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才:齐白石受聘美院教授
徐悲鸿先生,一位融汇中西的画坛巨擘。学成归国后,1929年9月出任北平(北京)艺术学院院长。在任期间,他治学育人,可谓殚精竭虑。一次,先生应邀参观一个中国画展。在琳琅满目的画作中穿行,先生并不满意,不少作品墨守成规、了无新意。突然,在展厅的一角,一幅尺幅不大的水墨画引起了先生的注意。画面上几对虾在水中游动,体若透明,或摇须摆尾,或弓身蓄势,十分传神。画面通透、灵动、飘逸,可以看出画家炉火纯青的技法和深厚的功力。先生驻足良久,对着“齐白石”三个字暗自点头称颂。
“徐先生,这个齐白石是个60多岁的老头子,听说他从前是个木匠。”旁边有人对徐悲鸿介绍说。
“我正是为这位怀才不遇的先生感到惋惜,想不到,在这个角落里还藏着一位国画大师。”先生答道。
“哈哈,您真会开玩笑……”
徐悲鸿脸色严肃起来,“我不是开玩笑,我不仅要去拜访他,而且还要聘请他当教授”。
“什么?请个乡巴佬当教授?”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不久,在西单跨车胡同一间简陋的画室里,30多岁的徐悲鸿和当时已经60多岁的齐白石一见如故。他们看画、论诗、说文章,谈金石篆刻,各抒己见,相见恨晚,遂成忘年。
当徐悲鸿正式向齐白石先生提出,想聘请他担任北平艺术学院教授时,白石老人未加思索,婉辞道:“徐先生,不是我推辞,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进过洋学堂,更没有在学堂里教过书。连小学、中学都没有教过,又如何能教大学呢?”徐悲鸿告诉老人,不需要他讲课,只要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作画示范就可以了。他还说:“我一定在旁边陪着你上课。”
没过几天,徐悲鸿正式聘请齐白石出任北平艺术学院教授,并亲自随车接送。当他看到白石老人在课堂上举起画笔,精到地绘出各种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且时有精彩题跋的时候,由衷地给予了“致广大,尽精微”的极高评价。一年后,徐悲鸿亲自编辑、作序的《齐白石画集》问世了。大师清新脱俗的画风,恰似一声春雷响彻大地,震撼了保守的中国画坛。
“这是用玻璃钢做的杯”:他为什么会成功
他是城里一家大公司的老总,手中有几个亿的资产。他出生在农村,
初中只读了两年,辍学回家后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他有着苦难的过去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曾说过:“他爬不起来了,他这辈子完了。”但他最后没有倒下。许多媒体采访过他,许多报告文学描述过他,但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个情节:
记者问他:“在苦难的日子里,你凭什么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缩?”
他坐在宽大豪华的老板桌后面,喝完了手里的一杯水。然后,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里,反问记者:“如果我松手,这只杯子会怎样?”
记者说:“摔在地上,碎了。”
“那我们试试看。”他说。
他手一松,杯子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但并没有破碎,而是完好无损。他说:“即使有十个人在场,他们都会认为这只杯子必碎无疑。但是,这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钢制作的。”
于是,人们记住了这段经典绝妙的对话。这样的人,即使只有一口气,他也会努力去拉住成功的手,除非他停止了呼吸……
五视观人法:识人之道
《史记·魏世家》载李克“五视观人法”。所谓“五视”,一是“居视其所亲”。即要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如果与正直的、正派的人在一起,这样的人就可以重用;相反,如果这个人天天与小人为伍,对这样的人就要当心了。二是“富视其所与”。即要看他怎么样来支配自己的财富。如果只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大肆挥霍,贪图享乐的人,坚决不能重用。三是“达视其所举”。如果是已经有一定的地位和身份的人,就要观察他怎么样提拔下属,如果是任人唯贤,量才录用,那这种人肯定就是襟怀坦荡、秉公办事的有为之人。四是“穷视其所不为”。对处于困境的人,可以看他的操守如何。如果是他虽然身处困境,但却不做任何苟且之事,这样的人也是值得信任的。五是“贫视其所不取”。即看一个人在贫困时期的所作所为。只有不取不义之财,守得住清贫的人,才值得信任,而那种见钱眼开,如蝇逐臭的人,则万万不能重用。
负荆请罪: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谦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温家宝的宽容:剑桥扔鞋风波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2009年2月2日下午,温家宝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遭遇一德国籍学生扔鞋干扰。2月6日,剑桥大学校长来伦敦见傅莹大使,正式表达歉意并转来肇事学生写的道歉信,傅莹大使随后转达了温总理的意见:对青年学生还是以教育为主,希望校方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希望该学生能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温总理的包容胸怀引发热议,很多人认为总理的态度体现了大国领袖的风范。此外,温总理希望该肇事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而他在剑桥大学的演讲题目也正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温总理的演讲以及他对肇事学生的态度,其实也正是用语言和行动向世界说明和展示中国。
仁义胡同:“让出几尺又何妨”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一封家信,说家里盖房时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助权势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完信后马上修书一封:“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几尺又何妨。”家人读信后,觉得董笃行说的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了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仿。结果两家共让出几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公民意识:官民平等
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12年将在英国伦敦召开。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为想事先购得热门紧俏的伦敦奥运会门票,与数百万市民一起,参与到网上申购的行列中,但运气不好,未能中签。他一脸无奈,表示将会继续在网上申购碰碰运气。
英国首相卡梅伦为庆祝妻子40岁生日,两人前往西班牙度假,他们买的是廉价航班的机票,与普通乘客一起静静地在候机厅的长凳一隅等候,没有贵宾厅,更没有专用通道。私人外出,他当然应该与市民一样,不应该有什么特殊之处。
这就是公民意识,即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只不过大家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而已。
首相来了:“抱歉,我们休假了”
英国首相布莱尔偕夫人来到一个小镇度假。虽然是首相夫妇大驾光临,但小镇上的人依然我行我素,每个人都生活得自在而有序。明知布莱尔是个“大人物”,但大家仿佛不当一回事。布莱尔喜欢泡吧,小镇唯一的一家酒吧老板丝毫不给面子,按预定计划关门休假去了。不过,老板仍然很礼貌地在酒吧门口留下一张字条:“欢迎布莱尔先生和太太,现在我们正在放假,假期结束后我们才会回来。很抱歉!”
难忘的告别:华盛顿自觉放弃权力
1783年12月23日,乔治·华盛顿进入马里兰市政厅里的参议院会议厅,并且正式辞去大陆军总司令的职务。整个仪式十分简短,前后只有几分钟,但正是这个几分钟的仪式却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不已。当华盛顿将军,这个为了赢得战争不仅变卖了家产,而且因操劳过度生出满头白发、眼睛也几乎失明的总司令发表讲话时,每个人的眼里都蓄满了泪水。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不依靠外在压力,仅仅依靠内心的道德力量就自觉放弃权力的仪式。在它以前,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逊位、下野,但有了这几分钟,那些大大小小的英雄故事黯淡了;那些“领袖”、“导师”、“救星”、“伟人”黯淡了;所有那些仪式,包括大大小小的集会、礼拜、举拳、呼喊,都将湮没无闻,唯有这个仪式会永垂不朽。它将会和苏格拉底的慨然饮鸩、布鲁诺的身被火刑、巴黎人攻下巴士底狱一样,被人们长久记诵。
爸爸与儿子:“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能发明电灯”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当然啦!”
“电灯是谁发明的?”“爱迪生。”“那爱迪生的爸爸怎么没有发明电灯?”爸爸无语。
孩子的话充满童真,但说明了一个道理: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受伤的总统:奥巴马血洒篮球场
美国总统奥巴马喜欢篮球,是芝加哥公牛队的球迷。除了喜欢看篮球,他还喜欢打篮球,经常邀约亲友进行比赛。2010年11月26日这天上午,正值感恩节假期,在他参加的一场球赛中,竟然出现了意外。奥巴马被撞伤,医生不得不在他的嘴唇上缝了12针。在奥巴马看来,这显然是一件个人小事,尽管他是现任美国总统,但他的“队友”和“对手”们也只是把球场上的他当成“队友”或“对手”,而不是总统,所以冲撞起来照样来真的。从图片上看,奥巴马的疼痛很真实,面部表情也有点沮丧,但也仅此而已。
这张照片说明了什么:奥巴马为什么坐在这里
照片上反映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其重要幕僚正在白宫战情室观看海豹突击队偷袭本·拉登住所时卫星实时传回的现场视频画面。2011年5月3日的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这张照片,有网友看过照片,疑惑颇多:美国的战情室怎么会如此朴素、简陋?奥巴马怎么会坐在那个位置?(太不被人放在眼里了!)谁会想到那个挤在屋内一个最不起眼的犄角旮旯里目不转睛地收看视频的会是美国总统?尽管不一定非得对总统形成簇拥状,但总还是要有一点君臣之道吧?那位穿军装的怎么坐在本该是总统坐的大班椅上?另外,怎么还有一帮站着的?职位都不低,就不能找间大点儿的办公室吗?再有,桌子上除了笔记本电脑,就看见两个一次性纸杯,估计杯子里面盛的还是白开水,怎么能“抠”到这种地步呢?
拜登吃北京炸酱面:平常与不平常
应我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邀请,美利坚合众国副总统拜登于2011年8月17日至22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8月18日下午1时30分,拜登带着孙女,在新上任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的陪同下,走进鼓楼东侧的姚记炒肝店。拜登进来后,和其他客人热情地打招呼。拜登还故意坐到另一桌食客旁边,被大家误以为他要一同就餐时,拜登笑着又坐回自己的位子。对于客人拍照的要求,拜登没拒绝。临别之际,拜登和姚家的十余口人以及伙计一起合影。一顿饭共花了79元,拜登掏出了一张百元纸币结账,明确表示结余的21元当做小费。结账的姚龙连连推辞,但最终拗不过拜登,还是收下了。整个就餐时间只有20多分钟。临别时,店主姚燕对拜登说:“祝两国更加繁荣富强,两国人民幸福安康。”拜登回应“你就是一个很好的外交家”后乘车离去。
在头两日行程中,拜登下平民饭馆、吃北京炸酱面的举动备受关注,引发了很多中国媒体的热议和网民的好评。可这在中国成为热门新闻的东西,美国那边的反应却格外安静。特别是CNN,根本没有反应。可能,这在美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根本算不上什么新闻。
骆家辉来京:经济舱走出的背包客
2011年8月12日晚,美国华盛顿州前州长、联邦政府前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从美国西雅图抵达北京,正式开始他的驻华大使任期。但这位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部级高官”,履新之旅却显得十分“低调”:乘普通航班、坐经济舱、没有大量随从、没有警卫,背上一个包、手拎一个包,全家人各自提着行李、一家五口挤上一辆商务车,很像是一个普通华人家庭度假归来。这让中国人很是吃惊。
抵京的DL129次航班为波音767飞机,有两三百个座位,机上乘客也有上百人。“没想到骆家辉会乘坐普通航班来京上任”,几位乘客称,他们直到看见停机坪上有不少着正装的接机人员,才发现人群中的骆家辉及其家人,“看起来跟普通家庭出游没两样”。
他这一番轻车简从的派头,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成都总统套房“吓”住了法国总统:希拉克换房
2004年10月希拉克到成都访问,当地政府为他在索菲特万达大饭店预订了面积为400多平方米的总统套房。但希拉克感到太过豪华,婉拒入住,亲自挑选了一套普通豪华间,面积只有64平方米,每天价格为1200元人民币。
奥巴马女儿的“生存费”:生存与生活之辩
奥巴马的两位千金莎夏和玛利亚都在席德威友谊学校上学,奥巴马每个星期都会有固定的费用支给女儿,但他不把它叫做“生活费”,而是叫做“生存费”。生存和生活的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奥巴马刻意地在这上面做区分,当然不是随随便便地在玩文字游戏。奥巴马这样解释他的做法:“在美国,我们看到的虽然是繁荣一片,但低收入者和无收入者甚多,这给美国的社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政府必须保证穷人的基本生活,这种生活当然不会是体面的,只是生存的最低保障。”的确,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什么人,首先要学会的便是生存。国家要提供、能提供的也仅仅是生存的保障。至于生活,那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哪怕是总统的女儿。生活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没有界限的词。人可以一辈子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往返于工作单位和家庭;也可以去周游世界,领略各地的风光。奥巴马是一个聪明的总统,他为两个女儿所进行的生存与生活的辨析,正是在启发两个女儿对世界现状进行思考。
爱当主角的总统:讨厌婚礼和葬礼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第26任总统,因为他继任总统时不到43岁,所以当时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据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很爱面子,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想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
“我父亲特别不喜欢参加婚礼和葬礼,”他的儿子有一次说道,“因为在婚礼和葬礼上他既不能做新娘,又不能做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