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武林丛谈
8021700000039

第39章 说刀

传统武术界流传的刀法极多,如“八卦门”的“十八截刀”,“炮锤门”的“绣装刀”、“五极刀”,“八极门”的“大六合刀”、“小六合刀”、“四门刀”,“戳脚翻子门”的“大昆仑刀”、“小昆仑刀”、“金背镖刀”、“四合刀”……

民间武林的说法,刀乃短兵领袖,与长兵领袖枪并称为“龙枪虎刀”。仍把刀的发源归到蚩尤作五兵时期,认为长竹削尖为枪,短竹劈作两半,削刃为刀。摆阵法时,持刀者多持挡牌,远者以枪刺敌,近者则用竹刀挡牌迎之。到了汉朝,铁刀成为步战用的兵器,尺寸长短,以自己抱刀刀尖齐耳为度。有位释极道长,发现马上用刀尺寸太短,遂将铁刀插于竹竿内,用铁丝绑住,这便是大刀的发源。

(一)刀的种类和刀法

清末民初,民间武林所练的刀大致分为大刀、单刀、双刀、双手带几种。刀的结构通常包括五个部分,即刀刃、刀背、刀尖、刀柄、刀盘(护手盘),单刀还要加上刀彩。

大刀的长度多因人而异,柄的长度是将刀直立于脚边,刀盘与肩齐,刀盘以下为刀柄的长度。刀刃的长度约是刀柄长度的五分之二。所以,大刀的长度通常应在6尺以上。有些少林门派的用刀,尺寸是8尺5寸。武林界通常称大刀为偃月大刀、春秋大刀、青风大刀、青龙大刀。这些刀的外形,都是刀身狭长,形如偃月,刀身上多有花纹,如青龙纹,刀名也便由此产生。此外,如象鼻大刀、九耳连环刀,也都是依其刀身外形命名。大刀是单面有刃,有的刀做成双面刃,如三尖两刃刀、唐代的陌刀,也属大刀类。

古拳谱中有的称大刀的用法讲十二个字,乃劈、砍、磨(抹)、撩、削、裁、展、挑、拍、挂、拘(钩)、割。武术界通常说的大刀法讲劈、砍、撑、滑、拨、抹、云、拎八字,八八生六十四法。

以大刀成名的首推关公,然而关公是否真的使刀,似乎尚无定论。世传关公三十六刀、关王十三刀,都是有名的刀法。以大刀成名的近代武术师有大刀李青山、大刀刘德胜、大刀郭世豪等。

单刀属短刀,外形多种多样,名称也多种多样。按民间武林的说法,手捧刀盘作抱刀式,刀尖齐耳,这个长度使着最方便。如果不是量身定制,其长度在2尺8寸至3尺之间,刀柄长5寸至6寸,重二三斤左右。刀身的宽度与刀背的厚度是以平衡为度,即将食指横于刀盘前1寸二三分处,刀能平衡不做偏倚,这刀使着就合手。如向刀头倾斜,则须考虑削其宽度或削薄刀背。

单刀除刀刃、刀背、刀尖、刀盘之外,还有刀彩。传说是汉朝道士徐纪元与僧人明修较技。徐纪元使剑,明修使“漂托五梅戒刀”。“漂托”就是彩绸,彩绸内隐着五梅钩,为的是遇敌靠身时,用彩绸晃其眼目,敌如用手抓可以带刀把,以五钩抓敌。这是刀彩来历的传说。所以刀彩也叫“漂托”。单刀的护手盘,源于双方使刀,刀滑刀易伤手的缘故,所以护手盘又叫“挡托”。

单刀讲扎、刺、削、抹、闪、斫、劈、剁八法。传统武术界流传的刀法极多,如“八卦门”的“十八截刀”,“炮锤门”的“绣装刀”、“五极刀”,“八极门”的“大六合刀”、“小六合刀”、“四门刀”,“戳脚翻子门”的“大昆仑刀”、“小昆仑刀”、“金背镖刀”、“四合刀”,“形意门”的“龙形刀”,“查拳门”的“查刀”,“劈挂门”的“劈挂刀”,“地躺门”的“地躺刀”,“梅花桩门”的“十八套刀”,“通臂门”的“八步十三刀”等。

单刀是单手使用的兵器,需另一手密切配合,也可持挡牌配合,一防一击,相得益彰。单刀还能与一些短兵相配,如刀里夹鞭、刀里夹拐、刀里夹钩等。

双手各执一把单刀,就是双刀了。双刀往往制成阴阳二形,左手刀略轻,右手刀略重,护手盘则为半个,两刀合并就如一柄,方便插入刀鞘。笔者在大学读书时,校武术队有一对双刀,尺寸2尺8寸左右,刀背厚约3分,已开刃。左手重约4斤,右手重约5斤,鲨鱼皮的鞘,是一把上过阵的刀,练着很费劲。“文革”中不知去向。

双刀刀法不外乎劈、扎、挂、斩、刺、扫、架等法。由于双手使刀,对使用者的身法、步法要求更高,更讲究协调一致。所以拳谚有云“单刀看手,双刀看走,大刀看刀口”的说法。世传双刀法有“少林门”的“梅花双刀”、“八极门”的“万胜双刀”、“炮锤门”的“雪光双刀”、“戳脚翻子门”的“滚龙(双)刀”等。

以单刀、双刀成名的有单刀李存义、双刀李凤岗、大刀王五。

(二)形制独特的“双手带”

“双手带”是介于大刀和单刀之间的兵器,它比大刀灵活多变,比单刀柄长且双手握柄。与大刀比,它有短兵之利,与单刀比,又有长击之能。所以单设一类。

双手带古称朴刀。在《水浒传》中,关于朴刀的描述极多,足见成书时期为世间常见常用的兵器。明中期以后则比较少见。“戳脚翻子门”世传古拳经《温家教育术》,其中有一节“双手带(原文为贷)说论”,说:“古时用兵守城者,欲使弓箭为先。征伐遇敌者,作用之时,尖刃两器。尖者长枪,刃者双手带也。至今枪者,是武人所练,各门所习,下传在于世也。双手带者各门少传,别门未习,自有温家武术授训至今,下传门人也。”

这一段文字有三层意思,一是“双手带”与长枪是古时与敌征战时的常用兵器。二是在当时已是各门少传,别门未习。三是这种兵器是温家武术授训的。温家武术自然是指戚继光《纪效新书》中所说的“至今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的温家。

“双手带”的标准尺寸是,全长4尺左右,柄长1尺八九寸,刀长2尺一两寸。刀柄尾端有铁环或铜环,刀身呈浅弧形,俗称大环刀。也有将“双手带”做成与身同高的,那是随个人之习惯。“双手带”通常是刀长于柄,至少是刀柄相当。柄长于刀,则常称朴刀。

按《温家教育术》讲,“双手带之用法,欲借刃而进击,与别刃不一,分其三击三顾,揽者则劈,逮者则砍,挑着则捅。揽、劈、逮、砍、挑、捅六字等法。揽劈而击,伏身而进。逮砍而击,疾步而进。挑捅而击,叉步而攻。击顾者各连三势也。”由此看来,“双手带”的使用是击顾相连的,击中有顾,顾中有击,简便而实用。

还有一种“双手带”,称“小带”,顾名思义,自然是尺寸短了。“小带”全长约3尺3寸,柄长8寸至1尺,刀长2尺3寸至2尺5寸,刀宽1寸有余,刀背厚约3分。看外形似倭刀,但弧度小,刀身略短略直;似苗刀,但刀头较宽不尖。双手使用,为步战之利器,较单刀力度强,较大“双手带”更易近身。

笔者曾在师弟洪志田处看到两把清朝的“小带”,刀身镶有金色篆文“护卫刀”。我想,明清时真正临阵发挥威力的大概是这种“小带”,而不是两尺八九寸长的单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