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不是越多越好:果酱实验
有选择比没选择好,选择多比选择少好,这几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克·莱珀(Mark Lepper)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席娜·艾扬格(Sheena Iyengar)教授共同进行的研究表明:选项愈多反而愈可能造成负面结果。他们曾经做了一系列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是让一组被测试者在6种巧克力中选择。结果这一组中有更多人感到所选的巧克力不大好吃,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后悔。
另一个实验是品尝果酱,研究发现,如果让消费者选择在6种还是24种果酱中挑选一种时,人们都愿意有更多的选择。可是真正决定购买的时候,在6种果酱中选择的人们作出的购买决定,是在24种果酱中选择的人作出购买决定的10倍。实验是在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个以食品种类繁多而闻名的超市中进行的。工作人员在超市里设置了两个试吃摊位,一个有6种口味的果酱,另一个有24种口味的果酱。结果显示有24种口味的摊位吸引的顾客较多:242位经过的客人中,60%会停下来试吃,而260个经过6种口味的摊位的客人中,停下来试吃的只有40%。不过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在有6种口味的摊位前停下的顾客中有30%的人都至少买了一瓶果酱,而在有24种口味的摊位前停下试吃者中只有3%的人购买了果酱。看来过多选项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它会使人们陷入游移不定的状态。
如果不是买果酱这样的简单消费,而是投资可以使人们获得收益的事件呢?研究发现,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表现并没有好太多。过多的选择使人们变得保守,不愿意为极可能获得的收益冒风险。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采取一种简化策略,要么随便选一种,要么什么都不选。
比如,美国科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关于退休基金选择情况的研究。在美国,由于有政策的支持,选择参与这样的基金基本上都是有利可图的,不参与就相当于把到手的钱白白扔掉。研究者考察了647个公司共80万名员工的退休基金选择情况,结果发现,当公司提供选择的退休基金只有2种的时候,有75%的员工选择了参与;而当选择有59种时,参与的比例就只有60%了。选择多了,似乎人们在有利益的事情上反而糊涂了。
“困难”的选择:把最胖的推下去
英国某家报纸曾举办了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世界兴亡命运的科学家。第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人类免于因环境污染而面临死亡的厄运。第二位是核研究专家,他有能力防止全球性的核战争,使地球免于遭受灭亡的绝境。第三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在不毛之地,运用专业知识成功地种植食物,使几千万人脱离因饥荒而亡的命运。此刻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以减轻载重,使其余的两人得以存活,请问该丢下哪一位科学家?
问题刊出之后,因为奖金数额庞大,信件如雪片般飞来。在这些信中,每个人皆竭尽所能,甚至天马行空地阐述他们认为必须丢下哪位科学家的宏观见解。
最后结果揭晓,巨额奖金的得主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答案是——将最胖的那位科学家丢出去。
有选择与无选择:养老院里的实验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埃伦·兰格(Ellen Langer)和朱迪思·罗丁(Judith Rodin)曾经对一所养老院的老人进行研究,这些老人分住在两个不同的楼层,他们决定给这些老人一些福利,比如,几盆摆在房间里的植物,以及在一周中的某个晚上看一场电影。他们让住在其中一层楼的老人可以自由掌控,住这层楼的老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但要自己浇水),可以选择哪天晚上看电影。但住在另外一层楼的老人,由护士选择植物(也由护士浇水),由护士决定哪天晚上去看电影。
研究结果表明,有自由掌控权的老人,活得更开心、更活跃,头脑也更清楚。
胆量:成功的素质
在日常生活中,有谁没事就想着去折腾,然后承受失败的恶果呢?精明人、有能力的人,大都不愿意这么做事,更不愿意这么生活。只有胆量大的人、不怕挫折的人,甚至是不怕死的人,才肯这么做事。但凡天下大事,又必须要有胆量才能做得起、撑得住、站得稳。有意思的是,英国心理学家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的能人、精明人,为了成就他们所从事的事业,长年学习和要去掌握的,原来都是围绕着如何提高自己胆量的学问。他们终日在心里默默训练的那个东西,原来就是胆量。他们说的要全面提升素质,实际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胆量。为此,英国科学家提出一个结论:胆量,往往才是承受生活中一切艰辛、做成一切事业的根基!
成大事只要一点勇气:林肯的见解
一位叫马维尔的法国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林肯:“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想过废除黑奴制度,《解放奴隶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让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答:“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马维尔还没来得及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他一直都没弄明白林肯这句话的含义。
林肯去世 50 年后,马维尔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林肯在信中谈到幼年时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如此,父亲才得以以较低的价格买下农场。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里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给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米,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马维尔已是 76 岁的老人,就是在这一年,他正式下决心学习汉语。据说三年后的 1917 年,他在广州旅行采访,是以流利的汉语与孙中山进行对话的。
最后1枪丢金牌:“杯具”枪手
2008年8月17日13时51分,北京奥运会射击比赛还有一个人的最后一枪就将全部结束。此时其他参加男子50米步枪三姿的运动员都完成了比赛,那个还没有完成比赛的就是美国人马修·埃蒙斯,他最后一枪前的成绩是1265.9环,第9枪打完还领先第二名3.3环,第10枪只要6.7环——一个步枪射击中的业余水平,金牌就属于他了。国外的很多通讯社,此时已经写好了埃蒙斯夺冠的快讯,只等他最后一发击出。埃蒙斯举枪、瞄准、击发。
4.4 环!在全场观众愕然的惊叹声中,埃蒙斯不知所措地摆弄着手中的枪,一脸的无辜与无奈,流露出近乎绝望的眼神。埃蒙斯的离奇失误把美国媒体也急坏了,他们不得不把事先写好的通讯稿推倒重来。
在子弹飞出去的一瞬间,埃蒙斯已经预感到自己遭到“魔咒”了,但是他还是抱着一丝的希望,希望自己能拿下这块就要到手的金牌,弥补四年前的遗憾。
历史惊人地相似,或许连埃蒙斯自己都无法相信,四年前的噩梦这一次在北京重现了。时光一下子倒转四年,回到了2004年8月22日的雅典奥运会马可波罗射击场。
当时的三姿比赛也进行到了最后一枪,2号靶位的埃蒙斯同样最后一个击发。他只要得到不低于7.1环的成绩就能夺冠,但最后一声枪响后,正当他举起双手准备欢呼的时候,坏消息传来,他居然打错了靶,2号靶位的他却把子弹射向了3号靶位。在美国人出现脱靶这种超级失误后,金牌属于了中国队的贾占波。
四年一个轮回,再次站在奥运会决赛场上的埃蒙斯万万没想到,噩梦就像幽灵一样,从雅典追到了北京。两届奥运会,埃蒙斯都用同样的近乎离奇的方式,把金牌送给了他人。
雅典奥运会上演希腊神话:最后一跳的失误
北京时间2004年8月17日凌晨,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三米板跳水决赛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用“天下大乱”一词来形容都不为过。世界杯冠军彭勃和王克楠第一,世锦赛金牌获得者萨乌丁和多布罗斯克第二,美国大奖赛冠军杜马斯兄弟第三,只不过全都是倒数的。名不见经传的希腊人希拉尼蒂斯和毕米斯成了笑到最后的人,令希腊观众狂喜了一把。
经过电脑抽签之后,彭勃和王克楠被排在第一位出场,两个人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稳稳地一路领先到第四轮。此时,这对中国选手的分数为283.89分,比第二位的杜马斯兄弟高了12分之多,只要不出大的意外,最后一跳之后,冠军就将是他们的囊中之物。然而,意外出现了。两个人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向前翻腾两周半转体两周,难度系数为3.4.当两人起跳后,王克楠在空中对自己的动作显然失去了控制,摇摇晃晃地手、脚一起扎入水中,所有的裁判一致给了他们0分!彭勃首先钻出水池,怔怔地盯着记分牌。王克楠一脸茫然。“我太想要那块金牌了。但是一起跳,我就知道自己没跳好,脑袋里一片空白。”王克楠后来无比懊悔地说。
中国选手的严重失误好像富有传染性。杜马斯兄弟的反身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以斜拍姿态入水结束,得分仅有55.65分,而令中国跳水界闻之生畏的萨乌丁则带给了人们英雄迟暮的悲哀。这位30岁的俄罗斯老将也栽在反身翻腾两周半转体一周半这个动作上,最后弯着身体钻进了水。
悉尼奥运会男子双人三米板冠军肖海亮在看完男子双人三米板的比赛后表示,男子双人跳板上演希腊神话让人匪夷所思。他说:“这真是太奇怪了,正像熊倪、黄健翔在解说时说的那样,又创造了一个希腊神话。”因为这两位希腊选手在之前的比赛中,从来都没有进入过前三名,应该说他们是不具备夺冠或者争夺奖牌的实力的。在这个项目中,新崛起的澳大利亚、美国,还有传统强国俄罗斯、中国在一场比赛中同时出现严重失误,而且都是在最后一跳,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正确答案:报道的要点
在新闻写作课上,教授一再强调,新闻写作的第一要则是要把读者放在第一位,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下课前,教授给大家出了一道测验题,他在黑板上写道:“本市市立中学的校长宣布,该校所有老师将于本周四到邻市参加研讨会。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的两位教授将在会上讲话。”教授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素材为本市的晚报写一个简短的报道。
题目很简单,同学们很快交了卷,答案大同小异,无非是把会议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报道了一遍。
第二堂课,考卷发了回来,令大家惊讶的是:几乎每个人都得了零分!
教授大声说:“你们都忘了我反复强调的关键要素——读者。晚报的读者是谁?是普通市民,是学生和学生家长。”说完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本周四,市立中学停课一天。”这才是那次测验的正确答案。
“华伦达心态”:心理压力是祸首
1978年,世界著名的走钢索表演者华伦达在波多黎各首都圣胡安市表演时,不慎从75米高的钢索上摔下死去。作为一名非常成功的走钢索表演者,他的死讯令许多人感到不解。
后来,他的夫人道出了原委——因为那次表演有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事前华伦达就不停地唠叨着:“我一定不能失败,我一定要成功。”然而,正是这种“一定要成功”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他走向了失败。后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华伦达心态”,也就是说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比如当一个高尔夫球手击球前一再告诉自己“不要把球打进水里”时,他的大脑里往往就会出现“球掉进水里”的情景,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时球大多都会掉进水里。这项研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华伦达心态”。
富翁的遗嘱:把握问题的关键
有一个富翁得了重病,已经无药可救,而唯一的独生子此刻又远在异乡。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但又害怕贪婪的仆人侵占财产,便立下了一份令人不解的遗嘱:“我的儿子仅可从财产中先选择一项,其余的皆送给我的仆人。”富翁死后,仆人便欢欢喜喜地拿着遗嘱去寻找主人的儿子。
富翁的儿子看完了遗嘱,想了一想,就对仆人说:“我决定选择一样,就是你。”这个聪明的儿子立刻得到了父亲所有的财产。
外重者内拙:“目的颤抖”
孔子曾说:同样一个人,在赌博时,用瓦片下注往往可以巧中,用玉钩下注就心存畏惧,用黄金下注就会头脑发昏,这是因为他看重身外之物而有所顾惜,心怀畏惧。所以说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内心必然笨拙。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目的颤抖”,与孔子说的道理有些相近。这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提出。他用来论证这个心理学概念的实验其实非常简单:在给小小的绣花针引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手抖动得越厉害,线越是不容易引入。阿隆将其简洁明了地概括为:“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以奥运会的射击比赛为例,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老将王义夫打完59发时,总成绩还领先第二名3环多,但最后一枪却失去水准,以0.1环之差痛失金牌。
选择方向:蚂蚁的智慧
有一则寓言,是说有两只蚂蚁想翻越前面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这段墙长有20来米,高有近百米。其中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前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辛苦地努力着向上攀爬,可是每到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等因素而跌落下来。但是它不气馁,它相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一次次跌下来,它又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
而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这段墙。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这段墙来到食物面前,开始享用起来,而那只“勇敢、坚定”的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而后又重新开始。
很多时候,成功除了勇敢、坚持之外,更需要方向。也许有了一个好的方向,成功会来得比想象的更快。
思想实验:公正的困惑
1.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可以说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那个疯子在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2.胖子假设
同样有一节失控的有轨电车飞驶而来,电车前方的轨道上绑着五个人。在电车与被绑的五人之间,隔着一座天桥,桥上站着一个大胖子。拯救被绑五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这个大胖子推下天桥,(不管胖子有没有摔死)电车将他撞死后就会停下来。你是推还是不推?
3.器官移植
假设你是一位医生,现在有五位病人急需五种器官进行移植手术来挽救生命,你是应该放任五个人的死亡还是设法杀死一位病危者并把他的器官移植给五位病人?换句话讲,你认为杀死一个病危者而拯救五个人的性命的人是否该受到法律制裁?
4.定时炸弹
“定时炸弹”思想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个炸弹或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藏在你的城市中,并且爆炸的倒计时马上就到零了。在羁押者中有一个知情者,他知道炸弹的埋藏点。你是否会使用酷刑来获取情报?如果那个知情者对酷刑毫无反应,那么你是否愿意通过拷打他的妻子或儿女来获取情报?
5.海难求生
一艘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船上的四名船员由于缺乏食物和水,急切地盼望着救援人员的到来。然而许多天过去了,救援人员一直没有来。其中一名船员,他是一名孤儿,在船上做侍者,因为喝了海水已经病倒了。为了能够维持生命,另外三名船员把这位生病的侍者杀死并吃掉,最后成功地获救。因为杀害了那名男侍者,他们回国后被逮捕,面临法庭的宣判。你觉得应该给他们定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