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父母认为有个性的孩子最幸福,于是他们总是依照孩子的性格来培养他们的个性。而中国的父母却恰恰相反,他们都以社会的标准和自己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父母们制定了一个标准的模具,不管孩子适不适合,都一定要把他们塞进去。于是孩子的独特潜能被扼杀了,做着不符合他们个性的事,既不会快乐,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就算是兄弟姊妹,接受相同的教育方式,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下长大,也有个别不同的性格。除了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因子有别外,每个孩子在家庭中所占据的地位不同,彼此的心理发展便有差异。
有些父母只知道教导男孩和女孩的方法是有相当程度的差别,却忽略了即使相同性别的孩子,也有各自不同的独特性格。一般男孩子是好动、顽皮、胆大、依赖性强、粗心大意;女孩子则是温柔、文静、胆小、有自制能力、小心眼、善解人意。但那只是男孩和女孩的通性,其间是有个别差异的。如果看到自己的女儿举止豪放、大情大性、不拘小节,与邻家的小女孩相比,就像一个“男人婆”,于是常埋怨女儿举止粗鲁要她改变,并强迫她实践自己定下的淑女标准。这样压制孩子的性格发展,只会带来相反效果。
因此,父母不要拘泥于男孩子、女孩子的性别,应该仔细观察孩子个人的特性,注意他在成长过程中潜在性的自我发展,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缺点所在,有哪方面的潜能有待通过鼓励使其发挥出来。最重要的还是尊重孩子本身的独特个性,给予他们发展自我的机会。
家长在教养孩子时,常会不自觉地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并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觉去教导子女。当然父母的经验得失是非常宝贵的,不过,时代进步了,父母拥有的知识可能已经落伍,或者加进了世俗功利的想法。如果一味地以自己的标准和眼光去评价孩子,苛求孩子所有表现,只会阻碍他本身的潜能发挥。
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由于将全部心血放在孩子身上,常不自觉地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他。在这样的督促下,孩子可能在某些才艺方面表现较其他小孩领先,然后家长便以为孩子有这方面的天分而沾沾自喜,不断地督促练习以求有突出的表现。在父母一厢情愿的想法下,孩子失去本身独特的个性,而且没有其他方面的潜质。
14岁的陈晓早已是远近闻名的英语小状元,经常参加各种英语竞赛,奖杯、奖状得了一大堆。陈晓的父母也非常以他为荣,家里来了客人,总要把陈晓的奖杯拿出来展示一番。面对众人的赞叹,陈晓却高兴不起来。他说:“英语只是一门工具语言,我没觉得学好英语就有什么了不起的,是爸妈让我学的英语,我不知道除了英语我还会什么!噢,对了,我小时其实很喜欢画画,可妈妈不赞同,她说‘这么多人画画,没见哪个成了毕加索’!妈妈让我好好学英语,长大了当翻译。可我不喜欢英语,我真得一辈子都靠英语活着吗?”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善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在智力、情感、生理、社交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是密切地相互影响。父亲应做的就是要正确辅导发展孩子的个性和潜能,要达到此目的,不需要搜肠刮肚地不断为他们安排益智活动或购买昂贵的用具,最大的资源就蕴藏在孩子本身,鼓励孩子发挥原本具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胜过给他们再多的物质享受。
我们常惊讶于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以下的故事:有一天,他在大学授课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问道:“这是什么?”大学生答道:“一个正方形。”这个答案显然十分清楚。“你们真是令我失望了!”教授说,“我曾和一群初中的学生玩同样的游戏,他们可以想出几十种不同的答案!叫人惊讶不已!”
这个例子的启示是,父母不要执著地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一套,那样会失去其他很多可能更适合孩子个性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重视他追求自由的心情,孩子才能跳出框框,充分发挥自我潜能。
父母不但要善于挖掘孩子的个性潜能,还要能按照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指导而不干涉,监督而不控制,这样才能使孩子的个性潜能获得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