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阿黛玛:法老文明的诞生
在上埃及的古都乐蜀(希腊人称之为底比斯)以南,一条路沿着尼罗河众多支流中的一条,通向阿黛玛村。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了古埃及法老时代之前的遗址和墓葬群。在至今发现的前王朝时期的遗址中,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遗址占地大约303亩。在阿黛玛发现的两个最重要的墓地中,考古学家共找到了1000个坟墓。
阿黛玛遗址从史前时期就开始有人居住,并一直为埃及学家所熟知。成堆的沙子被移开后,几千件物品得以重见天日。考古学家从发掘出的一块陶器碎片上发现了猎鹰的绘画痕迹,而猎鹰正是将来埃及君主王权的象征。这个表示“以荷鲁斯(太阳神)之名”的象形符号在3000多年中被用来表明国王或法老的神性,而第一件有着切实书写内容的相关证据在5000多年前就产生了。这块标志中惟一遗失的部分是其下方被称为“serekh”的内容,它被置于猎鹰的脚下,很可能写有埃及第一个国王的名字。一个前不久从刚沙堆里拽出来的陶罐上雕刻着公牛,这是将来神牛的雏形,也是法老权力的另一个象征。这只陶罐是一个原始的石棺,里面盛放着一个新生婴儿的尸体。其封口与那些储存谷物的罐子一样,由小石子和黏土块的混合物填充。那些陶罐的封口上除了绳子留下的勒痕外,还会出现持刀的人、小船或奔跑的瞪羚。
玛瑙雕成的蝎子让人想起传说中的蝎子王,也许他是第一个法老,也是早期王朝的奠基者。历史书中的记载似乎也与之吻合:婴儿坟墓的年代与第一个古埃及王朝处于同一个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200年。
在一片岩石制成的画板上绘着尼罗河中的鲈鱼。这条鱼在吞食自己的卵,也许象征了万灵的再生。它是以“埃及绿”这种著名的粉末为底色,其预防疾病的功效闻名于世。不久以后,叙述历史上第一个埃及之王纳美尔丰功伟绩的第一段文字,被记载在了这种彩绘石板上,这样的石板在成为法老王权的标志之前就早已享有盛名。而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统正在阿黛玛墓地出土的项链中孕育。在开始使用铁笔后不久,阿黛玛就已经奠定了王室首府希拉康波利斯的基础。前王朝时代的精英开始使用代表着名望和权力的大头短棒,它将演变为法老的权杖,作为其“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一个坟墓中发现了三个这样的短棒,尽管它们只剩下了木头纤维和一个把手化石的残余,被裹在一卷布中,布上涂有一层石灰。
比较多的陪葬品应该属于那些脱颖而出的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最终成为埃及民众之王——法老。有一些坟墓比周围的都要华丽。一个儿童的尸体被极度缩紧后,以右侧躺的姿势被置于陶罐的底部。这是最早被制成木乃伊的尸体。在孩子的头边放置着陶器,其手腕上带着手镯,脖子上带着项链,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另外一些儿童尸骨的残余就暴露在沙地上,仅包裹在一块皮革里,底下垫着草席,时至今日只剩下一些褐色的碎片,尸骨在炙热的阳光下都已经被烤焦了。
这群人建立起生产和组织财富的方法,诸如从猎取野生动物到驯养家畜的进化,使得上埃及的权威早在公元前3200年就得以确立,以荷鲁斯为象征的王权开始在上埃及形成。在阿黛玛发现的所有物品都证明在上埃及和下埃及之间有着密切的商业活动,而我们今天所认识到的阿黛玛的重要地位显然与其地理位置有关。位于来自绿洲的各条路线的交叉点上,同时作为从努比亚高地南行的沙漠商队的歇脚点,阿黛玛靠着过往的商人而繁荣起来。
不久以后,希拉康波利斯、涅伽达和阿比杜斯等第一批埃及首府相继建立,南部的埃塞俄比亚国王被北方的自然财富所吸引。上层社会在法老时代的诞生中一定起了关键作用,首任法老带着双重头饰,上有两个皇冠,都是红白两色,代表上埃及和下埃及、权力和政治。但究竟谁是第一个法老呢?蝎子王,美尼斯,还是纳美尔?很难说他们三个中谁是第一个,也许阿黛玛遗址的精英墓葬中存有他们渊源的蛛丝马迹。
第二节 “百门之都”底比斯
在公元前14世纪中叶的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尼罗河中游曾经雄踞着一座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都城。这就是被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的底比斯。史载,当时的底比斯有城门百座,人口稠密,广厦连亘,极为繁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所以有“百门之都”的美称。
底比斯是一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古城,它的兴衰是整个古埃及兴衰的一个缩影。
从公元前2134年左右底比斯的兴建,直到公元前27年底比斯被一场大地震彻底摧毁时止,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底比斯在古埃及的发展史上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但后人对它感兴趣,不仅仅在于底比斯是埃及法老们生前的都城,还因为它同时也是法老们死后的冥府。底比斯横跨尼罗河两岸,位于开罗南面700多千米处,底比斯河的东岸,是当时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底比斯河的西岸,是法老们死后的安息之地。底比斯在埃及古王国时期,是一个并不出名也不很大的商业中心。通往西奈半岛和彭特的水路以及通往努比亚的陆路,都要经过底比斯。底比斯的兴盛是跟阿蒙神联系在一起的。法老孟苏好代布把首都定在底比斯后,又将阿蒙神奉为诸神之王,成了全埃及最高的神,法老从此开始在底比斯为阿蒙神大兴土木。底比斯在古埃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就这样被奠定下来。
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虽然第十二王朝的开创者门内姆哈特一世曾把首都从底比斯迁到孟菲斯附近的李斯特,但在底比斯仍然为阿蒙神继续兴建纪念性建造物。从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中王国遭到了外族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喜克索斯人征服了大半个埃及,最后定都阿瓦利斯,建立了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底比斯经历了第一次衰落。
在埃及人阿赫摩斯一世的率领下,又在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七王朝,并在公元前1580年左右攻占了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开创了古埃及历史上的新王国时代。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再次选定底比斯作为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他们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掠取了大量的财富和战俘,并把底比斯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显赫宏伟的都城。他们又在东底比斯为阿蒙神和他们自己建起了众多的壮观的神庙和宫殿。
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的底比斯阿蒙神庙主殿,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有134根圆柱,中间最高的12根大圆柱高达21米,每根柱顶上可以容纳100多人,规模之大,为世界所罕见。另外,像路克索尔寺院、拉美西斯二世宫殿、阿蒙诺非斯三世寺院等建筑,也都十分庄严宏伟。与此同时,他们又在西底比斯修建了一系列工程浩大的陵墓,其中最豪华的是拉美西斯二世墓和图坦卡蒙墓。
但是,鉴于往昔兴建起来的金字塔陵墓太引人注目,虽然防范措施严密,但最终未能逃脱盗墓者的侵袭。于是法老们经过反复琢磨,决定不再建造巍然屹立的金字塔陵墓,而是在荒山上修建豪华的地下陵寝。
在西底比斯一个不显眼却又盛产建筑材料石灰岩的山谷里,法老和权贵们为自己修造了一座座陵墓。这个山谷被后人称之为“帝王谷”。
第二十一王朝以后,随着爱琴海和小亚细亚一带的海上民族的不断入侵,新王国日益衰落,底比斯也开始了自己的厄运。公元前663年左右,底比斯遭到了入侵埃及的亚述军队的火烧和洗劫。公元前27年,一场地震又使底比斯城里仅存的一些纪念性建筑物瞬息之间倾塌无遗。
到公元19世纪,只留下一堆废墟的底比斯,成了古墓盗劫者的乐园。在现今埃及的卢克索和卡纳克一带,人们还能见到底比斯遗址的一些断垣残壁。
第三节 短命都城:阿玛纳
阿玛纳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一个短命的都城,法老埃赫那吞实行宗教改革后迁都到这里,把它作为新宗教的圣地。根据他界碑上的铭文所说,是神为他自己挑选该地的。
阿玛纳位于尼罗河东岸的凹地,在格贝尔·阿布·费达的丛山的北边。从地形上看,是一片新月状平原,特别像象形文字中的“地平线”一字,所以也有学者说这是埃赫那吞选择它作为新都所在地的原因。
埃赫那吞竖立了一系列的界碑划定他新都的范围,这些界碑分布在尼罗河的两岸。在西岸,最北边的界碑在图那·艾尔-格贝尔,叫做界碑A;在东岸,最北边的界碑临近艾尔·什克·萨易德的墓地,叫做第十界碑。
阿玛纳长约10千米,东西约5千米,低于地平线5米。除了河边一条狭窄的可耕地之外,阿玛纳城完全为悬崖峭壁所环绕,只有个别地方有干河谷可以通过。但在河对面有一块20千米长的肥沃土地,它可以成为阿玛纳城的农地或王家御苑,也在埃赫那吞的14块界碑界定的范围内。阿玛纳城的总面积是290平方千米。城区为带状,沿尼罗河东岸延伸,时时为横穿过来的干河谷所截断,但总体来说是延续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是一个防御性建筑。估计整个建筑面积约为445公顷,但这并不包括未发掘的部分,更实际些的数字应为1214公顷,要知道奥瑞良城墙内的罗马城也不过1416公顷。
阿玛纳成的中心部分集中在临近尼罗河之处。该城最重要的部分有大神庙,它主要由以下各部分组成:政府部门,由一系列石头建造的庭院和立柱大厅组成;后宫及邻近的仆人区;还有所谓的加冕厅。埃赫那吞及其家眷的住所与大宫殿只有一路之隔,一座桥把二者连接起来。在埃赫那吞居所附近有一所文献室,1887年,就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阿玛纳书信,即第十八王朝的国王阿蒙霍特普三世、埃赫那吞和图坦卡蒙与当时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布达米亚、小亚各国国王之间的外交书信。政府驻地的南边和北边环绕着私人住宅、作坊等。
国王本人至少有五处王宫,从北边的大王宫到两个阿吞神庙旁的小王宫。在城中心发现了四个神庙,整个城市中还有许多的神祠、房屋和其他建筑,此外还有作坊、警署等。
整个阿玛纳城只有行政区和市中心部分的建筑是规则的,其他部分似乎是零零碎碎、各建各的。贵族豪宅的周围是仆人们寒酸的小屋。但总体上看城市还是有一定的规划,有三条南北大道,若干东西街道与之交错。德国发掘者称东边的大道为高级祭司街,它有50米宽,但和其他道路一样,这条街也没有铺砖石。中间的南北大道宽约40米,位于城中心,现称为国王之路,是通往王宫和神庙的。城市的格状布局在某种程度上被一些死胡同破坏了,这些胡同的尽头是杂乱的房屋。
人们把城中发现的500间房屋作为样品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划分出八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地,分别属于三个不同阶层的居民。最下层居民占人口总数的五六成,住在四种房屋中,居住条件明显拥挤简陋。中间阶层占三四成,住在三种房屋中,相对而言已有一个较舒适的生活条件。上层占7%~9%,住在宽敞的房屋或官邸内,周围是一片开阔地,几米远处是作坊、马厩、谷仓,甚至还有花园,通常还有几间仆人住的小屋。
官邸中最典型的是宰相那赫特的住宅,屋子本身的面积就有270多平方米,一角还有一个凸出9米的门廊,光一层就有30个房间,它同样也是三居室的布局,北边三个房间有一个12米长的走廊,供公共使用。大厅的中心部分是私人生活区,有时用于公共活动,后面是房屋主人及其家眷居住的内室。一个中产者的住宅基本上就是这个模式的缩小版。
在阿玛纳凹地最南端附近是一个叫做玛露-阿吞的建筑群,有湖,湖心岛上有亭子,周围曾种植鲜花,甬道用彩绘装饰。在凹地的北端是北宫,也可能还有另一个王室居住地。
阿玛纳的官员在平原周围的峭壁上为自己建造石窟墓。除了底比斯和萨卡拉,阿玛纳是最重要的墓地。埃赫那吞为自己和家人选择的墓地是距阿布·哈沙·艾尔-巴哈里干河谷入口6千米的一个峡谷。
第四节 失落的法老古城
千百年来,在古希腊的寓言、神话和史诗中都先后多次提到过地中海边上曾经有过一个极其强盛和文明的城市群——埃及的法老城。根据古希腊史诗中的描述,法老城高度发达的文明将同时代世界其他地方的文明远远地抛在后面,其城市规划的现代化程度甚至达到了20世纪城市建设的水平。最有意思的是,从来没有人提出这个城市群何时兴起,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来自何方,他们怎样突然拥有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西方第一部历史著作《历史》详细地描述了作者访问埃及的所见所闻,其中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法老城中港口城市伊拉克利翁和建于该城中的极为壮观的大力神庙宇殿堂;法老城的名字还在希腊占星家的口中世代流传:斯巴达国王梅内厄斯攻入特洛伊城夺得美女海伦,归国途中就曾在伊拉克利翁歇脚。梅内厄斯国王的大力水手老人星因被一条毒蛇咬伤而最终变成了金星,因此,法老城市群中后来就有两座城市分别以老人星及其妻子门诺里斯的名字命名。
希腊史诗中描述,伊拉克利翁是当时地中海最重要、最繁华的港口城市,伊拉克利翁十分富足,艺术非常发达,并且因为修建有数不清的敬奉专司人间生育的伊西斯女神、冥神鬼判奥斯里西斯和地下之神塞拉皮斯的特大型庙宇而成为世界上许多宗教的朝圣之地。这里的人们崇拜天上的星星,他们常常自称祖先来自神秘的天上,他们的祖先还给他们留下了神秘的文明,因此他们得以过着非常富足安逸的生活,他们及时行乐,欢度佳节,观看斗牛和各种演出,参加文体和娱乐活动,享受青春和生命给予他们的一切。他们的妇女身穿带有荷叶边的长袍和蓬松袖子的上衣或者紧身胸衣,卷曲的秀发轻拂着前额。看演出的时候,她们坐在前排,她们的手套有时戴在手上,有时放在折椅上,一边谈天一边比画着什么,好一派现代大都市人生活的情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舒适和平里的文明民族却于1200年前神秘地消失了。
更奇怪的是,不论是希腊的历史还是埃及的历史上,竟都没有这个城市群的任何文字记录,这难道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吗?西方和埃及的现代考古专家和学者们却不这样认为,尤其是在1870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根据荷马史诗的描述,在小亚细亚希沙拉克丘发掘出了特洛伊古城后,人们更加相信,神话传说和史诗描述下的法老城真的在地中海史前存在过。
为了找回这个失落的法老城市群,世界考古学家们耗去了数代人的心血。直到两年前,这个由世界顶尖级考古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借用包括磁波在内的现代化技术,才在埃及北部亚历山大港海岸发现了法老城可能的所在地。
当身着潜水服的考古学家们最终潜入海底的时候,他们全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保存得完完整整的房子,富丽堂皇的庙宇,相当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和描述当年市民生活的巨型雕像。整个被时间凝固的城市!从这座深埋在海洋里的城市群可以看出,法老城的居民们是一个爱享受生活的民族,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舒适与快乐,他们建造了宽敞明亮的住房,精心设计了通风口、厕所和洗澡堂,修建了雄伟宏大的露天娱乐场以及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房子里的那些还没有被海水侵蚀的家具仍摆在1200年前的位置上,甚至连过于慌乱的痕迹都没有……总之,不论是从哪个部分来看,法老城都有一种很现代的气氛,以至于考古学家们不得不时时提醒自己说:这一切在1200年前就已经消亡了。
巨型雕像描述的多是当年法老古城居民极尽奢华、纸醉金迷的生活情景,有些雕像上描述的内容令这些见多识广的世界级考古学家面红耳赤,因为那比真人还大的雕像描述的是男女赤身裸体交欢的情景,甚至还将细微之处做了大特写。
一尊黑色的玄武岩法老头像、一尊地下之神塞拉皮斯卷发黑须的雕像和一尊跟真人一般大小的生育女神伊西斯的雕像。其中伊西斯穿着半透明的衣服,只在胸部钉着小扣结,极具巴黎现代女装的色彩。
那么,这个盛极一时的文明中心为什么在一夜之间消亡了呢?为什么在埃及的历史或者希腊的历史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呢?
根据目前发掘的文物判断,法老城的城市群应该修建于公元前七世纪或者公元前六世纪的法老年代,因其地中海港口的特殊地位而一度极为繁华。到了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修建了亚历山大港后,法老城中最繁华的伊拉克利翁开始日渐衰落下去,最后可能在一夜之间毁于一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从而整个城市群沉入海底。
根据推测和判断,伊拉克利翁和法老城的其他城市最有可能是毁于大地震,因为从海底保存完好的建筑残骸来看,多数的房子和墙体倒向一个方向。大地震发生后,法老城迅速沉入海底,这也是为什么考古学家今天在距离陆地4海里外的阿布吉尔湾20至30米深的海水底下发现法老城的根本原因。考古学家推测说,这次超大规模的地震应该发生在7世纪或者8世纪,因为潜水员在法老城里发现的银币或者珠宝都是拜占庭时代的,没有比这更晚的了。更重要的是,法老城城址确实是一个极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据历史记载,整个地中海地区就数这一带地震最多最为频繁。据此,考古学家们设想了法老城遭天劫的情景:1200年前的某一天,地中海震撼了,一阵惊天动地的震颤将法老城活生生地撕裂了,一条深不可测的深渊出现在法老城城市群中心地带,过惯了安逸舒适生活的法老城的公民们终于感到害怕了。然而,就在他们目瞪口呆的时候,那道裂缝里突然喷出数十米高的海水,转眼之间就将街道、房屋和人们吞没了,海水越涌越多,土地渐渐下沉。没多久,盛极一时的法老城化为一片汪洋,无以计数的生命葬身于茫茫的大海中,几乎没有人逃脱这场灾难。不过,也有考古学家反对这种说法。
从那以后,这个城市群就在30多米深的海洋里沉睡了1200多年,直到现在被重新发现为止。
第五节 神秘的死亡之门
埃及最新挖掘出一处面积很大的墓地遗址,在遗址中他们发现了3个与阴阳间进行沟通的神秘死亡之门。此项考古发现可追溯至公元前2160~公元前2055年前处于动荡不安的第一中间期。
第一中间期被认为是一个流血和权力纷争的混乱时期,但很少保留着关于该时期的考古证据。除发现神秘的死亡之门外,西班牙考古小组还发现两个葬礼祭品台和前古埃及都城赫拉克雷奥波利斯的新墓室。
之前考古学家挖掘的未开发古墓通常都是古文物被烧毁或掠夺之后残留的遗迹,但是考古专家现在并不确定该墓室是否曾经被军事征服者或掠夺者破坏过。这项最新发现以及考古小组对该墓地烧焦遗迹的深入探索,将使考古学家们对历史记载颇少的埃及第一中间期产生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处大墓地是一个城镇内非常大的考古遗址,同时对于埃及考古非常重要,但目前这儿仍有许多的谜团有待我们进行揭晓。
赫拉克雷奥波利斯对历史学家而言非常知名,是第九王朝和第十王朝国王的居住地。在埃及古王国衰落期,统治者对支离分散的领土奉行松懈的统治政策。
这样的通道象征标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埃及古墓的普遍特征。这三个成矩形的入口,只是一种假门,并不能打开,意味着死者可以从阴间返回,享受祭台上摆放的礼物。
死亡之门作为一种假门,是活着的人们与死者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的桥梁,它实际上是灵魂往返阴间的大门。依据古埃及人的想法,死亡之门是活着的人们向死者祈祷祝福的地方,死者的灵魂可以通过死亡之门返回人间,吃喝饮食并与人们谈话,了解人们的愿望后返回阴间。
啤酒和葡萄酒是受欢迎的贡品。这些新发现的假门与最初的建造位置相隔几米,或许在墓室地面受损时最初建造假门的铸件脱落,然后又更换了建造位置。这些砂岩质地的假门雕刻着宗教文字、名字和死者的官衔,它们看上去非常漂亮。这三个死亡之门属于高阶法师和与法老王很亲近的贵族成员。其中至少有一个死亡之门遗留下了一个名字——Khety,这与第九王朝和第十王朝国王的名字相同,这是由于许多官员经常采用法老王的名字以表自己的忠诚。
同时,西班牙考古小组希望在墓地被烧毁的遗迹中找到赫拉克雷奥波利斯衰落的线索。由于第一中间期处于战争混乱和社会堕落,很少有关当时历史的文字记载能保留下来,但是埃及古文物学家掌握了很少的考古证据对当时的历史进行证明。公元前2160年是埃及古王国时期,当时居住在都城孟菲斯的法老王权力已逐渐缩小,几个较小的城邦变得很强大,并展开对埃及统治权的竞争。其中赫拉克雷奥波利斯是埃及北部一百年间最具权力和影响力的城邦,而底比斯的统治者在埃及南部占据着优势地位。最终南方和北方势力终于展开大规模和连续性的战争,底比斯的国王获得了胜利,再次统一了埃及,带来了埃及新的繁荣时期,这就是埃及中王国时期。
考古学家希望发现究竟底比斯士兵是否在战争中对这处大墓地进行焚烧,还是大墓地曾遭受盗墓贼的洗劫纵火。考古学家们对墓室烧焦标记物进行了检查,希望这样的检查将揭示火是在什么时间、怎样点燃以及由谁纵火的。
考古学家仔细观察环绕墓室被烧过的泥砖墙的各种颜色,从而测定火焰的温度,较高的火焰温度会使泥砖墙变红,较低的火焰温度则使泥砖墙变黄或变黑。
迄今为止,考古专家们推断许多墓室在火灾中完全地保留下来,意味着这场火灾并不大。同时,这也支持墓室是由个别盗墓贼点火破坏的理论。个别盗墓贼纵火烧毁所有东西可能是为了寻找墓室里的黄金。
第六节 绝妙的死者之书
“肉体死亡为灵魂开启通往永生的大门。”这是埃及《亡灵书》中的记载,古埃及人认为今世的欢乐极为短暂,死后的极乐世界才是人的终极追求。
但是,早期埃及人相信,亡灵在进入极乐世界前,要先进入冥界,要面对各式的恶魔甚至黑暗。这些恶魔都有着狰狞的外相和丑恶的言行,它们通过阻挠亡灵通向奥西里斯王国而控制该地区,甚至这一带的神灵都非常害怕,只能诵念宙斯的咒语来保护自己。
在埃及的传说中,古埃及人相信他们的太阳神“拉”永远存在的原因,是由于万神之神宙斯给了他一个别人谁也不了解不知道的名字。在埃及史料记载中说,太阳神每天升上天空,带给大地光明并不是他自愿的,而是受到恶魔阿柏卜的威胁,阿柏卜每天待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等待着机会一口将太阳神吞下。
太阳神只能带给大地光明,自己的力量本身不是十分强大,无法将恶魔打败,所以每天都生活在恐怖中,因此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所以,万神之神宙斯赐予他一套咒语,太阳神遇上恶魔,可以口诵咒语,这样便可麻痹阿柏卜的四肢,使之不能动,这样便能自保无虞。
古埃及人信奉的神灵并不是万能的,尽管他怜悯多灾多难的大众,却也无法将古埃及人的亡灵从邪恶的魔鬼手中解救出来。所以,亡灵们便祭拜万神之神宙斯,希望得到他的眷顾,让万神之神赐予亡灵咒语,得到咒语的护佑。古埃及祭司受到宙斯咒语护佑亡灵的启发,便写了大量的祭文咒语,到公元前3700年,已经有大量的咒语流传于世。
作为关于来世咒语最完备的汇编,《亡灵书》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埃及人来世观念的详细依据。《亡灵书》虽然被称为书,但实际上只是些奇特文字的组合,一般有两百多个章节,埃及人称它为祈求来生的手册和万人升天的指南。埃及人相信,通过这些符号可以帮助死者顺利到达来生世界。《亡灵书》的内容包括祈祷文、颂歌和咒语等。
但是,开始时并非人人都有获得《亡灵书》的权利。在大约4000多年前的埃及古王国时,只有法老和王室成员才能使用这些祈福的文字,他们把这些奇特的咒语刻在金字塔的内壁上,被后人称为金字塔铭文。
历史发展到古埃及中王国时期,不但埃及王室能得到《亡灵书》护佑的特权,埃及的贵族官员们也可以享受。到王室、贵族官僚下葬时,《亡灵书》上的咒语被刻在石棺上,这些咒语称为石棺铭文。
到了公元前1400年,随着纸草纸在民间的普及,《亡灵书》上的咒语写在纸草纸上,流传到民间。《亡灵书》上写满了死者一生的功绩,然后将《亡灵书》藏在幽冥之神奥西里斯雕像足底的暗格内,然后再放置于墓穴之中。古埃及人相信,只有这样冥王奥西里斯才能看见,从而护佑自己,将自己带往永生之地。
奥西里斯神象征着永恒的生命,即不死之神。奥西里斯以人的形状出现在壁画中,但是两条腿没有分开,就像传说中的人首蛇身。他的手里握着连枷以及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权杖,颌下留着长长的胡须,头顶戴着象征上埃及的白色王冠,王冠周围插满了红色羽毛。但是,他的皮肤是象征生命的绿色,代表着植物,因为他在做国王时教会了埃及人如何耕作。
奥西里斯原本是一位有名的法老,生前很开明,在国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备受国民的爱戴。但是,在一次王室举办的宴会上,被自己的弟弟赛思欺骗,喝醉酒之后被装进了袋子里,因为还念着一点兄弟之情,没有杀死他,而是将他扔进尼罗河。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找到祭司,施展法力又重新找到了他,并且召唤了他的灵魂,使他复活。但是,阴谋夺权的赛思再次捉住了他,这次没有心软,将他杀死,尸体分成了48块,扔到全国各地,使之不能复活。但是,伊西斯通过相同的方法再次找到他的尸骸,拼在一起。由于时间拖得太久,奥西里斯无法在人间复活,便成了地底的主宰和死亡判官——冥王。
奥西里斯虽然是冥界之神、死亡判官,但是他并不代表死亡或者魔鬼。相反,因为他几次三番没有死,给了别人希望,古埃及人认为他象征着人死后可以复活的希望,执行人死后是否可得到永生的审判。
在埃及古王朝时代,万神之神的宙斯一直被当做是埃及《亡灵书》的传授者。埃及《亡灵书》的内容大都是写给太阳神“拉”的赞美诗、奥西里斯的赞美诗、审判大殿的描述。
其实,《亡灵书》并不是万神之神宙斯所写的,而是古代的抄录员为亡灵所作的经文,内容包括冗长的开释、各类礼仪真言、神名、咒语、赞美诗等,它们一般都被镂刻或书写在金字塔或坟墓的壁上,有的则印在棺椁或镂于精美的石棺之上。
《亡灵书》所涉及的思想、信仰皆与埃及文明一脉相承,其中有些非常有趣的内容与我们已经通晓的有关经文亦相符合。另外,其中很多经文可以追溯到远古。
埃及《亡灵书》是一部真正的死者之书、一部绝妙的弥留手册或来世指南。它给了死者以希望,以慰藉他们不安的心灵,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引导他们的灵魂进入天堂。
第七节 通往天国的太阳船
20世纪40年代,埃及政府开始着手清理吉萨台地的三大金字塔。1954年4月22日,在清理工作即将结束时,工作人员发现在胡夫金字塔南面,有一座高2米多长的围墙,围墙东侧下方的大石块下有个墓穴,里面有大量木材。经过专家的鉴定,这些木材是大型木船的材料。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第一太阳船”的陪葬船,工作人员将这些木材组合成船后,经过测量,这个木船长45米,穿越了4500多年的时空,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船是用来航行的,为何把它埋葬在一个富丽堂皇的建筑边上,里边肯定有其原因。各种各样的陪葬品,都是在坟墓里边发现的,这艘船为什么放在外边,这是很多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所有的学者见到这艘船之后,都会问同样的问题。如果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看一看埃及太阳船是怎么被人发现的。
在这艘船没发现之前,人们已经知道了胡夫的金字塔边上有一些船坑,所以人们一直猜测有船曾经在那里埋葬过,因为那时还没有发现太阳船,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金字塔边上要放船,它的实际用途又是什么呢?它很可能是为了丧葬仪式过程当中的一个仪式,这个仪式用过之后,可能船就没用了。后人就想到,这个船坑里边的船肯定是超度亡灵的,是伴随着太阳神的。因为埃及人有这样一个观念。
按照古埃及的信仰来说,法老是地上的奥西里斯神,奥西里斯死了后,变成了冥界之神,掌管冥界。他的儿子荷鲁斯就成了现世之神,而每一个法老把自己都认同为奥西里斯的儿子,即活在世上的荷鲁斯。奥西里斯神每天坐着太阳船从东面地平线上出来后,他就变成了现世之王一荷鲁斯,从西边落下去后又变成了奥西里斯,他按照这样一个循环的秩序,每天这样运动。
法老也会把自己认作是这样一个神,法老的亡灵是会在另一个世界跟着太阳神一起走的,是会经过一个循环之后再回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但是有一点人们不知道,虽然有仪式和船坑存在,但这个船真的存在吗?它究竟只是在一种仪式上存在之后就把它销毁了,还是挖一个船坑表示这儿有船了?
有些人则不这么认为,认为这个船肯定是真的存在的,但是没有这样的证据,没有任何一个人真的见到了这个坑里边究竟放的是什么样的船。
法老的金字塔太阳船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就不能不提到卡玛尔·埃尔·玛拉赫,他是一个埃及人,但不是埃及学家和考古学家,是一个对考古学极其感兴趣、对古代埃及的历史极感兴趣的工程师,他负责清理埃及的金字塔。
他一直认为,埃及的金字塔边上除了这几个坑之外,肯定还埋藏着一些神秘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清理了很久,最后快要清理完了的时候,他的心也随着清理的结果一次次地下沉,因为一切清理都已经差不多了。
这个时候他拿着探针在一处处地探,但结果什么都没有。这个时候却有一件事情令他兴奋起来。
在清理围墙的过程当中,卡玛尔·埃尔·玛拉赫发现四周的围墙距离几乎是相等的,距金字塔边缘23.6米,但是当他清理到南面的时候,看到底下的地基,令他大吃一惊,南面的围墙距金字塔边缘是18.6米,这就意味着缩短了5米长的距离。他想,古埃及人是一个非常崇尚于对称、和谐的民族,为什么这个围墙三面都是23.6米,而一面是18.6米呢?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他觉得这里边一定是有意为之,这个墙放在这个地方是要掩藏什么。
他带着这样的推测,用探针在这个围墙周围逐寸探寻,突然他感觉碰到一个比较硬的东西,再一探的时候,探针伸下去很多,没有碰到硬硬的石头,等他把探针提上来之后,发现土色有点像带着生了锈一样的颜色。他马上意识到,这种颜色正是几千年之前古埃及人自己做成的所谓水泥的颜色。在这底下一定有建筑,这让他非常激动,于是开始在这儿挖掘和钻探,最后终于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板,这块石头有几吨重,这让他很激动。
他发现了一些木板和一些绳索,这些木板和绳子都是拆散了之后放在一块的,把它打开以后,发现这些木板有一个船头和一个船尾,人们于是就猜到了这有可能是一个太阳船。他一下子证明了这些船坑是用来做仪式用的。
拿上这些木板之后,埃及文物部并没有把拼接船体的任务交给他,而是交给了科学家尤色夫。他没有急忙动手,而是把每个木板的位置进行了编号,按照它原来的位置,在地上摆平,他惊奇地发现,古埃及人不是随意把船拆散了放在里边的,而是按照船的原来位置摆放的。
但是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个船是用雪松木做的,但埃及根本没有雪松,这种木头是黎巴嫩出产的。这个用雪松做成的船,显然是花了大价钱购买木料造成的。
这个船的用途究竟是什么?除了丧葬仪式的用途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用途?
太阳船上面有一个主舱,前面还有一个副舱,主舱比较大,而且密封得比较严实,四周是用芦席搭接起来的。如果在夏季,这个船行驶在埃及尼罗河上的时候,船舱里面一定很热。既然把它罩起来,里边肯定,会装一些东西,或许是法老的遗体做成木乃伊后,就用这条船顺流而下或者逆流而上来到这个地方,然后才进入金字塔的,最后把这个船拖上来,把它拆散并埋葬在这里。
太阳船秘密地埋葬在金字塔边上,正好体现了古埃及人的一种生活观念,古埃及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把神话跟现实糅合在一起来看待的,所以他们才能够建造自己的金字塔,建造自己的太阳船,才能够让人在一个世界跟另一个世界每天进行这样的循环,这是他们的世界观。
第八节 孟菲斯的地下神牛墓
埃及是个信仰拜物教的国度。古代的埃及神都以符号、植物或动物的形象出现。如女神海梭尔是一头在榕树上栖身的母牛;奈菲尔特姆神则住在荷花上。但多数的神是以动物的形象出现的,如赫农是公羊,赫鲁斯是隼,托斯是朱鹭,赛贝克是鳄鱼。
孟菲斯的公牛阿匹斯是最著名的神兽,它受到的崇拜礼仪也最为隆重。公牛活着的时候,由牧师在庙里喂养,死后尸体用药剂进行保护,举行隆重的葬礼,然后被同样花色的公牛接替。
这些神兽的墓地规模不下于神祇和帝王的陵墓,孟菲斯的地下神牛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法国人马利耶特是在1848年来到埃及的。在埃及,马利耶特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官僚们豪华的私人花园里的狮身人面像和亚历山大、开罗或吉萨的一些较新的寺庙前的狮身人面像,它们雕刻的风格竟然是一样的。这些狮身人面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马利耶特在开罗附近的撒卡拉城里的古代遗迹间漫步时,偶然看到一座埋在沙里只露着头部的狮身人面像,它的位置靠近一座阶梯式大金字塔,这金字塔已经证实为古埃及王左瑟所建。
马利耶特看到它和开罗以及亚历山大港的那些像十分相似,接着他又看到像上的一段铭文,那是有关孟菲斯的神牛阿匹斯的记载,这使他想起了斯特拉蓬的一段话:“在孟菲斯还有一座阿匹斯神庙。当地沙子极多,到处都是被风吹成的沙堆。沙里埋有各种斯芬克斯的雕像,有些露出一半,有些只露出头部。由此可以想象,在走向这座神庙的路上,如果刮起一阵风来是相当危险的。”
斯特拉蓬的这段话使马利耶特断定有一支湮没了的狮身人面像的行列,其尽头就是传说中的西拉皮斯神庙。
经过艰辛的考察,直到1951年2月11日,马利耶特的发掘小组才抵达孟菲斯神牛墓的外围。
经过一段时间的挖掘,神牛墓的布局逐渐显露出来,神牛阿匹斯的陵墓地下墓室的入口处有一座安葬之前放置遗体用的教堂,其规模与埃及贵族的平顶墓前的教堂不相上下。一条很陡的甬道通向长形墓室,里面安放着从拉美西斯大帝起数百年来无数具神牛的尸体。
这些尸体各占一间墓室,许多墓室沿着通道排成长列,加上后来出土的直至托勒密时代的墓葬,墓道总长达341米。
神牛的尸体装在石棺里,石棺是整块的黑色和红色花岗岩凿成磨光的,每个约高2.9米,宽1.9米,长3.9米,估计重72吨左右。
许多石棺的盖早已被人掀去,马利耶特及以后的考古者一共只找到了两具内部完整无损的石棺,其他石棺都已遭受粗暴的劫掠。
当时,马利耶特还把狮身人面像行列两端的两座庙挖掘出来,同时还出土了一批文物,这是当地早已为人所知的特有的文物。这些文物为进一步了解古埃及的某些文化形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如今,孟菲斯的地下神牛墓与图坦卡蒙的陵墓、帝王谷木乃伊,以及塔尼斯的王室墓穴一起,并列称为埃及学四大重要的考古发现。
第九节 不灭的灯塔
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亚历山大市名气远远超过了金字塔,当时的人们一提到埃及,首先想到的是亚历山大雄伟神奇的灯塔。然而,在岁月的流逝中亚历山大遗址不知去向,而亚历山大灯塔也变得扑朔迷离。亚历山大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到底是怎样失踪的?灯塔的真面目又是如何呢?
亚历山大是古埃及的历史名城,曾与罗马、君士坦丁堡并称为世界三大城市。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帝国皇帝亚历山大统治埃及时期设计并建设了这个城市。处于地中海地震带上的亚历山大城,曾经多次毁于地震,最后一次发生在14世纪。几次沉陷性的地震,不仅摧毁了这个城市的地上建筑物,而且还将部分城址推入海中。
同样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海港曾经是地中海沿岸最繁华的港口,古希腊地理典籍中有许多关于这个港口的记载,然而现代人一直弄不清楚这个港口的具体位置。
亚历山大灯塔的由来同当时亚历山大城的贸易活动有关。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各国商船云集大港,使埃及人迫切需要建造一座灯塔,来指引船只夜间进进出出。于是,彰显古埃及人聪明才智的亚历山大灯塔便这样应运而生了。
有关灯塔的来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公元前280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月黑风高,一艘埃及的皇家接新娘的喜船,在匆匆地驶入亚历山大港时触礁沉没了。船上的皇亲国戚及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葬身海底。
这件震动埃及朝野的悲剧,使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的港口入口处修建导航灯塔,经过建设者的艰苦努力,一座雄伟壮观的灯塔屹立在法罗斯岛东端距岛岸七米处的礁石上,它就是亚历山大灯塔。石礁随海潮的起落而时隐时现,使整个灯塔建筑长年经受着海浪的拍打冲刷,好似在大海中拔起一座冲天大厦。塔上有一盏形体巨大、光芒四射、常年不熄的灯塔火炬。
亚历山大灯塔屹立了1000多年才被地震所毁。从公元前281年建成点燃起,直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伊斯兰大军征服埃及,火焰才被熄灭。它日夜不熄地燃烧了近千年,这是人类历史上火焰灯塔所未有过的。1375年,发生了一次大地震,灯塔被震坍,至今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在公元前2世纪罗马哲学家安蒂培特的著作中,记载过有关亚历山大灯塔的情况,当时亚历山大灯塔已经与埃及、希腊、巴比伦的七个建筑并称为世界七大奇迹。后人也有进一步的描述,还画出精细的灯塔图样。
雄伟的亚历山大灯塔,实际建于公元前282年托勒密王朝的鼎盛时期。由古希腊著名建筑师索斯特拉特设计,总面积为930平方米。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筑,石缝之间用熔化的铅水弥合。塔柱、塔基为花岗岩石料,并用玻璃片充填。
据说,经当时建筑学家试验鉴定,玻璃最耐海水腐蚀。灯塔这样浩大的工程,据说建造它整整花去了20年的时间。
灯塔高135米,相当于现在40层的高楼,比日本横滨港灯塔还高28米,接近埃及吉萨大金字塔的高度。灯塔内设300间厅室,供管理人员和卫兵居住。
塔身之上是一圆形塔顶,其中一个巨大的火炬不分昼夜地冒着火焰。据传,火炬的作用除本身的火焰光芒外,还设有一个凹面金属镜,反射出的耀眼的火光,可以使60千米以外的航船能遥望到灯塔的方位,从而不会迷失方向,顺利地驶向亚历山大港。塔顶之上还铸着一尊高约七米的海神波赛东的青铜立像,为亚历山大灯塔增添了神话与艺术的风采。
塔身下层内部宽阔,从这里修筑了通到塔顶的倾斜的螺旋式上升的通路。在通到中层和上层的倾斜梯上还分别筑有32个和18个台阶。正中间有一个人工升降装置,用以运送火炬燃料及各种物品,以保证火炬常年日夜不熄。为克服单调感,求得整体建筑具有艺术性的视觉造型,塔内还建有许多相当于楼房的层层窗口。公元700年,亚历山大城发生地震,灯室和立像塌毁。公元880年,灯塔被重新修复。1100年,灯塔再次遭到强烈地震的洗劫,仅残存下面的第一部分,灯塔失去了往日的作用,成了一座瞭望台,人们在台上修建了一座清真寺。
1302年,亚历山大城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整个城市几乎被毁灭,灯塔也不能幸免,顶部坍落。1375年又一次猛烈地震后,全塔毁坏。随着地层沉陷,法罗岛连同附近海岸慢慢沉入海底,亚历山大灯塔从此消失了。由于没有见到实物,历史的记载终归是一个谜。谁敢相信两千多年前能够造出那样庞大的灯塔?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海洋学家不断追寻着灯塔的踪迹。
1978年至1979年,埃及考古队借助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亚历山大城附近海底终于发现了古亚历山大海港遗址。在当地年迈巫师的帮助下,从海港的水下找到了灯塔的遗骸。
如今,在灯塔的遗址上,一座建于1480年前的城堡巍然而立,城堡周边散落着灯塔遗下的巨大方石,它们与城堡一起抗击波涛经年的冲击,默默地守望着身边的海港和城市。
第十节 埃及帝国权威的象征:方尖碑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杰作,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
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像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10:1,一般以整块的花岗岩雕成,重达几百吨,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说明这种石碑的三种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献太阳神阿蒙)、纪念性(常用以纪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装饰性。同时,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国权威的强有力的象征。
从中王国时代(约前2133年—前1786年)起,法老们在大赦之年或炫耀胜利之时竖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对的竖立在神庙塔门前的两旁。现虽已知早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即有方尖碑,但当时遗物无存,仅知道碑不超过3米,也不优美。现存最古老完整的方尖碑属于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约前1991年—前1786年)法老辛努塞尔特一世(约前1971年—前1928年)在位时所建,竖立在开罗东北郊原希利奥坡里太阳城神庙遗址前。这块方尖碑高20.7米,重121吨,是辛努塞尔特一世为庆祝国王加冕而建的。
开凿和竖立方尖碑是一项艰巨工程。据记录,在石矿开凿出这种独块石料,从阿斯旺运到底比斯,费时7个月。在阿斯旺的海特西朴苏女皇陵中就有描绘从尼罗河上用驳船运送方尖碑的图画,到达目的地后,人们将方尖碑抬上一个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后将它竖直立于基座上。
距阿斯旺市区仅2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古埃及的采石场遗址,这里有一块未完成的方尖碑。这个巨大的方尖碑横卧在采石场中,长41米,重达1267吨,原本是女王哈特舍普苏特修建的。如果将这个方尖碑竖立起来,它将是全埃及最大的方尖碑。这座方尖碑未完成即被弃,可能是因碑体上有龟裂之故,而未经雕刻绘画及完全切割,即被弃置原处。
由于近代的文物掠夺,如今的埃及只剩下5块方尖碑了,其他的方尖碑都散布在世界各地。
第十一节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毁灭
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名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目标是打败统治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的波斯帝国。两年后,他攻占埃及的尼罗河下游地区,决定就地建立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亚历山大城。他随后离开埃及继续东征,征服波斯,饮马印度河。英雄叱咤风云,功名盖世,可惜唯独命薄。公元前322年,他年仅32岁就病逝,他建立的横跨欧非三洲的大帝国旋即分崩离析。其部将托勒密·拉加于公元前305年在埃及宣布为王,长达三四千年的埃及法老王统治终结,由希腊人统治近三百年的托勒密王朝发端。
托勒密王朝的希腊统治者联合埃及贵族和高僧,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将版图扩大到南至现今的苏丹,北到塞浦路斯和爱琴海南部。在希腊人的经营管理下,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国际贸易空前繁荣。这一切为以灿烂的希腊文化和埃及文化相互吸收、融会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马其顿的历代国王都崇敬在科学、哲学和文艺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希腊文明。亚历山大大帝及其部将都崇尚知识,喜欢读书。托勒密不但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手腕,也甚有文化修养。称王之后,他决意把亚历山大城建成像雅典一样的城市,使自己的国家不但成为军事大国,也成为文化大国,把凭借武力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奠定在文治的基础上,从而巩固其在异域的长期统治。为此,他仿效希腊,开始修建博学园和图书馆。
博学园大致相当于现代科学院与大学的结合体,是研习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便于研习活动,博学园附近一般总修建有图书馆。据活动在纪元前后的希腊地理学家兼历史学家斯特拉博记载,亚历山大城的博学园和图书馆是占据全城面积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皇宫的一部分。图书馆俯瞰地中海,修建得富丽堂皇,有宽大的藏书库,有敞亮的阅览室。由于搜罗的图书太多,而图书又都是用莎草纸或羊皮纸书写,体积太大,图书馆很快就难以容纳,不得不又修建一个分馆。分馆没有修建在皇宫内,而是在离皇宫不远的奉祀希腊-埃及大神萨拉匹斯的萨拉贝姆神庙中。主馆和分馆由国王任命的一个人统一管理,后人统称两者为国王图书馆或大图书馆。
历山大图书馆的具体修建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始建于托勒密一世,但也有人认为始建于托勒密二世。后来有人调和这两种说法,提出始于托勒密一世,而兴于托勒密二世和三世。这第三种说法,为现代不少学者所接受。那是在公元前295年左右,托勒密一世从国库中拨款,开始兴建图书馆。工程何时完成,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有记载的是,托勒密二世曾不惜重金为图书馆购置图书。大约在公元前235年,托勒密三世决定扩建图书馆,于是在主馆之外又有了分馆。
图书馆的主管有时称馆长,有时称主任。不管称谓如何,这都是一个由国王钦定的荣耀职位。一般认为,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50年的古希腊杰出政治家和哲学家德米特里(法莱雷奥斯的)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实际创建者。他曾担任雅典总督长达十年,后因与主政者政见不和逃到埃及,受到托勒密一世的高度礼遇,被委任为国王顾问。他向托勒密一世提出并负责修建图书馆,并为图书馆购买到近20万件莎草纸文稿。正式担当首任馆长的是著名希腊语法学家泽诺多托斯。他之后担任这一职位的至少有6人,都是来自希腊、塞浦路斯或小亚细亚的大学问家。20世纪的英国古典文献学者吉尔伯特·默里曾慨叹:“有哪个机构曾有过这样一批巨人主事!”
为把图书馆办好,从国王到图书馆工作人员都想方设法搜集图书资料。一是采购。王朝每年都派人到埃及、希腊和其他地区收购莎草纸和羊皮纸书卷,特别是通过雅典和罗得岛这两个当时最大的图书市场大批采购。据传说,亚里士多德图书馆的一些藏书就是托勒密一世或二世用重金收购的。二是抄录。凡是难以买到而又必须收藏的图书,就派人到各地的公共或私家图书馆去抄录。为便于抄录,还改进了羊皮纸的制作方法,使得这种纸张更加光洁和轻便。三是借阅。据说,托勒密一世曾致函世界各国政府,请求借阅其文人学者的作品。当时,经过亚历山大港的外国商船很多。托勒密一世下令,凡入港船只,不管来自哪里,都必须自动交出所携图书供批阅。如不交出,一经发现就要没收或强行收购。四是翻译。埃及多年积累下来的各种圣典,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主要著作,甚至包括盛行于波斯的祆教和盛行于印度的佛教在内的东方典籍,都有计划地组织人翻译成希腊文出版。同时,适应亚历山大城不断扩大的犹太人社会的需要,把《圣经·旧约》也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这就是后来成为翻译史上最有价值的经典之一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五是编撰。托勒密王朝的历代君王都鼓励来到亚历山大城的学人著书立说。托勒密一世特别重视重写历史。他请来自希腊阿夫季拉的历史学家赫卡泰奥斯撰写了一部埃及史,又请埃及僧侣曼内托用希腊文也撰写了一部埃及史,还请迦勒底的僧侣拜罗索斯用希腊文撰写了一部巴比伦史。六是骗取。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珍贵手稿都珍藏在雅典,从不外借。据传说,为得到这些手稿,托勒密三世以大量黄金和白银作抵押,借来抄录。抄完,他把抄件送去,宁可放弃押金,也拒不将原件归还。这位国王是贪婪还是爱书如命,只有任凭后人去评说。
就这样,亚历山大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书籍的原著、抄本和手稿。数目究竟是多少,时间和来源不同,说法不一。托勒密二世任命的图书编目人卡利马科斯说是49万卷,公元2世纪拉丁文作家格利乌斯说是70万卷。这些藏书几乎涵盖了亚历山大帝国及周边一些国家几乎所有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主要著作,计有希腊文、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希伯来文等多个文种。可以这样说,地中海沿岸地区当时所有重要文献几乎都汇集到亚历山大图书馆,使其成为古代世界第一座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为便于存放和借阅,把所有图书都进行了登记、分类和编目,标明书名、来源、出版时间和原藏地,标明行数或字数以及估价,标明作者、编校者甚至原收藏人姓名。在此基础上,又从希腊和地中海各地延聘大批文人学者对图书和文献进行整理、校订和注释。托勒密一世对这些学者甚为尊重,不但为他们提供优厚的生活待遇,还给他们相当大的学术自由,可以任意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先贤们不但将先人的智力活动作为人类的记忆保存下来,而且还通过在各个领域将自己的思想也都记录下来,把人类文明的积淀推向一个新的制高点。
亚历山大城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大量藏书,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吸引众多学人从远近各地纷纷前来。他们或在博学园长期工作,或临时来收集资料。其中,长期留下来利用馆藏图书从事学术研究的,多时有上百人,少时也有几十人。他们将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与包括两河流域在内的古中近东文明结合起来研究,在数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天文学、历史学、文艺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随着托勒密王朝的兴起建立的。而随着这个王朝的衰微,图书馆的辉煌时期也渐趋结束。一般认为,这是从第六任馆长阿里斯塔科斯时期开始的。公元前145年,这位馆长因卷入反对托勒密八世的斗争而弃职逃亡。此后,王朝忙于内斗,疏于对科学和文化发展的关注。这时,地中海对岸的罗马帝国兴起,加紧干预包括托勒密王朝在内的地中海地区事务。公元前30年,罗马军队侵入埃及,延绵三百年的托勒密王朝覆灭,强势的罗马文化开始取代希腊文化而对埃及发生重大影响。
亚历山大图书馆是何时毁坏、怎么毁坏的,对此,长期以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涉及两场不同的战争和因战争而点燃的两把烈火。
一场战争是罗马内战。公元前48年,罗马将军尤利乌斯·凯撒为追杀其劲敌庞培来到亚历山大城,随后介入埃及女王克娄帕特拉与其弟弟争权夺利的内战。凯撒在后来撰写的《内战记》一书中说,自己的舰只不但较少,又被切断陆上的淡水供应。因此,他不得不对敌人实行火攻,下令烧毁敌人游弋在海上和停泊在船坞中的船只。凯撒只是讲到这些,而没有提及火烧战船是否殃及城中建筑。同时代的古罗马雄辩家、哲学家塞内加到过亚历山大城,在传世名著《论心灵的安宁》中说,在凯撒发动的这场战争中,有几万册书籍在亚历山大城遭焚烧。希腊历史学家巴鲁塔里克则明确地说,凯撒对敌人采取火攻,大火在军用船坞蔓延,烧毁了大图书馆。当时,图书馆藏书已有70万卷,据说有40万卷被烧毁。为弥补这一损失,凯撒后来将从其他地区掠夺的20万卷图书赠送给克丽奥佩特拉女王。后来的古罗马大作家普卢塔克、大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等也都肯定,当敌人企图切断其船队时,凯撒被迫采用火攻。北风起,大火从船坞蔓延到海岸,烧毁了大图书馆。
另一场战争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主馆遭焚毁之后,位于萨拉贝姆神庙院落中的分馆则保存下来。到公元379年,狄奥多西一世就任罗马帝国皇帝。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进行武力征讨,一方面颁布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要求所有臣民都成为基督教徒。为赢得这场宗教战争的胜利,他大肆迫害异教徒,捣毁其宗教设施。公元391年,他下令拆毁亚历山大城所有异教教堂和庙宇。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大教长圣·狄奥菲鲁斯带领狂热的教徒随即将萨拉贝姆神庙夷为平地。位于其中的图书馆分馆难逃厄运,许多书籍或遭抢劫,或被放火焚烧。从此,有600多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