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生肖文化
8035100000041

第41章 礼俗中的肖牛文化

生肖之牛被人们看做日常礼俗当中不可或缺的灵物,从人降生,到取名、满月、成年、结婚、做寿甚至葬礼,都与生肖之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人们对于肖牛文化的重视。

牛的硕大有神的双眼、饶有风趣的牛角以及踏实肯干的精神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同时,生肖牛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礼俗当中,无论是哪一年龄阶段的人们,都与肖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牛年生人和以牛取名

民间信仰认为,牛年勾绞星占宫时,做事应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太阴星照临时,阴盛阳衰,须正道而行,以保一岁平安。当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出生后一般会起两个名字,一是大名或是学名,二是小名或是乳名。小孩乳名多以贱称,讲究土、俗、怪、丑,其用意是鬼不理、好养活。牛年以牛命名的大有人在,如叫“小牛”、“大牛”、“牛大”、“牛二”等的人比比皆是。

“牛人”满月与牛年生日

有的地方在小孩出生后,会从小孩鼻子中隔处穿一孔,满月时戴上小环,就像穿牛鼻子似的,俗称“鼻拘”。据说上牛鼻拘后,不可随便取下,只能在新婚之夜由新娘(新郎)取下,用红布包好,在枕下放三天,最后放在箱子内保存。鼻拘多以金银所制,由自家亲戚好友在孩子满月前到各家去凑份子,象征百家钱,以求吉利。

在中国西北宁夏地区,小孩过生日时流行一种跳喜牛舞的风俗。喜牛舞又称保子舞,当地人逢生子大庆,就请人来跳,其中四人扮二牛,四人伴牛舞。舞前,乐队先吹唢呐,敲锣打鼓,主人点鞭炮,迎接舞队,称为“清牛板”。扮牛者入院后,主人把香火举至牛头前,把小孩用红布包好,放在牛背上,表演者说吉语、祝词,然后跳舞。这种礼俗是希望小孩像牛一样,健壮无比,快快成长。

老年人在牛年过寿当然也离不开牛。陕西留坝地区把老年人比喻成牛、牛王,并称老年人过生日为“赶牛王会”。广西、广东瑶族老人过生日尤其过六十大寿时,长婿必须以青冈木、牛尾木为架,以野牛筋编成一把椅子,俗称“牛筋椅”,作为祝寿之礼。他们认为牛筋干了以后坚硬不坏,一旦老人坐之,牛筋的性质也就会传给老人,使其健康、长寿。

牛骨汤和婚仪之牛

旧时汉族姑娘出嫁时,必备一头披红挂彩的牛,由新郎牵着走在迎亲队伍的前头,这是开路或引导。据说牛是天神的化身,由牛开路可冲走一切拦路之物,起到避邪驱灾的作用。在江浙一带,也有类似的习俗:如果两位新娘在同一天出嫁,并且走的是同一条路,后走者就要牵一头牛,牛角上扎红布,插红花,认为牛踏过的路,是新开辟的路,对后走的新娘无害,有压重、喜庆之意。

在云南宁蒗、永胜等县居住的普米族人,到十三岁要举行成年礼。仪式在火塘边举行,由母亲或舅父主持,主人煮一锅牛骨头汤,除给成年人喝外,也以此汤招待亲朋好友,认为该汤“贴骨至亲”,团结兴旺。

葬礼中的椎牛

椎牛是葬礼中一种常见的礼俗。据《溪蛮丛笑》记载:“八寨,人死,亦有哭泣,椎牛,敲铜鼓,名曰闹尸。”椎牛有专门的椎牛场,通常选在村外的广场上,中间立一根彩花柱,高十米左右,上面披红挂绿,拴有神牛。椎牛以击鼓为号:第一次击鼓,巫师口吞圣水,向神牛喷淋,据说是洗去神牛身上的不洁之物;第二次击鼓,主人要包上头帕,扎好绑腿,捆好腰带,手持弓箭,带领十几位青年,作为椎牛的“标手”,他们必须画面、文身、祖胸露背,手提长矛。主人须在住宅外立一堆木桩,每排三四根,其上削成牛角形树蚜,称为牛角桩,以此显示家庭富有,人丁兴旺;第三次鸣鼓后,主人的舅舅首先刺牛(象征性的),其他青年也依次刺牛。牛倒地之后,进行牛卜,牛头向主人家方向为吉兆。

延伸阅读

苗族婚仪中的抢牛尾习俗

在贵州西北的苗族聚集地区,举行婚礼时有抢牛尾的习俗。婚礼前,女家要请几位男青年为力士,把牛牵到举行婚礼处,以竹绊住牛脚,男家也请几位青年当卫土,陪同新郎到举办婚礼处。当新郎即将抵达时,新娘火速用刀把牛尾砍下来(多为象征之物),新郎则猛扑向新娘,抢夺牛尾,此时新娘的卫士们向前阻挡,保护牛尾,新郎则设法抢到牛尾,如果在女方父母抵达前抢下牛尾,就按时举行婚礼,否则婚礼告吹,人们不欢而散。在人们心目当中,牛尾代表着吉祥和顺利,人们藉此表达渴望一帆风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