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早熟的种子不丰满”,过早地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很可能无意中扼杀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影响孩子潜能的开发和全面发展。
有一个小男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蛹捡回家,想亲眼看看蛹是怎样变成蝴蝶的。过了几天,蛹身上才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小男孩看着于心不忍,想助蝴蝶一臂之力,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的外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但是,后来这只蝴蝶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
俗话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必须在蛹中痛苦挣扎,直到它的翅膀强壮、丰满,才能破蛹而出。
对于孩子的培养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对儿童存在两种极端的心理,都是有害的: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使其夭折。”
拔苗助长的故事我们都太熟悉了,说的是一个农夫看着自己田里的稻苗,总觉得长得太慢了,于是为了稻苗能够快快长高,他不辞辛苦地将稻苗都拔高了几分。看上去还真不错,看着田里的苗儿齐刷刷地长高一片,农夫心满意足,高高兴兴地期待着看到苗儿越长越好的美景。结果大家也都知道,苗儿都枯萎了,农夫什么也没有得到。
农夫违反了自然规律,所以他办了一件傻事,受到了损失。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家长不从客观情况出发,或者只会按照自以为是对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去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培养“拔苗助长”,就会给孩子的未来留下很多隐患。
小梅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小梅的妈妈很喜欢跳舞,年轻时曾经想做一个舞蹈演员,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有了女儿以后,妈妈就特别希望小梅能实现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
在家里,妈妈常常放一些音乐,然后,就和小梅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舞。虽然小梅只是跟着音乐乱舞一通,可在妈妈看来,她的每个动作都是那么可爱。这更坚定了妈妈的信心,于是,每个周末,妈妈都会送小梅去少年宫的舞蹈班学习。
但是,舞蹈班的老师根据平时的观察来看,小梅其实没什么舞蹈天赋,她的乐感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并不好。但是,小梅的妈妈坚信女儿是未来的舞蹈家,而小梅也能和许多小朋友一起享受美妙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老师也就无话可说了。
有一次,幼儿园有一个对外演出活动,小梅的妈妈极力推荐小梅,说她跳得如何如何好,老师很委婉地拒绝了。可小梅的妈妈三番五次找到老师,甚至都有些气恼了。她质问老师为什么不让小梅参加演出活动,是不是故意刁难孩子?老师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因为是对外演出,关系到幼儿园的声誉,对舞蹈质量的要求自然要高些。
这对小梅来说实在很困难,她不能再随意地乱舞,要听节奏,要注意与小朋友的位置关系,要注意动作的要领,要记住队形的变化。最让人着急的是,她的动作不合拍,有时别人已经换队形了,她还在做着刚才的动作;有时别人没跳完,她已经跳完立在那儿不动了。姿态已经不是美不美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把胳膊或腿摆到位。排练时,老师总要大声地喊她的名字提示她,或是单独教她跳,而她的动作也总是引来小朋友的讥笑。
这一切让小梅非常沮丧。为了让她能胜任角色,她的爸爸、妈妈、奶奶都跟着学动作,回家再给她“恶补”。妈妈还给小梅下规定:练不好舞蹈,就不能吃饭!
小梅好累,实在是疲于应付。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也不能让她提起劲儿来,参加舞蹈演出的活动,小梅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小梅已经很厌烦舞蹈了,每当音乐响起,别的小朋友都在跳舞,她却浑身发抖,不知所措。
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式的培养,并不仅是中国的很多父母习惯这样做。据新闻报道,韩国前几年就兴起了周岁婴儿学瑜伽、学哲学,甚至学走路的风潮。然而,让孩子过早地进行各种各样训练,却产生了不少原先没有料到的副作用。在受到家长极大的教学压力后,有不少婴儿得了自闭症。
韩国首尔感性认知研究所精神科医生孙升恩表示:“韩国婴幼儿的精神病患者,已占总体精神病患的三分之一。这些婴儿患病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家长的强迫性早期教育的压力。这些婴幼儿的症状有情绪不安、注意力障碍、认知发展不均衡等。”
我家儿子沐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该园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就对外宣传其是全市最好的幼儿园等等。可是,为了让这里的孩子都能足够“优秀”,孩子从周一至周六都要上幼儿园(周六为特长班)。每天学习时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每半个小时上一节课,授课内容除了美术、音乐外,还包括识字、英语、算术等等。孩子们的游戏时间非常少,仅在上午有不到一个小时的娱乐时间。
除了吃饭和一个小时午睡外,孩子们其余时间都是坐在小板凳上学习。因此,在教室里,有的孩子坐在小板凳上打盹儿,有的孩子为了多睡会儿,午饭胡乱对付几口就去寝室睡觉。给我们的感觉,这里的孩子面临的压力就像面临高考的学生!
了解了这些,我们坚持让沐沐退园了!如此幼小的孩子,却不得不面临着如此高强度的学习,这和“拔苗助长”有何区别呢?
然而,对孩子拔苗助长培养的家长却比比皆是。小伟是我表姐家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暑假期间,表姐就给小伟报了5个班:英语、奥数、钢琴、美术、书法,希望多方面发展孩子的整体素质。为此,她不辞辛苦地陪小伟四处赶场,并监督他完成作业。繁重的补课任务让小伟苦不堪言,提起补课,小伟都头疼,说自己厌恶学习、讨厌补课!
小伟的妈妈也无奈地说:“别人的孩子都在学,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不学呢?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我也不想让孩子那么累。可是家长们暗地里都要搞竞争,整天比孩子的成绩。如果假期不给孩子补习,可能会耽误孩子的前途,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可是,结果又如何呢?
让我们来看看当年被媒体广泛宣传、引得无数家长艳羡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吧。事隔20年后,曾经家喻户晓的神童宁铂到现在还只是一个副教授,而另一个神童谢彦波后来去普林斯顿读博士,却没能拿到学位。其他一些少年班的成员毕业后也没有像当初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成为专家、精英,他们大多表现平平。不久,一个更为惊人的消息传来:曾经的神通宁铂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修行去了。而另两个神童,一个自我封闭,一个出现了心理问题。成年后,少年班的“神童”们都说当初不应该上少年班的,但人生成长的路是不可逆的,他们的教训只能让人深思并引以为戒。
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就像蝴蝶需要挣扎出蛹的外壳,才能振翅高飞,种子需要冲破大地的束缚才能沐浴阳光。孩子的成长也不例外。对孩子实施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本身就违背了孩子身心发育的基本规律。
俗话说“早熟的种子不丰满”,过早地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很可能无意中扼杀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影响孩子潜能的开发和全面发展。
其实,“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本身就是教育界对家长的一种严重误导。赢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跑比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起跑线上的分毫之争又有何关系呢?孩子的一生正如马拉松长跑一样,起跑是否领先并不重要,长跑的胜利要诀是保存实力。那些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式培养的家长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自然会后劲儿不足,容易导致最终的失败。少年班的神童们的教训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用“欲速则不达”来概括家长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一点也不为过,这样的结果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都受到伤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父母的盲目从众心理。他们的思维习惯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却无意中让孩子“输了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