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进入21世纪,总体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然而在当前社会:社会道德标准下降,家长对孩子的控制力减弱,婚姻解体加剧,腐败和反对改革的现象与思潮屡现,许多人狂热地追求奢侈的生活,消极的社会力量影响着青少年成长。媒体的宣传手法精巧老练,影响着孩子。中国今后的道路也越来越清楚,就是通过法制化的市场经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对孩子而言,生涯规划是实现人生理想、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关键一环。做好生涯规划有助于孩子提高各方面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便于他们从宏观上调整和掌控人生目标、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节省时间和精力,少走弯路;同时,激发孩子不断为实现目标而进取。本章将从各个方面对家庭生涯教育进行拓展。
2008年,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答《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时认为,杨丽娟事件是父母溺爱的产物。而酿成悲剧的正是老父亲,他是自食其果。孩子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她的父母,特别是她的父亲,过分地溺爱她,造就了她性格的缺陷。郑也夫先生给这个事件定性:这是父母溺爱的产物。他认为这现象并不是孤立的、罕见的。我们国家溺爱孩子的现象极为普遍,这也导致众多的青少年心理畸形、脆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性格、意志力等,这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教育中过分溺爱夸奖会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传统的严格家教一度被某些人嗤之以鼻,他们认为,那些“大声命令孩子服从、用家规去约束孩子举止、对犯错的孩子进行惩罚”的教育方式已经过时;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对孩子要平等,要和颜悦色,不要批评孩子。可是近年来,严格的家庭教育又悄悄流行开来,而拥护者正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事业有成的现代父母。一些年轻的父母已经开始意识到,放任、纵容孩子的言行会宠坏他们,使他们不服管教、任意妄为,甚至学坏。过于宽松的教育方法对年龄太小的孩子来说不太合适。反而严格约束的教育方式更加直接有效。
不要对孩子太过和颜悦色。过分溺爱和夸奖容易使一个普通的孩子变得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认为父母都不如自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一旦这样的孩子踏入社会,就会发现自己并非天才,在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都会面临重重困难,可是,这时如果想要改变已经太迟了。
父母们越来越认识到,一味地顺从与赞扬孩子,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害无利;而对孩子适当地命令与严格要求,反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心理学家佩利·布芬顿教授认为,事实证明,20世纪90年代那套“父母是子女的朋友”的模式存在许多缺陷。“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提醒父母们,通过讨好子女来赢得他们的喜爱,会产生许多问题。可是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声音太弱了。”
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说:“一些家长片面地认为,在家里对孩子限制太多,会让孩子今后难以适应社会。于是,在生活中向孩子过多地渲染父母与孩子间的朋友关系。父母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孩子的长辈而不是朋友。如果要求孩子做什么事,应简单地发指令给孩子,不需要罗列各种理由,也不要和孩子讨价还价。如果孩子不愿意服从指示,父母应坚持自己的立场。因为多数孩子发现争吵没有用,就会自我约束。”
作为家长,要坦然面对社会与人生的变迁与新的挑战,也要留点时间、机会和关心给自己。生命在孩子身上得到了延续,但家长的能力也还在发展,家长的生命与事业同样应该继续,这样,对树立健康向上的父母形象大有裨益。先设计好家长自己,家长自己进行生涯规划,自己健康、向上、强大,再教育孩子。身教是以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孩子看到后,也会模仿这种行为。光说不练,叫孩子如何如何,父母自己却不照着去做,结果很可能被孩子抵制。光有言教而无身教,比之没有言教更坏,因为孩子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妈妈让我好好学习,她自己却从不看书;爸爸让我不吸烟,他自己却一天一盒地抽烟。
温馨提示:
科学研究早就表明,家庭教育的各种方式中,效果最好的是权威型方式,而放任型和专制型效果差。权威是权力和威信,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分为两部分: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这两种影响力如果相得益彰,家庭教育才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