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我们一些中小学生从小就有依赖心理:在家里依赖父母,到学校依赖老师,到社会依赖国家。有的人只知道索取,不考虑奉献,不愿意刻苦学习,害怕艰苦的劳动。
家庭生涯教育中,家长可以进行勤劳简朴教育。在这个改革的时代,年轻人应当重视美德的修养,敞开心灵的窗口,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迎接民族复兴的曙光。
有的孩子在家里不怎么干活,家长要求他吃完饭后洗碗,可是他总是忘记,或推脱不做。据《光明日报》报道,参加青年科学节的中国青少年都是选拔出来的品学兼优学生,用的是彩屏手机,穿着打扮光鲜,但有的人却随手乱丢垃圾。为什么现在的许多孩子劳动观念和节约观念不如以前的孩子了呢?这种情况现在的确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和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直接相关。另外,就是因为一些家长还不了解劳动对孩子发展的重大意义。
某中学对初一学生调查,79%的人未洗过衬衫。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对小学一个班调查: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小魏,2岁识千字,8岁进中学,13岁入大学,17岁当研究生,从湖南到北京,但由于生活能力低下,只得肄业回家。
广大的少年儿童是继往开来的新一代,在享受由父辈开创和建设的今天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自觉地继承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把这种精神财富作为青少年生活的支柱,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广大。只有这样,人才能有高尚的精神生活,生活才过得充实、健康、有意义。2003年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向全国的少先队员征文:“2020年小康生活的我”,结果收到10余万份稿件。一些少先队员写道:“我开着宝马车回家,一按门铃,门就开了。”“我雇了三个保镖、两个保姆,还有一个机器人。”“我当了庄园主,还有许多外国仆人。”“我说10句话,就能挣一万多元。”“到那时我就什么都不用干了,不干活还能领工资,到处旅游。”“我成了公司大老板,有很多钱。我家住在9层别墅,顶层是人造海滨浴场,8层是……,1层是居室,仆人们都住在院子里。”这就是部分城市少年儿童对小康社会的想象。选择富有、荣誉、权力、玩乐享受、不劳而获的占绝大多数;而积极向上类的只占15%。大多数孩子对什么是小康社会、怎样创造小康生活、在实现宏伟蓝图中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显得概念不清、观念错误、认识不足、准备不够。
分析个中原因,还是成人社会给了孩子不良的影响和引导。拜金主义、不劳而获代替了艰苦奋斗、发奋图强。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难道不值得家长深思吗?
勤俭能使家庭保持兴旺发达。一个贫困家庭,由此能从贫困转为富裕;富裕户由此能较长时期保持不衰。
亲子活动:
——帮助孩子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不仅生产是劳动,服务性工作、公益活动、家务事也是劳动。孩子除了自我服务劳动之外,还可以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烹饪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学会安全使用炉具等)、公益劳动(如绿化美化环境、帮助军烈属、残疾人和孤寡老人做一些事情等)和简单的生产劳动。孩子要在劳动中动手也动脑,能文能武,和谐发展。启发孩子体验劳动时和劳动后的愉快心情,既要看到劳动能带来物质利益,又要防止单纯为钱而干活的做法。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例如,叠被子、洗袜子、扫地、洗碗、整理书架、收拾房间。坚持下去,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你的孩子能做到哪些呢?
家长教育孩子,除了其他方面,在学习上也要勤劳。邓小平说:“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自由、满足和快乐,放弃原则、迁就妥协,往往就是因为一个短暂需要的满足,却导致孩子任性的增加和责任感的缺失。其实,越想满足孩子的需要,其需要就越难满足。一旦不能满足,就立即变得不快乐。想一生快乐,就必须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培养这种品质不能以让孩子事事顺心、处处满意为原则。
温馨提示:
廉,人之威望,政之根本。廉洁以勤俭为基础,勤劳知节俭,简朴生清廉。养廉在于树立社会的简朴之风,杜绝各种铺张浪费、奢侈享乐,把更多的资源、精力用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