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燃烧的黄龙旗:在繁华中沉沦的大清帝国
79995100000007

第7章 嘉庆帝秘事

第一节 嘉庆帝大丧之日诛和珅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皇帝病逝,嘉庆帝亲政,次日和珅即被革职拿问。初七日,和珅被拿交刑部严讯,京中家产被抄。十一日,嘉庆帝发布上谕,历数和珅20条大罪,谕众知之,并令各督抚议覆。

嘉庆皇帝发布上谕两天后,和珅著“加恩赐令自尽”。和珅在狱中上吊自尽,时年50岁。

嘉庆帝在乾隆帝大丧期间诛杀和珅,并非仓促决定,而是等待了三年的“韬晦”。正如嘉庆帝所言:“和珅罪之大者,盖由事权过重”。和珅长期专擅,“弄权舞弊,僭妄多端”,嘉庆帝早在皇子时代便耳闻目睹。当时和珅出入宫时,伺高宗(即乾隆)喜怒,所言必听,虽诸皇子亦惮畏之。“内外官员畏其声势,不敢违拗。”三年训政期间,嘉庆帝对和珅的人品领教颇深,对乾隆朝中后期,国家财力耗竭,吏治衰败的政局深有所悟。要整饬内政,挽救大清江山,必须尽早诛和珅。

嘉庆帝急于诛杀和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乾隆末期发生于川楚陕一带的白莲教起义,“经历数年之久,糜饷至数千万而未蒇功”,嘉庆帝认为皆由和珅“在内蒙蔽掣肘,使军营不得成功也”。带兵大员掩饰虚捏,借此冒功升赏。而太上皇(指乾隆)则被和珅用“吉祥之语”入告,况且由于“圣寿日高,诸事多从宽厚”,已经没有精力顾及此事。嘉庆帝即位立诛和珅,为乾隆帝开脱,把镇压白莲教不力的责任都加在和珅头上,以此警告后任者,全力镇压白莲教,早日去掉嘉庆帝当政的一大心腹之患。

嘉庆帝在大丧之日立诛和珅,尽管他一再表白是“不得已之苦衷”,但其政治目的十分明显,就是通过诛杀和珅,杀一儆百,为“肃清庶政,整饬官方”,扼制“诸务废驰”的政治颓势寻找契机,恢复皇权的尊严。

嘉庆帝自知选择这样的时机杀一个重臣,必然会震撼朝野,所以嘉庆此时反复强调,“朕所为止一和珅耳,(和珅)今已伏法,诸事不究。”嘉庆帝的政治策略,就是为缓和珅当时日愈尖锐的阶级矛盾,并将统治集团的矛盾、失误完全归咎于和珅个人的“专擅”。

嘉庆帝的策略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根本上讲,诛杀一个和珅,是无法解决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一切弊端的。

第二节 嘉庆帝遭遇的搞笑刺杀

这一天,是嘉庆帝谒东陵还宫的日子。正当仪仗队护着嘉庆帝转过神武门将要进入贞顺门时,一个中年男子突然从角落里一跃而出,径直扑向嘉庆帝,手里还握着一把锋利的刀子。这场面顿时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守卫在神武门两侧的侍卫、护军等全都站在原地,没一个人敢冲上去拦阻,而是眼瞅着嘉庆帝狼狈不堪地避来逃去。幸好嘉庆帝身边还有几个胆大的人,御前大臣定亲王绵恩(嘉庆帝侄儿)冲上去拦住刺客,固伦额驸拉旺多尔济(嘉庆帝胞姐丈夫)随之扑上去抱紧刺客,御前侍卫扎克塔尔、珠尔杭阿以及乾清门侍卫丹巴多尔济、桑吉斯塔尔与另两名护卫也迎上去围攻。在搏斗中,丹巴多尔济受刀伤三处,绵恩的左袍袖也被划破,总算把刺客给擒拿了下来。

经过审讯得知,此人名叫陈德(陈岳),时年47岁,祖籍北京,因其父母投靠在山东青州海防同知、镶黄旗人松年门下为奴,所以他一直在山东一带生活,直到30岁。后来主人和父母都先后死去,陈德在山东难以维生,想到有个外甥姜六格在内务府正白旗当护军,便带着妻儿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后,陈德夫妇先后在侍卫绷武布家、兵部笔帖式庆臣家、内务府笔帖式于兴家、内务府包衣管领达常索家做仆役,最后又给一个名叫孟明的做了5年厨子。后来张氏去世,陈德一人照顾80岁瘫痪在床的岳母和两个未成年儿子,生活非常窘迫。嘉庆八年(1803年)二月二十五日,陈德因情绪失控喝酒闹事被孟明辞退,陈德只得搬去外甥姜六格家居住。姜家房子太小,住了不到一个月,陈德又不得不搬到东华门外小甜水井旁黄五福家借住。

日子过得很穷苦,陈德的精神开始有些恍惚,一面想寻死,一面又不甘心就这么平淡地死。这时他想起了自己几年前曾经做过一个怪梦,梦中他穿着一件蟒袍,一副富贵样子。他认为那件袍子是黄色,预示着自己必有“朝廷福分”。嘉庆八年闰二月十六日,陈德看见军士执役们在北京的街道上用黄土铺路,知道皇帝将于近日返京,于是想定了主意。认为只要冒险行刺,将皇帝押在手里,就可以得到富贵。陈德曾经于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二年在内务府镶黄旗包衣管领达常索手下当差,具体工作是为诚妃刘佳氏准备车辆什物的下层杂役。这活儿虽然收入低身份卑,却经常出入宫门,对路径非常熟悉。于是,就发生了闰二月二十日的那一幕。

案子审结,陈德父子都在当月二十四日被凌迟处死。陈德虽然死了,但这个莽汉的出现,却已使嘉庆帝脸面无光了。

第三节 嘉庆帝的滑稽外交

阿美士德使团于1816年2月离开英国,4个月后到达中国天津。自作多情的嘉庆皇帝认为英国又来朝贡了,所以谕令工部尚书苏楞额、长芦盐政广惠做好接待贡使的工作,礼部也拟定了英使在京活动的日程表。

嘉庆帝最关心的问题是礼仪,他谕令中方接待大臣一定要让阿美士德三跪九叩,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进京前就对他们进行培训,并且要求接待大臣随时把英使的学习情况与学习态度奏上来。

在中国皇帝面前到底是跪还是不跪,让阿美士德很头疼。因为此次英国政府派使团来,完全是东印度公司的建议,政府与东印度公司给他下达的指示又不一致。政府含糊不清地暗示:“礼仪问题应视其产生的利弊而定。”东印度公司则明确指示:“在涉及有损在广州英人民族尊严的礼仪或接待问题上不要让步。”

尽管阿美士德有所犹豫,但他还是在天津会见苏楞额时表示,他对中国皇帝只能行脱帽鞠躬礼。英国使团抵达通州后,嘉庆帝派第二轮说客和世泰来了。和世泰劝阿美士德,希望阿美士德见中国皇帝时恭顺、施礼如仪。英国使团内部在此时发生了分歧。斯当东表示绝对不能跪下。阿美士德也感觉这买卖做不得,于是提出了一个折衷意见:觐见中国皇帝时,屈一膝,三鞠躬,如此重复三次。其实,在大清的既定方针下,跪与不跪都一个样。在大清的眼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它平起平坐。更可笑的是,中国皇帝所有的目的就是叫人叩头。如果人家不叩,即令其回国。所以,多情的嘉庆帝指示和世泰:不管怎么哄,也要把他们哄来,叩了头再走!和世泰哄不了英国使臣,只好转头来哄嘉庆帝:这些贡使仰荷天恩,至诚感服,奴才教他们叩头,可惜他们太笨,起跪姿式不怎么帅。嘉庆的意思是,不管怎样,跪下即安。嘉庆帝在使团到京的当晚就要接见他们。阿美士德却说:不行,国书与礼服还未到,觐见皇帝时我们是不下跪的。

英使如此坚决,和世泰没招了,只好继续哄嘉庆帝:正使病倒,不能觐见。

嘉庆说:让副使觐见。

和世泰回答:两个副使也病了,还是等正使病好后,一起觐见吧。

嘉庆皇帝一听,大怒,当即命令将英使驱逐出国,礼物全部退回。后来又觉得不对,遂收下部分礼物,同时回赠英国白玉如意一只、翡翠玉朝珠一盘、大荷包两对、小荷包八个。同时派人传话给英使:“此次你们奉国王之命来天朝纳贡,不能成礼,即属你们的错误,但我国皇帝深仁大度,不加谴罚,仍赏收你们国王的贡物,颁赏珍品,此乃天高地厚之恩,你们回国,不可不知感激。”

阿美士德回英国后,英国国内出现了这样一种见解,政府只有三条道路可走:“武力强迫中国据合理的条件管理贸易;绝对服从中国所制定的一切制度;根本放弃交往。”

英国政府显然走的是第一条道路。这就是嘉庆皇帝自作多情的代价。

第四节 嘉庆帝择储事件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皇帝在位60多年,为了不让自己的在位时间超过圣祖康熙,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颙琰,也就是嘉庆帝。

嘉庆帝共有五子,旻宁为次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生于撷芳殿,为孝淑睿皇后所生。旻宁虽为嘉庆次子,因长子夭折,旻宁在他三个成年的弟弟中实际居长子之位。旻宁不仅熟读四书五经、先朝圣训,国语骑射也是同样重要的功课。史载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旻宁10岁时,他随祖父乾隆行围威逊格尔。突然,一头惊慌失措的鹿被人轰出了丛林,旻宁眼捷手快,弯弓搭箭,直射奔鹿,鹿应声倒地,围场上立时欢声雷动。旻宁的这一举动使得80岁高龄的乾隆笑逐颜开,当面称赞他“神武智勇”,并赐旻宁黄马褂一袭、翠翎一支。旻宁得到祖父乾隆如此恩眷,作为旻宁父亲的颙琰,自此对旻宁另眼相看,给予他更多的关顾。

嘉庆元年(1796年)元旦,乾隆将皇位禅让给旻宁的父亲颙琰时,嘉庆不过是处于太上皇乾隆和乾隆宠臣大学士和珅双重压力下的一个傀儡。因而,嘉庆在即位后的三年中没有确定皇储。嘉庆四年(1799年)年初,乾隆病逝,嘉庆帝开始亲政。嘉庆在诛灭和珅之后,即于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亲书旻宁之名,缄藏鐍匣。自密定皇储之后,嘉庆对旻宁关怀备至。

嘉庆十八年(1813年),紫禁城内的一场变乱,使旻宁的“神武智勇”又获得了一次表现机会,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旻宁的皇储地位。

这一年九月,嘉庆帝到木兰围场狩猎。京郊林清领导的一支天理教农民起义军决定乘清朝的王公大臣、大内侍卫都出宫护卫之际,乘机攻占皇宫,推翻清王朝。这一天,起义军在林清的领导下,化装成小商小贩,把武器藏在山货里面,骗过守门的侍卫混进了京城。然后,林清又派人与皇宫内的内线取得联系。弄清宫里的虚实之后,便于十五日中午发动了进攻。起义军在林清的率领下,攻杀守门的大内侍卫,冲入西华门,然后沿着皇道向隆宗门进攻,隆宗门的侍卫们慌忙关闭了大门。此后,起义军见久攻隆宗门不下,就率军到了养心门外的墙边,想通过攀援树木攻入内宫。正在此时,后来的道光皇帝旻宁带着火枪攻了出来,在清军火枪队的攻击下,起义军被迫撤离。后来,嘉庆回宫之后听说了这件事,大惊不已。

九月十七日,嘉庆颁“罪己诏”,祈求上苍赦罪、保佑大清江山。在这次京师变乱中,唯一能使嘉庆聊以自慰的是,已被密建为皇储的旻宁的表现。嘉庆帝内心深处充溢着对旻宁无限的嘉许之情。嘉庆在上谕中用“有胆有识”、“忠孝兼备”之词盛赞了旻宁。旻宁因此被封为“智亲王”。

旻宁在京城急变之时,临危不乱,身先士卒,保住了清廷重地,对于清王朝来说“功在社稷”。但旻宁深知,谨慎、谦虚在这种时候对于确立他在嘉庆和王公百官面前的完美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他在给嘉庆的奏章中,始终不忘把握住这一点。由此,嘉庆对旻宁信任弥坚。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戌刻,61岁的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内病逝。八月二十七日,旻宁在太和殿即位,以次年(1821年)为道光元年。

第五节 嘉庆帝死亡谜案

乾隆后期,大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入不敷出。政治腐败,官员贪污贿赂成风。嘉庆继位后,一直想致力于挽救日渐衰弱的大清王朝。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除掉了大贪官和坤,他从和珅的家里抄出藏金32000多两、地窖藏银200余万两,取租地1266顷,还有取租房屋1001间、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8亿多两,是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收入的十多倍。嘉庆赐死和珅之后,将他的家财全部收归国库。

此时清王朝的官场上,官员公开卖官敛财,对百姓敲骨吸髓。百姓不堪压迫,全国各地相继爆发了白莲教、天理教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嘉庆帝也因此险些两次被刺。

一次是在嘉庆八年(1803年)二月二十日,嘉庆帝从圆明园返回宫内的路上,突然冲出一名男子行刺,把嘉庆的随从吓了一跳,费了一番周折才把刺客制服。后来得知这名刺客叫成得,是京师中的一名厨役。嘉庆帝为人宽仁,不想因此而诘兴大狱,就下令将刺客凌迟处死,其他人就不再追究了。

另一次则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天理教农民起义军攻入皇宫事件。

朝政的繁杂,官员的腐败,宫廷内部的斗争,以及八卦教、捻子军、天理教、白莲教等农民起义,整天弄得嘉庆帝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特别是他的同母弟庆亲王的去世之后,嘉庆帝变得更为忧郁。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为了散心,就从圆明园到承德避暑山庄外的木兰围场去狩猎。这时的嘉庆已经61岁。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皇次子旻宁、皇四子瑞亲王,以及大学士、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等都亲自随行护驾。他们一直走了七天才到达承德避暑山庄。到承德后的第二天,嘉庆帝就病倒了。二十五日晚上八九点钟,嘉庆帝便死在烟波致爽殿的龙床上。

由于嘉庆帝离开北京时还好好的,如此突然驾崩,人们开始对嘉庆帝的死因议论纷纷。

对于嘉庆皇帝的死因,官方的记载上都说是因病而死。后人根据官方记载中嘉庆皇帝临时前的状况推测,嘉庆皇帝的突然病故,可能是因为年高体胖的情况之下过度忧虑疲劳,再加上天气炎热,因而猝发心脑血管疾病而死。

但根据一些皇室人员的口传,说嘉庆帝是遭雷击而死。

据说嘉庆帝一行人到了避暑山庄之后,稍事歇息,就率领满大臣和侍卫们前往木兰围场围猎。他们在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雨,被困在荒郊野外,一时间雷电交加,大地震撼。忽然一道光亮之后,嘉庆帝被雷电击落马下,当场身亡。

此外,还有人说嘉庆帝不是死在野外,而是在避暑山庄内遭到雷击而亡。

传说嘉庆帝因嬖宠一个小太监,两人经常在“云山胜地”幽会。有一天,他们两人正在此寻欢,忽然下起了雷雨,一时间雷电交加,一道闪电击中了小楼,嘉庆帝当即触电毙命。嘉庆帝被雷电烧得面目全非,已经无法收殓入棺。因这种消息是关系到清王朝稳定的大事,于是在皇次子旻宁的主持下,决定暂时不将嘉庆帝暴死的消息通告京师。然后秘密地将一名与嘉庆帝相貌、体裁差不多的太监绞死,假扮嘉庆帝收殓棺中,而将嘉庆帝的骸骨收在棺材底部,以此掩人耳目。

当然,这些说法只是一些没有史实根据的传说,在宫廷正史上都没有相关的记载。即使嘉庆帝真的是遭雷击而死,官方的记载也不敢提及此事。因为皇帝遭雷击而死,就是大逆不道,遭到天谴。谁写了这样的事情都会犯大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