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解读
8030000000007

第7章 第七讲 赵树理的创作道路与《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出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父赵忠方,早年在河南经商,回乡务农后,兼教私塾,教六岁的孙子读《三字经》和三圣教道会经。父亲赵和清是生产上的多面手,兼通易卜星象、医术拳术,常带儿子参加农村的自乐性团体“八音会”,使赵树理多才多艺,学会了民间戏曲的吹拉弹唱。

1920年,赵树理入本县磕山高小,学习成绩优秀。1923年毕业后,被聘为县柏掌村小学教师。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和西方的“新学”。1927年赵树理在读过《共产主义ABC》之后,接触了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四·一二”政变,长治的党组织遇到破坏,赵树理被迫离校,曾在晋豫交界农村当了几个月的江湖郎中。1929年应聘为沁水县城西关模范小学教员,不久以“共产党嫌疑”被捕,押送太原的“反省院”。因查无证据,无罪获释,返乡时家中已负债累累,他又流浪到太原谋职。曾给学校刻过讲义,代人改卷子、作业,在绥靖公署当过录事(公文抄写)等,同时开始通俗文艺的写作。长篇小说《铁牛的复职》曾在太原《大风报》副刊连载,写一个沿街乞讨的乞儿铁牛,备受折磨的苦难生活。1931年以野小为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北晨艺圃》刊登《打卦歌》,是旧体俚歌,借“憔悴游人”和向他问卜的客人的问答,陈诉了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给黄河中游人民造成的灾难。其后赵树理又在太谷、沁水二县任过小学教员,并开始长篇通俗小说《盘龙峪》的创作。小说暴露阎锡山搜括山西财物人力造成地方混乱,是描写农民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故事,已显露作家幽默风趣的艺术情趣。1933年到1934年间,赵树理利用老同学史纪言、王中青在太原创办的报纸《山西党讯》副刊,连续发表了《糊涂县长》、《到任第一天》、《忧心的日子》、《白得雪》等中、短篇小说,还有大量的短文。1936年夏,赵树理受邀到上党公立简易师范学校担任语文教员。他不仅是个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同时又向学生们宣传抗日、宣传革命的大道理。

1937年抗战爆发,赵树理参加了党领导下的长治县牺牲救国同盟会。同年党组织重新吸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战工作,担任过区长、烽火剧团团长。1939年被调到《黄河日报》任副刊编辑,1940年调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人民报》,主持通俗副刊的编辑工作。同年被送《新华日报》学习新闻业务,留报社编辑科当校对,后任副刊编辑。1942年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区党委联合召开文化座谈会,讨论文艺通俗化问题。赵树理以自己“地摊文学家”的本色畅谈如何坚持文艺大众化的道路,但却遭到一些参加过“左联”的权威们指责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动。

1943年春,赵树理调北方局调查研究室工作,后并入北方局党校,从事通俗文艺的研究和创作。四月随调查研究室深入农村,五月写出《小二黑结婚》。但由于一些文化界领导人认为是庸俗的小故事,不是高歌伟大的抗日战争,不予出版。后经彭德怀副总司令题词曰:“像这种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这才得以迅速出版,随即轰动了整个太行山区,很快在解放区掀起了一股“《小二黑结婚》热”。六月赵树理调到北方局党校学习,学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很受鼓舞。十月写成了中篇《李有才板话》,由于这部小说“反映出这个新社会的某些农村,或某些角落,这些乡村或角落的某一阶段的生活特点”,“内容的新鲜真实,形式的接近民族化,它从旧形式中蜕化出来,而又加上新的创造”,在华北广大解放区很受群众喜爱。1945年初月日本投降,但阎锡山为了抢夺人民的抗日胜利果实,除派兵抢占太原、大同,还准备抢占上党。赵树理接受写一部阎锡山罪恶统治史的小说,“上党战役”结束,他回到解放后的家乡,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写出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此后,赵树理的《地板》、《福贵》、《小经理》、《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新颖独特的短篇小说,以新的题材、新的主题和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为中国现代小说带来新的气息,因而被解放区文学界树为“赵树理方向”,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前进的旗帜,学习的榜样。由此而确立了自己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1949年建国后,他仍一如既往,深入生活,体验群众疾苦,勤奋创作,他的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登记》、《锻炼锻炼》等依然脍炙人口。然而五六十年代极“左”路线指引下,赵树理曾诚恳地对公社化和党的农村政策提出意见,给红旗杂志等写过文章,结果是大小批判会,赵树理处在检讨的日子里。在激进主义文艺思潮,对坚持真实书写农村生活的赵树的作品,一直处在“褒贬毁誉之间”,最后越来越“不合时宜”,以至在“文化大革命”中赵树理被批斗致死。

从赵树理的生平和创作道路看,他是一位对新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民艺术家,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和他所选择的与众不同的文学道路分不开的。第一,在未从事文艺创作之前,他就是人民大众中的一员。他熟悉、了解农民,而且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无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思想和感情方式方面,都是个农民化的知识分子。他明确宣布,为农民写作。第二,他热爱民间文艺,尤其对地方戏曲心醉神迷,而且有一手吹拉弹唱的高超技艺。他立志不做“文坛文学家”,要做个“地摊文学家”,运用民间文艺形式,创造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传统的评书改造为新评书体,这就为他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和功底。第三,他的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真实地反映,不回避矛盾冲突,被认为是新“问题小说”。赵树理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偏差和弊端的针砭者姿态出现的。作家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见微知著的慧眼,使他的“问题小说”,形象往往大于“问题”,散发出现实主义艺术魅力。

总之,赵树理的小说,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未竟事业的一种补充和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3年赵树理《李有才板话》一发表,就得到了比《小二黑结婚》更高的评价。茅盾认为“这个中篇当然可以视为赵树理(到1943年为止)的代表作”。

一、素材来源

这部小说的选材和《小二黑结婚》不一样,那是在一个真实故事的基础上生发开去写成的,而《李有才板话》则是杂取了许多地方、许多人的生活素材凑成的。1938年赵树理到山西阳城岩石村工作,有个村长叫上官恒元,是个坏人混入新政权。有个贫农叫尚秋成,说了一段反映上官恒元的快板:“阳城县,山西门,四十五里岩石村。岩石村,好地方,青石铺街一里长。砖门面,石垒墙,不抵恒元一根梁。”赵树理听了就找尚秋成交朋友,并投入村政权的整顿工作。1940年赵树理到左权县郊沟村进行减租租息工作。这个村有二百来口人,全村分成七个自村,每个自然村人口不多。赵树理住在一个叫李家岩的小自然村,村里大都是贫苦农民,几乎都租种着邻近柴成村一个姓阎的大地主的地。柴成村是个人口较多的大村子,村中姓阎的占了一半多,集中住在村西头,其他杂姓的穷户住在村东头。当时这一带正在开展减租减息运动,赵树理参加了算剥削账、丈量土地、减租减息等活动。他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信得过他,什么情况都愿找他商量,有的连家庭纠纷也找他调解。李家岩有个叫李有才的年轻人,虽没有念过书,但人很聪明,为人正派,还有点小谋略,说话有风趣,也有工作能力。赵树理很喜欢他,经常找他了解情况。在这几次下乡中他对地主阶级操纵村政权继续压迫、剥削农民的罪行有了更深入的感性认识。至于像李有才这样的人物,赵树理早就熟悉。他的家乡尉迟村就有一个叫张村才的青年。其父母早亡,一人种着二三亩薄田,住着两孔没有门窗的石窑洞。他能说一口好快板,自编自说。村里人都喜欢他。由此看来,无论是地主阎恒元的操纵村政权的故事或者农民李有才的形象,都是杂取多样素材,经过提炼加工而成的。

二、主题意蕴

这部中篇小说共十节。第一节《书名的来历》,从阎家山街道村舍建筑格局的描写,就显示出从西到东的房子豪华考究与简陋寒酸,说明这村子西富东穷的状态,从西到东一道斜坡正是农村中不同阶级的明显区分。甚而连称谓也极为贫富有别。穷人都是小字辈,即使有了官名,也会被有权势的村长之类改为“小”字辈。这就是引来愤愤不平的李有才《板话》的缘由。小说二三节,“打倒一只虎”。这不过初步揭开了阎家山村政权的斗争的盖子。小说四到九节正面描写在帮助农民减租减息时,不解决村政权的问题是很难办到的,通过章工作员与老杨对比,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工作的复杂性、曲折性。小说第十节通过“板话”作总结,表明翻身农民的喜悦。

小说所描写的背景是抗战时期山西某解放区——阎家山,围绕着村政权改选和减租减息两大事件,从正面描写了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复杂尖锐的矛盾和斗争,展示了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风貌。阎家山是一个新开辟的革命根据地。恶霸地主阎恒元伪装进步,以狡猾的手腕骗取了具有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毛病的章工作员的信任,窃取了阎家山的领导权。一方面假装积极声称拥护革命,支持抗战;另一方面隐瞒黑地,腐蚀干部,破坏发动群众工作,阻止减租减息政策的执行,欺压贫苦农民。对此只看表面的章工作员反而称其为“开明绅士”。县农会主席老杨同志来村后,很快发现了问题,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团结了一批年轻积极的贫苦农民,发动群众,展开斗争,改组村政权,实行减租法令,惩罚了不法地主阎恒元,使民主政权真正掌握在广大农民手里。

小说所描写的阎家山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正是解放区建设初期新旧力量变化消长的生动反映。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也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既对“小字辈”农民那种积极热情、勇敢坚定的斗争精神和老杨同志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旗帜鲜明地展开对敌斗争的工作作风给予了热情赞扬,又对老秦性格中的卑微势利、胆小怕事和章工作员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批判。

三、形象塑造

贫苦农民李有才是刻画十分成功的翻身农民的艺术形象。他是最先觉悟的先进分子和出色的民间诗人。他无田无地,替人放羊维持生活,孤身一人,但生活乐观、幽默风趣,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世事有深刻体察。而且爱憎分明,对农民兄弟感情深挚,对地主恶霸疾恶如仇。他的破窑洞成了贫苦农民经常聚会的场所,他编的快板成了阎家山人们与恶霸地主特殊的斗争形式与锐利的武器。通过这一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农民中先进分子的反抗性和思想智慧,揭示了一代中国农民从思想上彻底挣脱了封建束缚并走了翻身解放道路的趋势。“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像赵树理这样以极大热忱讴歌翻身农民并将其作为主人公加以描写,这是首创。李有才及其老槐树底下那些“小字辈”人物——富有政治头脑的善于思考的小保;说话爽快,擅长宣传鼓动的小顺;具有组织才干且善于联系群众的小明——都是新的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至于对老秦和陈小元等受封建势力压迫又受到思想毒害一类农民形象的刻画,也较有意义:一方面教育老一辈农民摆脱种种封建意识的束缚;另一方面敏锐地提出了干部自身的改造和革命的问题。

老杨同志是小说中塑造得较成功的农村工作干部形象。老杨是县农会主席,当过十几年长工,艰苦的生活经历和实际的工作锻炼,使他具有朴实的阶级感情,鲜明的群众观点,高度的政策水平和敏锐的观察力。所以,他一到阎家山就感到这个“模范村”不对味。从村长和武委会主任的消极工作,及至听到老秦女人说到“押地”,小顺讲道秋收还是“各顾各”,老秦家小女孩所唱的快板:“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更加证实了自己的看法。于是展开调查,请回李有才,召集骨干会议,改组农救会,改选村政权,斗争阎恒元,一举改变了阎家山的工作局面。老杨同志的形象,显示了以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农民,启发农民的觉悟的无比重要性。

小说对阎恒元这个老奸巨猾的恶霸地主的形象刻画也较深刻。他阴狡诈,手腕巧妙。由于长期把持村政权,在阎家山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他假装革命蒙骗了章工作员。当老杨深入阎家山后,他又企图拉拢腐蚀。对农民中积极分子,他则采取打击、分化、收买等手段,各个击破,致使阎家山的工作乌烟瘴气,农民翻身有名无实。通过对这个恶霸地主丑恶形象的勾勒,深刻形象地表明了根据地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尖锐。

四、艺术特点

《李有才板话》是一部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小说,体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有机结合。

其一,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优良传统。注重故事性,情节完整而连贯。作品中以大故事套小故事(如选举、丈地、骗取“模范村”、拉拢陈小元等),使小说内容饱满,来龙去脉层次分明,首尾照应。在情节结构上,以第三人称(讲故事者)的口吻进行叙述,人物出场有介绍,最后结局有交代;把描写情景融化在故事的叙述之中,叙述多于描写,对话融入叙事之中。赵树理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成为现代小说,创造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评书体”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民族化。

其二,小说善于在故事的叙述和人物行动中刻画人物性格。《李有才板话》绝少静态描写人物,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维情绪。如老杨同志初到阎家山,小说避开了正面描写,只是通过广聚和小元的眼光来侧面表现,后来又通过老秦的心理反应和老杨的行动,逐步把老杨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工作干部与一个成熟的党的干部形象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老秦的性格也是通过特定的环境和具体的语言行动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像“打虎”一节。用短短的几百字写开会,没有一处对人物的介绍、描写和心理分析,而章工作员的简单粗暴,马凤鸣出自私心的检举,李有才的冷静深沉,小元的精明都跃然纸上。

其三,小说吸收了通俗文学和说唱文学的特点,自始至终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快板,以构成作品的有机部分。这些快板既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在文中起了调节气氛,支撑全文的作用,同时,也是作者结构故事,介绍人物,发表议论的有力手段。开端“书名的来历”,通过两则板话,引发揭开阎家山村政权黑幕的盖子,然后通过多达十则的板话,起着展开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最后“板人作总结”又起了干净利落的煞尾作用。而快格内容所包含的爱憎感情与风趣幽默的风格,既是表现阎恒元、刘广聚、陈小元等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又成为揭示李有才无私无畏、疾恶如仇的个性特征的形象化注脚。这种散文和快板结合的方法,是继承中国民间说唱文学和章回小说中“有诗为证”的写作,但又比说唱形式中机械地以散文叙事、韵文抒情显得灵活自由;与章回小说中寓于情节之外的陈腐套词的铺陈写法,更加生动有趣。这种新颖的形式,无疑又是赵树理在艺术上的一种独特的创造。

其四,在语言运用上,以清新活泼的群众口语为基础,吸取民间说唱文学中生动的有表现力的成分,提炼加工,形成通俗朴素,流畅幽默的语言风格。他消除了旧小说中陈词滥调的痕迹,又改变了五四以来新小说语言中知识分子腔调的影响,也没有方言、土语、歇后语的生硬堆砌,呈现出浑然一体的自然和谐,使人感到别开生面,赏心悦目。赵树理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戏谑的幽默风趣的大众化语言,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还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他的小说赢得了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参考书(篇)目:

1.周扬《论赵树理的创作》。收入《赵树理研究资料》,北京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

2.孙犁:《谈赵树理》,收入《赵树理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