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忆深处
7952300000010

第10章 读书有感 (8)

都说读书可以明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流连于书的河谷,你不仅可以看到屈原为国而奔波的足迹,更是能切实感受到《诗经》溅起的朵朵涟漪。从先秦诸子到两汉文赋,从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这所有的文字给人有多大的震撼。而这些震撼中所折射的文化、所流露的气质,又给人多少启迪与感动。

我常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使人学会顿悟。和柏拉图、尼采、康德、叔本华交流,你的思想会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和泰戈尔、海明威、川端康成神游,你又会有一种人文关怀与生命的思考。读书,不在于你学到多少词语,而在于这些朴质、真诚的文字能给你的心灵带来多大的律动。一个真正的爱书者,他总是会用灵魂去静静地思考,去关注土地与现实,最后再如一只虔诚的蝴蝶,飞向精神的内核里寻求历史与社会进步。

在书山行走,面对着几千年的时空与历史,也许你会觉得山的那边太遥远。但一本书的跨度再大,也比不过你的手指,正如你和那些智者交往,你们的精神与灵魂都可以一起在天堂遨游,直至融入到那清清的银河之水中。

这些年来,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书一直伴随着我,而我的灵魂也在书中长流。可爱其实藏在痛里,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浮躁,再真心、再美的文字也比不上金钱的矫情。

爱愈深,则痛愈烈。看看现在的社会,看看现在的思想,你能从无数倒闭的杂志社里感叹什么,你又能对那些缺乏人文素养的现象奈之若何?但在这个缺少文化气息的时代,我宁愿在痛里活着。人应当具有气质,应当对天空有所敬畏,而这种气质与敬畏驱使我一直与书一起前行。

是的,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没有颜如玉,但书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文学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必定要代代相传。可以说,只要一个民族还有进步,还有根的土地,文学就不可能消亡,书也不可能无人阅读。作为一股隐性的力量,文学始终血脉般地流在文明的土地上;作为尊重内心道德律的使者,读书人始终把目光停在那些充实灵魂的扉页上。

与书作伴的日子是幸福的。物质的年代,我愿永远做一个书的奴隶,以书做船,脚作浆,用灵魂向远方泅渡。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级汉文4班学生)

乐在书中

刘静静

小时候看过冰心奶奶的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那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对于“读书好”,我深有体会。“好读书”,我也一直都有做到。但只有“读好书”这一句,我至今都没能彻底弄明白。小学时我问老师,老师只是说:“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你明辨是非,还能使人有爱心、爱文明、懂礼貌;而读一本坏书,则可能会让人变坏,比如变得心胸狭窄、没有羞耻心、自私又残暴。所以你要做一个好孩子,要读好书。”我只是懵懵懂懂地点点头。现在想起来,才知道老师只告诉了我为什么读好书,却没有告诉我什么才是“好书”。

我读过的一些书,有文学的、艺术的,也有知识的、思想的、生活的,其中我最偏爱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书,我喜欢看中国是怎样在困境中战斗、在逆境中成长的,又是怎么一步步强大起来的。很多人都说一些历史书有夸大的成分,也有掺假的嫌疑,在读书的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几本书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让我弄不清楚孰是孰非、孰真孰假。那这些算是好书吗?我又应该去读吗?

2011年,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辛亥革命已百年,而中国共产党也已建党九十年了。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但却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奠基石,在书中我看到它推翻了清王朝,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有关中国共产党成就的书那就更多了,它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让中国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我在现实生活中也看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那些辉煌成绩。中国日渐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还成功收复了香港、澳门,虽然有些失地尚未收复,但我相信,那只是时间问题,两岸会统一,中国会统一。

现在我才终于想明白,其实一本书的好坏,关键是你怎么看它,并且能从中得到什么。比如说,关于历史,其实我并不想多做评价,毕竟事实就是事实,改变不了什么,关键的是读书人怎么想、怎么做。在看那些历史书的时候,也许写书人会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我读书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带有我自己的感情呢?读到中国人民挨打时我会心酸、愤怒,读到中国强大之处我又不禁感到骄傲和自豪。

读书,也就是让自己经历书中的事,体会那些文字当中的情感,陶冶情操,收获知识和智慧。在书中,读书人自成一片天地,毕竟思想没有限制,心可以翱翔于任何一处。读书好,应该尤其“好”在读书的过程,因为那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乐在书中,其乐无穷!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信息技术与教育系2009级教育1班学生)

花落人亡爱犹在

曾梦姣

打开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文字美而自然,不会刻意掩饰三毛的脆弱,却也哀而不伤。人可以在至爱之人离去后,痛到绝望,甚至想到死。可是一个真正睿智的人,最终都能坚强地活下去,因为,爱过了,幸福就是一辈子。

忘不了,脑中有太多忘不了的情境,一闭上眼,它们会自动地从书中跳出,走入我的想象,令我稀嘘不已。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十二响时,那十二个相同愿望,“但愿人长久,但愿人长久……”承载了三毛多深的祝福与祈祷。与荷西的十指相扣,是一种怎样的不离不弃。被卷在荷西大夹克里,小鸟依人,温暖永恒。那一刻似乎顿悟三毛对时光静止的渴望,“但愿永远这样下去,不要有明天了”。

从一个懵懂少年蜕变成一个成熟英俊的男人,可那颗对三毛爱恋的心却永不蜕变,六年的等待,是一份怎样的执著。从结婚到后来的相守,几年如一日,昔日的温柔从不曾退去,给三毛理发,每天都会坚持跑着回家见屋里的娇妻……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延续。

一夜风雨过,花落有谁知?幻梦者却不得不承认,一切的美好恍如春梦,一碰就碎、一碰就痛。

爱上爱,就爱上了孤独。三毛说,“在这个世界上,有谁,有谁不是孤独的生,不是孤独的死”。爱来过,却又匆匆地走了,我们无奈,我们绝望,我们永远也摆脱不了去追忆那曾经幸福的宿命,更何况是三毛,一个敏感、忧郁的诗意女子。

至爱已死,万念俱灰之时,三毛说,“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心灵的折磨何时是尽头,明日是天涯,望极天涯,尽头是否真的有快乐依然?可是,忧郁的文字却告诉我,“快乐是那么的陌生而遥远,快乐是禁地,生死之后,找不到进去的路……”

当每个读者的心都被浸得拎不起来,那么重,怜悯,担忧。这个像谜一样的才情女子,可是,却又平静地说,“我有荷西,还有父母,我的责任是守住他们,一个有爱和责任的人,是没有权利选择死亡的”。是的,对一个至爱的人,相思有多深、有多痛,也许,我真的理解不了,可是,我预感,三毛绝对会坚强的活下去,因为爱并非生命的全部,爱过了,就够了。

三毛的爱,流露在文字中那么真挚、饱满。都说,三毛是一个爱回忆的人,她回忆起与荷西走过的六年,也许夸大了当时的幸福感。她的爱,似乎总游离在想象和现实间,让人向往,却也让人质疑。

其实,这一切重要吗?正如,司马中原评价的那样,“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凄美爱情里,随三毛流一把泪,嫉妒、艳羡也好,遗憾也罢,多愁善感的泪,总归流了,那么真实,那么感人。这就够了,一切质疑都无价值。而今,伊人已逝,再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总觉得——花落,人亡,心不死,爱犹在。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09级汉文1班学生,该文已刊发于《湖南科技学院报》第279期)

读书之我见

邓如意

四年大学也快结束了,感觉现在比以前眼界开阔,看事物也注重多角度了,不再那么幼稚,也不再那么极端。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大学四年期间,我在中文系很荣幸地获得了湖南科技学院各类奖学金,多次获“三八红旗手”称号。一些师弟、师妹们也经常问我有什么窍门?在这里我得告诉你们这秘诀:这是我大学四年勤奋苦读、不断学习的结果。学会读书是我的最大秘诀,也是我大学四年读书生涯的最大收获。

一、有选择地读

学校里有太多的书,图书馆几层楼,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即使中文系的书也多得数不胜数。即使你没日没夜地去读,也不见得有工夫把它们读完。况且文科、理科、工科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就算你把文科书读完了,那么理科、工科呢?而且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有选择地去读,读精品。就比如说《现代汉语》教材吧,它有很多种。有北京大学陆俭明编的,有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先生编的,有华东师范大学邵敬敏先生编的,有湖南师范大学吴启主先生编的,我们自己的教材是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编的,如何选?这是有理据的。按我的理解来看,北京大学的教材似乎更深透一些,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材似乎更加接近语言学的前沿,而我们所使用的黄伯荣和廖序东先生编的教材则通俗性强一些。这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相应的教材。

二、要读得进去

我记得我一个同学跟我说过,读中文系真没有什么意思。我问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她说:“你看,这《现代汉语》书没有一个字我不认识,没有一句话我不懂,我就不懂中文系为什么还要开这门没用的课程?”实际上,这个同学反映的事实在我校中文系同学中普遍存在,可以说带有较大的普遍性。这说明部分同学学习浮于表面,不能深入进去。“涉水深者得蛟龙,涉水浅者得鱼虾。”读书若只浮在表面,那么你就将只懂得一些皮毛而已,若用心挖掘则得到的收获会更多。

举一个例子:我们书本上讲到一个概念“区别词”,这是我们原来没有接触过的。很多同学背一下,有这么一个词类,应付一下考试即算过关了。实际上这远远不够。我们认为,了解区别词,必然得了解区别词与形容词的关系,有的书把区别词作为形容词的类别之一,而有的书却不这样认为,个中原因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发掘。

三、带着问题去读书

“带着问题读书”,这是老师教给我们的一句经典性话语。有的同学便问,这个问题是什么,从哪儿来的呢?实际上问题可以是书本上原有的练习题,也可以是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还可以是生活中的问题。先看报刊上的新闻:

周洋在2010年冬奥会获得短道速滑1500米冠军后,在比赛现场有记者问:“奥运会冠军对你意味着什么”,周洋回答:“获得这枚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以后会更有信心,也会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2010年3月7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参加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谈起有运动员夺冠后感谢父母,于再清说:“小孩儿有些心里话没有表述出来”,运动员得奖感言“说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这个要把它提出来。”他表示,要加强对运动员的德育教育。很多网友对于再清委员的说法不以为然,反对声一片。

这个故事与语言学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易·家人》中说:“言有序。”陆机在《文赋》中说:“考辞就班。”“序”和“就班”讲的是语言的表达要遵照一定的次序和规则。汉语中句子之间是有一定次序的,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大有文章。于是我们可以找来《现代汉语》等书籍查看有关语序的问题。

问题也可以是我们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有一个实习老师在讲授《隆中对》时,其中有一句是“亮躬耕垄亩,好为《梁甫吟》”。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梁甫吟》是什么呀?”实习老师不知道如何回答,一脸的尴尬。教室里突然变得无比安静。

听完课后,我在想《梁甫吟》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呢?这个问题显然有必要搞清楚。

总之,“带着问题读书”,就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去选择自己需要读的一些书,通过博览群书而去总结、概括问题的答案。“带着问题读书”会让我们自觉、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并且养成思考并行动的好习惯。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08级汉文1班学生)

陈大络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