适笔下,拔簪击竹,月夜清歌的女子有些相似。女子心胸小了,小到只容下情爱相思和闺房一隅,就会将身份打制,招摇在鬓上掩饰空虚,心的容量大了,便不惧辜负,也不惧孤独,如此美妙月色中,清歌一曲,似乎比凄凉思人要美妙的多。

李渔的品位一向被后人推崇,他对女子闺中首饰、衣物的建议也深入人心。他在《闲情偶寄》写: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富贵之家,无妨多设金玉犀贝之属,各存其制,屡变其形,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皆未尝不可。

简单便能清澈,年华的秀美,青春的全盛,真的不是一头珠翠可以点缀的。

他觉得,珠翠宝玉,金银犀角,戴在头上,给女人增娇媚,同样也会减娇媚。一个女子,如果天生不够白皙,头发不够乌黑,那么用珠宝妆点自己没什么,可增添光彩;如果天生丽质,又有青春,皮肤白皙细腻,头发乌黑漂亮,这样的女子,若是满头珠翠,不但糟蹋了珠翠,也糟蹋了自然的美。叶蔽鲜花,云遮满月,是很煞风景的事,这就成了用人来装饰珠玉宝石,而不是用珠玉宝石来装饰人了。

所以他说: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一把乌黑的头发更应该保持自然美,一根质地良好婉约精致的发簪足矣!少而精,这两样东西,一定要质地好,做工精美。

李渔的观点品位都不俗,对女人头上簪钗的佩戴也深得人心。

簪是鬓上一抹风情,亦是女人的风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则是女人对青春的尊重,是清心超逸的前提,就像高适笔下月夜拔钗击竹清歌的女子,她流转了几千年,依然清洁如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

唐懿宗宠爱同昌公主无度,公主过着奢华无度的生活,她出嫁的时候,唐懿宗差点把国库都翻过来,所有的珍宝都做了女儿的陪嫁,拉嫁妆的车子浩浩荡荡不见头尾,其中就包括一枚珍贵的九鸾钗。据说这枚玉钗上雕着九只鸾凤,每凤一色,各不相同,堪称世间奇珍。同昌公主非常喜欢这枚九鸾钗,每天都戴在头上,遗憾的是,才貌双全的人间富贵花,福大命短,很快就病死了。九鸾钗见证了一个奢华公主的生活,也经历了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后来去向也成了迷。这枚九鸾钗,一直被后世人惦记,编出了无数故事,却再也没有见其踪影。

簪钗越来越为女子所爱,衍生出无数闺阁、情感故事。

而身上所配之物,大多可用来定情,若君为我赠玉簪,我便为君绾长发。在古代簪钗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赠簪以示钟情,分钗寄意重逢,所以,杨玉环在不得不赴死的情况下,将一枚金钗分做两股,一股自己留下,一股送给唐玄宗,生死之际,依然怀了美好的愿望,天上人间,期待能有重逢日。

明才子高濂写就《玉簪记》,玉簪为媒,成就一对好姻缘。

《金瓶梅》作为市井小说,有好多关于簪钗的描写:妇人又向他头上拔下一根簪儿,拿在手里观看,却是一点油金簪儿,上面刻着两溜字儿: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却是孟玉楼带来的。妇人猜做哪个唱的送他的,夺了放在袖子里,说道:你还不变心哩!奴与你的簪儿哪里去了?西门庆道:你那根簪子,前日因酒醉跌下马来,把帽子落了,头发散开,寻时就不见了。妇人向箱中取出与西门庆上寿的物事,用盘盛着,摆在面前,与西门庆观看。却是一双玄色缎子鞋……一根并头莲瓣簪儿。簪儿上刻着五言四句诗一首:奴有并头莲,赠与君关髻。凡事同头上,切勿轻相弃。

《红楼梦》中的一段孽缘也是由一根簪子败露。根据脂批,秦可卿之死回目,曾经有过关于遗簪、更衣等,后来有红学家猜想,应该是秦可卿和贾珍鬼混,被丫鬟撞破。那时玉簪男女通用,于是慌乱之中,贾珍错插了秦可卿的簪子,尤氏发现儿媳妇丢失的簪子居然戴在丈夫的头上,从而,这段孽情无可掩饰,秦可卿羞愧上吊,贾珍哭成个泪人儿,倾其所有给不伦情人办丧事。

一根簪钗,佩戴在不同的女子头上,便是不同的故事。高适笔下少女头上,留下一抹清高孤绝的倩影,千年后,读此诗,似乎还能听到脆洌的玉钗合拍和清歌一曲;戴在秦可卿头上,便成就了一段香艳致命的不伦之恋。

王建写过一首《开池得古钗》:

美人开池北堂下,拾得宝钗金未化。

凤凰半在双股齐,钿花落处生黄泥。

可知将来对夫婿,镜前学梳古时髻。

莫言至死亦不遗,还似前人初得时。

美人无意中拾得一枚凤钗,虽染风尘,仍颜色鲜艳。于是,她将宝钗斜插鬓角,对镜梳妆,遥想这是怎样一个女子心爱之物?可也曾对镜梳妆,只为博爱人一笑?

簪钗是女子的风骨,可清新清纯,也可风情万种,可俗气逼人,亦可清霜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