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畅通国家命脉
公元584年,隋文帝命宇文恺率众开凿广通渠。从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千米。公元604年,隋文帝将广通渠改名为永通渠。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当时社会经济交流迫切需要沟通南北的水道。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又征发河北百万民工开凿永济渠以供辽东之需。公元610年,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一共用了六年时间。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今北京市)到达南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长达2500多千米。大运河以余杭、洛阳、涿郡为三点,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了起来,成为当时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隋炀帝杨广在修京杭大运河的同时,在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了40多处离宫,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京杭大运河不但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也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京杭大运河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京杭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在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还派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当时,每月都有200万人在工地上劳动,经过一年的努力,洛阳城终于修建完成。新的洛阳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外郭城周长有35千米,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之处。再往里就是宫城了,周长有15千米。隋炀帝还在洛阳西郊建造了一座西苑,占地200多亩,苑内有海,海中有三个仙岛,高三四十米,岛上建有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个别院。
隋炀帝杨广修建洛阳城是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的。当时的洛阳有皇宫,具备了首都功能。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四月,隋炀帝率领百官迁都洛阳。隋炀帝迁都洛阳后,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正月改洛阳为东都,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辖河南、洛阳2县,县治在京城内。
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开凿了大运河,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第二节 开疆拓土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杨广亲征吐谷浑,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千米。
吐谷浑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东西长2000千米,南北宽1000千米。隋炀帝在吐谷浑故地设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隋炀帝杨广命令把隋朝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发西方诸郡运粮供给他们。隋炀帝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隋炀帝杨广还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在古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如此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
隋炀帝杨广到达张掖之后,西域27国君主与使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
隋炀帝之前,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只有南北两道。隋炀帝时期不仅以前的道路更加畅通,而且新增一道,即新北道。这样,隋通西域的道路共有三条:北道(又叫新北道),出自敦煌至伊吾,经蒲类、铁勒部,度今楚河、锡尔河而达西海;中道(汉代的北道),出敦煌至高昌,经焉耆、龟兹、疏勒,越葱岭,再经费尔干纳、乌拉提尤别等地而至波斯;南道,出敦煌自鄯善,经于阗、朱俱波、渴盘陀,越葱岭,再经阿富汗、巴基斯坦而至印度各地。
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国际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
隋炀帝杨广派遣薛世雄在西域伊吾国内修建了一座“新伊吾城”,废州置郡,敦煌又为敦煌郡。隋代在莫高窟开凿了大批石窟,敦煌地区甚至还出土了一些隋皇室成员的写经,可见隋王朝对西域的重视。
隋炀帝杨广还派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从安国带回五色盐。他又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国时,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随至中原。
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等五郡。隋炀帝杨广除了西北开拓疆土之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隋王朝北边还设置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此外,隋文帝时期已经把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两部,并在和东突厥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
隋朝周遍各国尊服于大隋王朝。这些国家包括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他们每年都会遣使向隋王朝朝贡。
第三节 隋代的全面改革
隋王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统一,隋文帝杨坚制定了一套新的体制。中央与地方的政治体制、赋税、土地制度、法律、钱币、对外关系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立并发展了诸多意义深远的制度,开创了一代新局面。
北周时期的官僚体制是依《周礼》而定的,名多而繁乱。杨坚参考汉魏时期的体制,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六部、二台、九寺、十二府。掌握政权的是“五省”,“三师”只是荣誉称号,没有实权,是授给有功劳的文武官员的。“三公”也仅仅是顾问性的机构,没有实权,不直接参与国家政务,也不常设。
执掌国家政务实权的“五省”,分别是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内侍省是宫廷的宦官机构,管理宫中事务。秘书省则掌管书籍和历法,事务较少。以上二省在国家政务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三省的设置,能够互相牵制,避免了丞相一人专权的局面,把权力集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制。
在地方行政机构方面,由过去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同时,将一些郡县合并。还简化了地方行政组织,官吏的任用权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改变了民少官多的局面。这样,不仅节省了国家开支,还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颁布《大业律》。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官制,设五省、三台、五监、十六府等。
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新阶段。这套政治体制,自隋代一直沿袭到了清朝。
这套政治体制还影响到了其他国家。日本的大化改新,基本上参考的是这些内容,如八省制即是把五省和其他的机构融合而成的。
自从秦朝制定了残酷、苛刻的刑律之后,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一脉相承的。杨坚亲自参与、制定、颁布了《开皇律》12篇500条。《开皇律》删除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一些残酷的刑罚,其中规定,民众如果有冤屈可以逐级上诉,直至诉至朝廷。对犯人处置采取审慎态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发生。这是以前各代所没有的。《开皇律》废除了原来的枭首、车裂等残酷刑法,又废除了孥戮、连坐之法。隋律宽简,定刑名仅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形成了封建五刑制。隋文帝对法律的改革,使法律减少了残酷和野蛮性。
对于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隋朝则予以肯定和继承。均田制规定:成年男子即丁男可以分到露田80亩(1亩约667平方米),永业田20亩。成年女子分露田40亩。露田死后归还政府,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奴婢和一般人的占田数相等。此外,官员从一品到九品,可以分到一到五顷的职分田,以此作为俸禄,以后不做官了时则上交国家。各地的行政机关也有一些土地,其收入作为办公的费用支出,叫做公廨田。均田令的推行,使隋代大业七年前出现了仓库充实、府库山积的繁荣景象。
在赋役上,分租、调、力役三种。在隋朝,对年龄有明确的规定:3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叫做“黄”,4到10岁的人叫做“小”,11到17岁的人叫做“中”,18到60岁的人叫做“丁”,60岁以上的人叫做“老”。国家的赋役对象是丁。一夫一妇每年交纳三石(1石为60千克)粟,叫作“租”;种桑养蚕地区每年交纳一匹绢帛,相当于4丈(1长约3.3米),以及3两绵;种麻织布地区每年交布一端(相当于5丈)、麻3斤,叫作“调”。成年男子每年服役一个月,叫作“力役”。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成年的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服役时间从一个月减为20天,调绢从一匹减为二丈。到开皇十年,规定成年男子的力役,从50岁以后可以交纳布帛代替,称为“庸”。隋文帝租调力役的推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
隋文帝杨坚还开创了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按成绩优劣来选拔任用人才。隋朝的科举包括秀才、明经、进士等十科,各科考试的内容不同,选拔官吏的类型也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以门第为标准进行选官的,只有高门大族才有做官的资格。杨坚创立的科举取士制度打破了这种制度,开了贫民士子入仕为官的先河。这种重才学、不重门第的选拔官员的标准,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从而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统治基础。科举制度,对后代有巨大的影响。
隋文帝还重新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他废除了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度量衡的统一,推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隋炀帝杨广在即位的第一年,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奉命视察各州的专使除了其他任务以外,还要发现有模范行为、文才出众和学有专长的人,经过考察,再把他们送往京师。《隋书》《北史》记载,远近儒生纷纷前来,并被组织起来互相辩论学术问题。一名高级官员给他们排列名次,上报隋炀帝。因此许多寒士得以重振门庭;典籍研究盛极一时,南北的传统兼容并包。古代的典籍都被注疏。
隋炀帝杨广不仅兴办学校,还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隋朝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大兴城和洛阳都建有大藏书殿。为了让两京的宫、省、官府使用,杨广下令建造藏有节录本的观文殿。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
杨广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就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到他即位的近20年间,共成书130部,1.7万多卷。杨广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400卷和《区宇图志》1200卷,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隋炀帝杨广诏命天下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编撰了《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宇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隋炀帝下令编撰的上述地方志书,规模宏大,既是承前启后的总结性著作,也是编撰全国性方志图经的开端,影响深远。
隋代文炀二帝对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对于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整个隋朝的社会都很富足,编户大增,仓储的丰实也为历史所罕见,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
第四节 隋朝的对外关系
隋朝在对外交往上,秉持“以德服人”的理念。在隋朝的统治者看来,各藩属国定期来朝,宗藩和平相处,是最理想的天朝政治秩序。虽然有时也难免会使用战争的手段,但那也只是以臣服为目的,而不是要彻底击灭。正是在这样一种外交理念的指导下,隋朝才出现了万邦来朝的局面。
在隋朝初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都是其藩属,它们通使朝贡,接受册封。这一时期的朝鲜半岛各国中,高句丽的实力最强大,它不但享受着邻近小国的朝贡,还经常趁中原王朝无暇东顾时掠地拓疆。因此,在隋朝初期,与高句丽的关系便成为东北亚国际关系的主线。
隋初不惜倾全国之力数次讨伐高句丽,既有隋朝与高句丽政治利益相冲突的因素,也与当时朝鲜半岛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有密切关系。
隋朝统一中国后,迅速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国家。隋朝的统一与强大,使高句丽这个想在东北亚有所作为的国家感到不安,双方因矛盾而招致隋朝连年兴师征伐。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与新罗定期向隋遣使朝贡,并且向隋抱怨高句丽的侵略,希望能借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丽。
隋朝建立以前,中国处于南北朝分裂状况,而朝鲜半岛地区也是三国并立。高句丽乘势向外扩张势力。强大的隋帝国出现后,希望建立册封朝贡秩序,但高句丽恃强不听号令,于是双方兵刃相见。
隋朝时期,正值日本改革派圣德太子执政,他仰慕汉文化,主动派出遣隋使,向先进的隋朝学习。由于日本的倔犟,双方在外交上发生了礼仪之争,但这并没有过多地影响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同时隋朝还与欧洲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商业交往,在隋初打通河西走廊后,大大刺激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原的商品还远销欧洲,罗马、波斯等许多欧洲国家的商人居住在大兴城,很多欧洲国家的使节前往大兴城朝拜。
第五节 隋朝的对外战争
在隋朝短暂的几十年历史中,曾经先后与林邑、契丹、流求、伊吾、吐谷浑等国发生了战争。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占领了。
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把林邑人吓得溃逃,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随军行至15千米时,林邑人乘坐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刘方命令士兵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发起了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所抓的俘虏数以万计。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又被隋军击破了,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八天,终于抵达林邑国都。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了林邑人用金子铸成的十八枚庙主牌位。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从冬季一直打到了夏季。隋军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很多士兵因染上疾病而死去,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途中。隋炀帝知道消息后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
刘方将军此次对林邑的征伐,震服了南海百蛮,从此对隋朝贡不断。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契丹人侵扰营州,隋炀帝诏令通事谒者韦云起监领突厥兵去讨伐契丹。突厥启民可汗派2万骑兵听命于韦云起指挥讨伐契丹。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对突厥骑兵并没有猜忌防范之心。韦云起率军进入契丹境内后,让突厥兵士诈称他们是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句丽人做交易的,并严令有敢泄露营中有隋使者斩。契丹人不加防备,韦云起率领突厥军前进到距契丹营地50千米的地方又假装转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又率军折回来继续向契丹营地进发。当隋军行进到离契丹营地只有25千米的地方时,韦云起命令部队结阵而宿。天刚刚微亮,契丹还处在梦乡之中,韦云起命令2万骑兵一起向契丹大营发起了进攻,大败契丹,俘获敌人四万人。韦云起把俘获的契丹女人和畜产的一半赏赐给突厥人,把其余“胜利品”都带回隋朝。隋炀帝闻讯后大喜,将韦云起升任为治书侍御史。
隋炀帝杨广只派一人就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用突厥人打败契丹人,把中国“以胡制胡”的战略方针发展到极至。契丹人从此对隋朝朝贡不断。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曾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朱宽因言语不相通,就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还。次年,隋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从。于是,隋炀帝派遣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
隋军在大海上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国。陈稜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稜派其招抚。流求不从,拒逆官军。陈稜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流求人。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数次击败。陈稜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稜击败并斩了欢斯老模。
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被迫亲自率军出战,结果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军斩杀了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了流求的宫室。
陈棱把流求人带回隋朝。隋炀帝杨广大喜,把流求俘虏赐给了百官,加赏陈棱为右光禄大夫,张镇周为金紫光禄大夫。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冬季,隋炀帝授右翊卫将军薛世雄为王门道行军大将,命他在西域伊吾国内修建一座伊吾城,并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经略。薛世雄行军破敌之处,秋毫无犯,深得隋炀帝喜爱。
薛世雄与突厥的启民可汗约定联兵进攻伊吾国(今哈密地区)。薛世雄率军出玉门之后,启民可汗因顾失约没有到,薛世雄决定孤军穿越沙漠直捣伊吾国。此时正值冬季,西北地区正处于风沙猖狂之时。薛世雄进兵神速,伊吾人根本没想到隋军能来,所以没做防备。当听说薛世雄率军兵临城下时,伊吾人惊恐万分,不得不请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后,就在汉代旧伊吾城东筑了一座新城,城名为“新伊吾”。薛世雄命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领1000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垦戍边,然后率军班师回朝。隋炀帝大悦,薛世雄因功进位为正议大夫,并赐物2000段。
当时的吐谷浑尚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20多千米处的伏俟城。吐谷浑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此路是当时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吐谷浑人还占据着西秦故地。
隋炀帝杨广要畅通丝绸之路,深知占据吐谷浑之地的重要性。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杨广亲自与他们积极策划打击共同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再次运用“以胡制胡”的战略,派裴世矩游说铁勒诸部,使他们攻击吐谷浑,结果吐谷浑被突袭而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向东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请降求救。于是隋炀帝派遣安德王雄领兵出浇河,总领军事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应降”。宇文述率大军抵达临羌城,吐谷浑可汗伏允面对隋朝大军而不敢投降,率领残部向西逃窜,宇文述统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引兵追击,接连攻下曼头、赤水两座城,斩杀3000多人,俘获吐谷浑王公以下200人,虏男女2000人而回师。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命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率军出伊吾道,与吐谷浑军相遇,吐谷浑人被痛击狼狈逃跑。隋军追至青海,虏获1000多人,乘胜攻下吐谷浑国都伏俟城。隋炀帝命刘权继续率军进攻占领吐谷浑的曼头、赤水两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击溃吐谷浑军主力。伏允率众保覆袁川。隋炀帝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伏允仅率数十骑潜藏于泥岭之中而逃走,吐谷浑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人来归降,其中牲畜有30余万头。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千米。
隋炀帝的此次亲征,彻底地征服和占领了吐谷浑,彻底的打开了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这次亲征也震服了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对隋朝朝贡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