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读懂孩子的说明书
7944700000021

第21章 积极的反应 (5)

然而,我国孩子却普遍是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这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忧虑。是中国孩子天生独立性差吗?当然不是,其实越小的孩子越喜欢“自己来”,婴儿常挂在嘴边的是“我自己拿”“我自己玩”“我自己吃”……他们总想挣脱大人,去独立行动,这是生命力发展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后来却越来越依赖了吗?是环境把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剥夺了,家长什么都替孩子想到了,什么都替孩子做到了,于是,孩子就渐渐地想不到“自己来”了。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条件,促使孩子独立、自主,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2)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4)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5)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把握;

(7)给孩子一些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

(8)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9)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新。

4、防止和矫正儿童的退缩行为。

自信的敌人是畏缩、畏缩的根源既是胆怯,也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表现。畏缩的主要表现为:怕陌生、怕人多、怕表现自己。

有的孩子“在家像条龙、出门像只虫”;有的孩子怕当众表现自己,上课不敢发言(不是不会);有的不敢当众表演;有的孩子对新事物畏缩,不敢尝试,不敢参与等。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畏惧退缩的,相反,很小的时候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长大一些了,反而畏缩起来,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畏缩与这些情况相关:

(1)对孩子过分照顾,过分爱恋,使孩子变的脆弱起来;

(2)封闭式地教养,总是关在家庭的小天地;

(3)驯服式教育,一贯要求孩子顺从、听话,把孩子教育成了什么都怕的“小白兔”;

(4)与家庭环境有关,如过于沉闷、过于冷清的环境,容易养成孩子的退缩性格;

(5)与家长的性情有关,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是退缩型的,家长过于内向,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要及早改变孩子的畏缩性格,不要指望“孩子大一些就会好的”。要培养孩子的独立和勇气,需要注意几点:

(1)实行开放式教育,放开手让孩子去锻炼,多走出家门,在外面的世界“闯荡”;

(2)尽快让孩子过集体生活,鼓励孩子在集体中表现自己;

(3)培养孩子的勇气,让孩子逐渐从“怕”的阴影中走出来。 (1)

如何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你犯了个错,怎么办呢?”

“如果你不满意,怎么办呢?”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以相同的方式体验到成功的。对某些孩子来说,有成功,但感受不到兴奋和满足,其后果是影响弹性思维。同样,每个孩子或家长,对待错误的态度千差万别;而一个孩子理解和对待错误的态度,又是弹性思维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作为对孩子进行评估的一个方面,我们常常问家长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犯了错误,或当事情没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时,你的孩子是如何对待或处理这种情况的?”考虑一下你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加强自尊和自信的一个最有效办法是,检查一下孩子是如何认识和处理错误和挫折的,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要一课。

让我们来看看两个九岁的孩子布莱恩特和詹姆斯在少年棒球联赛期间和一次考试中的表现。布莱恩特和詹姆斯在联赛期间,均在攻垒手位置上出现两次击球出局。比赛结束后,布莱恩特立即去找教练,问道:“教练,我总被打出局,是我握棒的姿势不对吗?我该怎样才能击中球?”与此相反,当詹姆斯被第二次罚出局时,怒冲冲地把击球棒摔在地上,还对着裁判大叫大嚷:“你是个瞎子!没人告诉你你该戴副眼镜吗?”一边哭着跑出了球场。

在学校,詹姆斯和布莱恩特都在拼写考试中不及格。看到分数后,布莱恩特去找老师,对老师说:“我想我需要在拼写上接受帮助。我能待会儿跟你谈谈该如何提高我的拼写能力吗?”而詹姆斯的态度截然相反,一回到家就喊:“我的老师真臭。她根本就不告诉我们这次要考哪些词汇。你得想办法让人解雇她,让她滚蛋!”

布莱恩特与詹姆斯的遭遇相同,均在棒球比赛中两次被罚出局,在拼写考试中不及格,但两人对待挫败的态度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正如归因理论使我们了解了孩子体验成功的不同方式那样,它也使我们大致明白,孩子对错误和挫折也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正确地应对错误和挫折。

像布莱恩特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极强。对他们来说,犯错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他们分析犯错的原因,尤其当任务实际上是能够完成的时候,只要改变一些因素,比如身处特殊的情境时再多付出些努力,或者运用更有效的策略。只要需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寻求家长、教练或老师的帮助。这些孩子具有弹性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视逆境为挑战,他们从来不会逃避压力。

布莱恩特在棒球比赛中被罚出局时,他相信在教练的指导下,他的技术一定会提高,他也一定会成为一名球技出众的球员。面对拼写考试不及格的挫败,他告诉自己:只要改进学习方法,他就能提高考试分数。像布莱恩特这样的孩子,即使面对艰巨的任务,也有勇气去正视这项超出了他们承受能力的任务。他们不会为此而沮丧,依然会以乐观的情绪,集中精力于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上。他们知道,现在无法战胜的挑战,不等于今后不能战胜。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希望、乐观和求实的精神。

与布莱恩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像詹姆斯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认为错误是由无法改变的因素造成的,比如低智商。他们的思维方式中没有乐观一说,只有所谓的“学而无用”,借用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的话就是:“无论我做什么,都不会产生好的结果”。由于这种无助和无望的意识,因此,只要他们觉得做某件事可能会给自己带来耻辱,他们就会尽量避免去做。他们还喜欢责备别人,喜欢为自己寻找借口。人们时常指责他们不努力。可准确点说,他们不努力,是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努力不会产生积极的成果。

结果,他们用来避免犯错误的策略,不仅使他们距离成功的可能越来越远,还使他们表现得更糟。这种情形就发生在布雷特身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宁可表现恶劣,也不愿做个哑巴”。

对错误的消极看法具有破坏作用,它会把人导向这么一种结果,即寻求的结果不仅令人绝望还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发生在10岁孩子罗恩身上的事就很典型。

鉴于孩子在学校有突发性暴力举动,在家里喜欢顶撞大人,还老阴沉着个脸,罗林斯夫妇前来找我们咨询。每天上午进校后,罗恩见到第一个同学总是挥拳就打。这不是因为他对谁有仇,就是因为第一个同学挡了他的道。为此,他已经受到几次留校察看的处分了。父母在向校长了解情况时,校长说,他不知道学校还有什么其他办法来对待这孩子。他无法肯定留校察看或在教室里给行为规范差的学生换座位等办法,对罗恩是否有作用。

在与罗恩父母交谈后,父母明白了,这孩子有学习和注意力障碍,因此,对他来说,学习就成了一种挑战,到了五年级,问题就更严重了,因为五年级以后书面作业更多了。看来,学校不是罗恩获取力量的地方,走进校门就给他带来压力,他选择了逃避。罗林斯夫妇报告说,罗恩小时动过几次手术,最早一次是因幽门狭窄动的手术,4个月大时,医生又在他耳朵里安装软管,再后来是疝气手术。罗林斯夫妇注意到,尽管罗恩的手术非常成功,但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充满了担心,常常为此而大声哭闹,他觉得自己生来就有缺陷。

初次见到罗恩时,从来没有哪个孩子会像他那样令人们震惊。他进门时,一脸的愤怒和忧伤。人们对他问,我们是来帮助他的。

他愤怒地问:“你们为什么要帮我?”

人们反问道:“我们为什么不能帮你?”

罗恩神情严肃、语气激烈地说:“我生来就没用,这都是上帝的安排。”

假如我们用归因理论解释罗恩的这番话,就可以发现他的错误观念是那么的根深蒂固,治疗他的难度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

罗恩将错误归结到了上帝那儿,又到上帝那儿寻求保护。培养孩子有弹性的思维方式最艰巨的任务,就是修正他们消极的自我形象和无望感。一旦这些孩子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上帝,这个任务就变得十分棘手了。

由于孩子们理解和对待错误和挫折的方式,属于弹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有责任了解乐观和悲观是如何形成的。这将有助于你用言行去加强孩子的信念——错误不仅是可以接受的,也是预料之中的。

妨碍孩子认可和体验成功的障碍,这些障碍也同样妨碍孩子去认识错误,误以为错误是自己技术或能力上的缺陷造成的。正如威利·斯塔盖尔所说,错误和挫折为你打下了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但是,许多家长却没有明确地向孩子表明这个观点。你读了下面对各种障碍的描述后,不妨做一下对照,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障碍一、性格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性。这种天性不仅影响着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影响着孩子自己看待世界的态度。对于成功和失败,就具体表现形式来看,有些孩子天生就对错误反应强烈,而且消极,因此,这类孩子极易产生挫败感,也极易采取对己不利的策略。

障碍二、家长的消极评价。

如果我们一般例行公事地问家长,你们的孩子对以下问题会做何反应:“假如你犯了错误,假如你什么事情干不下去了,你父母会对你说什么或做什么?”有些家长不好意思地说:“千万别问我孩子这样的问题。我可不愿意让你听到他们犯错误时我说的话。”要想让孩子理解错误属于学习的一部分,家长自己对孩子犯了错误后的态度就不应该是责骂甚至羞辱孩子,而是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教会孩子解决问题。

即使家长的本意再好,只要他们对孩子的错误反应不当,就会产生负面作用。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与家长自身的经历有关系。最好的例子就是杰米和比利。

9岁的杰米在橄榄球比赛中两次触地得分,一次脱手。下场之后,父亲没有夸奖他两次得分,而是责备他为什么会脱手失分。当家长只关注错误而不是成就时,给孩子的感受就是错误是不可以接受的,今后他也许就会把错误视为耻辱。尽管杰米父亲的本意并没有那么消极。

同样,比利碰翻了牛奶杯,招来了父亲的一顿呵斥:“你怎么总是那么笨手笨脚!就不会动动脑子吗!”父亲的这番话,显然是说比利是个笨手笨脚的孩子。由此比利很容易得出自己的错误是由于天生太笨的缘故,因而是无法纠正的结论。

障碍三、家长定的标准太高。

我们重点讲了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接受孩子的现状,别对孩子期望太高。一旦家长的期望超过了孩子实际的承受能力,那么,给孩子层层加码的后果只能是失败。

假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察觉到自己无论在体育运动、人际交往还是学习能力上都和父母的期望有距离,那么当他面对带有挑战性的难题时,他们就会紧张退缩。一旦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标准,他们的情绪更会一落千丈,变得十分沮丧。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不可能产生从错误中学习的意识的,反而会认为恰恰是错误证明了他们没有这个能力,既然认定自身不具备能力,这些孩子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回避挑战,回避问题。

错误中蕴含的金矿。

这是一个有不同国籍孩子的幼儿园,此时正值家长来接孩子回家。孩子们正在沙坑里玩沙,玩具有小铲、瓶子和漏斗。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国家的成人在指导孩子的方法上有很大差异。

首先观察一个美国孩子。他用小铲子把沙装进漏斗,但他发现漏斗总也装不满,疑惑地拿起漏斗上上下下看了一会儿,似乎明白了其中奥妙,于是用手指堵住开口,使漏斗装满了沙子。接着,他试图把漏斗里的沙子倒进瓶子里,可是发现从手指移开到对准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孩子开始加快手移开的速度,几次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沙子就会听话地进入瓶中。他按照这种方法很快装满了一瓶沙子,一直在旁边未动声色的妈妈这时高兴地拍手以示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