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康熙帝的政治才能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8岁登基,是大清定都北京之后的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皇帝处理军国大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勤”,一是“慎”。
大清帝国的皇帝,从康熙开始,皇帝每天都要在皇宫乾清门前亲自主持御前朝廷会议。因为最初康熙听政主要是在乾清门,所以称之为“御门听政”。康熙从亲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以外,几乎每天都听政。
康熙登基之时,清朝百废待兴。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在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排在第三位的遏必隆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排在第四位的鳌拜。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他一方面拉拢遏必隆,另一方面则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十分漠视康熙帝。
康熙帝为了强化皇权,上演了一场智擒鳌拜的历史大戏。
康熙以退为进,在其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另一方面则韬光养晦。此时,兵部左侍郎黄锡衮秘密帮助年幼的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力赞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议,出师于台。他因协助康熙统兵征剿获胜、平定‘三藩’克振军威有功,深受康熙倚重。康熙九年十月,黄锡衮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兼武英殿总裁官,专心指导玄烨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机会铲除了鳌拜。
康熙皇帝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并逐步形成了以南书房为核心的政治中心,加强了皇权。
在政治上,康熙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满洲贵族的权力,如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力,破除“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等。另一方面,康熙将用人之权、奖惩之权亲自控制,不许大臣干预;并设立密奏制度,以广泛体察下情。这种统治方式后来被雍正、乾隆继承和发展,并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康熙皇帝自幼对儒家学说充满了浓厚兴趣。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帝崇尚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
康熙在继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时,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废止“圈田令”,将土地让与百姓耕种。二是延长垦荒的免税时间。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这一政策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使耕地面积迅速增加。三是实行更名地政策。对于农民耕种的原先属于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诏农民可以不必支付田价,照常耕种。
康熙在位期间,逐步恢复了社会经济,使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当时清王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200多万平方千米。
第二节 康熙帝的军事能力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乱;遏制了沙俄的扩张;收复了台湾。康熙还亲征新疆准噶尔,击败了噶尔丹,使蒙古土尔扈特臣服清朝。
“三藩”,是指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朝初期以来,他们各霸一方,形成了割据势力。“三藩”都拥有大量的军队。特别是吴三桂,他的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飞扬跋扈,不听约束,对清王朝造成了很大威胁。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最后康熙帝决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并于1674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了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地方大员纷纷叛清。接着,福建的耿精忠也叛变了。在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陷落。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人也相继反叛。
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福建的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之下被迫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1677年投降。闽、粤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复。1678年八月,吴三桂死亡,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并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了湖南、广西和四川。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云贵遂平复。
清代初期,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
漠西蒙古又称厄特,在清代也称卫拉特,是由明朝制造“土木之变”的瓦刺发展起来的。厄鲁特蒙古包括杜尔伯特、士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四都。其中准噶尔部最强大,它兼并了和硕特部和杜尔伯特部,把土尔扈特部排挤到俄国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又把和硕特部的人赶到了青海、西藏。
当噶尔丹当上准噶尔部头目之后,准噶尔部的势力达到了鼎盛。1688年,噶尔丹越过阿尔泰山向东进军,想占领漠北广大地区。但是当时的康熙帝受到其他部族人的请求,举兵北上,力图恢复他们的领土。但此时的噶尔丹自认为兵力强盛,便率领10万大军到漠南蒙古乌珠穆草原,想和康熙帝一较短长。1757年年初,这场夺权之争终以清廷的胜利而告终。
噶尔丹叛乱被粉碎以后,喀尔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来的居住地。清政府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率兵驻守科布多和乌苏雅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地区的管理和统治。
雅克萨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以东黑龙江北岸(今俄罗斯阿尔巴金诺)。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满族的祖先肃慎族就生活在这里。17世纪上半叶,沙俄由于国力迅速增强,急剧向外扩张。自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起,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劫,四处蚕食。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
对沙俄军队的上述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这使康熙帝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
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1688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了两次围歼战。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帝除了承继顺治帝册封达赖政策以外,还派兵于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间入藏,击败了占据西藏的准噶尔叛军。此后,清政府分兵驻藏,并任命康济鼐和颇罗鼐二人分理前后藏事务。
第三节 康熙帝制造的“文字狱”
“文字狱”是因著文作字而获罪的政策。要使他人因此而获罪很容易,只要找出他的章表诗文,然后寻章摘句,旁牵侧引,罗织罪名,这样就成了。文字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明代洪武年间、清代康雍乾年间极为盛行。清代的康、雍、乾三朝对这类案件捕风捉影之荒唐,牵强附会之怪异,株连之广泛,处理之残酷,无以复加。
“明史案”是清初开国以来的第一宗文字狱,株连甚广。《明史》案发生在顺治十八年,决谳于康熙二年。明朝天启宰相朱国桢退休后曾著《明史》一书,朱家将书稿以千金卖给了湖州富户庄廷鑨。该书讲述了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尊南明弘光、隆武、永历为正朔,有指斥清朝的词句。庄廷鑨将该书作了一些增补,当作是自己写的书,修订完后便于顺治十二年病死了。庄廷鑨之父庄允城将书改名为《明史辑略》,请崇祯十三年进士、在南明弘光政权中担任过礼部尚书的李令皙作序,又邀江南18位名士列为参订。庄廷鑨的岳父朱佑明是大富豪,于顺治十七年以庄廷鑨之名将该书印行于世。好些人都想利用书中违碍之处向庄允城敲竹杠。庄允城都用钱财堵了他们的口。
归安县革职知县吴知荣,挑出史书编年的毛病,言任教仍奉明朝正朔,告到辅政大臣鳌拜府上。鳌拜当即派出钦差查究。庄家全族十五岁以上的尽数处斩。因此案入狱者有2000多人,审讯后定死刑70多人,其中18人被凌迟处死。
“南山集案”也是发生在康熙时的一个大案。桐城(今安徽)人方孝标,本名玄成,因避康熙(名玄烨)讳,以字行。顺治时期,方孝标中进士,官至内弘文院伺读学士。顺治十四年(1657年),族人方猷主持江南考试,与他有勾结作弊行为,结果均被免官戍边,流放到宁古塔,后遇赦。方孝标到云南后,当了吴三桂的翰林承旨。吴三桂反清失败,方孝标先迎降,得免死罪。他写有《钝斋文集》、《滇黔纪闻》二书。《滇黔纪闻》中有关于南明抗清事实,用南明诸帝纪年。
康熙五十年(1711年),书印出十年后被人告发,因为书中用南明年号并涉及多尔衮不轨之事,康熙帝十分震怒,下旨将戴名世凌迟处死,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满清功臣家作奴仆。同乡方孝标曾提供参考资料《黔贵记事》,也和戴名世同样治罪;戴氏同族人有职衔者,一律革去;给《南山集》作序的汪灏、方苞、王源等处斩刑;给《南山集》捐款刊印出版的方正玉、尤云鹗等人及其妻、子,发宁古塔充军。由《南山集》受到牵连的有三百多人,后来康熙帝故作慈悲,改戴名世凌迟为斩刑,本来应处斩刑之人如戴家、方家都流放黑龙江,方孝标已死,但仍被发棺戮尸。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有“朱方旦之狱”。朱方旦,汉阳人,自称二眉道人,秘密刻书。书中有言:古号为圣贤者,安知中道?中道在我山根之上,两眉之间。山根和两眉本是指大脑之功能,非为异说。
康熙二十年七月,时任翰林院编修的王鸿绪看到朱方旦的书籍后,第一个参劾朱方旦,认定朱方旦犯有“诬罔君上,悖逆圣道,摇惑民心”三大罪行。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安定人心,恳求皇帝将朱方旦按律严处。康熙帝于是下令将朱光旦处死,其著作尽行焚毁。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印行的《康熙字典》,是奉旨编纂的,而且以康熙年号命名,足见政府之重视。可是有个名叫王锡侯的书生批评《康熙字典》,说它收字太多,难以贯穿。他自己编刻了一部《字贯》,这本书可以用字义把零散的字贯穿起来,正好弥补了《康熙字典》的不足。此案主犯出了遭到康熙帝的斩杀之外,还连累了两江总督,因查办不力受到降级的处分,江西的布政使按察使受株连被革职治罪。其实,王锡侯写《字贯》是想贡献自己一得之见,想不到竟落得这样的下场。
第四节 康熙帝微服私访真相
《康熙微服私访记》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在收看过程中,人们不禁要问:历史上的康熙皇帝果真如此吗?事实上,康熙皇帝是不可能深入民间接近群众的,他的微服私访故事于史无证,不过是后世的戏说罢了。
虽然康熙皇帝没有微服私访,但他却是中国历史上到下层了解民情较多的皇帝。他东巡山东,西巡陕西,北巡塞外,南巡江浙,京畿之地更是频繁巡视之地。泰山、孔府、五台山、草原、水乡都留下了康熙帝的足迹。不过他的巡视并非为了游玩,而是出于政务的考虑。
康熙皇帝最有代表性的巡视是六次南巡。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黄淮冲决为患”的问题,他亲历河道,寻求治河方案,考察治河工程;同时周知吏治,观览民情。康熙的南巡主要走水路运河,乘船自京而下,途径河北、山东、江浙,最远到达苏杭。
康熙皇帝的巡幸尽量避免骚扰百姓。他要求凡巡幸一切需用之物,皆从节俭,巡幸所需的草豆木炭食物,一概不让地方官派取民间,扰害百姓,而是由衙门照时价采买供给。康熙巡幸时经常带负责监察的科道官,稽查强行买卖扰害百姓者。
康熙要求地方文武官员不许给其护从官员送礼,对于收礼人员,以军法论处。其护从官员及随往仆役,如有横行生事扰民者,一并从重治罪。他还到处张贴安民告示,声明如果发现地方官私征,就定行从重治罪。康熙要求凡是他经过之处,百姓须各安生业,照常生活,不得迁移远避,反滋扰累。
康熙皇帝巡视还注意减少随从人员,轻装南下,巡视堤堰,沿途皆设营幄,不御屋庐。康熙巡幸驻跸之处,逗留没有超过三天的,他担心随从人多,怕多留一天就滋扰百姓一天。
康熙为了减轻巡幸沿途百姓的负担,经常蠲免沿途地区的地丁钱粮。例如,康熙第二次南巡时,将江南全省积年民欠一应地丁钱粮、屯粱芦课、米麦豆杂税220余万全部蠲除。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他看见淮扬一路既困潦灾,所过州县耕获、市场不及第一、二次南巡时,于是要求地主要给佃户适当免收地租,调整主佃及其与国家的关系。
由于康熙皇帝大量蠲免钱粮,民间有建立碑亭称颂的,康熙皇帝担心此举会引起各地仿效,致损民力,便下令停止建造。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南巡驻跸苏州府城内,正逢其生日,官民进献各种食物,但被康熙皇帝谢绝了。
康熙皇帝还以浙江为人文萃集之地,入学名额应酌量加增,又于府学分大中小各增五名,以示奖励人才之意,也有同江南知识分子联络感情作用。
康熙南巡多乘船,官民群集两岸迎驾;由陆路西巡,所经之处官民无不扶老携幼,欢腾道旁。康熙皇帝令在乘舆左右备咨地方利弊,据说大家都畅所欲言。康熙皇帝曾巡幸至德州,见有一两个灾民流移道路,于是向他们询问疾苦,表示关心。
康熙皇帝自称通过到处巡幸,因此风俗民情无不洞悉。他巡视南方时注意米价的变动和市场供求关系,防止米价上涨;关心全国各地纳税交银而加征的钱粮火耗数量,反对官员加重火耗;了解到江浙人喜好争讼,告诫改变风尚;认为江南人习尚奢靡,家无储蓄,山西商人多在当地经商,勤俭生活,故多富饶,倡导移风易俗。
巡视使康熙皇帝了解到了一些民间具体情况,对行政决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他针对各省督抚上奏编审人丁数目,并未将增加之数全部上报。于是说他凡巡幸地方,所至询问一户或有五六丁只有一人交纳钱粮,或有九丁十丁也只有两三人交纳钱粮,其他人并无差徭,共享安乐。
康熙皇帝巡视地方并不耽误工作。康熙南巡时,规定奏章要每三天送行宫一次,有时内阁送来的时间晚了,他要批阅到深夜。
康熙皇帝以频繁的巡视地方,关心民生,处理政务,给人们留下了“勤政爱民”的良好形象,为以后的皇帝树立了榜样。
第五节 康熙帝早逝的皇后
康熙帝玄烨一生共有三位皇后,各个出身名门、温柔贤惠、处事得体,可惜均盛年而早逝。
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玄烨与四辅臣之一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成婚。当时玄烨是11岁零6个月,赫舍里氏为11岁零9个月。
赫舍里氏入宫后一直与太皇太后、皇太后相处融洽,博得了两人的好感与欢心。能有这样一位通情达理、温柔贤淑,具有大家闺秀风范的少女作自己的皇后,玄烨是很满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年龄的增长,他与皇后之间的感情也在逐步加深。
康熙八年(1669年)十二月底,赫舍里氏生下一个男孩,这是玄烨的嫡长子,玄烨为婴儿取名为承祜。嫡长子的出生,巩固了赫舍里氏的中宫地位,并进一步得到了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欢心,与玄烨的关系也更为亲密。
小承祜聪颖乖巧,活泼可爱,被玄烨视作掌上明珠。可是,小承祜仅两岁半就病亡了。康熙十一年二月初六日,正在赤城汤泉陪伴祖母的玄烨惊闻这一噩耗,多日郁闷难解。
承祜之死对赫舍里氏的打击更为沉重,从这时起,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渐渐变得孱弱、多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底,传来了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反叛的消息。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上午巳时,21周岁的赫舍里氏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但也为之耗尽了全部力量,于下午申时逝于坤宁宫。
痛失皇后的玄烨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他为此辍朝五日,给赫舍里氏上谥号“仁孝皇后”。不久,玄烨又将岳父索额图封为一等公,世袭罔替。
赫舍里氏死后,玄烨三年之内没有再立皇后,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八月二十二日,他才册立遏必隆之女钮祜禄氏为皇后。
钮祜禄氏只当了6个月的皇后,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也去世了。
钮祜禄氏的年龄与赫舍里氏相仿,她的品貌与素质,均不亚于赫舍里氏。她颇得太皇太后、皇太后与玄烨的好感。
钮祜禄氏还喜欢读书,颇有文采。这为她继赫舍里氏之后荣登后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她与玄烨之间能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增进彼此的感情。
钮祜禄氏一当上皇后,便立即向玄烨提出为已故父亲建立家庙的请求,得到了玄烨同意。可是当敕建家庙告成之时,钮祜禄氏已经去世。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二月二十六日巳时,钮祜禄氏在坤宁宫去世,年约25岁。
玄烨的第三位皇后佟佳氏,在玄烨首次册封妃嫔时就成为贵妃,主要是由于她出生于名门,其父佟国维是玄烨生母孝康皇后幼弟,其生母是佟国维的嫡妻赫舍里氏。
佟佳氏也是一位温婉端庄,“言容有度”的女子。她居于当时后宫的首位,却对服侍之人比较宽厚,对待妃嫔们也很友善。她去世前已经30多岁,玄烨钟情于比她更年轻、漂亮的妃嫔,她不仅从不嫉妒、干涉,而且还主动向玄烨举荐一些她认为合适的女子。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佟佳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因玄烨正陪祖母往塞外避暑,内务府总管图巴等人用红纸缮折,奏闻喜信。但小公主还没有让皇父见上一面,即于一个月后死去。这对佟佳氏是一个沉重地打击,此后再没生育。
佟佳氏没有亲子,于是将自己的一腔母爱毫无保留地给了其他妃嫔所生儿女,尤其是四阿哥胤禛。胤禛本人及其子孙对此一再提及,以不忘佟佳氏十年鞠育之恩。
钮祜禄氏去世后,贵妃佟佳氏应当顺理成章地升为皇后,但她只是被提高一等,成为皇贵妃,而且一当便是八九年,直到她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染患重病,生命垂危,七月初九日玄烨才降旨立佟佳氏为皇后,并颁诏天下。初十日申刻,佟佳氏去世,迟延了多年的册后之举,未能挽回她的生命,册立盛典被丧礼所取替。
佟佳氏去世时,玄烨36岁,正值盛年,但他从此再未立后,连被称为“副后”的皇贵妃之位也一直空缺无人。
第六节 康熙帝为何叫“玄烨”
众所周知,康熙帝名叫玄烨。可康熙为什么叫玄烨,“玄烨”二字有什么含义,很少有人问及。在汤若望的传记中,就有答案。
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西洋人汤若望在此自由出入达20多年。汤若望将西方最精密的西洋钟和千里镜带进了皇宫禁苑,还在紫禁城开阔的空场上为崇祯帝铸造过20门大炮。顺治帝管他叫“玛法”,“玛法”在满语里是爷爷的意思。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尊其为义父。汤若望为顺治帝亲政游说过觊觎皇位的亲王。他是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他是第一个将阳历引进中国的人,为此几乎被处凌迟,但最终没有执行;他官居一品,三代荣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袭;康熙6岁继承皇位,也多亏他直言劝阻别的王位觊觎者。汤若望一生未婚,笃信天主,生于泰西,殁于中土,葬于北京。
康熙帝是顺治十一年(1654年)出生的。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封号,加奉一级。3年后的顺治十四年,顺治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可见,在康熙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这个在重大场合频繁使用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老庄的“玄之又玄,重妙之门”的“玄”吗?当然不是。而是汤若望传授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顺治皇帝笃信天主,生命的最后一两年改信佛教,故有五台山出家之谜。
玄烨出生前后那几年,正是西洋天文机械之学在清初朝廷里最走红的时期。观象测天几千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简直是通神通天的职业,岂可授予外人!可是大清朝廷居然能放心地将这个行当的第一把交椅——钦天监监正拱手送给一个“西洋远臣”,为此,从隋朝以来世袭1000多年的一个穆斯林天文世家被解职。此后,顺治帝又划地皮又斥巨资,在宣武门外建造了一处天主堂,即北京南堂。
据此种种,我们可以推断,“玄烨”的“玄”字是汤若望所传学问的意思。“玄烨”,就是祝愿洋“玛法”所传学问辉煌光大之意。
第七节 康熙帝涉嫌“买卖女子案”内幕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正月二十二日,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到了苏州,突然给陪驾的工部尚书王鸿绪下了一道密谕:前年南巡,有许多不肖之人骗苏州女子,朕到家里方知。今年又恐有如此行者,你去仔细打听一下……
王鸿绪是当时少数几个有权上秘密奏折的大臣之一。接谕后,他便开始着手秘密调查。通过调查,王鸿绪揭开了当时江南女子买卖的内幕。首先,当时女子买卖十分流行,不但规模大,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潜规则。买人者都捏造姓名,虚骗成局。即使被卖女子的父母,直到其收受银两,一时也不能知到其买者是谁。被买卖的女子都是16到18岁的年轻漂亮女子,甚至还有未成年的。买卖价格随行就市,漂亮、稍有才艺的女子最紧俏。参与买卖女子的多是商人和官员,有买来自用为妾的,但更多是用来送礼的,尤其多用于官场。由于市场红火,良家女子不够时,妓女也用来充数。
王鸿绪在密折中提到来自京城中康熙身边的随驾以及地方迎驾的官员,非常值得关注。除了几个康熙身边的侍卫外,还有个候补佥事道范溥,行迹十分诡秘。此人在参与迎驾活动中,因为向康煕进花,曾被赐给御箭,于是就带着御箭到处招摇。范溥强买平民子女时,都打着御前人员的旗号,因此谁也不敢贸然刨根问底;如果女子的父母不同意,范溥就让地方出具官文强买。这个范溥是个大买家,曾一次就买了八个十三四岁的女子,除了女子,他还强买娈童、妓女。而且从来没有人知道他的下家是谁。查到后来,连王鸿绪也有些担心起来,因为他查出范溥与中央的一个官员有关,这个人神通广大,担心日后会受到打击报复。……
关于密查一事,后来没有了下文。既不见康熙立案,也不见有谁被处分,连那个范溥也安然无恙。因此,关于康熙此次秘密调查的目的,几百年来一直是个谜。
经史学家研究发现,康煕让王鸿绪密探骗买苏州女子一事,表明了康煕当时的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很可能,王鸿绪的这次奉谕密查苏州地方官员骗买女子之事,最重要的目的是康熙通过对这件事情的调查,洞悉身边人从中央到地方后的活动情况。而这一探查的结果,使康熙进一步确信了自己身边有“人”在暗中活动。
王鸿绪在密折中曾经披露过一个细节:范溥曾对一个亲戚说他不想去迎驾,因为有汉族官员对他不好,并颇为得意地回答说:“不是太监,是御前第一等人与我通的信。”至于这个“御前第一等人”究竟是谁,被查者打死也不敢说。
据史料记载,康熙本次南巡,陪驾的皇子多达五人,分别是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褆,以及十三、十五、十六皇子等五位阿哥。前两位阿哥,此时已经成为康煕的心病。尤其是皇太子,很可能就是那个“御前第一人”。
当时,康熙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已被天下议论。康熙十四年(1676年),康熙效法历代立嫡长子为储君的皇位继承制度,颁谕立不足两岁的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典礼。为了把太子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康熙皇帝不但亲自为太子讲解四书五经,而且还选定张英、李光地、汤斌、熊赐履等名臣做太子的老师;除了学习书法、满文、骑射等功课,他还特意给太子安排各种锻炼的机会。
但事与愿违,由于太子从小养成了骄矜跋扈的性格,并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太子党”,对尚在位的康煕皇帝形成了潜在的威胁。而太子的外祖父、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也成为太子党的中坚力量,为太子出谋划策。康熙皇帝早已隐约感觉到了太子的野心和威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康熙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将索额图拘禁在宗人府,不久将其处死。借此以打击太子的党羽,削弱太子党的势力。此时,康熙皇帝对太子仍然没有完全丧失信心,还希望太子能够翻然悔悟。然而,太子并没有有所收敛,他对父亲的不满反而与日俱增。
由于康熙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已被其他人获知,其他已长大且封王分府的皇子也纷纷加紧了活动,而且也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此时的康熙已强烈地感觉到周围诸皇子编织下的关系网。各皇子的耳目随时观察着康熙的言行,并悄悄地向外界透漏传达。而地方官员各抱目的,利用康熙南巡的机会巴结、讨好各皇子。康熙忽然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的一切行动。
在一年后,康熙废黜了太子胤礽,其罪名之一就是胤礽随康熙出巡时,曾经潜近康熙外出时所居住的幔城,裂缝向内窥伺,使康熙惊惧不安。康熙之所以没有在公开场合追究此事,是因为他自己也有所忌讳,说白了,他自己就是江南女子买卖的大客户之一。
康煕时期江南女子买卖入京成风,始作俑者就是康煕。康熙对汉文化的崇拜也影响到其对汉族女子的偏爱,而且还充到自己的后宫。
本次随康熙南巡的十五阿哥胤禑和十六阿哥胤禄能够随驾,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母王氏的缘故。王氏是受封妃嫔中唯一生育了数位皇子的汉族女子,她自幼生长在苏州。
除了宫中的汉族妃嫔以外,康熙身边还有许多从事娱乐性工作的汉族女子。这些女子大多是由内务府负责从江浙采买来的,由于秘密性很强,只有少数人参与其中,江南三织造是最主要的执行者。比如,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苏州织造李煦曾密奏寻得了几个女孩子。这几个女子就是被“采买”过来的,至于如何采买,大概也就与王鸿绪密折中所揭露的范溥及御前侍卫所做的一样了。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秘密中进行的。
第八节 康熙帝对科学的好奇心
康熙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对西方科学有很大的好奇心。
康熙皇帝之所以对一些西洋知识偏好,是因为汤若望的进言。汤若望,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贵族家庭,是活跃于明清之际的西方著名传教士。他在大明王朝的1630年进京,继任已故教士邓玉函之职,协助徐光启共同编成《崇祯历书》,曾获崇祯皇帝特赐“钦褒天学”匾额一块。
满清入主北京后,顺治二年(1645年),任命汤若望为钦天监监正(五品官),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中国天文台台长兼国家气象总局局长。汤若望深得顺治皇帝赏识,尊称汤若望为“尚父”。顺治帝病危时,议立嗣君。顺治帝因皇子太小,想立皇弟为君。皇太后则想立皇三子、八岁的玄烨。当时汤若望秉持科学精神向顺治皇帝进言,玄烨出过天花,现身体已康健如常,可终生免疫,宜立玄烨为君。依据康熙帝与孝庄皇太后的亲密关系,我们有理由猜测康熙帝知道汤若望的进言,爱屋及乌,开启了他对近代西洋知识的好感。
康熙二十七年十一月初六(1688年11月18日),康熙帝在紫禁城接见了来自法国的“国王数学家”洪若翰、张诚、白晋、刘应等五位耶稣会传教士,他们是以法王路易十四的数学家身份、经过三年时间抵达北京的。1693年,康熙帝身患多年的痢疾被洪若翰、刘应用西药奎宁(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皇帝大悦,于是将原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府邸及附近一块地方赐给他们,以建立天主堂用,这又大大刺激了康熙帝对传教士们带来的西洋知识的兴趣。当时,康熙皇帝精通了几何学原理,他一看到某个定律的几何图形,就能立即想到这个定律及其证明。有时他亲自用几何方法测量距离、山的高度和池塘的宽度。康熙帝更感兴趣的则是法国人带来的天文望远镜,他把它们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爱不释手。法国科学家巴斯加于1642年发明的手摇计算机,康熙皇帝令传教士为他仿制成功,以便于计算。
1713年,康熙帝指定皇三子胤祉组织成立“蒙养斋算学馆”,馆址设在畅春园,它被誉为中国的“皇家科学院”。蒙养斋融汇当时西方科学成就,编撰成了包含有天文数学乐理等内容的、中国科技史上高水平的总结性巨著《律历渊源》。但是,康熙皇帝却禁止在科举考试中出现任何与天文历法有关的内容,也不允许主考官和考生涉及这些内容,这些近代科技不过是康熙皇帝的一个业余爱好而已。
1718年,在康熙帝的主持下,传教士和大清学者型官员们完成了一幅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它是采用当时先进的经纬网、梯形投影法制成的地图。它不仅是亚洲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都精确。直到1934年,它一直是我国编绘各类地图的主要蓝本。对于西方的新知识,康熙帝提出“节取其技能,而禁传起学术”的基本原则,大清对科学的探求也就瞬间即逝。
第九节 康熙帝的地震理论
康熙帝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地震,其中七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五六次。特别是1679年9月2日的京师8级大地震就发生在“皇城根儿”边,地震波及河北、山西、陕西、辽宁、山东、河南六省,受灾200多个州县。这次地震的伤亡非常惨重、破坏巨大。
康熙帝是一位有作为的“知识型皇帝”,他一生爱学习,喜欢科学,在对待地震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独到建树。
康熙七年(1668年)的山东郯城大地震发生时,康熙帝亲政刚一年,年仅14岁,此次危害剧烈的大地震在他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惨痛印象,他暗暗立下战胜天灾、救济苍生的誓愿。1679年,京师大地震发生不到4个小时,康熙帝就把内阁、九卿、詹事、科、道满汉各官及大学士明珠、李霨等人召集到乾清宫部署救灾,训斥那些渎职无能的官员。康熙帝作出的“诏令”是:“发内帑银十万两”和救灾急需的粮食、医药和棺木,以赈恤灾民;他并亲自带领官员对朝政得失作了一次全面检讨和反思。
京师大地震发生10天后,康熙帝再次下令户部会同工部尽快查明埋压在民居和各寺庙内的死伤人数,命两部选派官员携带赈灾银两前往巡查,尽快掩埋死者。地震发生后,康熙帝批示减免灾后税收,除了发给死者棺殓银每人五两五钱、减免当年全年应交钱粮之外,还把百姓尚未交纳的上一年钱粮全部免除了。对于因地震受害的经商者,官府也酌情给予赈济。为了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康熙帝还指派地方官员开发金、银等矿山,以充实国库,接济百姓。
由于康熙帝施政英明,在抗震救灾、安抚民众以及灾后重建、修养生息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使清王朝社会经济基础稳固如昔。
康熙帝还从科学的角度对大地震做出解释。他否定了“天人感应”,坚决反对有人利用“天人感应”邪说破坏社会稳定。康熙帝研读了一些国外学者的“气动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地震理论。在去世前一年(1721年),康熙帝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关于地震的论文,文中指出了地震烈度与震源深度的关系;说大地震之后不会再发生大的地震;讲中国地震分布不平衡,西北多、江浙少;讲地震会引起海水振荡……
在科学并不发达、封建迷信盛行的清朝,康熙帝能对地震作如此深入的探索、研究并做出一定的成果,实在难能可贵,在中外历史上是独无仅有的!
第十节 康熙帝的“一亩三分地”
在我国古代,祭祀先农是一项极其隆重的活动。先农坛太岁殿内陈列着一巨幅“清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清朝皇帝祭先农的宏伟场面:皇帝身穿祭服,乘着礼舆,由声势浩大的队伍作前导,从紫禁城出发,经正阳门,从先农坛东门进入坛区,在太常寺等官员的引导下,经迎神、初献、亚献、终献、供奉福胙、送神、望瘗等一系列仪式后,再更衣、休息,然后在先农坛东南的观耕台前举行藉耕典礼。
藉耕,是指从民众那里借来的田地。皇帝藉耕是一种象征行为,以此劝民重农、务农。藉耕仪式非常隆重,皇帝在“一亩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户部尚书跪进农具,顺天府尹跪进鞭子,皇帝右手扶持农具,左手执鞭,前面的老者牵牛,旁边有两名农夫扶犁,后边顺天府丞捧装种子的青箱,户部侍郎负责播种,由礼部、太常寺和銮仪卫的六位官员导引护驾,在一片乐声中往返三个来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亲耕礼。
历代皇帝的所谓亲耕,大部分不过是走过场而已,但也有个别帝王真正耕田的记载。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皇帝出京在博野视察时,曾经亲自持犁一口气耕了一亩地。当时有万人观看,大学士李光地特执笔撰文,立碑记其事。康熙为了种好他的“一亩三分地”,还在圆明园、丰泽园辟地进行演练。《清实录》里记载了康熙皇帝在丰泽园演练耕种的情形:康熙三十七年四月辛丑,皇上在丰泽园召见诸大臣,问大臣入园时是否看见所种稻田,诸臣奏道,曾见稻苗长成,约有尺余,此时如此茂盛,北方所未有也。皇上说,刚开始种稻时,见有六月成熟者,因而收藏作种,年年播种,均至六月成熟,所以四月间如此茂盛。若是寻常成熟之稻,断难如此茂盛。学生们记定此事,天地生物,并没有永远不变性的道理,好种变成坏种,坏种变成好种,一在地力,一在人力,若是全凭地力,虽有好种籽,也恐不能长久。丰泽园的早稻,由于人力培成。现今讲求农学,选种之法,当奉此为良法。康熙注重科学实验的精神跃然纸上。
第十一节 康熙帝为何偏爱乾隆
根据《清圣祖实录》的统计,康熙晚年一共到胤禛的赐园圆明园11次。除了胤祉之外,其他皇子从来没有享受到过如此恩荣。这是因为四阿哥的家让他感到安全和放松。
四阿哥胤禛擅长草书,精研佛法,在别的皇子争夺皇位的时候,他却坐在书斋中修身养性。不过,44岁的雍亲王并非平庸之辈,康熙皇帝偶尔交给他的一些临时任务,他都完成得迅速周到,给康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傍晚,康熙驾临牡丹台,把酒临风,心情愉快。在父子闲聊之际,胤禛闲闲地提起:“您的两个孙子自出生后还没见过您呢。”
康熙随口答道:“好啊!上次我听侍卫说你有个儿子书读得很好。把他们两人叫出来我看看。”
一见到这两个孩子,康熙不知不觉地放下了手中的酒杯。
弟弟弘昼没有给康熙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历却让康熙过目难忘。弘历身材颀长,容貌清秀,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刚才行礼的时候,康熙注意到他的一举一动既敏捷得体,又不慌不忙,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紧张局促。凭着丰富的阅人经验,康熙确信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慈爱地招招手,让弘历站到自己面前,询问起他的功课。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经书,从头到尾清晰地讲解了一遍。康熙见过的所有孙子当中,这一个无疑是最出色的。
弘历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出生在北京城内的雍亲王府。母亲是20岁的普通格格钮祜鲁氏。
几天后,康熙派太监来到圆明园,命雍亲王写下了弘历的“八字”,呈给皇帝亲阅。又过了几天,康熙再次驾临圆明园,宣布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他要将弘历带回宫中养育。
“养育宫中”对于康熙时代的皇孙来讲是极大的“恩遇”。在弘历之前的近百个孙子中,只有太子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宫中”。这个皇孙极受康熙的喜爱,他希望弘皙将来能登上皇位,以至于在康熙晚年在废太子问题上迟迟下不了决心。
有人认为,喜欢弘历,是康熙传位给雍亲王胤禛的一个理由。我们很难说,胤禛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父亲,不是老谋深算的一步。对于胤禛来说,这一举动是试探康熙态度的一个机会。如果康熙把自己列入继位的候选人行列,那么必然会关心自己的儿子。即使康熙不打算把自己列入继位的候选人行列,也使祖孙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自己的政治安全也大有好处。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过了雍亲王的期望。
康熙六十一年夏秋的五个多月,避暑山庄中祖孙两人几乎天天形影不离。在康熙批阅奏章时,小弘历就在旁边磨墨写字。康熙时常站起来,走到孙子身边,手把手教他写字。吃饭时,祖孙两人坐在一张桌子上,爷爷不断地给孙子夹菜。甚至在接见大臣讨论军国大事之时,康熙也特批弘历可以留在其身边,弘历此时总是懂事地“屏息而侍”。乖巧的孙子给康熙一生中的最后岁月带来了巨大的欢乐,短短半年之中,祖孙俩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夏天的一个中午,康熙泛舟避暑山庄湖上,小弘历正在山上玩耍。远远望见御舟驶来,就满心欢喜地跑下山来。康熙怕孙子跌倒,就急忙跑到船头,朝弘历大喊:“慢点跑,别摔了!”祖父焦急的声音深深印在弘历的脑海里。
在这半年中,弘历的体育天分也给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弘历虽然才12岁,但是他反应之敏捷,举止之精确,非常人可比。康熙亲自教弘历射箭,弘历首次习射就连中五矢,康熙喜出望外,赐给他一件黄马褂。
弘历初次练习用火枪,教师把一只羊捆在百步之外,他初次试射,就一发毙羊。康熙十分高兴。
八月初,康熙带着孙子开始行围打猎。在永安莽喀围场,康熙用火枪击中一头熊,大熊倒地良久也毫无动静,康熙以为熊已经毫无威胁,于是让弘历上前补射一箭,以让这个孩子博得“初围获熊”的美名。弘历上马之后却迟迟不动。康熙心中有些不高兴,于是在马上高喊让弘历进去。弘历催马欲进,不料此时那头倒地的大熊忽然一个翻身,直立起来,嘴里发出一声怒吼,直奔弘历的坐骑扑来。幸好康熙反应及时,他举枪便射,子弹从熊耳射入,大熊应声仆地。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这件事给康熙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似乎冥冥中有天意保佑这个不同寻常的孙子。
这次行围之后,康熙特意去了四阿哥的热河赐园狮子园,指名要看看弘历的生母。不知何故的钮祜鲁氏跪在康熙面前,心中充满疑惑。康熙发现了这个媳妇的“异相”。出身于平民家庭的钮祜鲁氏身上完整地保存了满洲人的强壮和“皮实”,她方面、大耳,心宽体胖。
与那些出生在富贵人家的后妃比起来,钮祜鲁氏身体强健,生性好玩好动。乾隆终生好动,不乐安居,四处巡游,以至有“马上皇帝”之称。这应该是得自母亲的遗传。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从避暑山庄回京后两个月,猝然崩逝于畅春园。
乾隆说,康熙当时之所以叫出他的生母来相相面,是因为起了托付之意。
这个说法也许有所夸大,不过在传位于胤禛的决定中,弘历显然起了作用。对于弘历,雍正心底有一种特殊的感念之情。从雍正登基之时,弘历就已经成为太子的第一人选。
第十二节 康熙帝的美食趣事
“宫门献鱼”是康熙帝亲笔命名,并且是清宫大典中必备的菜肴之一。它选用整条鱼洗净后,斩成头、身、尾三段,将头、尾两侧剞兰草花刀,身段剥皮,剔去骨刺切成片,配以熟瘦火腿、大海米等,经分别烹制后,头尾放盘的两侧,白色鱼片码头尾中间,两色两味,形如宫门中跃出条鱼。
相传康皇帝南下访察民情,一天来到云南“宫门岭”,地势十分险要,岭下有个天然大山洞,洞宽丈许,形如宫门,宏伟非凡。东边是一片山坡草地,西边有一个池塘。这天中午,康熙帝来到池边的一家小酒店,点了一条鱼、一壶酒,食后感觉味美,问道:“店家,此菜何名?”答曰:“腹花鱼。”原来此鱼生长在池塘,专食鲜花嫩草,鱼腹上长有金黄色花纹,故得此名。康熙帝一时兴起,便挥笔给店家写了“宫门献鱼”四个大字,落款为“玄烨”。不久,江浙总督路过此处,见店门上挂着“宫门献鱼”署名“玄烨”的牌匾,大吃一惊,了解原委后,果真是康熙帝所赐。消息传开后,凡路过此处的游客都要进店尝尝皇上御笔亲题的“宫门献鱼”这道名菜。
康熙帝在生活方面较为俭朴。据史书记载,他十分喜爱吃质地软滑、口味鲜美的清淡菜肴。有一次,康熙帝到南方巡视时,暂住在苏州曹寅的织造府衙门里。这曹寅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为了接驾,曹寅用重金从苏州“得月楼”酒家请来了名厨张东宫,要求他做出清淡、爽口,有苏州特色的菜肴。张东宫使出浑身解数,最后做出了一道色、香、味诱人的佳肴。
这道菜极合康熙帝的口味,它是用豆腐等八种食料配成的,康熙帝赐名为“八宝豆腐羹”。康熙帝返回京城时,传旨把张东宫带回北京,赏他五品顶戴,还在御膳房专门印制了“八宝豆腐羹”的配方,受到赏赐的大臣,都要到御膳房去领取配方。
相传,有一次康熙帝带着侍从到滦平长山峪一带打猎。眼看太阳要落山了,康熙帝正要策马往回走时,忽然发现一头梅花鹿,他急忙张弓搭箭,快马加鞭,紧追不舍。这时,天色渐黑,康熙帝累得气喘吁吁,肚子里也饿得咕咕直叫,只好策马往回走。
康熙帝走了一会儿,突然看见前面有灯光,他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家农舍,一个白发老人和几个儿子正要吃饭。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焦黄的玉米面干粮和香喷喷的玉米粥,还有野兔肉炖蘑菇、烧金针和一大盘凉菜。康熙帝下马走进了农舍,说:“我是过路的,因为天晚了,肚子也饿了,想打扰一餐,一定多付银两。”这家人直爽好客,一听说是远来的客人,立刻让出了上座。
康熙帝吃完饭以后,问道:“这么好吃的饭菜是谁烧的,一定是个巧媳妇吧!”老人笑着说:“不是,我家没有女儿,只有三个儿子,这饭菜就是三儿子做的。”康熙帝看见老人的三儿子长得眉清目秀,也很喜欢。正在此时,康熙帝的侍从在外边看到御马,就找了进来。一家人这才知道来客是皇帝,惶恐万分,赶紧磕头。康熙帝吩咐赏银百两后,才乘马而归。
过了几天,康熙帝想起了好吃的玉米粥,于是派人找到老汉的三儿子,让他在御膳房里专做玉米粥。从此,玉米粥写进了御膳房的食谱。
一年初夏,康熙帝到热河行宫木兰围场去打猎。三十六营的头目们都拿着金银财宝来进贡皇上。其中有一营的头目名叫海通,为官清廉,喜欢经常把粮食财物周济穷人。眼下确实没有东西向皇上进贡,为此犯起愁来。彷徨中,他向窗外望去,发现原野上有许多百姓成群结队正采一种叫做“三叶菜”的野菜。海通于是派人去挖了一些野菜,然后装了一袋子,给康熙帝送了去,并且说:“我进的是长寿菜,天赐的宝物。这菜芳香扑鼻,味道鲜美,吃了去痰生津,心亮目明,长命百岁!臣愿为皇上亲手烹制长寿菜。”康熙帝听罢,就命海通赶紧烹制,他要亲口品尝。海通将野菜用大火快炒,加酱油、糖、盐现炒后即成。然后恭敬地把菜送到康熙帝的面前,只见碧绿的菜叶拼成了一个“寿”字。这道菜香气醉人,吃起来脆、嫩、滑,康熙帝不禁食欲大增,精神清爽。于是,康熙帝重赏了海通,并要他以后多多进贡“长寿菜”。
第十三节 康熙帝死亡之谜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第二次被废。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大臣们的压力下,康熙不得不对立储之事做出回应。这一年,康熙做了两件事:一是搞了太子仪制,二是将诸皇子和朝廷中的主要官员全部召集到乾清宫东暖阁,发布了一个长篇谕旨。
康熙的这一长篇谕旨,基本上是对自己执政生涯的自我鉴定。康熙在谕旨里,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很坦然地谈到生死之事。康熙担心万一自己突然不行了,某些人会勾结自己的某个儿子进行弑君篡位,到时自己不能善终。为此,他提前给阿哥和大臣们打预防针,严厉警告那些奸邪之辈,不要在这个问题上动坏脑筋。
但是,大臣们最关切的立太子之事,在谕旨里还是没有解决。这个最重要的问题,被康熙忽略了,这让大臣们很失望。看来,康熙还是想再过几年的安静日子,不想因为这件事把自己的最后岁月搞得鸡犬不宁。
康熙的晚年一直被病痛折磨,但倔强的他从不肯认输。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时,康熙的右手突然不听使唤,但他怕内侍擅权,从不让人代笔。无奈之下,康熙只好试着用左手批折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冬天,他得了一场大病,两只脚浮肿得厉害,无法站起来。虽然以后几年稍微好点,每年也出去打猎,但更多时候则只能在一边看着别人射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等回到畅春园后,康熙的病情加重。
在随后的几天里,康熙虽然不看奏折,但还有些事情要交代处理。比如在初九那天,康熙因为自己已经卧病不起,便让四阿哥胤禛代他前往南郊天坛进行冬至的祭天大礼。康熙还特意叮嘱胤禛先去斋所斋戒,以表示对上天的诚意。
胤禛去斋所后,从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派太监和护卫去畅春园问安。康熙对每次问安的答复都是“朕体稍愈”。
到了十三日凌晨,康熙的病情急转直下,他感觉到自己这次真的不行了,便在十三日丑刻(凌晨1—3点)命人急召当时在斋所的胤禛前来畅春园。在胤禛还没有到来之前,康熙又在寅刻(凌晨3—5点)将在京城里的阿哥们全部召来。
那些阿哥们到齐之后,胤禛在巳刻(上午9—11点)赶到了畅春园,到了后便急忙进入寝宫问安。在十三日的白天,胤禛共进去过三次。当晚戌刻(晚上7—9点),康熙便告驾崩。
关于康熙之死,一直有许多的争论。
支持正常病故的人认为,康熙对自己的病况不够重视。然而,即使康熙本人对病况不够重视,在已经宣布龙体“不豫”的情况下,身负重任的议政大臣,特别是对康熙的健康负有重要责任的御医们,又如何敢“不够重视”?可见,康熙帝对自己病况过于轻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在康熙帝死亡之前,宫廷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据史料记载,十一月六日,康熙帝在南苑听取胤禛、隆科多等人汇报通州查勘粮仓一事时过了很长时间才结束。十一月七日,康熙宣称“偶感风寒”。而宣称“偶感风寒”之后,又始终没有任何治病的活动与记载。
十一月九日,康熙帝命令胤禛去南郊祭天,胤禛以“圣躬不豫”为名推辞不去,多次恳求留在康熙身边,遭到了康熙的拒绝。十一月十日,胤禛一天三次派侍卫进入康熙寝宫,以后又每日不断多次派侍卫进入,直至十三日晚康熙猝死。
十一月十三日丑刻(凌晨1-3时),康熙急召胤禛,胤禛当时正在南郊天坛,骑马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赶到畅春园,但直至巳刻(上午9-11点)才匆匆赶到。
从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十一月十三日晚康熙去世,除胤禛一人进出几次外,竟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康熙死亡后,胤禛为他更衣,也仍然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康熙死王后,从畅春园往紫禁城宫内移灵时,又仍然没有任何一名大臣、皇子、后妃在现场。
以上种种事实证明,从十一月十日起直至康熙死后,康熙及康熙寝宫已被胤禛完全隔离、控制。
雍正即位后,民间就一直有人说康熙是被雍正害死的。雍正朝吕留良一案中,曾静的供词为:“圣祖皇帝畅春园病重,皇上进一碗人参汤,圣祖就驾崩了。”这是说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雍正。那么,康熙帝去世当天,雍正向康熙进参汤究竟是否真有其事呢?
对于究竟有无参汤事件,雍正本人在百般辩解后,终于吐出了真言。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说,八阿哥用他向康熙进参汤一事加恶名于他进行报复。可见,雍正否认的是,他并没有以参汤弑父夺位之心,而没有否认自己在康熙临终之日进参汤的事实。雍正进参汤,八阿哥根本不在现场,又为何能知道?当是康熙近侍之人揭发所为。雍正一上台就将康熙近侍之人一网打尽,原因也大概于此。
康熙杭迪在多年立储问题上曾经大伤脑筋。从康熙晚年的言行来看,他的建嗣计划中培养的对象是皇十四子胤禵。
康熙早年曾经三次征伐噶尔丹,平定西北疆土。康熙五十七年秋天,康熙正式任命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实际上是给胤禵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他顺利登上皇位铺平道路。但康熙没有料到自己会败在四阿哥胤禛手上。
晚年的康熙年老体衰、心力消耗过大,但这并不是构成他猝死的直接原因。造成康熙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巨大、强烈的精神刺激。这表现在,从十一月十日开始,康熙实际上已处于四阿哥胤禛的控制之下,这使康熙受到了自二废太子之后最强烈的精神刺激。
康熙本来没有致命的疾病,但在以上刺激和打击下,精神崩溃,终于卧床不起,并引发了高烧。康熙平日讨厌人参,老年高烧者忌服人参,胤禛偏给康熙用人参,致使康熙病情迅速恶化。康熙秘密急召十四阿哥胤禵加快回京,又被胤禛成功阻截。最终在胤禛的隔离与控制之中,康熙帝彻底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