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跟邓小平学领导方法
7982400000045

第45章 现身说法,言传身教

以现身说法,用事实教育下属,这种形式常常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邓小平很注重现身说法,用事实教育人。

1949年11月底,二野部队和友邻部队密切配合解放了重庆。当部队来到这个抗战时期曾作为国民党政府陪都的重庆时,看到一幢幢的洋房,许多人不觉眼花缭乱起来,有的人甚至发出感叹:“我们解放了重庆,就该留下来享受城市生活了。”一时间,市军管会、西南局、西南军区几个机关都四处忙着挑好房子。有的人还提出不愿住没有电灯的房子。

邓小平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马上召集这几个机关的领导到他住的地方开会。这些干部去了一看,都不禁愣住了。原来,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竟是两家合住一套房子。

邓小平看大家都到齐了,就宣布开会。他开门见山地说,听说你们来了后房子不够用?大家来西南,恐怕人民期望我们做的事还很多。毛主席讲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也还有好多事要做,土匪还在,你们就想舒服?你们忘掉了那些漂亮的小房子、小公馆的主人为什么跑的吗?邓小平仅仅几句话,就把许多人说得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就在邓小平召集开会的同时,刘、邓两位首长的住房情况很快传到了机关。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都深有感触地说,刘、邓两位首长带家属才合住一套房子,我们还计较什么呢?于是,大家很快都把房子退了。

1947 年,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领部队战斗在鲁西南。仗是越打越大;士气是越打越旺盛。胜利的捷报一个接一个地传来。然而,在胜利之下,有的人经受了考验,继续前进,取得更大的胜利;有的人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忘乎所以,影响了自己的进步。在胜利之时,有一个团的团长、政委,两个人都是能征善战的虎将,可是,他俩都有个毛病,就是打完仗之后爱争个你高我低,互不服气,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时间长了,两个人心中的小疙瘩变成了大疙瘩。有一次,两人又争起来了,于是借开会的机会去找机关的同志,要求刘、邓首长当面评理,分清你是我非。

说来也巧,二野机关的同志正在谈论着刘、邓之间肝胆相照、同甘共苦、通力合作、亲如手足的感人事迹。一个说,邓小平比刘伯承年轻好多岁,他总是把刘伯承当兄长那样尊敬。刘伯承也同样尊敬邓小平。每当邓小平出征时,不论是酷热的盛夏,还是严寒的冬天,刘司令员总是步行送上一程又一程,再三叮嘱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尽,一定要时刻照顾好邓小平的生活与安全;分手后,直到目送邓小平身影消失了才转身返回。另一个说,有一次,部队过黄泛区,天上有敌机轰炸,脚下是没膝深的烂泥,行走十分困难,邓小平就搀着刘司令员,顺利地涉过了几十里路的“水乡泽园”。还有位干部说:1942 年参加刘伯承 50 岁大寿祝寿大会时,在那次祝寿大会上,邓小平的祝词真是讲得棒极了。记得邓小平是这样说的:“我们生活在一块,工作在一块。我们之间感情是很融洽的,工作关系是非常协调的。我们偶然也有争论,但从来没有哪个固执己见,哪个意见比较对,就一致地做去。我们每每听到某些同志对上下、对同级发生意气之争,遇事总以为自己对,人家不对,总想压倒别人,提高自己,一味逞英雄,充‘山大王’,结果弄出错误,害党误事。假如这些同志一切从国家、人民和党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荣誉地位出发,那又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伯承同志便是不断地以这样的精神去说服与教育同志的。”(《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31页)

其实,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赞美,颂扬我军领导亲密无间的光荣传统。但是,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机关同志讲的上述这些故事,好像专门为给这两位团长、政委听似的,这两位团长和政委心里都咯哒了一下。但是当他俩来到作战室去参加会议时,被里边发生的事情感动了。

原来,邓小平和刘伯承正在一张大地图前运筹着作战计划,亲切地切磋战术。刘伯承认真地听取邓小平的见解,邓小平不断地点头赞许刘伯承的真知灼见。看到他们这种默契配合,亲如兄弟的场面,使这两位同志都受到了震动和教育。

团以上干部会议开始了,刘伯承在报告中,开宗明义向大家讲了许多“骄兵必堕,堕兵必败”的道理。接着邓小平作了几个月来作战经验的报告。

鲁南的盛夏季节十分炎热。当邓小平用毛巾擦汗的时候,刘伯承亲自倒了一杯凉开水,递到了邓小平手里……

坐在前排的那两位团长、政委,被刘伯承的举动感动得自愧不已。这时,团长悄悄地扭过身子,看了政委一眼,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又用胳膊碰了碰政委,两人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

会议结束了,团长拉着政委的手,大声地说:“我说伙计,看看刘邓首长,真把我羞死了。咱们还闹个啥劲儿哟,得好好向首长们学习!回去,我先检讨!”

“不,我应该先作检讨!”政委说。

就在他俩争着要检讨的时候,一位知情的同志走过来风趣地说:“你们不是要找刘邓首长评个高低吗?走吧,现在就去!”

“不找了!不找了!首长们已经用实际行动帮我们解决了思想问题。”说完,两个人都尴尬地笑了。

人们称颂:二野是团结的;二野的团结,始自于刘邓的团结。这话千真万确,领导的模范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邓小平和刘伯承亲密无间的模范行动,深深地感染着自己的部下,带来了二野部队上下的团结。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现身说法,有着巨大办量,它所起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讲“其身正,不令而行。”

邓小平还认为,政治工作是做教育人的工作,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政治工作干部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他指出:“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连长指导员不以身作则,就带不出好兵来;领导干部不做出好样子,就带不出部队的好风气,就出不了战斗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4页)他认为,有些人做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力量,效果不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不能做表率。自己能够做表率,讲话才会有力量,才能有威信,这是做好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条件。

古人说:“己不正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中国有句俗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嘴喊百遍不如身做一遍。”马克思的至理名言“一步实际运动要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也是讲的这个道理。邓小平凡是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规定别人不能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总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部属,教育部属。邓小平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典范。

西安事变前夕,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不幸染上了第二次伤寒。这次他的病情十分严重,昏迷不醒。所幸的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和红军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在他们送来的慰问品中,有一些罐装的炼乳,邓小平就是靠着仅有的一点炼乳才逐渐缓过劲来,但身体仍十分虚弱。

一天,战士们听说野鸽子汤对久病体弱者有滋补作用,于是便打来几只野鸽子,送到伙房请炊事员炖好给邓小平吃。

战士们没想到,等到开饭时,邓小平把炖好的野鸽子汤大部分留给了他们。但一想到邓小平那虚弱的身体,战士们又让通讯员把野鸽子汤赶紧给邓小平送回去了。

可是时间不长,通讯员又将野鸽子汤端了回来,并说邓小平交代让大家一定都吃点。正当战士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邓小平走了进来。他亲切地对大家说:“我们红军的老规矩,就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嘛!大家天天吃窝头咸菜,肚里没有油水,这点野鸽子汤正好打打牙祭,来,大家快把它报销了!”

过了些日子,政治部的干部战士接到命令,要到山里去背粮,来回路途有60 多华里。大家想到邓小平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就没有叫上他。谁知没走出多远,战士们还是发现邓小平也来了。于是大家便劝他:“邓副主任,你身体不好,工作又忙,这次就别去了吧!”

“今天背粮的任务是我下的,我不去怎么行哟?要吃饭,就得干。”邓小平笑着说。

说着,邓小平和干部战士一起向山里走去。

邓小平不仅倡导言行一致,而且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带动他人。

1947年10月,大别山的气候已逐渐转冷。一天,有位纵队首长,出自对野战军首长的关心,特地派人送来几套做好的新棉衣。邓小平和刘伯承收下后,却立即派人把这些衣服给站岗放哨的战士们送去了。随后,邓小平和刘伯承用树枝弹棉花,动手缝衣服。他们还到部队,指导战士们做棉衣。一次,有个战士衣服裁剪好后,在上领口时,前边合不拢,后边却起了个大包。有个调皮的战士竟把一个大碗放进了那个大包,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战士们正笑得合不拢嘴时,邓小平和刘伯承走了过来。刘伯承走上前去,从大包里掏出那只碗,叫那个战士把衣服脱下,邓小平替他抻着袖子,刘伯承拿起剪子,比着碗口,裁好了领口,又让其他同志帮助缝好。

邓小平把刚做好的新棉衣穿在身上,笑着说:“你们看!这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吗?地道的中国手工艺品!”

在邓小平、刘伯承的带动下,战士们互帮互教,边学边缝,不久,整个野战军都穿上了新棉衣,顺利地度过了大别山的冬季。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说话有人听,讲理有人信,办事有人跟,教育群众有说服力,带领群众有号召力,靠的就是以身作则,为人表率这一条。他政治工作能力强,他开展的政治工作卓有成效,靠的也是这个基本功。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其本人应该做出榜样和表率,这样才能教育别人。对别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这样的领导者肯定是做不好政治思想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