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诸葛亮借智慧
8027100000005

第5章 宽严结合成大事

公元214年,初夏的成都城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刘备大军破雒城、占绵竹,长驱直入,兵临城下。眼下,益州牧刘璋唯一的希望就是汉中的救兵快快到来。忽有人报,说城外有人马来了,刘璋连忙上城观看,却见城下来了一员大将,面如敷粉,细腰身,宽肩膀,白袍银铠,手执长枪,您猜来人是谁?他就是三国当中有名的上将马超马孟起。刘璋看到马超高兴了,为什么呢?因为刘璋和汉中的张鲁商量过了,由马超带领汉中一支军马来救成都,现在救星总算来了!

刘璋正要安排人打开城门欢迎救星,却万万没想到事情突然之间就起了变故!只见马超在城下拿鞭子指点刘璋说:“我今已归降刘皇叔。公当速速投降,避免生灵涂炭。如果再执迷不悟,我就要攻城了!”

这话对刘璋犹如晴天霹雳,转眼间救星就成了灾星。刘备就够难对付了,再加上一个马超,这可如何是好。刘璋当时面如土色,一下子就昏倒在城墙上。

身边的众将把他救回到府中。于是,在刘璋的办公室里,一场何去何从的激烈争论就展开了。

刘璋手下的益州太守董和是个主战派,他说:“我们城中尚有兵三万余人,钱帛粮草可支一年,绝不能投降。”

谋士谯周却说:“最近流行的童谣说,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投降正合天意,我们不可逆天道。”

一番话说得另外两个主战派黄权和刘巴大怒,上来要杀谯周,刘璋连忙给挡住了。正在混乱之际,那边又传来消息,说蜀郡太守许靖关键时刻起了二心,居然要跳城投降刘备。刘璋的脑子一片混乱,大哭着回了内宅。

大家注意,早在“隆中对”当中,诸葛亮就给刘璋下结论了,说刘璋暗弱。什么叫暗?就是没有远见,缺乏洞察力;什么叫弱?就是性格软弱,缺乏决断力。诸葛亮真的没有说错刘璋。

大家看看,刘备是刘璋请来的。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请了一个分公司经理来帮自己抢市场,结果市场没抢成,总公司反而被人家给夺权了。危机时刻,打没决心,降也没决心,手下那么多能人一个也用不上,就剩下放声大哭了。

这就是中国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拿破仑也说过:一头雄狮带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雄狮。

就刘璋这位近视眼的绵羊,你给他再优秀的雄狮也没有用。最后,刘璋哭了半宿以后,第二天终于开城投降。至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的立足荆州、占领益州的战略目标完全实现。

不过胜利之后,往下的戏却不好唱了。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刘备借机占西川,用咱们老百姓的眼光看,其实相当于一家人过好日子,担心有劫匪来抢劫,所以就请邻居过来帮忙看场子,结果劫匪没来,邻居却做了劫匪,把家里东西都霸占了。孩子们哭着喊着要和他拼命,可是性格软弱的家长却说算了,就让给他吧。您想想,就算家长愿意让,那些气红了眼的孩子们谁肯罢休?

刘备和诸葛亮占领了成都之后,遇到的正是这个问题。

我们来估算一下兵力:刘备起兵入川有两万多人,从葭萌关一路打到成都,扣除战斗损失的,还有分出来沿路占领各个州城府县的,到了成都城外,兵力所剩最多也就一万多,诸葛亮从荆州带来25000人马,按照同样的估算,到成都城下能有15000也就不错了。外加一些降卒,再加上马超接近20000人的部队,刘备、诸葛亮包围成都的时候,部队总人数多说也就五万人,而且这五万人里张鲁的降卒、刘璋的降卒又占了三分之一。

再看刘璋,前边说了,成都城里有精兵三万,粮草充足,训练有素,熟悉地形又有群众基础,加上董和、黄权、刘巴等忠心耿耿的将领,这个实力是不容小看的。

就算刘璋投降了,刘备和诸葛亮进了成都,万一这些刘璋手下的兵将要闹起来,局面也是不堪设想的。

蛇吞大象,吞下去容易,消化起来可就难了。什么叫成功?胜利以后还要有下文,这才叫成功。所以,占领成都以后的局势给诸葛亮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其实,做事情从来都是这个样子,分好分,合却不好合,搞不好就会出大问题。我们看到过很多的例证,有太多的公司,都是在合并的过程中两败俱伤的。

那么如何消化西川这块难嚼的肉饼呢?诸葛亮和刘备共同策略了一个方案。什么方案呢?就是要稳定局面,先稳定人心,要稳定人心,先稳定干部队伍。通过一系列的人事策略,先把干部队伍稳定住了,那整个组织也就有了“定海神针”。这个经验非常值得今天的各级管理者借鉴和学习。

那么,这么一大群干部,有反对派,有投降派,有荆州的,有益州的,有原来的红人,也有现在的亲信,真是五花八门,究竟应该用什么策略把他们管好呢?

策略一

由远及近,先严后宽

刚进成都,诸葛亮就对刘备说:“现在西川已经平定,一个城里难容二主,需要将刘璋送去荆州。”

刘备说:“我们才得了蜀郡,立刻就让刘璋走,恐怕不太合适吧。”诸葛亮说:“刘璋就是因为软弱才丢了西川,现在主公你要学他,心软误事,临事不决,恐怕我们也难以长久。”

于是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任命刘璋做振威将军,又设了一个隆重的欢送宴会,把刘璋全家老小都送到南郡去了。诸葛亮采取的这个做法是非常英明的。

新领导上任了,原来的领导不管是提拔了,还是退休了,都应该赶紧交接离开,这是基本原则。否则,两个领导都在,那咱们这个单位到底谁说了算?群众听谁的?而且就算老领导支持新领导工作,万一有人打老领导的旗号出来闹事怎么办?到那个时候就说也说不清楚了。稍有不慎,就会伤了和气,搞不好,还会出大事。

所以,诸葛亮把刘璋送走,既是为了维护刘备,其实也是为了维护刘璋。现在走,大家还有和气在,还有面子在。

送走刘璋以后,诸葛亮拟定了一份新的干部名单。《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对这份名单有一个详细的记载。原文是这样说的:“玄德自领益州牧。其所降文武,尽皆重赏,定拟名爵:严颜为前将军,法正为蜀郡太守,董和为掌军中郎将,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庞义为营中司马,刘巴为左将军,黄权为右将军。”

各位,定西川之后的封赏名单中,有名有姓的,合计四十多人,前二十六个,全是刘璋的旧部。封完了以后,才开始封赏原来的荆州团队。特别是第一批任命的七位干部当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刺眼的名字,就是当初三个强硬的主战派董和、刘巴、黄权,这三位全在第一批任命之列,而且给的待遇很高,一个掌军中郎将,一个左将军,一个右将军。

当初进成都城的时候,众文武都来归顺,唯独刘巴、黄权闭门自守,不来归降。诸将愤怒,要取二人性命,刘备还曾为此下过军令,谁敢伤害这两个人,就要诛灭三族!

为什么对这些曾经的敌人和反对派要高看一眼呢?这就是策略。给待遇的时候,先封赏和自己有过节、闹过对立的人,先公公正正给他们一个待遇,然后再给自己人,这一招叫做“给待遇由远及近”。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稳定人心的方法。

这个策略为什么管用呢?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幼儿园老师分苹果,老师说:“小朋友们吃苹果啦!”小朋友们一下都挤过来了。老师说:“排队排队。”可是孩子们都急着要吃,没人排队,现场乱作一团,怎么办?老师有办法,拿起一个苹果对角落里那个平时表现一般,最近还挨过批评,正在那儿抠鼻子的小朋友说:“大家看,牛牛最乖,我先给牛牛。你们谁听话好好排队,我就给谁苹果。”这样一来小朋友们一定会排队,大家一边排队,一边看牛牛和他的苹果,因为看着牛牛,就得到一个信息。什么信息呢?就是:连这么差的人都分到这么大的苹果,我再差也比他强。于是大家心里都有了底,自然就好好排队了。相反,各位想,老师发苹果,小朋友们都急着要吃。老师专门挑一个大的,给长得最漂亮、平时表现最好的妞妞说:“来,宝贝,这苹果是给你的。”这下可坏了,很多小朋友就得到一个信息:“只有表现成那样才有机会吃苹果,看来我们没机会吃了,哼!我吃不上,你们也吃不上。”于是几个孩子一使劲,把苹果框给掀到地下去了。

所以,给待遇一定要注意顺序。尤其是时间紧,人员多,大家又都急着要,我们一定要先给心理距离远、交往不多、看着不顺眼、甚至有过节的人,先给这些人一个公正的待遇,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安心。

诸葛亮封赏董和、黄权几个人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它让所有人都得到一个信息:连这么死硬的反对派,都能得到应有的待遇,我们还急什么。

这样一来,争的不争了,抢的不抢了,组织就安然度过了第一次人事危机。

做完干部工作,诸葛亮接着又拟定了治国的法令条例。《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诸葛亮定的刑罚比较重,法正就提建议说:“当年高祖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黎民百姓都感恩戴德,希望军师把刑罚放宽一些,以争取民心啊。”

诸葛亮回答说:“您的意见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年秦用法暴虐,老百姓心生怨恨,所以高祖用宽仁就能得民心得天下。而眼前,我们的形势却大有不同。”

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说了一段非常高明的话,这段话里边包含着管理理论的精髓。

原文是“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主要的意思是说:刘璋暗弱无能,管理不严,制度残缺。搞管理不能一味靠恩宠收拢人心,你总提拔他、总奖励他,给习惯了他并不感恩,一旦没了,他就会产生怨恨。西川管理的弊端都是从这一点上来的。我现在先推行法制,法度是严格的,他被表扬了,才知道感恩;待遇是有限的,他得到了,才会感到光荣,这个策略叫做先严后宽。人性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由坏入好易,由好入坏难。比如穷人变富比较容易接受;富人变穷却很难承受。管理也是一样,一开始严厉些,以后慢慢变得宽和些,正好比由穷入富,人人会称赞领导的仁德。如果相反,一开始宽厚,以后越来越严厉,正好比由富入穷,必然会导致人人怨恨。

管理智慧箴言

人性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由坏入好易,由好入坏难。比如穷人变富比较容易接受;富人变穷却很难承受。管理也是一样。

如果把人的一生分成两半,你随便问一个人,是愿意前三十年富后三十年穷呢,还是愿意前三十年穷后三十年富呢?我估计所有的人都选择后三十年富。人跟人打交道也是这样,一开始对他特宽,以后你要想严,就严不起来了。

你把大家叫到一起:“咱们大家做事都是靠缘分,大家在一起都是哥们儿,工作是次要的,主要是人人开心,我不会为难你们的,只要大家努力就行了!”结果到了11月份,年底了,再冷着脸上来:“今年谁谁谁没完成指标的,我告诉你,完不成的话该免职的免职,该扣工资的扣工资。现在就通告批评。”但是当你走出会议室后,所有人都觉得你是笑面虎,是伪君子。“表面上对我们这么好,你看看现在是什么态度!”大家都会恨你。但如果一开始当领导的时候,你冷着脸说:“我们工作是工作,感情是感情。虽然关系很好,但是完不成任务,我是要痛下杀手的。”最后,年底评比时,你说:“大家辛苦一年也都不容易啊!也就剩下这么两天了,该完成的完成,完不成也没事。”相信全场会报以热烈掌声,大家觉得这人真好,虽然平时凶狠但其实还是有点人性的啊。所以,人都是喜欢先严后宽。如果你一开始跟大家特亲密,勾肩搭背称兄道弟,那么以后制度就没法执行了,行动空间也会特别的小。所以脸要逐渐缓和,当领导要从冬天到夏天,这叫做先冷后暖。刚开始的时候要求要严格,措施要严厉,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适当有所缓和,个别条款可以有所放宽。

在给完待遇以后,紧接着要做的就是人员安排的问题。诸葛亮运用了几个有趣的技巧,值得我们分析一下。这些技巧是什么呢?我们把它总结一下,叫做“上敬下威,重用分开。”

策略二

上敬下威,重用分开

在刘备占西川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刘璋的军议校尉法正。平定西川以后,法正被刘备任命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三国志》记载,这位法正先生“凡平日一餐之德,睚毗之怨,无不报复。”意思就是说,法正一旦发达了,过去的小恩小惠和过去的小仇小怨都记得清清楚楚,报恩的报恩,报仇的报仇,一点宽广的胸怀也没有,而且表现得有点过分了。

有人就到诸葛亮这里汇报,说:“法正太强横了,应该批评教育他一下。”

诸葛亮怎么说呢?《三国志》原文是这么写的,孔明先生说:“昔主公困守荆州,北畏曹操,东惮孙权,赖孝直为之辅翼,遂翻然翱翔,不可复制。今奈何禁止孝直,使不得少行其意耶?”

意思就是,我们主公当年困守在荆州,北畏曹操,东怕孙权,全靠法正辅佐主公有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们就不要禁止人家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了。你看看,孔明不但没有批评法正,而且还捎带着表扬了法正一下。

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人说,是诸葛亮和稀泥,没有原则;有人说是孔明畏惧法正,不敢和法正起正面冲突。

其实,诸葛亮这么做不是畏惧,也不是没有原则。诸葛亮这么做是有道理的。道理有三个:一是法正当时是刘备的红人,刘备看法正特别的顺眼,特别的宝贝,那真是春天看着像花,秋天看着像果,夏天对着像冰,冬天摸着像火。一天到晚孝直、孝直地叫着,十分的亲密。如果诸葛亮刚刚掌握了政府工作的大权,什么事都不做,上来先收拾法正这位领导的红人,说轻了是不知轻重,说重了就是和领导唱对台戏。这样会极大影响班子团结的。

第二,法正有了那么多贡献,如果事业刚刚成功,就把人家给贬下去,周围人会怎么看,益州归顺的干部们会怎么想?大家会觉得你这不是卸磨杀驴吗?我不给你干了!这样就容易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进而影响政权的稳定。

第三,法正不是糊涂人,也不是没有头脑、没有准则的人。法正的祖辈父辈都是优秀的知识分子,清高有才,人品学问都很好。法正从小受家庭的熏陶、父辈祖辈的教育,人品本质上讲都是好的。即使有点过火,也是一时糊涂,根本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激化矛盾,只要稍加提醒,完全可以自己纠正。

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从班子团结、干部稳定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出发,诸葛亮才选择了温和的手段,面对法正的问题,不但没有批评教育,反而还表扬了几句,表扬中带着提醒。

孔明的话传到法正耳朵里以后,法正果然自己也收敛了。

这种方法叫做敬服。要让人服从,其实有两种方法:一种叫做威服,就是使用武力,使用强制力,甚至不惜用对抗的手段;另一种就是敬服,使用温和的方法,从正面讲,从肯定对方的角度讲。

诸葛亮运用的就是敬服的方法。对于那些层次高、有基础、本质不坏的人,一旦发现些小问题,我们都可以使用敬服的手段,这样舒舒服服就把对方的毛病改了。

比如,我们让家里孩子扫地,不要恶狠狠地吓唬他——你给我扫地,不扫就是懒虫!看看你一副慢慢吞吞的样子,又肉又磨,你整个一个肉夹馍!快干!

这样的方法不好,一方面给孩子贴上了不良的标签,让他自信心下降,觉得自己本来就很差,干脆破罐子破摔得了;另一方面又会让他感觉到,家长根本不是在帮自己,家长就是在找茬挑刺,于是他就会针锋相对,明明可以做也坚决不做!

相反,如果我们先肯定两句,说——今天作业写得不错啊,继续努力。另外腾点时间一起扫地吧?你上次扫的地特别好,干净整洁,我们大家都很佩服呢。这样一来,孩子不光地扫了,而且还满心欢喜,将来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热爱劳动、有自信心的好孩子。

从管理上讲,温暖的手段永远要比冷酷的手段更有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威服不如敬服——用温暖的手段让人服。

荆州干部中还有一个人,也引起了孔明的格外关注,他的名字叫许靖。刘璋投降前,许靖是前任蜀郡太守,而且当时的舆论评价他“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当以为指南。”意思就是说许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很多优点,可以成为一个人才的标杆。用现在的话说,许靖属于偶像派、实力派结合的人物,有很多粉丝啊。

不过许靖的为人做事却欠火候,刘备进兵成都的时候,刘巴、黄权等人忠心耿耿,坚守岗位,一心报效刘璋。而许靖则选择了脱离岗位,偷偷跳城墙,跑到刘备这边来投降。

这件事情让刘备很反感。

后来许靖官封太傅,位子在诸葛亮以上,诸葛亮没有任何反对,并且带头对许靖恩礼有加,十分敬重。见面的时候甚至行大礼。

在蜀汉政权里边,诸葛亮只拜两个人,一个是刘备,一个就是这位许靖。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会对许靖这么敬重呢?这也是一个策略,叫做“重而不用”。

我们经常讲重用,这个人要重用,那个人不可重用,其实重和用是两个概念,重是给地位、给尊重,用是给权力、给资源。

许靖虽然受到这么高的礼遇,连诸葛亮都要大礼参拜,身份是太傅,也算领导班子成员,但是你说他有权力吗?能调动部队、管理政府或者参与人事安排吗?不能。他没什么具体的权力。

那为什么让他进领导班子呢?因为他名气大、影响力大、号召力强,他进了班子,我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能顺势增加,这叫借光。如果把他排挤在外,那我们自己的声誉也会受影响。所以,对于知名度、美誉度很高,但是价值观不一致的干部,可以采取重而不用的有效策略。

许靖和法正都属于新招聘的外来干部,这类干部的管理很重要,但是不是特别敏感,处理不当调整一下就可以了。队伍中还有一类人,这类人的管理是不能出丝毫纰漏的。这类人是什么人呢?就是领导身边的亲信。他们在领导身边工作,关系近,水平高,有感情,有能力,对这类人的管理是相当敏感的。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诸葛亮是怎么管理这类人的吧。

策略三

近严远宽,罚上立威

说到领导的身边人,我们要提一提刘备的干儿子,此人名叫刘封。《三国志》说“刘封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刘封原来不叫刘封,叫寇封,刘备至荆州以后,收为养子。等到刘备入蜀的时候,刘封正是二十多岁年纪,武艺超群,气力过人,带兵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屡立战功,取得益州以后,被任命为副军中郎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派遣孟达带兵进攻上庸,但又担心孟达不好管理,就派遣刘封到了孟达军中,与他一起进攻上庸。上庸战役胜利后,刘封升职为副军将军,和孟达一起就地驻守。

此后,刘封的骄纵之心渐长,犯下了三个大错:

一、《三国志》记载,关羽围樊城、襄阳,催促刘封、孟达发兵相助。但是刘封却推辞说上庸刚刚归附,无法派兵。关羽兵败被杀,客观上刘封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为此刘备很气恼。

二、刘封不顾大局,以势压人,与孟达不和,没有搞好内部团结,导致孟达最后投降了曹魏,西蜀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三、上庸守将申仪等人反叛,刘封没有防备,导致战败,丢了守地,只身败走成都。

有了以上这三个原因,刘备对刘封的不满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刘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诸葛亮在对待刘封的问题上,态度十分强硬,就是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一向温和的孔明先生为什么对刘封这么心狠呢?原因有两个,第一,刘封是亲信将领,如果连身边的人犯错误都无法处理,将来还怎么带队五,怎么教育别的下属呢?第二,刘封是领导的干儿子,现在已经露出了骄傲自大的特征,加上手里有兵权,万一将来闹出乱子来怎么办?中国人都相信祸起萧墙之内,意思就是身边人闹事,不受节制是最可怕的。由于这两个原因,诸葛亮坚持对刘封严肃处理。最后,刘备赐刘封自杀。

这个策略就是“近严远宽”。意思就是对身边的人要以严为主,要立天条,定规矩,违反了绝不姑息。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身边的人,经常在一起,有的是机会沟通感情,怕的是时间久了,骄傲自满,没大没小,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情。一旦这样,就会出现三个可怕结果:一、矛盾激化,领导身边人出问题,闹不好就是祸起萧墙啊,容易引发大问题。二、声誉受损,群众会说,你看看你看看,什么领导啊,手下的人这么坏!咱们的组织交给这帮人,没前途。三、行为扩散,周围人都看着呢,说连领导身边的人都有那么多问题,咱们犯点错算什么,于是大家都行为无节制了,错误就会扩散。

所以高明的领导首先要管好的就是身边的人,什么司机、秘书、助手、干儿子、小舅子什么的,一定要立规矩,加强管理。

诸葛亮主张处理刘封,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一个人要推行自己的主张,一套制度要想人人服从,首先要有足够的威严,让人人敬畏。那怎么立威呢?首先就是管好身边的人!

诸葛亮处理刘封,还体现了他治理西川的一个干部策略,叫做“罚上立威”。出了问题,把包括领导班子主要责任者处理了,一下子就树立起了制度的威严和管理的规范。相反,如果出了事情,推卸责任,只处理几个不大不小的小虾米了事,那下次可能就没人敬畏制度了,问题发展就会更严重。

我们来做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要管理一群大象,让它们个个都服气,怎么办?你说开个会,大象下属们都在座,你这里威严地说:“我这个人是有原则的,谁违犯纪律,一定下狠手。”正说着话,一回头,看门口蹲着一个小蚂蚁,一把抓过,呵斥道:“哪个部门的?胆敢违反纪律,这还了得!”说话捏起小蚂蚁,一巴掌给拍扁了。你说大象会怕你吗?所有大象会拿鼻子挡着嘴,嘲笑说:“吼吼!就这点本事!”

相反,如果我们管一群蚂蚁,让它们服气,怎么办?开个会。蚂蚁都在座,你威严地说:“我这个人是有原则的,谁违犯纪律,一定下狠手。”说着话,抓过一个大象,二话不说,一巴掌给拍扁了,你说蚂蚁会是什么反应?现场蚂蚁会全体起立,伸着小拳头高呼:“支持领导!”

所以碾死蚂蚁给大象看,获得的是嘲笑;碾死大象给蚂蚁看,才能获得威严。这个策略就是“罚上立威。”

管理智慧箴言

所以碾死蚂蚁给大象看,获得的是嘲笑;碾死大象给蚂蚁看,才能获得威严。这个策略就是“罚上立威。”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反思一个口号了,叫杀鸡儆猴。大家想想,鸡大还是猴大,明摆着是猴大嘛。金刚、泰山、大马猴,撇着嘴往这儿一站,你说:“怕我啊,怕我啊!”上来抓一只小鸡,咔嚓给杀了,你说对面的金刚、泰山会怕吗?它们才不怕呢,它们会撇着嘴说:“呸,禽流感!”

你再想,一群小鸡站在对面,上来先处理一个金刚、泰山、大马猴,上来抓一个,咔嚓一刀就给杀了。那些小鸡怎么样?会腿一软脸一红,一人给你下一个蛋,当场就争取做贡献。

所以,要树立威严就要罚上,找根子深、脖子粗、脾气急、位子重的一个,一刀斩于马下,那整个队伍都会鸦雀无声、人人口服。

诸葛亮处理刘封,用的就是这个“罚上立威”的技巧。处理了有分量的,自然就树立了威信,增加了影响力,带队伍干工作就容易多了。

但是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就是作为一个有那么大威信、有那么大号召力的二把手,诸葛亮如何和上级领导处理好关系?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说小了影响个人的发展,说大了就影响团队和谐稳定,搞不好要闹出内乱的。诸葛亮也遇到了正是中国古往今来所有位高权重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叫做功高震主。你能力太强了,名气太大了,达到了让领导不放心的地步。因为最有本事的人往往也是让上级最不放心的人。那么足智多谋的孔明先生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他采取了哪些策略?又遇到了什么新的困难呢?请大家看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