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三年也就是公元223年的春天,63岁的刘备病倒了,大夫检查说小毛病,拉肚子。病中的刘备躺在床上,脑海中常闪现这样一幅战斗场景:自己站在山头,放眼望去,只见山下一片火海,到处是铺天盖地的喊杀声,人和马的尸体填满了道路,铺满了江水。这个场景不是赤壁之战,而是几个月之前刘备亲自指挥的夷陵之战。
以前,刘备曾想过,这个曹操在火烧赤壁的时候是什么滋味呢?今天,他终于体会到这种滋味了。只不过当年烧曹操的是东吴的周瑜,现在烧他的是东吴的陆逊。
想着那惨烈的场面,还有一张张阵亡将领的面孔,刘备的心缩紧了,他甚至有时候都不敢相信,这样的惨烈失败,怎么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这一年是刘备当蜀汉皇帝的第三年。刚当皇帝的第二年,刘备就起兵四万联合南方少数民族,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对东吴宣战。不过,吞并东吴的雄心壮志,给刘备带来的是一生中最大的一枚苦果。这枚苦果苦涩得让他难以承受。
夷陵惨败,部队伤亡殆尽还损失了好几员大将。刘备只身逃脱,败走白帝城。到了白帝城,刘备就病倒了,一开始只是有点腹泻,大家都以为皇帝养养也就好了。但是没想到,在白帝城临时修了永安行宫,安顿下来以后,刘备的病却日益沉重,到了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
刘备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连忙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招到永安,准备托付后事。
关于刘备托孤,在《三国志》、《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上都有非常一致的记载。在病床前,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么意思呢?就是“您先生的才华比那个称帝的曹丕还要高十倍,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我这个儿子如果说得过去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不成才,你就自立做皇帝吧!”
一番话说得诸葛亮诚惶诚恐,他没想到刘备会这么说。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以这样的方式托孤的人也没有。那我们就要分析了,刘备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用咱们老百姓的眼光看,刘备托孤相当于老太爷咽气之前给账房先生交代后事,让儿子来继承家产,结果您猜猜这位老太爷怎么说?他说的居然是:“你先生要看我儿子不行,你就甭搭理他了,这家产就归了你得了!”这也太离谱了点!恐怕没有哪个家长会这么托付后事。
那么刘备说这番话的动机何在,用意何在呢?我们考虑有两个情况:第一,这番话有刘备的真情在里边,他真的觉得国家交给谁都行,不一定非要交给自己的儿子,请诸葛亮治国那是国家的福分、老百姓的福分。
第二,这番话暴露出了刘备的一个担忧,就是担心诸葛亮位高权重,名满天下,老百姓都很支持,而自己的儿子才刚刚十七岁,能不能领导这样一位重臣,能不能坐稳一把手的位子,一切都是未知数啊!
各位想想,以上两种情况,您觉得刘备属于哪一种呢?我倒觉得,应该两种都有一些,不过恐怕是第二种更多一点。
刘备的心理很复杂啊。他现在已经不惦记自己是怎么走的了,他惦记的是,自己走了以后,下一个来的是谁?
刘备说完这个话以后,孔明先生是如何回答的呢?他是不是说:“行!领导,听您的,我一定好好考虑考虑!”
真这样说就糟了!刘备这是在要承诺啊!孔明当然知道,他立刻就给了承诺。《三国志》记载,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意思就是说:“我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幼主,死都不会有二心的!”而且史书中还用了一个词,叫做涕泣,就是说哭得很动情很伤心。
各位想想,诸葛亮为什么哭成这样?有人说是因为感动,感动刘备的信任,这个确实有。还有人说是因为伤心,伤心好战友刘备就要去世,这个也确实有点。
不过我觉得,诸葛亮的眼泪和刘备的话一样,也是非常复杂的。除了以上两点以外还有第三点,就是难过,难过的是共事这么多年,自出茅庐以来,自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真是让做什么做什么,从没有过二心,从没耍过态度。但临了,刘备怎么还会这么想自己呢?做人也太难了。
其实诸葛亮遇到的正是中国古往今来,所有位高权重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叫做功高震主,你能力太强了,名气太大了,达到了让领导不放心的地步。
当下属难啊,领导让你干工作,你不干,他不甘心;你干坏了,他不开心;你干好了,他又不放心。
诸葛亮当时有三个身份,其一大权在握,大小政事,一人说了算,是一个权臣;其二,孔明又是一个有理想、有道义、人人敬仰的忠臣;其三,孔明还是业绩卓著、才干突出的能臣。
这三顶帽子,让哪个领导看了,不倒吸一口冷气啊!真的是功高震住、势大压主。尽管孔明主观上没有这个动机,但是客观上还是造成了这种局势。刘备白帝城托孤的话本身就是一个证明。
这个问题要是处理不好的话,直接结果就是君臣互相猜疑,爆发内乱,把到手的胜利成果都葬送掉。
创业成功后又把事业葬送在互相猜忌的内乱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那么,作为一个有权力、有能力、又有影响力的“三力”型下属,如何处理好和上级的关系,如何获得上级足够的信任呢?我们分析一下会发现,从到刘备手下开始,诸葛亮就注意这个问题了,他很策略地运用了四个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方法一
工作上摇扇子,生活上搭台子
说到这个策略,我们要说说刘备的家事。中国人都说本命年不好过,对刘备来说确实如此。刘备是属牛的,东汉建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09年是刘备四十八岁的本命年,还没等刘备从赤壁大战的胜利中回过神来,坏消息就来了,这一年刘备的结发妻子甘夫人去世了,撇下了三岁的儿子。至此,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刘备有两位夫人都去世了。
所以,在谈到家事的时候,三国故事里有一个说法,叫做“四大惨”,哪四大惨呢?
一是给吕布当爹。吕布有弑父情结,各位看看丁原、董卓的下场,谁当吕布干爹谁就是死路一条。
二是给马超当儿子。马超有三子,三国有一段故事叫“杨阜借兵破马超”,马超的妻子、家人,还有三个年幼的儿子被敌将梁宽等人拿住,在翼城城头一刀一个都给砍死了,《三国志》裴注记载,马超兵败后投靠了张鲁,次妻董氏和儿子马秋都在张鲁手里,后来马超投降了刘备,张鲁投降了曹操,曹操把董氏赏给了手下,把马秋推给张鲁,说你看着办吧,张鲁二话没说,当场杀了马秋。惨呐!连小孩子都不放过。所以,三国是英雄史,也是血泪史。
三是给曹操当仆人。曹操为了防止被人谋害,诈称自己好“梦里杀人”,就是说曹操睡觉的时候,别人一靠近就会被杀。果然,有一次,曹操睡觉时身上的被子被踹到地上了,就有侍候的人上去捡,结果被曹操跃起一刀砍死。所以,给曹操当家政服务人员都是很危险的,随时会丢性命。
四是给刘备当老婆。刘备每次吃了败仗,标准动作就是舍老婆、弃家小。你看,在小沛和吕布作战,战败逃走,弃了家小;在徐州和曹操开展,战败了,又弃了家小,才有后来关羽屯土山约三事被迫降曹;再后来在当阳长坂坡刘备被曹操打败,撤退时又弃了家小,导致糜夫人投井自杀。眼下,甘夫人又去世了。撇下年近五十的刘备带着一个三岁的孩子,好不凄凉!
不过,有坏消息,就有好消息。刘备正在煎熬的时候,有人来报,说东吴谋士吕范来了。
刘备以为吕范和鲁肃一样,也是来要荆州的。于是硬着头皮见了面,结果吕范带来的是一桩美事,什么美事呢?
吕范给刘备说媒来了,吕范说:“吴侯孙权有一妹,生得贤惠又美丽,想嫁给刘备。”
这真是人在屋中坐,美女天上来。
刘备面对这桩美事说什么呢?刘备说:“吾年已半百,鬓发斑白;吴侯之妹,正当妙龄,恐非配偶。”
各位听这个话,就能听出来,刘备心里是愿意的,又担心人家嫌自己岁数大。
吕范说:“我们吴侯这位妹妹,身虽女子,志胜男儿。常说非天下英雄不嫁!您皇叔名闻四海,正所谓淑女配君子,年龄不是问题的!”
刘备当时就说:“那您稍微停留一天吧,明天我给您消息啊。”一转身,刘备就来和诸葛亮商量了。孔明态度很明确,八个字——“面许已定,择日就亲。”
刘备很犹豫,他属于那种既想喝粥又怕烫的主儿,刘备说:“那万一周瑜定计欲害我,这不是送上门去吗?”
孔明大笑,给刘备结结实实吃了定心丸。孔明说:“主公您放心,我略用小谋,一定让那周瑜一筹不展,公主到手,荆州万无一失,主公也可安然无恙。他不是给咱们用美人计吗?我保证你要了美人不中计。”
婚事就这样定了下来,等到要启程的时候,刘备又担心了,这属于冒生命危险娶美女呀。孔明说:“吾已定下三条计策,让赵云跟着您按计而行,可保万无一失!”
这就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妞!”
诸葛亮给赵云准备了三个锦囊妙计,哪三个呢?第一个锦囊妙计,大造声势,利用吴国太和乔国老,把生米做成熟饭;第二个锦囊妙计,编造曹操入侵的借口,拉刘备出温柔乡;第三个锦囊妙计,关键时刻借孙夫人之力,喝退追兵,逃出虎口。
刘备最后真的是啃了糖衣,扔了炮弹;得了美人,没中计。
从《三国演义》这个描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智慧,就是诸葛亮作为位高权重的下属,他不光参与决策——在工作上给领导出谋划策,而且还积极关心领导个人生活,帮领导解决个人生活的困难。
在刘备娶亲这件事上,孔明是看到了风险的,但是他没有给领导改善个人生活设置任何障碍,相反,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促成了刘备的亲事,为领导的美满姻缘填上了关键的一笔。
您想想,刘备能不高兴吗?对孔明的信心和信任那是大幅度增长!所以我们管这个策略就叫做“工作上摇扇子,生活上搭台子”。作为一个副职,应该主动关心一把手,帮他解决个人生活上的困难。当工作和生活冲突的时候,要尽量照顾领导,帮他出主意想办法。这样,领导的信任自然就会大大增加!会关心上级生活,这是下属的智慧。
同时孔明先生在工作上还使用了第二个策略——
方法二
放下擅长的,做好应该的
《三国志》裴注当中有记载,当年在隆中的时候,东吴的张昭曾经向孙权推荐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没答应。有人问诸葛亮为什么,诸葛亮说了一句话:“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这句话为后来的“三顾茅庐”埋下了伏笔。
什么叫“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意思就是,孙权孙将军他能尊重我,但是不能充分发挥我的才华,所以我不能跟他干!
诸葛亮是一匹千里马,大家想想千里马需要什么?要用千里马,你首先得理解他呀。
其实,一匹千里马,它需要草料,它更需要一片纵横驰骋的草原!诸葛亮的意思就是,到了孙权那里,他给的草料肯定是一等一的,但是他不会给草原。
说到这里,我们就看到了,诸葛亮选领导的标准很明确,谁给我草原,谁能充分发挥我的才华,我就跟谁。
后来,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诸葛亮认为只有刘备能做到这一点。
那么,刘备做到没做到呢?确实做到了,但是做到了一部分。刘备用诸葛亮,用一句话概括,叫做“给了两头,收了中间。”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备在刚开始用诸葛亮的时候,赤壁之战前后,刘备给了诸葛亮充分的空间和平台施展才华,到后来刘备托孤的时候,也给了诸葛亮充分的空间和平台施展才华。不过在二者之间,就是从赤壁之战到白帝城托孤之间这段时间里,刘备给诸葛亮的空间并不大。
为什么说不大呢?我们来看看史书的记载。赤壁之战前后的公元207—
208年,刘备先让诸葛亮管军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接着是管外交,出使江东,说服孙权,然后又让诸葛亮管民政,搞经济,治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诸葛亮都搞得红红火火。
我们前边提到了,诸葛亮属于既能扫一屋也能扫天下的通才,又属于迫切需要草原的千里马。那么刘备是不是给了诸葛亮那么大草原呢?其实没有。大家注意,赤壁大战胜利之前,诸葛亮是没有任何职务的,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打败曹操以后,刘备才给了诸葛亮一个军师中郎将的头衔。
从此以后,刘备却派诸葛亮专门去搞经济和民政了,军事上的事情很少让诸葛亮参与。孔明在刘备心目中首先成了一个标准的看家人选,留守处主任。
您看,入川的时候,刘备带的是法正和庞统,诸葛亮留守。取汉中的时候,刘备带的是法正,诸葛亮还是留守。《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什么是足食足兵?就是后勤保障做得很好。
在刘备入川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法正扮演了真正出谋划策的军师。诸葛亮则投身于繁琐细致的政府事务和后勤事务中。
但是,孔明没有怨言,也没有发牢骚。他把当年说的“贤亮不能尽亮”一类的话都放在一边,就是专心致志完成刘备交办的工作。
一个人放下自己喜欢的,做自己不喜欢的,这很不容易,也非常了不起。
能人在团队中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服从指挥。这就好比一个天下第一的小提琴手参加一个乐团的演奏,你说他要不要上来就拉自己最擅长的?肯定不能。他必须一看指挥,二看乐谱,按照指挥和乐谱的安排来拉。相反,如果一不看指挥,二不看乐谱,上来就拉自己最擅长的,那么,拉得越好,可能对整个团队的损害也就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年轻干部,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上来就干自己最擅长的,结果干成了以后,上级不满意,群众不认可,他自己还特委屈,觉得我干得这么好,你们怎么就这么否定我呢?
其实,团队当中做事情可不是这么做的,必须要一看指挥,指挥就是领导,二看乐谱,乐谱就是工作计划。如果不听领导指挥,不看工作计划,弹得越好,对整个合奏的伤害可能就越大。
管理智慧箴言
团队当中做事情,必须要一看指挥,指挥就是领导,二看乐谱,乐谱就是工作计划。如果不听领导指挥,不看工作计划,弹得越好,对整个合奏的伤害可能就越大。
诸葛亮就是一个出色的琴手。尽管他有自己最擅长的绝技,但是他没有逞能,没有挑肥拣瘦,而是领导安排做什么,就全心全意做什么。放下擅长的,做好应该的。
这种敬业精神一下获得了刘备还有周围干部的一致认可。
虽然工作一直很出色,在各个岗位上都能闪光,但是诸葛亮没有自满,更没有自夸,面对大家的肯定,他运用了第三个方法——
方法三
弱势沟通,展现依赖
大家先来看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出师表》不光写得很动情,而且写得很高明。
《出师表》写道:“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大家注意,这个口气,并不是和先主说话的口气,而是和后主说话的口气。和儿子说话都这么谦卑,估计当年和老子说话的时候更低调。
这里看孔明的用词啊,明明是等待英主大展宏图,却说苟全性命于乱世;明明是三顾茅庐英雄出世,却说自己很卑鄙,先主来请我是屈枉了;明明是居中调度定大计定国策,却说是许以驱驰,扮演个跑腿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优点长处都收起来呢?这其实是获得认可的一个好办法。
首先,心理学发现,人们嫉妒强势,不嫉妒弱势,反感高调不反感低调。诸葛亮这样做,就减少了同事的嫉妒和反感。
其次,人类社会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弱势的人会让别人觉得更不容易变心,更值得相信。所以通过展示自己的弱点和对别人的依赖,能取得足够的支持和信赖。
我们来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老教授,夫妇二人结婚30多年了,感情一直特别好。年轻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开玩笑呀,说:“请教请教啊,您快教教我们,怎么让婚姻这么长久,感情这么牢固呀?”
老教授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我这个人嘴刁,吃饭挑食啊,我离开老太婆做的饭,谁家的饭我也吃不饱,没有了她我就得饿肚子啊,所以我们就过了大半辈子。”
教授夫人说:“我是严重的神经衰弱,失眠啊,到晚上就睡不着觉。非得老头子躺我旁边打起呼噜来,听着这个节奏我就睡着了。要没了他,神经衰弱得把我折磨死,所以我们就过了这半辈子啊。”
你看说是这么说的吧,但是实际情况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老教授去参加一个论坛,在酒店吃自助餐,他说的是“离开老太婆做的饭,自己什么东西都吃不下去的”,实际上,吃自助餐取了一次不够,还取了个二回,比我吃得还多呢。
晚上我给他家小保姆打电话,问:“小慧啊,阿姨睡觉怎么样啊?有没有失眠呀?”你猜小保姆怎么说,人家说:“阿姨睡觉好着呢,不到10点就进卧室了。以前是叔叔打呼噜,现在叔叔走了,阿姨自己打呼噜,一觉睡到自然醒,好着呢。”
大家看看,其实谁也离得开谁,离了谁地球也照转。
但妙就妙在两个人都说离不开,都找了一个离不开的理由。而且双方都知道自己的那个是假的,但是都相信对方的那个是真的。
这就叫做通过示弱,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展示对对方的依赖,从而获得信任感。
诸葛亮为什么要把自己说得那么不行,把领导说得那么强大,其实核心就是这个原因,他在通过示弱,展示对领导和对组织的依赖,从而增强周围人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
所以,我们说感情是示弱的学问,不是示强的学问。为什么很多女强人婚姻都不美满,原因就在于她们太强,而且时时处处展示自己很强。怜爱怜爱,先怜后爱。示一下弱,展示一下自己的依赖性,那感情自然就甜蜜起来了。
管理智慧箴言
感情是示弱的学问,不是示强的学问。
有了信任和支持,诸葛亮就有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平台了。但是他是不是充分发挥自己了呢?不是。他在施展才华的时候,使用了第四个方法——
方法四
稳住大局收拾残局,态度积极但不着急章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刘备做了一个特别“二”的事情,就是起兵征讨东吴。结果被人家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失惨重,大军败走白帝城。
得到兵败的消息以后,诸葛亮有什么反应呢?诸葛亮叹道:“法正要是活着就好了,他一定能劝阻主公,不让他东征。即使东征了,也不至于败得这样惨!”(《三国志·诸葛亮传》)
有人就评论说了,诸葛亮这属于说风凉话。法正不在了,那你诸葛亮是干什么吃的,你为什么就不能劝阻刘备呢?就算是劝不住,你自己以随营军师的身份跟着刘备不就好了吗?
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或者就干脆参加东征这件事,我们要做一些分析。
首先我们要分析刘备征讨东吴的动机。有人说了,那还用问吗?为关羽报仇呗。
有书为证啊,《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记载,刘关张三人,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焚香起誓:“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后来关羽被东吴给害死了,大哥刘备当然要给关羽报仇了!
按照《三国演义》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不过按照《三国志》的逻辑,可不是这样的。首先《三国志》里边,没有桃园三结义的记载,这个场景应该是小说的虚构。其次,我们来看时间,关羽被害是在公元219年,也就是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而刘备伐东吴是在公元222年,前后差了三年。为什么关羽被害以后,刘备没有马上给兄弟报仇,反而是三年以后才动手呢?而且偏偏是在刘备自己登上皇位称帝以后?
这个很值得研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刘备积攒力量寻找机会。不过,还有另一种理解,就是刘备伐东吴不光有感情目的,更有政治目的。既然称帝了,刘备就想建立更大的功勋,创建更广的基业,吞并东吴是他的夙愿。现在,以关羽被害为理由,刘备开始动手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因此,讨伐东吴至少是一半政治因素,一半感情因素的。那么,分析完刘备的动机,我们再来分析当时的形势。
当时曹魏最强大,东吴第二,刘备实力第三。所以,刘备讨伐东吴,属于第二名和第三名打起来。第二和第三打起来,第一名当然最高兴了。
第一名可以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等两个人两败俱伤了,自己可以从中捞到巨大的便宜。这可是一个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不过,还有一个比这个更好的买卖,就是联合第三,把第二给吃掉。等待吃掉了第二,第三名也打得疲惫不堪了,回过头,再吃第三易如反掌。
这是最实惠最快速的胜利路线。第一个看到这个问题的是吴主孙权,所以在刘备起兵的时候,孙权连忙向曹丕示好,表示归顺,怕的就是曹丕乘机动手。第二个看到这个问题的是曹丕的侍中刘晔,用现代眼光看,刘晔也是相当精通博弈论的高手。他就建议曹丕,不要理睬孙权的求和示好,应该利用吴蜀动手的机会,先把孙权拿下。然后剩下一个疲惫不堪的老三西蜀,就非常好对付了。
幸好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意见。否则,刘备伐吴的结果,就是给西蜀和东吴都带来灾难式的后果,白白成全了曹魏。
关于这个问题,诸葛亮早在十多年之前就知道了。当年在写《隆中对》的时候,我们这位二十七岁的孔明先生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联合东吴北拒曹操,这是西蜀的生存之道,也是西蜀的发展之道。
所以,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得出结论,刘备讨伐东吴,是以报仇为理由进行的一次军事冒险,不符合西蜀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当时的天下形势。
这个问题,刘晔能看出来,您想想诸葛亮能看不出来吗?他肯定能看出来。
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诸葛亮看出来了,却没有劝阻刘备呢?这个事情很蹊跷啊!史书记载,刘备要伐东吴的时候,首先出来劝阻的是赵云,然后还有一句,“群臣谏者甚众,汉主皆不听。”大家都出来全了,唯独没有诸葛亮劝阻刘备的记载。
你看,诸葛亮当时完全可以站出来说:“主公你错了,不要这样做啊!”他甚至可以联合很多大臣,上书或者当庭抗辩,逼迫刘备就范,甚至采取不配合的手段,拒绝执行刘备的命令。这样,不就可以避免后来的火烧连营七百里了吗?
确实,这样或许能避免一个灾难,但是这样肯定会激发一个更大的灾难。这个灾难是什么呢?就是一把手刘备和二把手诸葛亮的完全决裂和彻底对抗,用一次高层分裂和内部动乱,避免一次军事冒险失败的可能性。这个买卖值吗?肯定不值!
以诸葛亮当时的二把手身份,是绝不能联合很多人一起和刘备争辩的。一旦联合了,争辩了,就会出现更大的内部危机。说小了是拉帮结派,说大了就是逼宫,就是夺权啊!
那么,不拉人,自己说行不行?也行,但是需要考虑场合。
大家注意有一句话叫做“位高而谏以为有私”,什么意思呢?就是地位太高的人,给领导提意见一定要谨慎,否则容易引起别人的误会。比如你是二把手,你在大会上点着鼻子给领导提意见,提对了,你叫迫不及待;提错了,你叫别有用心!两种情况都没有好结果。所以位高权重的人,如果给一把手提意见有三个原则:一、最好借助一个职位相对低一些的人去提,自己不要提。所以我们可以相信,有可能赵云提意见,就是诸葛亮授意的。因为赵云一直和诸葛亮配合得很好,能给赵云锦囊妙计,就一定也能安排赵云替自己提反对意见。二、如果是自己亲口提,一定要在小场合,这个叫“当众提意见叫拆台,私下提意见叫补台”。有不同想法,可以等散会以后,到领导办公室里边,关上门悄悄说。所以,我们也可以怀疑,诸葛亮是给刘备提了意见和建议了,只不过是在非常私密的场合下单独说的,保密工作很好,就没有记载下来。三、边干边说,无论有什么不同意见,如果领导没有采纳,绝对不能停下手里的工作。而且工作一旦过了决策阶段,进入执行阶段,绝不能四处散播不同想法,干扰大家的工作干劲。这叫做“关起门民主,打开门记住;决策阶段民主,执行阶段集中。”
管理智慧箴言
关起门民主,打开门记住;决策阶段民主,执行阶段集中。
诸葛亮应该是借助一些有效的渠道,私下提过意见了,但是没有被刘备采纳。刘备按照惯例,依然安排诸葛亮守后路掌管后勤,自己就带着大兵出发了。这个时候的孔明,没有急头败脸、大呼小叫地冲上去阻挡刘备。相反,他以积极的态度投入了后勤保障的工作当中。
这个策略叫做“积极而不着急”。一个能人在干工作的时候,态度可以很积极,但是情绪一定不能着急。领导一有困难你就着急,说明你怀疑领导的能力;领导一和美女沟通你就着急,说明你怀疑领导的人品。这都是不对的。
而且事业是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责任是领导的,不是你的。你着急,你大喊大叫是什么意思?你是不是要夺权啊?
就好比同事的未婚妻崴了脚脖子了,你帮忙送医院,你说你能着急吗?你再着急,也不能超过同事的着急程度。你要是上蹿下跳,比同事还心疼,那估计就要打架了。就算是真心疼,你也得忍着。这叫角色意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能乱着急,否则会引起领导误会。所以诸葛亮很谨慎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与此同时,他做了很细致的工作。尽管不能阻止刘备起兵,但是他对失败的风险做了必要的估计,采取了一些预防的措施。比如《三国演义》记载八阵图吓退陆逊,就是诸葛亮为防范失败作的准备。同时,刘备没有让诸葛亮上前线,诸葛亮就一直在后方工作,并没有死乞白赖要上前线来。这也符合我们前边说的,放下擅长的,做好应该的,能人以服从指挥为最重要。
后来,刘备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而且形势危机了,这才派人召诸葛亮到永安见面。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能掌握工作节奏的干部,没有命令的时候,就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在那里做好本职工作。一旦有了命令,立刻安排好手中的工作,以最快速度来到了永安。
这叫什么?这叫做“不叫不到,一叫就到,随叫随到。”一个掌握工作节奏的能人才能让领导有充分的信任。
到了永安,刘备嘱以后事,把收拾残局的艰巨任务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其实这种行为本身,也可以视为刘备对自己错误的反思和对孔明正确意见的肯定。
自赤壁之战以来,诸葛亮终于走到了可以从政治、军事全面施展自己才华的位置上。不过当时的形势确实万分危急,大军新遭失败,元气大伤;东吴大军压境,气势逼人;南方地区少数民族造反脱离政府;北方曹魏虎视眈眈,连续派人下蜀,要求蜀汉俯首称臣;后方还有黄元在成都附近乘乱造反。那形势真是内有外患,危机四伏。不过,对此早有准备的诸葛亮信心十足,迅速走上了工作岗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终于化险为夷,帮助新生的蜀汉政权迅速转危为安。那么,诸葛亮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危急呢?在这个过程中,他又使用了什么样的策略呢?请看下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