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代教育
8033700000013

第13章 蒙学

蒙学特指儿童早期的启蒙学习。《易经·蒙卦·彖辞》:“蒙以养正,圣功也。”后人遂将儿童早期教育称为蒙养教育。儒经中记载西周学制有大学和小学之分。秦汉以后,官员多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其子弟可在家庭中完成启蒙教育,而民间的启蒙教育,政府不需要也没有能力全部包下来,因此除个别宫廷贵族小学外,没有官方的小学,启蒙教育均在民间进行。

蒙学汉代有条件实施启蒙教育的,大部分是在家中由长辈或聘请的教师施教,此外民间也办有一些蒙学程度的私学。例如光武帝刘秀9岁时,曾随其叔父在萧县(今属安徽),入小学学习。王充8岁时进“书馆”读书。这类蒙学多为乡里宿儒为谋生而开设,学童人数少则数人、多则百余人不等。教师水平较低,教学方式呆板,用体罚惩治儿童是常见的事。如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追忆自己8岁入书馆学习,周围的同学或因犯有过失、或因字写得难看而遭到责打,只有他因表现一贯好而从未被体罚过。

蒙学阶段的学习内容,首先是识字和习字,有专门的字节以供教学。儿童认识一定数量的字后,便进入读书阶段,一般均要读《孝经》,各地设有专门的《孝经》师。《论语》也是初学者普遍学习的教材,进一步学习《诗经》、《尚书》的也为数不少。蒙学除习字读书外,还兼习算术。据《汉书·律历志》,算术是小学的学习内容。另外,蒙学还重视品德陶冶,特别是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蒙养教材启蒙教学的途径各有不同,而识字和习字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自古就有各种字书的编纂。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周时有教学童用的书——《史籀篇》。秦代李斯作《仓颉》、赵高作《爰历》、胡毋敬作《博学》。汉初乡里的教书先生将三书合在一起,编成《仓颉篇》,断60字为一章,共55章。因该书重复字多,成帝时李尚取其中的正字作《元尚篇》,平帝时扬雄又删去《仓颉篇》中的重复字,并另补充一批有用的字,续成《训纂篇》89章,东汉班固再续13章,共102章,作到无重复字,已将当时“六经”及各种典籍中所出现的字基本上包括在内。可见汉代学者在精心编纂字书方面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上述字书早已佚失,从现存《苍颉篇》残片看,编排体例是四字一句,有韵,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汉代字书流传至今的是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急就篇》。该书以七言韵句为主,间以三言、四言句,按文字含义的类别组句,包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和有关自然、社会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尽量减少重复字的出现,具有简练、易记和实用的特点,所以自汉至唐,一直是广泛使用的识字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