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长用讽刺的方式挖苦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你的孩子,即便不像你心中想象的那般优秀,但记住:性格比成就更重要!健康的格才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他人。”
许多父母对尊重孩子的人格不理解,那么小的孩子有什么人格?其实小孩子也渴望被尊重,怎么会没有人格呢?所以,认为孩子没有人格的父母,就不会尊重孩子的人格,也就不容易把孩子教好。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每次考试都不理想。妈妈每次考试过后,看到成绩单,就会让他站在墙角,大声呵斥。孩子吓得不敢大声呼气,泪流满面。而妈妈开始数落他的种种劣迹:
“早干什么去了!现在痛哭流涕有什么用?”
“白吃了几年饭了。”
“你简直就是个饭桶!”
当家长用这种讽刺挖苦的方式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你的孩子,即便不像你心中想象的那般优秀,但记住:性格比成就更重要!健康的性格才是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受到尊重。挖苦、侮辱孩子,不是体罚却是“心罚”,是一种“语言暴力”和一种精神虐待。
当你不顾忌孩子的人格,开始要呵斥孩子时,不妨先读一下这个故事。
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来到熊窝,母熊安排他住宿,还拿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
翌日清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儿。”
母熊心里虽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吧。”
樵夫照她的话做了。若干年后,樵夫又遇到母熊,问她头上的伤好了没有。母熊说:“噢,那次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您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由此可见,语言伤害有时候超过肉体伤害,因为它刺伤的是心、是灵魂。虽然,每个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家长没有认识到孩子虽然还不太懂事,可他们也有情感、有委屈、有苦恼、有失望、有悲伤,做父母的应当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讥讽,大都是那些年轻父母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通常也是最不能让孩子,尤其是那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接受的。这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反而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少儿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此时他们已能区分“好的我”和“不好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诸如家长对孩子频繁的啰嗦,居高临下的训斥,甚至拳脚相加的肉刑等种种错误做法,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语言暴力”绝不是小问题,绝非无关紧要,它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遇事冷静、理智的家长,才能找到适当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要知道,孩子的自尊、灵性和宝贵的想象力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如果孩子被你骂皮了,什么都无所谓,弄到羞耻心荡然无存的地步,便很难教育了。因为人一旦丧失了最宝贵的羞耻心与尊严,便很难再有希望了,也再难有什么成就与作为。
家长一定要知道,为发泄自己的怒气随意说出的那些带刺的话、那些侮辱性的语言,会构成对孩子的精神威胁,会伤害他们的心灵,摧毁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勇气,其后果是断送了他们的前程。
家长的哪些行为容易伤害孩子的人格呢·家长不妨对照一下,看自己是否有以下行为习惯。
1.高高在上,指挥一切
父母高高在上,一副威严的面孔,指挥孩子的一切:你必须好好念书,给我考大学;你必须给我上××班,不爱上也得上,没商量;你的前途,服从我的设计??这样指挥,已经把孩子当成一架“小机器”。
2.不许孩子发言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不顺眼,有事没事就训几句,最令人遗憾的是,不允许孩子解释,更不许孩子提出不同意见,否则就认为孩子是在顶撞自己。孩子只能说:“懂了”、“是”、“我改”。这样的话,孩子怎么能有尊严呢?
3.滥施惩罚,不顾后果
有的家长不仅对孩子实施语言暴力,还对孩子滥用惩罚。有些家长对孩子经常采取身体上的惩罚。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专制的家庭作风,不仅会造成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导致幼小心灵的创伤。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4.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成长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易使其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5.迫使孩子撒谎
有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表面服输,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学会了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不良习惯。
6.滥用家庭暴力
一位母亲惊恐地说:“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个马扎朝我扔来,险些砸到我的头上。他还愤恨地说:‘走着瞧,等我长大了再跟你算账’。”
7.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
父母对孩子轻者责骂、重者体罚的管教方式,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孩子经常挨打,不仅易产生暴躁的性格,在行为上也易产生攻击性倾向。当孩子与他人相处不和时,遇到某些不良刺激时,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8.家长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有个6岁的小男孩挨了父亲的痛打之后,指着父亲说:“你有什么本事?就会欺负小孩!打人是犯法的!”父母面对孩子焦虑、期盼、无奈、气愤的目光时,应该允许孩子自由发表看法,指责自己言行的不足,以培养其批判性和独立性的思维,而不要在孩子受伤的心灵深处再添加一道创伤。那样的结果,可能是连孩子都看不起你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首先,清除头脑中的“封建父母专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痛”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父母与孩子,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同志”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认识可能片面、可能错误。父母了解了,才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其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可信马由缰,走向极端。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的。面对孩子,父母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令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总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是每个父母的责任。不论孩子的大小,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这就是说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性的话语去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