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格萨尔王全传
7978600000002

第2章 前言

《格萨尔》是我国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在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和谚语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格萨尔》的内容丰富,结构宏伟,卷帙浩繁,气势磅礴,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

纵观中外文学史,任何一部篇幅浩繁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在一个时代,由一两个或少数几个艺人创作出来,它必然要经过长期的酝酿阶段,由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当中优秀的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然后逐渐形成。产生之后,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还会不断加工、充实、丰富和发展。荷马史诗是这样,印度史诗是这样,芬兰的《卡勒瓦拉》是这样,《格萨尔》也是这样。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我们认为,《格萨尔》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经历了这样几个重要阶段:它产生在藏族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的国家政权逐渐形成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在纪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于吐蕃王朝时期,即公元七至九世纪前后,基本形成。在吐蕃王朝崩溃,即公元十世纪之后,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广泛流传。

史诗一开始,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备受部落战争之苦的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发藏人的君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1)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

五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八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十二岁时,格萨尔在整个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

从此,格萨尔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服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国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服了几十个“宗”――古代的部落和小邦国家。

在降服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重返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到此结束。

《格萨尔》中塑造的人物有上千名,描写的战争有数十场。史诗通过叙述这些部落和小邦国家由分散割据、互不统属、各自为政的状态,经历长期的战争和交往,到逐渐联合统一的过程,艺术地再现了古代藏族社会的历史,体现了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社会安定、众生幸福的美好愿望。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史诗是民族意识刚刚觉醒时,诗领域中的第一颗成熟的果实。”(2)史诗“是这样一种历史事件的理想化的表现,这种历史事件必须有全民族参与其间,它和民族的宗教、道德和政治生活融汇在一起,并对民族命运有着重大的影响。”(3)英雄史诗《格萨尔》正是如此,是古代藏族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体现着民族崛起、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史诗中的格萨尔,是一个神与人结合的英雄形象。他既是天神之子,又是人间豪杰;既是人民拥戴的雄狮大王,又是亲近群众的人民的儿子。在他的统帅下,斩除妖魔,抑强扶弱,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格萨尔》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且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认识价值。它对于古代藏族部落联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民的经济生活、生产劳动、意识形态、理想愿望、道德风尚、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作了生动而真实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史诗既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也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插曲;既有奇异的神话内容,也有深邃的处世格言,情节跌宕,曲折动人,实在是一部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生活的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同希腊和印度史诗一样,《格萨尔》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格萨尔》很早以前就流传到国外,目前已有英、俄、德、法、日等文字的部分译文,日益受到国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外国学者给它以很高的评价,称它为“东方的《伊里亚特》”。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十分关心。五十年代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正当普查工作在顺利进行的时候,却遭到“左”的错误思想和路线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到了十年动乱时期,《格萨尔》这部伟大的史诗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粉碎“四人帮”以后,抢救《格萨尔》的任务,更尖锐、更突出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几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全国已搜集到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就有40多部(不含异文本),约有40多万诗行。但这些还只是整个《格萨尔》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流传在民间。著名的说唱艺人扎巴老人,自报能讲30多部,现在已录音的有22部,约400多万字。目前正在继续记录整理,并陆续出版。其他著名的老艺人如桑珠、阿旺嘉措、玉珠、阿达、昂仁以及年轻的女艺人玉梅,都能演唱几十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弄清《格萨尔》的全貌,抢救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为了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已将《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定为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规划要求,在“六?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进行抢救;“七?五”期间,基本完成搜集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纂出版一套比较完善、比较全面的精选本,作为我们国家统一的正式版本。

因此,要全面完成《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任务非常艰巨。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史诗研究工作的深入,关心《格萨尔》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格萨尔》还只有藏文本,汉译本非常之少,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而史诗的翻译是十分困难的,希腊史诗和印度史诗的汉译工作,大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直到最近才出版了《奥德修纪》全译本,《伊里亚特》尚未出版过全译本。最近出版了季羡林先生翻译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七卷本。印度的另一部史诗《摩诃婆罗多》正在组织翻译,据专家估计,要十年左右才能完成。

《格萨尔》的篇幅,比希腊史诗和印度史诗的总和还要多,翻译工作的难度,也绝不亚于外国史诗。由此看来,若能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产生比较完善的全套汉译本,将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如果我们的工作抓得不紧,不能尽快培养出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文学翻译人才,这一目标还很难达到。

鉴于这种情况,为了让关心《格萨尔》的同志早日了解史诗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应宝文堂书店之约,我们编纂了《格萨尔王全传》,希望读者能够透过这部史诗故事之一斑而窥见其全貌。

从精深博大、卷帙浩繁的作品中,选取精华部分,编写成通俗故事,并不是我们的发明。过去有《圣经的故事》和《佛经故事》,即把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的圣经和佛经用通俗的文字传达给广大读者,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深奥难懂、玄妙神秘的宗教教义普及到群众之中,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千百年来,很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故事了解宗教教义,接受宗教影响,并成为虔诚的信徒。

希腊史诗和印度史诗,也是首先经过这种通俗故事传遍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的绝大多数读者,正是通过国外编纂的《伊利亚特故事》、《罗摩衍那故事》和《摩诃婆罗多故事》等通俗读物的汉文译作,接触和了解这些伟大的史诗。

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通过《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等通俗读物流传到中国,然后才逐渐产生较好的译本,搬上了舞台。又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对译文反复修改,反复推敲,最后才出版了比较完善的莎士比亚戏剧的汉译本。

我们编纂《格萨尔王全传》,有这样几个目的:

第一,让更多的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读者,通过本书了解《格萨尔》的概貌和基本内容,扩大史诗在读者中的影响,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并参加《格萨尔》工作,争取早日完成抢救任务。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术研究,为建立《格萨尔》学的完整体系而作出贡献。

第二,促进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过去学术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没有史诗。黑格尔在他的巨著《美学》中,就曾断言中国没有史诗。《格萨尔》和其他少数民族史诗的发掘整理,打破了“中国无史诗”之说,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有许多同志,对中国自己的史诗了解太少,研究太差。不少同志对《格萨尔》这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史诗,还十分陌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知识。因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这对于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爱国主义情愫,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格萨尔》是至今仍然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一部活的史诗。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广大群众,尤其是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再创造,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很多异文本。民间文学作品的群众性、传承性、口头性和变异性,在这里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各个民间艺人说唱的《格萨尔》,其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虽然大体相同,但在具体内容、具体情节和细节上又各有特点,自成体系。这就给今后编纂整理精选本的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构成《格萨尔》主要内容的18大宗,究竟包括那些部,各部之间的前后顺序应该是怎样的等问题,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

我们从各种异文本中有选择地编纂这个故事,对有关的问题,如故事情节、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安排、前后顺序等,提出我们的看法,作为一家之言,为以后编纂整理精选本提供一种可资选择的方案,作为引玉之砖,供专家和广大的《格萨尔》工作者研究讨论。

按照我们的设想,本书应该是通俗性和学术性相结合,既是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又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

我们在编纂本书时,是同研究工作相结合进行的。既是研究工作的结果,又为更多的人进行科学研究服务,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资料,也可以说是为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因此,在编纂时,要照顾到各个方面:既要注意史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又要参阅各种优秀的、有特色的异文本,吸收其所长;既要以已经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内部资料本)为基础,又要尽可能地吸收民间艺人的说唱本中的优点;既要保持原诗的风格和特点,又要注意有可读性,让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原诗如甘露,如琼浆,如美酒,编纂本至少应该是一掬清净的泉水,而不能成为一杯苦涩的污水,败坏史诗的声誉。

我们给自己定了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提出了力不能胜的任务。但是,汉族有句古话说得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如果取法其下呢?只能得其下下了。

我们深知,就我们的水平,就我们对《格萨尔》这部精神博大的史诗的理解,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来讲,很难胜任这个工作。因此,虽然有着良好的愿望,有一些设想,也做了认真的准备,请教了著名的说唱家扎巴老人和其他一些说唱艺人,也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但始终没有敢动笔。

恰在这时,宝文堂书店编辑部来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约稿。他们说,宝文堂书店准备出版一套《中国古典文学普及丛书》,其中包括茅盾节编的《红楼梦》、宋云彬节编的《水浒》、周振甫节编的《三国演义》等名著。他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都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当中,理所当然地应该包括少数民族的优秀作品。在他们编辑出版的这套丛书中,拟将我国的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和《玛纳斯》包括进去,并请少数民族文学所负责编纂。我们的老所长贾芝同志将编纂格萨尔的故事――《格萨尔王全传》的任务交给了我们。

作为《格萨尔》工作者,我们热爱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热爱这部伟大的史诗,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因此,我们欣然接受了所领导交给的任务,开始编纂。《格萨尔》那博大的内容,动人的故事,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精美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以及对高原景色的古老而又纯朴的民风民俗的出色描绘,常常会使人一唱三叹,拍案叫绝。就目前的情况看,《格萨尔》的汉译本很少。而且,再好的译本,也只能达其意,而很难传其神,何况本书只是一个编纂本。

编纂这部书,只是一个尝试,一个探索。我们热切希望,并坚定地相信,今后会有更好的编纂本产生。

从结构上讲,《格萨尔》包括三个部分:格萨尔的诞生史;格萨尔率领岭国百姓降妖伏魔、抑强扶弱的降魔史;尾声,即安定三界后返回天国。本书就是根据这种结构编纂的。

我们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已经公开出版的各种藏文本,以及部分手抄本、木刻本。

第二,扎巴老人、桑珠、玉梅和其他一些民间艺人的说唱本,以及他们提供的有关资料。

第三,青海省民研会翻译编印的资料本。

第四,王沂暖教授和刘立千先生、何承纪先生等人的汉译本,以及近年来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和正式出版的部分诗篇的汉文译本。

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宝文堂书店编辑部和各有关方面的热情支持和帮助,谨向他们表示深切谢意!

降边嘉措 吴伟

1985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