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深入讨论一下国际理解的问题。
一、尊重差异
有一次夏令营,一个中国女生与一个美国女生同住一屋。那个美国女生晚上出去了,回来得比较晚。中国女生可能出于关心,问道:“你到哪里去了?”美国女学生说:“我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告诉你?”在中国人看来得体的问话,美国人则认为有探究别人隐私的嫌疑。外国老太太上楼梯,你如果去扶,她可能不但不领情,没准还会生气:“你是否认为我是老不中用了?”
国际交往中要遵守的国际惯例和我国传统礼仪有些差异。我们过去强调亲密无间,而涉外交往有五不问:不问收入,不问年纪大小,不问婚姻家庭,不问健康状况,不问个人经历。这些可都是我们一些国人喜欢提的问题。与国际友人闲聊的话题说什么呢?可以说体育、说天气,这些是每天都在变的,话题很多。而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问题最好不聊,更别争论,容易产生纠纷。
中国文化对身份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称呼,礼貌用语层出不穷;西方人平等自由的意识比较明显,直呼名字习以为常。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到中国一所幼儿园去参观,小朋友都叫他“欢迎克林顿爷爷”。克林顿听着不习惯,觉得自己有那么老吗。有一个孩子说:“你好,比尔。”克林顿听了很高兴,把他抱起来照相。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发生了战争,兵戎相见。两天后,俄罗斯运动员帕杰琳娜和格鲁吉亚运动员萨卢克瓦泽8月10日在北京奥运会上赢得女子射击奖牌后拥抱亲吻。萨卢克瓦泽说:“我们经历许多战争,现在我们需要和平。这是政治应该从体育中学习的东西。”
二、团结和平进步
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现代人不能对这些准则和秩序置若罔闻,而应该熟知并掌握。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是增进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促进世界和平。人类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消解对立和仇视、实现和平的有效方法。因此,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同时,意味着世界也在进入中国。对异质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接纳,进而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交往和合作,已不是理论探讨的问题,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生存问题;已不是前瞻性的实验研究问题,而是亟需解决的实践问题;也并不是奥运会带来的一个特殊时段的问题,而是新世纪这个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性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使命和教育的主流。
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包括:
——和平,人权,发展,环境,国际理解和不同文化理解,对国际机构的了解;
——自我尊重,对他人尊重,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对正义、和平的责任意识,开放心态;
——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参与意识,沟通能力。
国际理解教育不仅让青少年儿童了解和掌握国外的语言文学,培养其进行国际理解的技能,而且让他们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国际精神,即培养其国际理解的态度。当人们意识到地球是整个人类家园的时候,就不再狭隘地认为保护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仅仅是单纯地涉及自己民族命运的重要问题,会把这一问题提升到新的高度,即建设全人类的文化,使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的基础和前景。
对各国的差异要心平气和,以理性看待,上策是一个“恕”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尊重别人的民族之爱,然后互相了解与学习,最后是互相欣赏。排他性必须让位给兼容性,否则人类历史上的悲剧就不能避免重演。
2005年元旦,由于印度洋海啸,央视取消了元旦晚会的直播。有几个中学生却不以为然,说:“我们开我们的晚会,跟海啸有什么相干?”可见,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各国人民和谐相处,懂得如何做一个世界公民,是十分需要的。要让孩子看到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家,不仅在需要时知道有接受帮助的权利,而且在必要时更知道有提供帮助的义务。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用自己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恰到好处,而不盲目附和;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要培养孩子国际化的思考和行为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大的变化,其实不是高楼汽车,也不是食品服装,而是越来越开阔的思想观念,在珍视、展现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始终向世界学习,借鉴和欣赏他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博采众长不仅是发展的必需,而且是自信的体现。全球性环境破坏、生态失衡、核毁灭的威胁、贫富差距、世界贸易、地区冲突、能源短缺等重大问题,要求教育从狭隘的民族情感中解脱出来,共同推动国际理解教育。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全球经济化的要求,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要求。
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三、文化的交融
美国学者亨亭顿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着八大主要文明,它们是中华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及非洲文明。他认为,当前的冲突表现为文明的冲突。就个体而言,基于东方文化的教育更注重集体化的个体合作,个体往往缺乏个性;而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传统,容易导致片面的竞争与个人主义倾向,是一种缺乏合作的强化了的个性。这种差异由来以久。这两种文化下的教育都不完全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个体。在东西文化碰撞进而交融的过程中,人们已日益认识到个性与合作性相结合才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可以使两种文化有机融合、相互渗透,以培育完整的人。
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的张祖望先生说到中外差异时认为:如遇到一些有违法理的事,他们也会明确表态,决不含糊。因为西方人的文化心态中传承了古希腊人的文明传统。古希腊人有句俗话“在真理和朋友之间我选择真理”。意思是不能因为朋友关系而丧失原则,这和某些国人的不分是非甚至不分善恶,只要为了朋友义气可以两肋插刀的这种江湖义气大不一样。
文化的融合并不自今日始。葛剑雄先生说:“我们引以为自豪地跑到维也纳金色音乐厅里面去演奏了中国的民乐。我们称为民乐,其实看看用的乐器,绝大多数都是外来的,如二胡来自今天的新疆或者中亚,什么叫胡?胡人的琴叫胡琴。”而西方发达的科技和管理,其中也有我国四大发明和科举的影子。
二十一世纪的人应具有深刻的同情心和博大的胸怀。工业文明崇尚的是个人奋斗,独生子女容易表现出自私的一面。社会培养出的年轻一代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心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品质和精神。就这一角度而言,培养“学会关心”的年轻一代是关系到人类生存能否走出困境,走向真正繁荣的一个重大教育目标。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自我的圈子。有的人把许多人类的共同精神价值看成是西方文化,而一说西方文化又立即产生民族主义的防范心理。结果,明明置身在人类的共同精神价值之中,却偏说民族主义的话语,硬把自己降低了,又被别人陌生化了。
因此,寻求共同的基础,相互理解、磋商、合作非常重要。多元价值观内化于教育领域,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应运而生。文化上的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上的帝国主义一样错误。这两种貌似对立的极端倾向,本质上具有共同点,都否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多元教育价值观旨在教育中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内在一致。它包括教育青少年要有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能够理解和欣赏别国文化,尊重相互之间的差异,与其他国家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与合作。
亲子活动:
一些国际惯例不需要文字,而是取决于人们观念中的共识。例如,女士优先,办理银行业务时站在一米线外等候,在自动扶梯上站在右侧。这些都是世界各国公认的行为准则,尽管这些准则在任何国际条约或协议中是找不到的。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魏苇说:遵守这些行为准则,要靠公民素质的提高,靠强化依法办事的观念。去国外工作、居留,要办理必需手续,不办就变成非法。有些国家的交通法规严格禁止横穿马路;有些国家对动物保护非常看重。不了解的话,一旦触犯轻则可能招致高额罚款,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犯罪。
出国前,尽量多地了解有关国家的信息。在国外,自己不了解情况时,不妨先看看别国公民怎么做。例如,不知道哪里可以抽烟、怎么过马路,可以先看看当地人怎么做。不能想当然地把国内的做法带到国外去。这些小事,如果不注意都会引起外交事件。在国外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要知道如何合法保护自己。
国之兴亡,在于人才,人才素质在于观念,观念落后,引进任何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都无济于事。国际理解是建立在我国当代“主体文化”基础上的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弘扬当代我国“主体文化”。积极、主动地培养青少年的国际理解素养。
让孩子直接参与国际交流应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要求孩子具备基本的国际知识和国际交往的技能。我国的中小学生对世界各国的了解并不多,仍很难也很少有机会直接进行生活会话或交流。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网络交流的普及运用同样也是在现阶段实施国际教育的重要手段。
温馨提示:
从现实和长远观点看,世界文化有融合趋势,正如奥林匹克精神,原来基本上是希腊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欧洲文明,也吸收了东亚文明、南亚文明和西亚文明中某些项目和精神,最后成为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其他文化发展的前景也大体如此。正是: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
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
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