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假中文班,我们学校增加了《弟子规》的课程,这是一本源自于清朝的孩童启蒙教材。尽管我知道有难度,但还是很希望华裔的后代能够接触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家教,懂得一些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今天学《弟子规》,在理念上虽说不一定完全认同,或许有些内容也已过时,但是,对成长中的孩子在操守和规范上的训导还是有益而无害的,小孩子多接触一些规矩与礼节总不是坏事。不敢奢望通过这个课程会给学生们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求如春雨的浸润、如春风地掠过一样,抚摩一下孩子们的心田。
刚开始老师们心里也是没底,这些说英文的孩子,中文都说不成个句子,四声都分不清,能把白话文的课文读下来已经是很不简单了,更何况是要读古文《弟子规》。但是,我们也想试一试,因为孩童的记忆力是超常的,潜力也是不可预测的,想想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课文还会时常跳出我们的记忆呢。至于理解力呢,学学看吧。
会不会只是囫囵吞枣背下来呢,老师们心里也都是惴惴的。
从此,在老师们的领读下,朗朗的读书声从各教室传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
真没想到这些古文从孩子们稚嫩的声音里读出来是那么的好听,那么美妙,从此我就天天徜徉在这美妙的琅琅读书声中,在中文老师听来,这就是最美妙的声音,最悦耳的音乐,最纯洁的天籁之声!
在暑假结束时,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考试,只是截取《弟子规》其中一段让学生们翻译成英文,看他们的理解程度。考试结果异常得好,翻译的结果也是简单易懂。我在翻看他们的考试卷子时,真的很为老师的教学成果而骄傲,也为我们的学生而自豪。我还特意地复制保存了一份静怡和美怡这两个双胞胎姐妹的考试卷子,每次看到,耳边就会响起孩童们稚嫩而又美妙无比的琅琅读书声。
我把学生们的翻译卷子找了出来,想给大家秀一下我的学生们的中英文理解能力,他们大都是小学三年级、暑假后将要升四年级的学生。
弟子规,圣人训——A book teaching you how to be a good student taught by ancient
Chinese people.
首孝悌,次谨信——Respect your parents and be honest.
泛爱众,而亲仁——Love people equally and be close to the good people.
有余力,则学文——If you have more time or energy, study more.
父母呼,应勿缓——When your parents call you, answer quickly.
父母命,行勿懒——When your parents call you to do something, don"t be lazy.
父母教,须敬听——When your parents talk to you, listen carefully.
父母责,须顺承——When your parents correct you, you have to obey them.
冬则温,夏则凊——Keep your parents warm in the winter and keep your parents cool in the summer.
晨则醒,昏则定——Greet them in the morning and wish them goodnight.
出必告,返必面——Tell them when you go outside and let them know when you are back.
居有常,业无变——Have a permanent place to live and don"t give up your study or job easily.
以上是我的学生考试卷子的一部分。我知道,他们的翻译水平不会是完美的,他们只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但是这些朴素的翻译却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心灵的领会。我不要求他们完美,只要求他们能领会其中的旨意。我想他们做到了,我们的中文老师也辛苦了。他们不仅仅要给学生解释中文的意思,还要翻译成英文解释,真是不容易。学生们学得辛苦,老师们教得更辛苦!但是,能够在暑假结束时收获到这样的一个结果,确实让我们很满意。
在暑假结束时的汇报表演上,家长们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背诵和准确的翻译,惊讶得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张得闭不上,直惊叹:哇哦!哇哦!
说实话,大部分家长也不晓得何为《弟子规》的内容。但是他们的孩子能够带给他们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中英文互译的诠释。
没有什么工作比教中文更单纯,没有什么课程比教中文更吃力,在国外的中文老师心地真的就是这么简单。有学生愿意学中文,我们就会受感动,听到学生们的读书声,就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天外之声。我们学校的中文老师的提包里,都放着巧克力棒棒糖,这是给哪个学生默写考过了或者是完成作业了的奖励,也是对跟不上的学生的一个刺激。有学生或家长在感恩节、圣诞节给老师送上一张贺卡或者一盒巧克力,老师们就会顿时感激不尽,又找到了当老师的那点自豪感,全然忘记了这是个多么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过一个寒假,再看到孩子,又会惊叹:怎么几天不见又长高了呢?!
在海外,中文老师很不容易,华人家长也很执著。家长们把满口英文的后代交给我们,一再叮咛:一定要让孩子学好中文!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尽力?
可以这么说,在国外,每个中文老师都是手持火把的“薪火传递”者!
中国电影在美国
感恩节的时候,陪着女儿文迪,我们一家人去看007电影,在影院大厅,无意中看到了《Back to 1942》的电影海报,没想到冯小刚的《一九四二》电影要在美国上映,暗暗记下了上映的日子11月30号。
007那部电影真的是忽悠得很厉害,我们看着电影哑然失笑,想着下一个情节还能怎么胡编下去?但是就是有很多人看得很开心,看完拉倒,哈哈一笑,无须记得什么,这也是电影的娱乐功能之一。整个影院的好位置几乎全满,等我们买回爆米花和可乐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了,只能让人家:对不起往左边挪一下,对不起往右边挪一下!很不喜欢美国影院座位不给排号,进去随便坐,谁也不愿挨着谁坐,零零星星的空座位都穿插在别人的身边,有时候很不好意思插进去。
吸取这次的教训,看《一九四二》的时候,我买了票,花了11.50美元,提前10分钟进场,心想这次一定要找个好位置。一进15号影室,没想到,空空荡荡的影院,整整齐齐的座位没有一个人,我竟然是第一名。我的心情也随着这空荡的影院变得空荡了起来。广告期间,进来两个人,手里拿着扫把和簸箕,是两个老墨女工来打扫卫生的。我的眼睛和心情都变得敏感了起来,对每一个进来的人影都要扫视一番,数着人数,也看着族裔,即便是在心情被电影带到了沉重的苦难的一九四二。自始至终,直到结尾的字幕出现,整个影院仍然不超过10个人。
走出影院的心情可想而知,那份沉重不仅是没从电影中走出来,更难过的是,这么难得的、优秀的中国电影,来看的人不超过10个人。我无法责怨美国观众,就跟文迪抱怨,文迪说,一是外国电影,仅靠字幕了解剧情就有着欣赏的障碍,二是,美国人喜欢轻松的滑稽的甚至愚蠢一点都没关系,就是不想花钱找罪受,尤其是,这段苦难的历史又是发生在遥远的中国,可想而知,他们宁愿去看无厘头的《007》,或者是好解读的《少年派》。
这就是中国电影在美国的遭遇,也可以理解为少数民族的电影和文化很难撼动美国本土的民众。我想冯导演一定能够理解:这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文化的差异。
还是很感谢《一九四二》能在北美和国内同时上映,给我们一个满足心愿的机会。我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我们最能够拿得出手的一部好电影。我给周围所有的中国朋友推荐去看。我的好朋友梁,她两口真的去看了这部电影,回来后对我说:过去几乎忘记了自己老家是河南,看了这部电影,自觉地就把感情融入河南人去了,很奇特,你们不会有这种感觉。我真觉得我们河南人不容易,真是很坚韧,真是很了不起,靠着吃树皮、逃荒度过大灾繁衍到现在,这样的故土背景总会让我想想我的祖父辈们是怎样活下来的?
没有人自觉愿意地去承受这段苦难,正如大部分人愿意吃巧克力而不愿意吃苦瓜。我也不愿吃苦瓜。但是,当这样一个大灾难已经载入我们民族史的时候,集体选择躲避,也是心灵上说不过去的,就像是母亲再丑陋,也是我们的母亲;父亲再贫穷,也是我们的父亲,这是血亲,任是无法抬头承认,终也躲避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