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到18日是全球青年服务日。在家庭生涯教育中,家长可以动员和支持孩子做志愿者,为社会服务。生活中是否让孩子吃点苦,在家庭教育中是有争议的事情。有人说:“再苦不能苦孩子。”有人说:“挫折教育很有效。”有人说:“孩子快乐是最重要的。”有人说:“快乐不是人生全部,而且无所事事并不快乐,战胜困难才能得到真快乐。”当前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学生,对教育抱有的短期功利性倾向导致了对学生实践活动未给予足够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生涯规划和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够。
社会实践是生涯教育的重要方法。对于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数学生喜欢参加,但是也有家长和学生觉得精力有限,实践活动会影响学习成绩。
亲子活动:
有家长说:孩子小刚五年级暑假的时候,被送到乡下的奶奶家里。原来在家的时候,小刚每天起床后,早饭就已经端上了桌。现在到了乡下,就不一样了。公鸡一叫,小刚就得起床。五点钟他就要烧火、做饭。然后,他还要赶着鸡鸭去吃食,还得喂猪。由于每天干农活,小刚细嫩的小手变得又黑又粗。原来在家里,每顿饭鸡、鱼、肉都少不了,在这里却每天吃粗粮、馒头、咸菜。晚上小刚睡在硬邦邦的炕上,不由怀念起家里软绵绵的席梦思床。
开学了,小刚终于回到了家。同学们都养得白白胖胖的,小刚却变得又黑又瘦。可是,他却尝到了他们谁也没有尝到的东西,那就是“苦”。从此以后,小刚才真正地认识到:要刻苦地学习,要不怕困难,人生才会有意义、有价值。
这个家长的做法很明智。让孩子吃点苦,有利于其人格完善,增强实践能力。学会生存、学会做事是培养孩子实践能力的具体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的“四个学会”中的两个。同时,参加实践活动则使孩子可以切身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和现有知识的不足。
亲子活动:
家庭应为孩子的实践提供机会。这是指家务、社区服务、农村、军营、大自然、传媒、博物馆、展览馆、开放实验室、竞赛活动等。在这些场合,孩子不仅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能极大地唤起孩子的学习热情。
孩子在实践中吃点苦,对其成长有利,是必要的。实践活动是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真正认识到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则在实际操作中家长和孩子就会少一些“任务感”。具体到家庭教育中:
可以带孩子参观游览。祖国各地有景色秀丽的自然奇观和游览胜地,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这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在节假日双休日要为孩子创造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以带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家长应研究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推荐适宜的活动。从简到难,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文化育人。提高学生对实践的认知和兴趣。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真实的自然、真实的社会,注重活动的生态效度。
孩子身上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可以参加科学实验、社会调查、农村劳动、体育锻炼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孩子会增强自信,从而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并增强实践能力。孩子是活动主体。
孩子成长离不开社区教育。家长应支持孩子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同时让孩子进行社会热点调查。中小学生最喜欢探求知识,也处于最爱问为什么的年龄,对事物很好奇,关注外面的世界。开展每月一个热点话题调查的活动,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比家长告诉孩子答案更有意义。
热点话题可以由孩子自己提,如
——国家方面:抗震救灾;重大活动;世界形势;经济状况。
——社会方面:追星;消费者;数字高科技;流动人口。
——自然方面:世界遗产;环境保护;自然生态;野生动物。
——学习方面:减负;家教;培训班;陪读;小升初;综合实践。
——生活方面:交朋友;穿名牌与否;上网;家务;社区义务劳动;志愿者。
孩子去经风雨,见世面,要量力而行。不是为吃苦而吃苦,活动是为了锻炼人格,培养实践能力。另外,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高高兴兴地去,平平安安地回。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甚至是极为重要的关头,家长不越俎代庖,不哭不叫,用冷静清晰的语言,要求孩子镇静下来,用自己的头脑认真思考,抓住细节一环一环地自己解决问题。
温馨提示:
如果一个人缺乏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生不会使用基本劳动工具,这是非常危险的。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物质生产,现代人应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高度重视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共同特点,也应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
多难可以兴邦,吃苦帮助成人。家长指导孩子参加实践活动,有利于孩子改进心理品质,增强个人能力,达到品学兼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