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印度民间文学
8016500000003

第3章 语言和宗教

(一)人种

印度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最近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对印度的人种进行了研究,仍未达成一致看法。为多数人接受的看法是,印度有5个主要人种。

1.尼格利陀人

他们被认为是印度半岛上最早的居民,是今天印度安达曼人、卡达尔人和巴拉因人的祖先。

2.原始澳大利亚人

因他们与澳大利亚土著民非常相像而得名。他们来到印度半岛的时间仅次于尼格利陀人。今天中印度的多数土著民是其后裔,如比尔人、蒙达人、霍人等。

3.达罗毗荼人

他们很早就分几批进入印度,创造了印度河文明。今天南印度的泰米尔人、泰卢固人、马拉雅兰人都是其后代。

4.蒙古人

他们经西藏、云南和缅甸进入印度,主要分布于印度北方和东北部边陲地区。

5.印欧人

又称印度雅利安人。他们约于公元前2000年甚至更早从西北方进入印度,后来分布于全印度,成为印度人口最多的人种。

(二)民族

印度的民族非常多,而且人们对民族划分没有一致意见。一般认为,印度大大小小的民族有数百个之多,而大的民族则有几十个。

1.印度斯坦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28.2%以上。主要分布于北方邦、中央邦、乌塔兰查尔邦、哈里亚纳邦和拉贾斯坦邦。大部分操印地语,少数讲乌尔都语;多数人信仰印度教,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人信仰佛教、耆那教和基督教等。

2.旁遮普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10.9%。主要分布于旁遮普邦,操旁遮普语或印地语,主要信仰锡克教,部分信仰印度教。

3.孟加拉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8.8%。主要分布于西孟加拉邦及其附近。基本都操孟加拉语,主要信仰印度教。

4.泰卢固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8.5%。主要分布于安得拉邦及其附近的卡纳塔克和泰米尔纳德邦,操泰卢固语,多数为印度教徒,少数为穆斯林。

5.马拉提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8%。主要分布于马哈拉施特拉邦。操马拉提语,多数信仰印度教,少数信仰佛教、基督教。

6.古吉拉特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5.2%。主要分布于古吉拉特邦及附近的马哈拉施特拉邦。操古吉拉特语,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少数人信仰伊斯兰教、耆那教等。

7.奥里萨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5.1%。主要分布于奥里萨邦,操奥利亚语,大多数人信仰印度教。

8.拉贾斯坦人

约占全国人口的2.2%。主要分布于拉贾斯坦邦及其周边。操拉贾斯坦语,多数信仰印度教,少数信仰伊斯兰教或耆那教。

9.阿萨姆人

约占总人口的1.7%。主要生活在阿萨姆邦,操阿萨姆语,主要信仰印度教。

(三)少数民族

印度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很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2%。而且他们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印度各个地区。但总体上说,他们主要分布于山区、丛林、海岛、高原和沙漠等自然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他们的主要谋生方式有下列几种:

1.采集、渔猎型

如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安得拉邦的一些山民部落,北方邦的拉吉人,比哈尔邦的霍尔人、克里亚人,中央邦的克马尔人、贡德人,安达曼群岛的昂吉人、杰拉瓦人,等等。他们至今仍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根茎,以及打猎和捕鱼为主要谋生手段。但近年来,他们与商人们有了较多联系,开始用山货换取粮食和衣物,生活发生了变化。

2.游牧型

印度有少数游牧部落,如南印度的多达人,北方邦的婆亚人,喜马偕尔邦的吉贾尔人等。他们基本上以放牧牛羊为主,有时也采集野菜和野果,夏季多在高山地带放牧,冬季回到山下居住。其中也有一些民族的谋生方式发生了变化,既放牧也务农,有的甚至也经营一点商业。

3.农业种植型

印度的少数民族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有些少数民族已经采用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能够进行灌溉。如比哈尔邦的桑塔尔人、奥朗沃人、霍人,北方邦的塔鲁人、高拉瓦人,中央邦和拉贾斯坦邦的比尔人等。但由于他们的土地比较贫瘠,交通不便,产量一般较低,生活虽然相对安定,但仍然贫穷。现在,政府在帮助他们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

4.刀耕火种型

在印度东北地区的阿萨姆、特里普拉和曼尼普尔等邦,有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从事这种方式,在西孟加拉邦、北方邦、比哈尔邦和奥里萨邦也有几个这样的民族。目前,印度政府为改善他们的生活和保护生态平衡,正在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生产方式。

5.劳工型

由于有些少数民族丧失了土地,不得不长年打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他们主要是当农村的短工,或者到农场、种植园当农业工人,到森林里当伐木工人,也有许多人到城镇或矿山去打工。这种情况在西孟加拉邦、布哈尔、奥里萨、中央邦和安得拉邦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大量存在。例如,比哈尔邦塔塔财团的开采铁矿的工人中多数是桑塔尔人和霍人,比哈尔的云母矿有上百万工人来自少数民族,中央邦的锰矿工人中有一半来自少数民族。

6.民间艺人型

印度有些少数民族靠卖艺为生。他们主要是从事唱歌、跳舞、弹奏乐器、表演魔术和杂耍等营生,生活很不安定。如安得拉邦的帕尔丹人和奥贾人,主要靠卖唱为生,多马拉人和比努卢人靠表演杂技为生,帕卢库姆古拉人、帕丁提拉人靠变魔术为生;拉贾斯坦的卡尔拜里亚人耍蛇,北方邦的纳特人、萨培拉人等以弹唱、跳舞谋生。不过这类人数量很有限。

(四)语言

由于历史上不同人种和民族不断进入印度次大陆,印度的语言也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局面。有资料表明,印度有1652种语言及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就有33种之多。

印度共和国成立以后,基本上是按语言来划分行政区(邦),因此,各个邦的居民基本上讲的是各自的语言。如北方邦、中央邦和哈里亚纳邦的居民讲印地语、拉贾斯坦邦讲拉贾斯坦语、比哈尔邦讲比哈尔语、西孟加拉邦讲孟加拉语、马哈拉施特拉邦讲马拉提语、奥里萨邦讲奥利雅语、安得拉邦讲泰卢固语、泰米尔纳德邦讲泰米尔语、喀拉拉邦讲马拉雅兰语、卡纳塔克邦讲坎纳达语等等。只有少数情况例外。

印度宪法规定,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而印地语实际上具有国语的地位,能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半数左右(其中包括与印地语接近的乌尔都语、拉贾斯坦语、古吉拉特语等)。另有13种地方语言可在地方政府、法院、教育机构和文学创作中使用,实际上是邦一级的官方用语。因此,在印度的钞票上印有15种文字,成为世界货币的一大奇观。

印度的语言主要从属于五个语系。

1.印欧语系

印度有约四分之三的人口使用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的语言。属于该语系的古代语言主要有梵语、巴利语和俗语,现代语言主要有印地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克什米尔语、古吉拉特语、阿萨姆语、孟加拉语、马拉提语、信德语、比哈尔语、拉贾斯坦语、奥里雅语等。使用者主要是北方人。

2.达罗毗荼语系

该语系语言的使用者主要是南印度四个邦的人,即泰米尔纳德邦使用的泰米尔语、喀拉拉邦使用的马拉雅兰语、卡纳塔克邦使用的坎纳达语和安得拉邦使用的泰卢固语。使用这四种语言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3.澳亚语系

该语系的语言主要有桑塔尔语、蒙达语、霍语和卡利亚语。使用者为印度少数民族桑塔尔人、蒙达人、霍人、贡德人、比尔人等。

4.汉藏语系

印度有不到1%的人口使用汉藏语系的语言。他们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和东北部的几个少数民族邦,如米佐拉姆邦、那加兰邦和曼尼普尔邦等。主要语言有米佐语、那加语、曼尼普尔语等。

5.尼格利陀语系

印度属于该语系的语言为安达曼语,是安达曼群岛居民使用的语言。他们的人口数量很小。

(五)宗教

印度是一片宗教热土。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产生过婆罗门教(后来发展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也容纳了外来的拜火教、犹太教、基督教和巴哈伊教。

1.印度教

如前文所述,印度教早在公元前两千年以前已经萌芽,约公元前1000年时已经由吠陀教演变为婆罗门教,而后则演变为印度教。所以,可以说印度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宗教。

目前,全世界信仰印度教的信徒超过9亿人,其中有将近9亿信徒生活在印度本土。因此,可以说印度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

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宗教。一般认为,它经过了原始信仰、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这样几个阶段,统称为印度教。大约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的笈多王朝时期,被认为是婆罗门教的黄金时期。在约公元8世纪,宗教改革家商羯罗(Sankara)的改革再次推动了婆罗门教的发展,此后的婆罗门教被称为印度教。可以说,改革后的印度教一方面继承了原始信仰、吠陀教、婆罗门教的教义,同时又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的教义,成为一个多种信仰、哲学理论、祭祀仪式、生活习惯、风俗人情的混合体。所以,有人说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一种宗教仪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约于公元8世纪传入印度。13世纪至18世纪,穆斯林贵族在印度取得了统治地位,伊斯兰文化对印度的社会、民俗、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同时,印度的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也对生活在印度的穆斯林发生了影响,使之与别国的穆斯林有所区别。例如,印度的穆斯林中出现了种姓划分和种姓歧视的现象,这些人遵守种姓的规定,甚至举行印度教式的祭祀。印度教中的陋习,如童婚、重金陪嫁等也波及到穆斯林社会。

目前印度的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12%,有1.3亿人左右。其中,73%的穆斯林生活在农村,大多数为下层农民;23%的人生活在城市,大多为手工业者和体力劳动者。

3.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为释迦牟尼(Sakyamuni)。在公元前后,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公元6世纪,随着印度教改革和复兴,佛教逐渐显露出衰落的迹象。

佛教对印度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些影响已经被印度教吸收,至今存在于印度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当中。佛教创造过灿烂的文学艺术奇迹,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瑰宝。

公元13世纪,佛教从印度本土消失。到19世纪才从斯里兰卡等地回传至印度。目前,印度的佛教徒占全印人口的总数不到1%,属于南传上座部信徒。他们多数是由印度教中低等种姓皈依佛教的。

4.耆那教

耆那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大体与佛教创立的时间相当。创始人为伐陀摩那(Vardhamana),号称“大雄”(Mahavira)。耆那教最初流传于恒河流域,公元前3世纪以后,活动中心开始向中部和南部印度转移。约于1世纪,分裂为白衣派和天衣派。8世纪至12世纪,耆那教在卡纳塔克、古吉拉特等地得到发展。13世纪,受到统治者的镇压,出现衰落迹象,但在泰米尔纳德和卡纳塔克地区仍有秘密活动。15世纪到18世纪,耆那教内部经历了一些改革,又得到发展。

与佛教不同,耆那教没有大起大落,而是细水长流地稳步发展。目前,印度的耆那教信徒约有400万人。他们由于恪守教义,不从事与杀生有关的工作,而多从事商业。由于他们讲究诚信,有些耆那教商人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耆那教有自己的文献体系,其中不乏民间文学的内容。

5.锡克教

锡克教是印度中世纪(16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宗教,距今有大约500年的历史。目前,锡克教是印度仅次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宗教,印度本土的锡克教信徒约占总人口的2%,约有2000多万人。

锡克教的创始人为那纳克(Nanak)。他将中世纪印度教虔诚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为锡克教教义奠定了基础。锡克教主张一神论,但不崇拜偶像;主张信徒过世俗的家居生活,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反对苦行和出家;主张种姓平等和男女平等,反对社会歧视。

锡克教的根本经典是《阿迪·格兰特》(Adi Grant)。其中不仅收有那纳克等早期锡克教祖师的诗歌,还收有印度教虔诚派大师和苏菲派诗人的诗作。对于研究印度中世纪民歌具有参考价值。

6.基督教

据传,早在公元1世纪就有耶稣的12门徒之一圣托马斯到印度南端传教。4世纪又有传教士到南印度。1541年,葡萄牙传教士在果阿建立了耶稣会。此后,随着西方列强殖民印度,基督教在印度传播很快。1914年,在那格普尔成立了“全印基督教委员会”,还出版了40余种有关刊物。基督教在印度下层民众和边境省份的少数民族中赢得了较多信徒。目前,基督教在印度全国有信徒近2000万,是印度第四大宗教。

基督教在印度的传播促进了西方文化与印度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印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西方传教士对印度民俗作了深入考察研究,是印度民俗学研究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