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法兰西人的祖先
自从有人类在欧亚大陆出现,法国区域就有居民居住。从第四纪下半期起,在法国区域的洞穴就生活着古老的居民。他们发明了武器和工具,用原始的弓箭、鱼叉和投枪捕获野兽和鱼群。
凯尔特人是公认的西欧人和中欧人共同的祖先,无疑也是法兰西人的祖先。
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家的描写,凯尔特人高大威猛,英勇善战;一头金发,头发和胡须浓密,像马鬃一样;擅长马术和驾驭战车;喜欢暴饮暴食、纵情享乐。
凯尔特人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民族,他们被称为“天生的贵族”,“高贵的野蛮人”。他们实行墓葬,部落首领的墓穴往往有陪葬物品和人员。
凯尔特人在河畔、湖边的干地建造自己的房屋,为了防御河水或湖水上涨,在地面打上木桩,用木桩将房屋撑起来。
凯尔特人手工业发达,可以制作精美的陶器、青铜器和铁器。凯尔特人学会将矿石粉碎、熔解,锻造出铁块,由此掌握了炼铁术。斧头、铁锄、镰刀等大量铁制工具出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6世纪,凯尔特人就和希腊人有往来。
古老的凯尔特人已经从黎明走向了黄昏,但他们留下的遗物和遗迹令现代人赞叹。
罗马将军凯撒曾把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和莱茵河之间的地方称为高卢,此地区大部分属于法国的领土,高卢也成为法国的代名词。居住在此地区的古老居民也由此被称为高卢人。其实高卢人是凯尔特人的一部分,他们使用凯尔特语。高卢人也就是罗马人对高卢地区的凯尔特人的称谓。
高卢人修筑城墙的技术十分高明,高卢的城墙有两种,一为单用土堆筑成的“费冈”,另一种是结合石头、泥土、木头和铁的“高卢墙”。
高卢人信仰德鲁伊教,“德鲁伊”的原意是高度智慧。德鲁伊的确是高卢社会中最具智慧的人,他们必须学习神秘仪式、天文、医药和哲学,他们负责主持祭典、解释教义、教育与司法裁决,特别是因为高卢人不立文字,所有的知识只靠口授记忆,因此他们得以垄断了高卢社会的知识权,故也使他们除了具有教士身份以外,同时也是法官与教师。他们的产生是由贵族中推举产生,他们每年到卡尔努德斯部落选出最高领袖,他们的继位方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由地位最高者出任;二是当多人地位相仿时,由选举产生,但还是有用武力争夺的情况产生。
在高卢人的社会中,除了掌握知识的德鲁伊外,还有贵族、自由民与奴隶三种阶级。贵族在高卢社会的定义是拥有大量土地、马匹的富人。他们的政治权力与社会影响力如何,端看他们在战时能号召多少战士为之效力。贵族可以拥有对私人效忠的战士、奴隶与受其保护的扈从,而他们也是一群好斗的战士与佣兵,他们四处从事战斗行为,以为自己累积名声。至於,自由民则平时耕作、放牧,战时便是优秀的战士,但是由於随著阶级的高度分化与私有土地的集中化,造成自由民的地位逐渐下滑,最后几乎与奴隶相差无几。
高卢人身材高大,皮肤柔软白晳,他们的头发不仅生来是金黄色,而且由于不断用石灰水洗头,发色就越加明显。
高卢人嗜好装饰品,他们满身是金首饰,脖子上套着金项圈,胳臂和手腕上戴着金环,他们的首领穿的是颜色鲜艳、绣有金线的衣服。
高卢人性格轻浮,胜利时傲气凌人,而失败时又垂头丧气。他们习惯轻佻,但某些习俗又表明在他们的秉性中有凶悍野蛮的一面。
战斗之后,他们把杀死的敌人的头颅挂在马脖子上,像战利品一样带回来钉在家门口……他们把显赫人物的首级保存在香柏油里,并且骄傲地向外人炫耀,即使有人付重金,也不肯出售。
在军事上,高卢人没有组织,所有的部队都是靠军事领袖的个人魅力号召而来。
上述描述客观地反映了高卢人当时的生活状况。高卢人在法国境内的势力虽然强大,但到公元前1世纪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从事农业、畜牧业,信奉自然神,各部落之间战争频繁。
强大的罗马帝国征服了高卢,并统治该地区500年,在罗马的统治下高卢人逐渐罗马化:拉丁语代替了高卢的凯尔特语;建筑物呈现出罗马风格,如神殿、竞技场、剧场等;基督教传人高卢。
骁勇善战的高卢人反抗罗马帝国奴役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公元3世纪,高卢反抗罗马奴隶主的运动此起彼伏,罗马帝国在高卢的统治出现严重危机,伴随着日耳曼人的入侵,罗马帝国在高卢的统治土崩瓦解。
第二节 千年王国
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大帝逝世后,查理曼大帝的三位后人——罗退尔、日耳曼路易、秃头查理于公元843年签署了《凡尔登条约》,把王国分成三份。其中秃头查理的“西法兰克王国”成为日后法兰西王国的雏型。
后来,管治着西法兰克王国的卡洛林家族开始走向衰落。公元987年,国王路易五世逝世,卡洛林家族后继无人,卡佩家族的雨果·卡佩被拥立为西法兰克国王,建立卡佩王朝。由于卡佩本来为法兰西岛公爵,因此国家也改称为“法兰西王国”。
1328年,卡佩王朝的查理四世离世后,他膝下无嗣,其堂兄安茹伯爵腓力和外甥英王爱德华三世相互争夺法兰西王国的王位,最后由腓力得到王位,法兰西王国进入瓦卢瓦王朝。
经过英国和法国之间断断续续的百年战争,法国在1453年成功击退英国,结束百年战争。法兰西王国在这场战争后成功统一整个民族,为以后法兰西王国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石。
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法兰西王国参与了十字军东侵,促进了法兰西王国国内的手工业及商业带来重大的发展,令法国国内的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得以萌芽,也为法国的文艺复兴打下基础。
1461年路易十一即位后,将不顺从的封建诸侯纳入法兰西王国版图。路易十一在位期间,大部分诸侯国都并入了法兰西王国,法兰西王国在15世纪末基本上完成了统一。
领土统一后,路易十一的继任人开始发动扩张战争,如查理八世、路易十二曾经出兵意大利,引发持续数十年的意大利战争。
16世纪40年代胡格诺战争之后,瓦卢瓦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亨利三世去世,瓦卢瓦王朝后继无人,由纳瓦拉的亨利即位,法国开始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亨利四世即位后,推行一连串的经济政策,以改善法国当时的经济,致力改善民族工业的发展。此外,他大力发展基础建设,改善国内运输、水利及民生等不足。他为了加强法兰西的王权,打击国内反对势力,铲除外敌,以争取平民支持。经过亨利四世的改革后,法兰西王国国力大增,在欧洲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1618年,法国联合瑞典、英国、德意志新教诸侯、丹麦等国,全面攻击哈布斯堡王室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及西班牙。经历30年战争后,双方停战,法国成功把疆域推向莱茵河一带,取得欧洲霸主的地位。自此以后,法国的国力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1643年,路易十四即位。路易十四废除了首相制,并致力对外扩张,参与了对西班牙及对荷兰的战争。17世纪末,法国又面对英国、尼德兰及神圣罗马帝国三国的大同盟战争。
1700年,西班牙卡洛斯二世逝世,王朝无子嗣继承,法国便欲争夺西班牙王位,于是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13年,各国签署了《乌得勒支条约》,同意由路易十四之孙腓力五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但法国因在这场战争中消耗过度,其影响力不复从前。
17世纪时,法国开始发展其海外的殖民地,建立起其殖民地帝国。这个殖民帝国的版图涵盖今天的加拿大、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河流域、西非的塞内加尔及印度等地,令法国的版图大幅度扩张。
由于路易十四的连年征战,令国家的财力开始干涸,在他晚年之时,国内的生产几乎停顿,经济大幅度下滑,法国人民生活困苦,法兰西王国的国力开始回落。
路易十五即位一段时间后,开始摄政的弗勒里便大力推行和平政策。他先后与英国、西班牙进行结盟及和解,致力发展一个和平的关系,以免再次出现冲突。对内则致力于经济及基础建设的发展。
路易十五仍然主张对外用兵,在七年战争后,法国被迫割让加拿大殖民地给英国。路易十五死后,其孙路易十六继承王位。
1775年,美国发生独立战争。法国为了夺回被英国抢去的土地,拨出一笔庞大的款项援助美国的独立革命,使法国濒临破产。路易十六打算增加国库收入,并召开三级议会寻求平民阶级的援助。由于双方的意见不合引致了冲突,更演变成蔓延全国上下的法国大革命。1792年,人民以叛国罪把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法兰西王国的统治暂时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督政府及后来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拿破仑开始四处征战,因而遭到各国组成七次的反法同盟攻击。1814年,拿破仑战败,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而波旁王室的路易十八伺机复辟王朝,继续进行王政。此后,拿破仑曾逃出厄尔巴岛,返回法国建立“百日王朝”,再度战败后,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路易十八再次掌政。经历十年的统治后,传王位于查理十世。查理掌政后,主张恢复特权阶级的利益,并打算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政体。他的种种举动,引起了平民的愤怒,触发了“七月革命”。
七月革命后,由议会确认路易·菲利普加冕为法兰西国王,奉行君主立宪制,开始奥尔良王朝的统治。法国人民在1848年爆发了“六月起义”,成功推翻了王室统治,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至此,法兰西1000多年的统治覆亡。
第三节 法英百年战争
14、15世纪的法兰西王国徒有王国的称谓,它依然没有掌握管辖全部国土的绝对权力,很多时候,他对某些大封建主的领地所拥有的权力,更像一个仲裁者。此时法兰西的一些领土,不仅不属于法国国王,也不属于那些法国封建主,而是属于大海对面的英国国王。
英国的诺曼底王朝(1066~1154年)和安茹王朝(1154~1399年)都是来自法国的封建主,因而在法国大陆拥有大批领地。虽然法国历代国王竭力剥夺英王在法国的领地,但英王仍占领着法国西南部的不少土地。只要领地没有被完全剥夺,英国王室就仍抱有在法国大陆扩张势力的野心。
1328年,刚登上英王王座的爱德华三世欣喜地得知,他的法国舅舅查理四世去世了,而且没有留下子嗣,爱德华以法王外甥的资格要求继承王位,希望同时拥有英、法两国王位。法国的三级会议拒绝了英王的要求,并推举查理四世的侄子腓力继承王位,称腓力六世。
爱德华三室要和腓力六世争夺王位,而腓力六世则一心想把英王彻底赶出大陆。此时,关于法国毛纺业中心佛兰德的争吵就显得很有些导火索的味道。
佛兰德地区毛织业很发达,佛兰德政治上依附于法国国王,但主要原料却来自英国,于是英王爱德华三世在经济上对佛兰德施加压力,下令禁止向该地区出口羊毛。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一场大战已不可避免。
1337年5月24日,经过一番准备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属领地基恩,英国无法接受。同年11月,爱德华三世不顾法国的反对,自称身兼法王,并率部队进攻法国。于是,法国王位继承权之争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且这一打就是百年。
此时,德国封建主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主要由封建骑士武装组成。
1340年6月,为控制运送士兵的出海口,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2.2万人、战舰250艘,进军法国海军基地斯勒伊斯港。法王腓力六世则率领2万人、战舰200艘,在斯勒伊斯港附近海域迎战。经8小时的激战,法国舰队惨败,损失舰船近180艘,官兵伤亡近2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英军夺取了制海权,为日后渡海大举进犯法国创造了条件。
1346年8月26日,英法在克雷西附近进行了一场大的战役。
爱德华三世率领的英军,由诺曼底登陆,一路跋涉,翻山越岭,来到了克雷西一带。这是一块平缓的山坡,西高东低,右翼有河流的掩护,左翼则是森林,背靠村庄,山顶有座风车。英军的兵力在1.2~1.9万之间,其中7000—1万人是长弓手,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二左右。
下午,毫无戒备的法军追了上来。他们有1.2万重骑兵,6000名热那亚雇佣军弓箭手。法军一窝蜂地开始无组织性的冲锋,在一个半小时内,这种自杀式冲锋重复了16次,伤亡高达1.5万人,而英军只有不到100人的微小伤亡。法国的损失包括前来助战的波希米亚国王、洛林公爵,以及1500多名有头衔的骑士。
实际上,是英国的一种长弓使得中世纪纵横欧洲的骑士一败涂地。这种长弓发射的箭簇最大射程可达360米。箭的初速度可达60米/秒以上,可以在250米的距离内穿透皮革、衬垫甲及织物,或者穿透锁子甲。在150米的距离内,板甲或鱼鳞甲还可以抵挡;而80米以内的正面攻击,连板甲也抵挡不住;到了50米的范围,长弓利箭简直是无坚不摧。凭借这种长弓利箭的远射能力,英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长弓利箭为英军带来了更多的胜利,在克雷西战役后,英军攻下了被称为法国门户的城市加莱港。从此,加莱归英国人管辖达210年之久。
早期战争的胜负展示出英国的雇佣军优越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武装,从而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军。这支雇佣军效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方面均具有正规军的特点。王权的加强与要求消除封建割据的市民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与财力基础。而且,国王取得了不经过三级会议可以直接征税的权利,法国的封建王权进一步加强了。然而,正当爱德华三世踌躇满志的时候,一场大灾难阻止了他前进的步伐。
1348年,黑死病相继在法国各地泛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瘟疫,个别地区死亡人数竟达半数。而英国方面的损失,并不比法国差,瘟疫过后,劳动力大大减少,兵源不足,英国也只得暂停干戈。
一位教士用凄凉的笔触描述了法国在百年战争发生后20年的景象:“葡萄园荒芜了;田地没有人播种,没有人耕作;牧场中再没有牛羊的踪迹;教堂和住宅经火之后满目荒凉,变成了一堆悲惨而仍在冒烟的废墟。再也看不到往日的欢乐景象。往昔的绿色牧场,金黄色的田野,如今到处是荒草丛生……”
1358年,法国约翰二世国王和大批贵族被黑太子俘虏。国王被俘意味着贵族的春天来到了,原本一再受到打压的贵族势力拉帮结派,自立山头,法兰西王国四分五裂。
面对危亡,约翰二世之子查理五世任用廉吏,整顿税收,组建炮兵,并任用一位叫盖斯克林的统帅率领法国军队反攻英国人。此时的黑太子病体昏沉,已无法再上战场,而盖斯克林放弃骑士战术,诱敌深入的战略成效卓著,到14世纪70年代,英国人在法国领土上只剩下几个港口。
但好景不长,国内的贵族势力又开始彼此攻讦。而查理五世之子查理六世于1392年开始精神失常,于是国内斗争日渐激烈。
1415年,趁着法国内部勃艮第、奥尔良两大门阀争斗,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率领一支只有6000人,包括1000名步骑兵和5000名长弓手的军队,向法国进攻,奋战兵力超过自己五倍的5万法军。
这一次,又是长弓手发挥了作用。这一战役,法军阵亡7000~10000人,包括1位王室总管、1位元帅、3位公爵、5位伯爵和90位男爵。据说,英军的伤亡仅113人。
亨利五世与结成同盟的勃艮第公爵占领了法国北部大部分领土,在此后几年,勃艮第派控制了法国宫廷,查理六世成了傀儡。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和约,英王亨利五世迎娶法王之女凯瑟琳为后,英王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
1422年,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相继去世,亨利五世与凯瑟琳之子被宣布为英法两国国王。此时法国分成了两部分,北方是英国支持下的勃艮第派,法国南方仍在法国太子查理的控制下。1428年,英军南下,法国南大门奥尔良成了法兰西生死存亡的关键点。
沉重的苦难使救亡图存成为法兰西的主旋律,对法国来说,战争已不再是两个国王的领土之争了,而是法兰西民族的解放战争。法国人民大量参战,游击战广泛展开,甚至一些好勇斗狠的地痞流氓也加入了战争。
此时,王太子查理因为一支派去救援奥尔良的部队被歼而陷于绝望之中。此时,一个叫贞德的少女求见,她说上帝派她来拯救法国。
1429年4月27日,王太子查理封贞德为“战争总指挥”,命她率兵三四千人向奥尔良进发。
贞德突破重围,带着粮食武器等物资冲入奥尔良,奥尔良军民士气为之一振。接着,贞德带队突击,身先士卒,虽然受伤,却依然奋战不休,法军士气大振,于5月初攻占了英军的所有堡垒,成功解救奥尔良之围。
此后,法军战术日益灵活,在帕提之战中甚至俘虏英军指挥。那些投降英军的法国堡垒纷纷易帜。贞德率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连克数城,7月,攻下了兰斯。
查理在贞德的陪同下,于1429年7月17日在兰斯大教堂举行了加冕礼,而贞德高举着她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旗护卫在国王身边。贞德被法国人称之为“奥尔良少女”。
贞德令英国侵略军恐惧,也招致觊觎法国王位的勃艮第派贵族集团的憎恨。1430年在贡比涅附近的战斗中,当贞德及其部队被英军逼退回城时,被贡比涅法军拒之城外。结果贞德被勃艮第人俘虏,并将她卖给了英国人。
1431年5月30日上午,贞德在卢昂城的广场被烧死,骨灰被投到塞纳河中。死时,还不满20岁。
这个没有死于战场却死于阴谋诡计的勇敢女子——贞德的胜利和死亡进一步唤醒了法国人反抗英国占领者的民族感情。贞德之死对促进法国各派势力之间的和解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1435年,查理七世在勃艮第派的协助下光复了巴黎,1441年收复了香槟,1450年夺回了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了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法国收复了加莱港之外的全部被英国占领的土地。战争至此结束。
第四节 “太阳王”路易十四
对于法国来说,路易十四不止是国王,而且是一个时代。在这一个时代里,“太阳王”的光辉笼罩着全欧洲。而法国也因为路易十四的专制统治而更加强大。
路易十四的童年是在战乱和不幸中度过的。他五岁丧父,由他的母亲、摄政女王带大。不久,他的母亲任用红衣主教马扎然为首相,马扎然费心尽力,但百姓的生活仍然困苦,来自贵族阶层的力量仍很强大。在这个过程中,马扎然的贪婪可能也是一个原因,他挪用军事预算,出售官职,据说他搜刮的民脂民膏高达2亿法郎。
马扎然和王后带领年轻的王子们两度逃出法国,而议会通过法令没收王室财产,路易十四跟随母亲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路易十四两次回到巴黎,这中间很大程度得益于贵族们的内讧和人民间歇式的激情,每次乱局都会演变成暴动,肆意杀戮,经济活动混乱,食物供给中断,激情过后的人们这才想起秩序的好处。于是敦请王室回归。
1652年10月21日,路易十四第二次返回巴黎,从此开始了君主之路。
1661年,首相马扎然去世。路易十四下令把马扎然的全部财富没收,一方面使自己成为最有钱的君主,另一方面也大快民心。从那天起,一直到1715年9月1日,他统治整个法国。法国人民50年来,终于迎来了一个大权在握的君主。
路易十四要塑造一个真正一统的法兰西,他希望整个法兰西只听到他太阳般的路易王的声音,他希望他的命令没有任何人敢违背。
重商主义既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一种经济理论,也是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国家用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法国封建专制君权对重商主义一直比较关注,并长期推行。15世纪下半叶,路易十一已开始推行一些具有重商主义性质的政策,到了亨利四世、黎世留执政时期,重商主义政策日益发展完善。但是,将重商主义发挥到极致的是一个叫吉恩·柯尔伯的人。
柯尔伯是路易十四重用的宠臣,他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方面:
一是保护和扶植国内手工业。通过给工场主发放贷款,封赐特权,颁发补助金,由国家出资兴建皇家和私人手工工场,招徕国外能工巧匠提高技术,发展手工业生产。他先后颁发有关手工业生产的法令达190项。
二是实施保护关税政策。柯尔伯建立了包括法兰西岛、诺曼底、皮卡尔迪、香槟、勃艮第等14个省的关税同盟,在同盟内部,撤销关卡,实行商品流通自由。他对基本原料出口加重税,却对奢侈消费品降税。
三是发展商业,尤其保护法国对外贸易,支持建立对外贸易公司,先后组建西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北非公司等,发展对外殖民贸易,并通过外交途径与土耳其、丹麦、瑞典、英国等国签订商约,保护法国商人利益。同时发展海上运输业,使法国商船总吨位从1664年的12.5~15万吨,增加到1688年的22万吨。
路易十四统治前期,法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路易十四早期还听取财政大臣柯尔伯的建议,遣散了不打仗的部队,进行了财政改革,逐步偿还了国债。
法国的农民们至今还在传诵他的话:“要让乡亲们的每个礼拜日锅里都有一只鸡”。平实的话语,为路易十四赢得了更多农民的尊敬。人民对他的敬仰也来自于他的勤政。他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周6天,从不间断。他在位54年,躬亲政事决不松懈。
同时,路易十四还表现出一种亲民的姿态,他说:“我赐予臣民不分贵贱,都有在任何时候亲自或书面向我进言的自由。”虽然很少有人这么做,但他的态度博得了人民的极大好感。
路易十四还是一位好大喜功的君主,他非常喜欢展现帝国的辉煌与荣耀,而展现的方式是大兴土木和高贵堂皇的奢侈生活,当然还有最能展现国王伟大之处的战争。
他是一个大手笔的演员,他一生都在演绎一种王者风范。他起床和就寝都是一项复杂的仪式,通常有数十人到上百人在场,大贵族充当贴身男仆。就餐更是一项“国家级”礼仪,全国各地的仰慕者获准观摩他的用餐过程。在他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他的衣服上以金线织成花边,镶嵌钻石,一件衣服价值1250万里弗尔。他慷慨地赐予他的无数情妇以大量珍贵珠宝和财富。
路易十四推行对外战争的最大目标是将法国北部的西属尼德兰和东南方的弗朗什—孔泰纳入法国版图,这引起了欧洲列强的集体恐惧,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但欧洲列强仍不敢放手一搏,因为此时法国的力量已经到了一个谁也不敢轻易与之作战的阶段,于是路易十四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大片领土。
此后,路易十四又数次进行大规模战争,这些战争大多得不偿失,这一切的重担都将压在老百姓身上。
“我将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托付于你们,这就是我的名声。”这是路易十四对他的艺术科学院的讲话,凸显他对艺术力量的推崇。而法国艺术存在的载体就是巴黎和凡尔赛宫。
路易十四要把巴黎建成自古罗马以来最伟大帝国的首都。一切都按罗马帝国的样子在复制:街道、码头、商场、喷泉……城市在复制中建造着。巴黎迅速成为欧洲的中心。这座城市连同它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一起,成为欧洲国家上流社会的楷模。
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建造凡尔赛宫。
1685年,有3.6万人、6000匹马为凡尔赛宫工程工作,有时还日夜轮作。到1690年,凡尔赛宫的建筑物、家具、装饰、庭园和水渠,总共加起来,花费2亿法郎。这里的面积如此巨大,据说路易十四需要坐马车才能在一天之内匆匆游览一遍其大体面目。
路易十四花了数十年时间建起来这座富丽堂皇的王宫,并将它作为一个硕大舞台,进行自己的政治表演和法国的文化表演。
从规模到设计,作为古典主义艺术最大作品的凡尔赛宫处处体现着王权的至尊。
在这里,贵族们的心思沉迷在盛大的舞会上,心计用在向国王争宠的生涯中。渐渐地,他们的脸上已经不再有违逆和反抗的表情,他们在国王的视线里勾心斗角,在强大的王权面前偃旗息鼓。
到此参观过的其他君主对凡尔赛宫的玻璃、挂毯、大理石花边等无不惊诧不已,回国后纷纷刻意效仿。
路易十四具有俊美的相貌,身材强健优雅,不仅是一个高明的骑士,更是一个舞蹈爱好者。
1653年他在《夜之芭蕾》中又扮演了“太阳王”的角色,从此便以太阳王自居,人们都称他为太阳王。
路易十四也喜欢戏剧。1660年,他赐予莫里哀“王室侍从”头衔,使他得以出入宫廷。1664年,路易十四任命莫里哀为宫廷娱宾总管。这一年,莫里哀完成了他最伟大的作品《伪君子》。
从1669年2月5日开始,此剧连演28场,为抢购入场券,许多观众几乎窒息而死。这是莫里哀戏剧生涯最辉煌的一幕,在所有法国古典剧中,它上演次数最多。
在莫里去世之后,教会不允许他下葬于教地,路易十四依然维护这位剧作家,向主教下了道密令,允他归葬于圣约瑟墓园。从某种程度说,正是路易十四时代成就了这位戏剧大师。
路易十四的还曾不遗余力地推动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1655年,绘画雕刻学院荣获路易十四的特许状,成为第一所用来训练艺术家的学院。1664年,柯尔伯在路易十四的支持下,重组绘画雕刻学院为皇家艺术学院。1671年,他又成立了皇家建筑学院,激发艺术家从事建筑与装饰来体现国王认定的优美格调。他还在罗马成立法国皇家学院,在巴黎荣获罗马奖的学生由法国政府送到意大利留学五年,他们学习古典与文艺复兴时代的各种艺术,并赋予这些艺术华丽的法国风格,产生了一系列让世人赞叹的艺术作品。
路易十四是慷慨的艺术赞助者,他每年花在法国艺术品上的金钱达80万里弗尔。路易十四还大量购买意大利古典和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以至教皇下令禁止艺术品外销,惟恐意大利成为艺术荒漠。
法国各地效法巴黎,贵族学习国王,整个社会风气都在尊崇艺术,各个城市纷纷开设艺术学校,建筑师、画家、作家、舞蹈家、陶艺师在拼命表现法国的梦想和国王的荣耀。
正是通过路易十四时代的一批杰出艺术家,如舞蹈家博尚、音乐家吕利、剧作家莫里哀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法国艺术的古典主义审美情趣。
路易十四成就了一个引领欧洲思潮的文化大国,为大革命思想的诞生和传播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17世纪末时,“太阳王”的光辉已经有点黯淡了。法国农工商都处于困难之中,里昂大多数商业都倒闭了,而税收和战争仍在继续,凡尔赛的奢侈也依然如故。而法国为它的奢侈生活和对外战争付出的代价是1715年的25亿里弗尔巨债,而当时每年的税收不过1.45亿里弗尔,政府支出需1.4亿里弗尔。
1715年9月1日,路易十四逝世。他的葬礼没有得到人民的眼泪,许多人当灵柩经过时,甚至认为不值得去侮辱一番。人们认为是路易十四对权势与荣耀的喜好,导致法国濒于毁灭。
这位毁誉参半的国王一手创造了法兰西的伟大,带给法国统一的国家和在西方世界不容置疑的文化主导地位。他为了造就这一切选择了一条最浪费的道路,奢侈、挥霍、压榨人民。至今仍处于他光辉荣耀下的法国,已经学会去宽恕他为造就法国的伟大而几乎毁灭了它的事实。
第五节 寻找自由女神:大革命
1715—1774年是路易十五当政时期,由于人民极度不满国王的统治,不断遭到各种抨击。这形成了启蒙运动,涌现出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一大批思想开明的人物,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等思想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大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三个等级,即天主教高级教士,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农民、无产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级外其他阶层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路易十六意识到这危及了自己的统治,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宪议会。次日,市民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王雇佣军展开了战斗,在当天夜里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区。7月14日,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监狱,,取得了初步胜利。这一天后来成为了法国国庆日。
攻占巴士底狱成了全国革命的信号。各个城市纷纷仿效巴黎人民武装起来夺取市政管理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在农村,到处都有农民攻打领主庄园,烧毁地契。不久,由人民组织起来的制宪会议掌握了大权。这一年,制宪会议颁布了“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的“八月法令”。
资产阶级代表在起义中夺取巴黎市府政权,建立了国民自卫军。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认了制宪议会的合法地位。此时制宪议会实际上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宪议会通过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规定以赎买方式废除封建贡赋。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宣布“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国王再次筹划利用雇佣军推翻制宪议会失败后,王室被迫从凡尔赛宫迁到巴黎,制宪议会也随之迁来。巴黎出现一批革命团体,其中雅各宾俱乐部、科德利埃俱乐部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宪议会废除了亲王、世袭贵族、封爵头衔,并且重新划分政区。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审制度。制宪议会还没收教会财产,宣布法国教会脱离罗马教皇统治而归国家管理,实现政教分离。
1791年6月20日,国王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失败,激进了一部分领袖和民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派中分裂出去,另组斐扬俱乐部。
9月,制宪议会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权由全民产生”、三权分立的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国王、立法权属于立法会议,司法权属各级法院。9月30日,制宪议会解散,10月1日,立法议会召开。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法国大革命引起了周边国家的不安,普鲁士、奥地利成立联军攻打法国,法国军队被打败,联军攻入法国。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宣布祖国处于危急中。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比尔、马拉、丹敦领导反君主制运动,于8月10日攻占了国王住宅杜伊勒里宫,拘禁了国王和王后,打倒了波旁王朝,推翻了立宪派的统治。
8月10日的起义使吉伦特派取得政权,迫使立法会议废除1791年宪法、国王退位、实行普选制。同时,法国军队和各地组织的义勇军在9月20日的瓦尔米战役打败外国联军。
9月21日,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当政以后,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雅各宾派。从1792年秋季起,人们不满他们的温和政策,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而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
与此同时,法国军队在1792年10月后已经打到了国外。欧洲各国非常害怕,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荷兰、萨丁尼亚、汉诺威和英国于1793年2月成立了反法同盟,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吉伦特派无力抵抗外国军队,巴黎人民于5月31日至6月2日发动了第三次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了雅各宾专政。
雅各宾派专政后,平定了被推翻的吉伦特派在许多地区煽起的武装叛乱。6月3日至7月17日颁布3个土地法令,使大批农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布宪法,这是法国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宪法,但是由于战争未能实施。7月,改组并加强作为临时政府机关的救国委员会,并把投机商人处决。10月底,他们把吉伦特派及其支持者斩首。1793年底至1794年初将外国干涉军全部被赶出了国土,国内的叛乱也基本平息了。
1794年3—4月,雅各宾派内部开始了激烈的斗争。马拉被暗杀,罗伯斯比尔以搞阴谋的罪名处死了雅各宾派中与他政见不合的丹东、埃贝尔等人,使雅各宾派趋于孤立,人民也开始反对恐怖政策。
7月,国民公会中反罗伯斯比尔独裁的力量组成热月党,于7月27日发动热月政变,推翻了罗伯斯比尔并将他斩首。
10月,热月党人解散国民公会,成立新的政府机构督政府,恐怖时期结束,但政局仍然不稳。1796—1797年,督政府派拿破仑·波拿巴远征意大利取得重大胜利,军人势力开始抬头。1797年立法机构选举时,许多王党分子当选。督政府为打击王党势力,宣布选举无效。1798年立法机构选举时雅各宾派的残余势力大批当选,督政府再次宣布选举无效。
1799年,英国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以西哀士为首的右翼势力要求借助军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雾月18日),拿破仑·波拿巴发动了“雾月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建立起了临时执政府,拿破仑自任执政。法国大革命匆匆收场。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它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第六节 被砍头的路易十六
1774年路易十六开始执政时,他所承继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就已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国王的权力被看作是上帝的代表和化身。
法兰西王国此时已是危机四伏。专制体制对人的漠视,对人的权利的剥夺和方式上的横暴是空前的。在这样的体制下,居于法兰西王国底层的第三等级承载着整个国家的重负,但却享受不到任何政治权利。税收负担全落在贫困者身上,使他们更加怨声载道。同时,官僚制度充满惰性、政府人员腐败懒散、行政管理庞杂而且混乱。
专制体制的暴政和不合理性引起了人民的种种不满和反抗。庞大的法兰西王国受到了种种困扰,此时路易十六认识到,现存的专制“旧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
路易十六决意要借财政问题向贵族开刀了,他同时对让人生厌、举国怨恨的“旧制度”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一项举动,关乎国家前途。
路易十六当政后,首先任用了73岁的重臣莫普,想借他的威望和经验来帮助他理顺现存体制的混乱,但这样的目标没有实现,国王旋即起用有新思维的杜尔阁。杜尔阁上任后,他制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准备取消一切奴役和一切特权。具体来说,他建议免除农民的徭役,取消省界的壁垒,废除贸易的关卡,振兴工业的发展,让贵族和僧侣同第三等级享受一样的税率。在政治上,他想利用现存的省议会的途径扩大政治开放,让人民能够获得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这项改革,是想要为人民谋求利益的。但是,这项改革计划由于受到特权阶级的反对而无法推进,在特权阶级的一片反对声中,路易十六只好免去了杜尔阁的职位,改由马尔泽布尔来继任。
马尔泽布尔也主张给每个人权利。在法律上,取消拷打逼供,给被告人以辩护的权利;在政治上,取消国王的“密札”和新闻出版检查,让所有人都有人身安全和言论出版自由;在宗教上,反对宗教迫害,实现宗教自由。
由于马尔泽布尔的改革与杜尔阁差别不大,依然无法进行,他也同样落了个下台的结局。随后克吕尼走马上任,但好景不长,仅仅6个月就下台了。
路易十六先后任用杜尔哥、内克等为财政总监,企图进行改革,将希望寄托于贵族们与国家共渡难关,主动放弃自己的一些权益和利益。但特权阶级对此不屑一顾,甚至坚决反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
1789年的5月5日,三级会议召开。当国王路易十六走进会场时,全场热烈鼓掌,国王表示了希望能够在现有的体制和程序内解决问题的愿望。随后,贵族阶级拒绝合作,第三等级只好自己单独组成国民议会。路易十六竟然暗中调派军队,试图威胁第三等级,双方展开了冲突。7月14日,人民群众攻占巴士底狱,以此为标志,革命正式爆发。
路易十六被控勾结外人,泄漏军事秘密,出卖法国,罪名成立,判死刑。1793年1月的一天,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人潮汹涌,国王路易十六被押上断头台,在人民的欢呼中,人头落地!路易十六直到临死前,仍坚称自己无辜。他走上断头台时,高喊:“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
第七节 荒淫的路易十五
路易十五是一个对美色贪得无厌的风流国王,对于他来说,好日子的意思就是美女如云,风流快活。
他在凡尔赛特意修建了一处秘密春宫。这样一来,只要他需要,女人就唾手可得,而他的需求基本上是全天候的。与此同时,在路易十五的宫廷里还有一批公开的情妇,包括因国王的关系而权倾朝野、名声远扬的蓬巴杜夫人,还有从妓院中平步青云的杜巴丽夫人等,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连她们也无法满足路易十五强烈的欲望。显而易见,来自波兰、相貌平平的王后玛丽·莱津斯卡远不能令国王满足。结婚10年间,她一共为路易十五养育了10个孩子,可谓精疲力竭,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在路易十五阳刚十足的淫乐生涯中,他曾经连续宠幸过一家五姐妹,当中不乏已婚女士。这五姐妹当中的老大梅丽夫人是路易十五的首任情妇,正是她引领路易十五沉溺于外遇的快乐之中,然而她千不该万不该带自己的妹妹觐见国王。路易十五开除了梅丽夫人,取而代之的是她的妹妹望提米勒夫人。承恩还不到一年,望提米勒夫人就在生下路易十五的私生子时死去。她的妹妹图内勒夫人补了缺。和其他姐妹比起来,图内勒夫人还算有些头脑。她为自己争取到公爵夫人的头衔、位于凡尔赛的高级寓所、上不封顶的生活津贴、公开怀孕的资格以及后代身份的合法化等,她还要求路易十五流放了自己失宠的姐姐梅丽夫人。她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切,然而她似乎忘了背后还有两个耐心等待的姐妹。风水轮流转,她俩早晚也会发达。
第八节 风流的玛格丽特王妃
1572年8月18日,玛格丽特和纳瓦拉国王亨利在巴黎举行了盛大的结婚仪式。
玛格丽特被后世称为“绝代淫妇”或“疯狂恶女”,流传着诸多淫乱宫闱的传言,是宗教战争时期的丑闻女王。据说她从12岁开始就拥有许多情人,还有记录说她曾经和自己的哥哥亨利三世以及弟弟阿朗松公爵乱伦。
作为母亲凯瑟琳政治战略的工具,玛格丽特和许多人结过婚。而在这期间,她一直和吉斯公爵交往。她与亨利·德·纳瓦拉的婚姻也都是母亲的安排,两人之间完全没有爱情,但两人之间似乎还保持着对对方的尊重。因为亨利也和许多女性有不道德的关系,所以对妻子周游于男人之间的行为也显得十分宽容。两人互相承认对方的自由。
玛格丽特仍然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并不断寻找新的情人。而国王亨利也有一位名叫伽布丽爱勒·德斯特蕾的情人。在情人去世时,他开始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但由于和玛格丽特长期分居,并没有后代。
于是他向玛格丽特提出离婚,玛格丽特爽快地答应了,并对亨利和玛丽·德·梅迪奇的婚姻送上了祝福。玛丽是托斯卡纳大公弗朗西斯科一世之女,由于玛格丽特母亲凯瑟琳的关系,她们算得上是远亲,于是玛格丽特将她称为“意大利的表妹”。
亨利四世为了向梅迪奇家族借钱而有了这桩婚姻。1601年,玛丽生下了王子,这就是后来的路易十三世。虽然玛格丽特和亨利四世分手了,但她仍和玛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对玛丽的孩子们宠爱有加。
第九节 法国国王的宫廷生活
17世纪时,凡尔赛被所有欧洲贵族公认为最时尚的宫廷。从路易十四开始,法国的宫廷习俗,特别是服装,在欧洲是被公认为最时尚的。当时的凡尔赛就是一贵族小区,还不是单栋的别墅,而是公寓,而且住里面得给国王交租,陪他一家玩,自己花钱做漂亮衣服,随时准备把自己老婆、女儿供应出去给国王陪睡。
据说凡尔赛当年有300多套公寓,里面住的贵族还可以互相转租,这些都是为了靠近国王。当时有个小贵族,叫圣西蒙公爵,居然偷偷地把凡尔赛里面的生活记了一本流水账。根据他的记录,到法国大革命时,凡尔赛只有九个只供王室享用的卫生间,其余人都要用马桶,而屎尿经常顺着窗户泼出去。
国王当时的生活是有严格安排的,独裁政治需要很多秘密和阴谋,同时还要装出一种光明磊落和坦诚。路易十四的处理方式就是所有政治交易都是在凡尔赛长长的楼道里或王后的枕边完成的,但是国王和王后的作息是公开的,根据圣西蒙公爵的记录:
路易十四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起床,梳洗,早餐,大概两个钟头,是可以被参观的。
上午十点,国王在王室和贵族的陪同下去祈祷,要通过一个长廊从凡尔赛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这个走廊叫镜子走廊,因为两侧都是镜子。走过长廊的时候,贵族在过道两旁站着等待,利用这个时间给国王递个条子,胆子大的还敢冲上去说几句话。
大概十一点,国王开始处理国事,地点是自己的公寓。午饭是下午一点。规定是国王自己吃,但是路易十四经常请亲信一起吃,边吃边谈事情。下午两点,国王可以自由活动,散步、打猎。
晚上六点娱乐活动开始,室内的各种游戏开始——比如打牌、打情骂俏、朗诵诗歌,各种贵族请各种文人、艺人来附庸风雅。
每天晚上八点半国王请客吃饭,据说人多得只能分批吃饭。大概晚上十一点,国王要去跟所有居住在凡尔赛的美女们打招呼,在这个时刻,国王会挑一个今天晚上陪他睡觉的女人。于是,国王结束了一天的生活。
第十节 审判圣女贞德内幕
圣女贞德于1412年出生在法国东部洛林大区的一个名叫栋雷米的村子。
据说她在13岁时听到了神的声音。1428年,英国军队开始包围奥尔良。贞德找到沃库勒尔城堡的守卫队,希望把她带到法兰西,并说她能够让王子登基加冕。不知为何,人们相信了她所说的神灵告诫。于是安排了6名士兵作为护卫,让她骑马前往王子所在的希农。他们花了11天的时间,终于抵达位于奥尔良以南的希农。
于是,不可思议的谣言出现了:“圣女”为了能够让王子加冕,特地前来解放奥尔良。这个谣言很快在被包围的奥尔良城中流传开来,而且这种谣言具有特强的影响力,这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谣言的特征。
王子查理在希农和贞德会面,后被带到普瓦蒂埃,让神学者们对贞德进行调查。据说还检查了贞德是否仍为处女。检查结果合格。于是很快制作了适合她的盔甲和旗帜,她同时被任命为战斗指挥官,向着奥尔良进发。接下来,她在奥尔良的围军面前没有受到任何攻击就进入城内,并带领奥尔良的守卫队展开反攻,不久奥尔良获得解放。
她很快便将王子带到兰斯,举行了加冕仪式。1429年7月17日,查理七世成为法国唯一的正统国王。而贞德则继续作战。她和她的部队在巴黎东北的贡比涅与英国和勃艮第的联合军展开激战。1430年5月23日,贞德在贡比涅的城门外被孤立,最终被俘。
贞德被俘的消息在法国流传开来。巴黎大学的神学者、法学者们要求引渡贞德,原因是他们要对贞德进行异端者审判。自圣殿骑士团事件以来,大学成了掌权者的帮凶,凡是对掌权者不利的事,他们都将其视为异端或丑闻判其有罪。
巴黎大学一直宣称英法二元王国是如何的合法、如何的正确。而贞德却让查理七世成为法国唯一的国王,这无疑是对巴黎大学权威的一种伤害,于是他们开始造谣贞德是一个使用妖术的巫女。
本来英国和勃艮第一派诋毁贞德是理所当然的,但不可思议的是,因为贞德的解救而登上王位的查理七世却对贞德毫无援救之意。也许是猜忌与嫉妒心重的查理七世嫉妒贞德拥有的强大人气,因此对贞德见死不救。
英国向勃艮第支付了赎身费,将贞德买了过来,并在卢昂对贞德进行了审判,但却不是战俘审判,而是异端审判,并且由巴黎大学主导。这种所谓的异端审判实际上是由于政治原因而进行的审判。
主导贞德审判的是巴黎大学的教授们,作为英国和勃艮第的手下,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贞德认罪。
对贞德的告发是以谣言为基础的。通过说她手上拿着的是魔女使用的曼陀罗花等方式对她进行否定,然后想办法让她和魔法扯上关系。接下来,巴黎大学的教授们又对她身着男装一事咬住不放。虽然她是为了前往一些危险的地区,为了在男人们中间参加战斗才穿男装,但女扮男装不正是异端的行为吗?这既是一种恶劣的行为,也是一桩丑闻。
主导这次审判的是博沃的司教,也是巴黎大学的校长——皮埃尔·科雄。作为英国和勃艮第派忠实的走狗,他就曼陀罗花和男装问题讯问了贞德。但只凭这些理由是不足以判定贞德有罪的。结果,他以贞德不服从地面教会的理由,做出了贞德有罪的判决。
据说被认定有罪的贞德曾发誓要悔改,于是她被判永久入狱,只能喝水和吃面包。可来到牢里的贞德违背了她的誓言,再次女扮男装。于是,她因为“再度恢复异端”的指控,于1431年5月30日被处以火刑。
在贞德被行刑后,亨利六世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加冕仪式。但英国方面却开始处于劣势。于是勃艮第公爵投靠了法国。
1437年,查理七世攻入巴黎。接下来开始流传假贞德的谣言。查理七世给她的情人艾格尼丝·索蕾尔赠送了一座豪华的城堡,看来当时的法国十分富裕了。
1453年,法国解放波尔多,百年战争结束。英国在欧洲的大片领土几乎全部丧失,亨利六世发疯,英国内乱爆发,英国再也没有图谋欧洲大陆的野心了。
1450年,查理七世命令重新审判贞德。于是在1456年,之前对贞德的审判被废除,贞德的名誉得到了恢复。
贞德成为利用舆论、谣言和中伤来进行政治审判的牺牲品。
第十一节 化学家拉瓦锡之死
18世纪末叶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所未有的急风暴雨之势夺取了全国胜利。资产阶级建立起自己的新政权并严厉惩治一切罪犯。1794年5月8日,身为“包税官”的伟大化学家拉瓦锡,被新政府毫无顾惜地送上了断头台。
拉瓦锡是世界化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于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一个高级律师之家,自幼聪慧勤勉,博学多识,对天文学、数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地质学等都有涉猎和研究,1754年,21岁的拉瓦锡于巴黎法政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律师职业,投入了他所酷爱的化学研究。1768年,年仅25岁的拉瓦锡以惊人的业绩成为皇家科学院的院士,从此赢来了他的科学之春。他拨开了“炼金术”的迷雾,引入了近代化学的灿烂阳光;他创建了燃烧氧化学说,推翻了世人仰奉已久的“燃素说”;他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使化学反应中量的关系严密化、科学化;他首次给化合物以合理的命名,使这一领域从此有了科学的遵循;他建立了科学的元素观,加深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他对33种元素进行了早期分类,初步打开了物质世界的秩序大门;他的著作《化学纲要》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齐名,被称为科学的奠基性著作。惊人的成就使他毫无疑问地成为现代化学理论的奠基人,杰出的开创使他理所当然地被尊为“近代化学之父”。
在拉瓦锡成为科学院院士的同时,他当上了一名包税官,在向包税局投资50万法郎后,承包了食盐和烟草的征税大权,并先后兼任皇家火药监督及财政委员。1771年,28岁的拉瓦锡与征税承包业主的女儿结了婚,更加巩固了他包税官的地位。在法国大革命中,拉瓦锡理所当然地成为革命的对象,特别是1792年革命主导权归小资产阶级后,解散了科学院、废除了征税承包制,逮捕了征税承包主,以“吸血鬼”等罪名先后处死,拉瓦锡也未幸免。
对于拉瓦锡的死,长期以来人们议论纷纭、各执一端。有人说“罪有应得”,有人为他鸣冤叫屈,而更多的人则深感惋惜。
第十二节 法兰西绘画之父:普桑
尼古拉斯·普桑是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的重要画家,也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提香,醉心于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虽然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构图,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如果说法兰西民族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法兰西绘画之父”。
普桑在年轻时代曾钻研过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他通晓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诗文、数学、解剖学和透视学,这为他日后偏重于理性的古典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1630年至1640年是普桑创作的旺盛时期。普桑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将古典的形式美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他常常在创作的过程中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从而不使人物为感情所动,并尽量求得画面统一、和谐、庄重、典雅和完美。他创作了《萨提尔与山林水泽女神》、《花神王国》、《阿卡迪亚的牧人》等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其中《阿卡迪亚的牧人》是一件沉静而富有哲理的作品,画中三位牧羊人在艰难地辨识一块墓碑上的铭文:“我曾住在阿卡迪亚……”(阿卡迪亚是希腊传说中的乐土)其中一位年轻牧人以询问的目光注视着一位象征造化的女人。画家借此表达了乐土也有死亡,人生的幸福极为脆弱而造化才是永恒的忧郁思想。
1640年,普桑被路易十三邀请回法国,任宫廷首席画师,并领导装饰王宫的工作。但其他画家的敌视与不合作使他愤然离去。1642年,他离开法国回到意大利,从此再也不愿返回巴黎。1642年,普桑回到罗马以后,不再追求荣誉,只是潜心作画,在永无止境的艺术道路上探索,创作了《七件圣事》、《所罗门的判决》、《利百加》及历史风景画《福西戎的葬礼》、组画《四季》等,这些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创作出的杰作,其中,组画《四季》更是超越了传统绘画的寓意语言。
普桑作为古典主义大师,在法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德拉克洛瓦赞赏他的大胆独创,大卫和安格尔继承了他的严谨古朴,塞尚得益于他的理智……
第十三节 法兰西戏剧
法国在中世纪是以拉丁语为官方语言、罗曼语为民间语言的天主教国家,9世纪开始出现戏剧和文学作品。主要存在着宗教剧和世俗剧两种戏剧形式。
宗教戏剧是以圣经教义为题材的中世纪戏剧的统称。在9世纪前后,出现了以耶稣受难、天使向圣母及使徒显灵、耶稣升天为内容的瞻礼式戏剧。10世纪前后,以圣经故事和天主教教义为题材的戏剧形式逐渐形成。13世纪开始出现有情节的故事表演,如《亚当的故事》,并出现先以歌颂圣母为主、后亦讴歌使徒的奇迹剧。到14世纪,一切宗教题材的戏剧都被称为神秘剧。
神秘剧先是在教堂内配合弥撒形式进行演出,也在圣诞节、复活节等重大庆典上演出。13世纪时,演出由教堂内移至教堂外广场上举行。最早的表演者是僧侣、修道士和神学院学生,用拉丁语演出。随着戏剧走出教堂,演出对象从善男信女扩大到广大民众。教会为了取悦于民和适应露天场地演出,不断增强戏剧表演的成分,在广场上演出时开始搭台。演出原则是戏剧情节与地点同时变化,或将代表地点的全部布景并列置放台上。地狱、天堂各居一端,中为尘世。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17世纪上半叶。
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就是世俗戏剧。13~14世纪市民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的情趣喜好开始在戏剧中有所表现,平民的代表小丑在戏剧里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在愚人节、国王喜庆日等狂欢场合里,杂耍艺人、游吟诗人编排了不少描写世俗生活的闹剧。这时期的神秘剧以讴歌耶稣、圣母、圣灵为其表,以表现尘世生活为其里,已经初具人情意味。神秘剧流传下来数十部,最著名的为《耶稣受难神秘剧》、《圣母奇迹剧》等。吕特博夫的《狄奥菲尔奇迹剧》是公认的代表作。
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级的壮大,中世纪中叶产生了市民戏剧。宗教戏剧、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学校教育对世俗戏剧有一定影响,流浪杂耍艺人和哑剧演员技艺的流传是市民戏剧产生的重要因素。13世纪时,阿拉斯城成立了杂耍艺人行会,法国最古老的喜剧于此出现。J.博代尔(?~1210年)的神秘剧《圣徒尼古拉的戏剧》是第一部充满世俗生活情趣的宗教戏剧,市民戏剧的喜剧特色十分浓厚。阿拉斯人市民亚当(1230~1288年)是13世纪杰出的喜剧家。他努力表现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他的牧歌式戏剧《罗班和玛丽的故事》歌颂一对机智勇敢的牧羊青年男女如何挫败贵族骑士的破坏而结为良缘。这种诗体说白加唱的形式被视为喜歌剧的先驱。他的《叶棚剧》讽刺犀利、语言诙谐,被称为14世纪出现的愚人剧的雏形。皮卡第地区是市民戏剧的摇篮,喜剧形式的世俗戏剧在这里获得巨大发展。
15世纪以后,戏剧行会纷纷出现,“无忧少年”与“拉巴佐什”最负盛名,对世俗戏剧起了推动作用。这时,世俗戏剧体裁多种多样,有戏剧化寓言剧、愚人剧、牧歌式戏剧、闹剧、道德剧和由同一演员以变换声调、表情来表现人物矛盾冲突的独脚戏等形式。戏剧还是此时市民表白自己见解的唯一形式,因此往往在剧中抨击时弊,例如戏剧独白《巴尼奥莱的自由射手》便是对法王查理七世于1448年建立祸害百姓的自由射手卫队的直接抨击。世俗题材的神秘剧为数亦不少。
巴黎愚人剧组织首领P.格兰戈尔(约1475~1538年)的代表作《愚人王子》全力支持法王路易十二对教皇的斗争,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盼望王国安定统一的愿望。1512年此剧于巴黎首演,轰动一时。
1623年,塔巴兰剧团在巴黎街头太子广场搭台演出。闹剧《巴特兰律师的闹剧》被誉为15世纪市民戏剧代表作。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开始在剧作中出现。
15~16世纪,宗教战争在法国此起彼伏,宗教戏剧日渐衰微。1548年11月7日,巴黎议会下令停止演出神秘剧,宗教戏剧受到致命打击。市民戏剧行会众多,封建贵族逐渐脱离市民戏剧演出活动,从而出现了以喜剧为主的市民戏剧与贵族文人戏剧的分化。
16世纪意大利即兴喜剧和西班牙以爱情与命运的矛盾为主题的传奇文学传入法国,对宫廷文人戏剧产生了一定影响。广大市民则继续欣赏集市上的闹剧演出。喜剧逐渐成为传奇、抒情诗歌和现实主义描写的混合物,既不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也不表达广大市民的愿望。16世纪的悲剧是诗体剧,喜剧有诗体亦有散文体,从形式到内容都还不成熟,处于向古典主义戏剧的过渡阶段。
17世纪是法国君主专制的绝对王权全盛时期,在文艺和思想领域古典主义占主导地位。这时期戏剧成就突出,人才济济,对后世的法国戏剧影响深远。
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拿破仑执政后,于1802年决定为法兰西喜剧院恢复政府津贴及原有特权,1806年颁布政令,宣布法兰西喜剧院、歌剧院、喜歌剧院及皇后剧院为主要剧院。1812年发布关于法兰西喜剧院组织管理原则的命令,使戏剧大为繁荣。19世纪初,欧洲其他国家戏剧传入法国,加速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的形成。
浪漫主义戏剧要求创作自由,强调个人感情,借历史传统题材反映社会现实。1827年,雨果在剧本《克伦威尔》序言里清算了古典主义。从此浪漫主义戏剧在法国剧坛占了统治地位。1829年,大仲马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和维尼的《威尼斯的摩尔人》的首演是浪漫主义戏剧的胜利。
法国戏剧对欧美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世界戏剧大家庭中的佼佼者。
第十四节 法国传统服饰
法兰西民间服装,可以作为法兰西人的民族服装风格来看。它虽然受到历史上宫廷服装流行、演变的影响,但由于很多偏僻地区,特别是农村的乡土服装毕竟保留着自己纯朴的服装风格,所以仍可以从中看出法兰西人传统服装的痕迹。
民间女裙衣的袖子大多是长而宽松。袖口有时是翻折的,并饰以折裥。奥佛尔良地区的农妇除了穿着装饰丰富的衬衣和裙装以外,还把巨大的手帕折叠挂在肩部,就像披肩、围巾一样。布赖登地区的男子在浅色的长筒袜上也饰以刺绣。至于男衬衣的衣领、袖口、口袋处饰以刺绣,就更普遍了。
法兰西人中无论男女,都非常讲究首服。那些饰以花边的帽子以及用花边制成的头巾,约有几百种式样。庞大的头巾在法国北部的法兰西人中非常流行。尤其是妇女的头巾,规格和式样都非常复杂。有的披戴在头上,有的经过上浆而使其变硬,然后扎结成立体的各种式样;有的还有向外展开的两翼;有的则在后面饰以白色或彩色缎带。在爱尔萨斯地区,妇女的头发上装饰巨大的丝绸蝴蝶结。诺尔曼第地区的妇女头巾,用上浆的薄纱和精美的亚麻花边制成,虽然庞大并高高耸起,却又显得十分轻巧,当地人称之为“博尔戈斯”。在卡莱斯地区,妇女的头巾像神像的光环一样,围绕着面部。在法国南部地区的法兰西人中,妇女讲究戴白色无檐帽;男子则戴着用毡(冬季用)或麦秸(夏季用)制作的帽子。
区域不同,有时还导致服色选择上的差异。法国香槟酒产区葡萄园工作的农妇们围裙大多为深绿色,并用绿色缎带拴住。而在勃良第红葡萄酒产区的葡萄园工作的农妇们,则喜欢穿粉红色的女裙,戴着白色的无檐女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