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隋唐宋元时期的霸权博弈
8041600000013

第13章 帝王气象·贤妻皇后

【引言】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家有贤妻,男儿不做坏事。现代人对这句话的诠释是: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女人。看来古今一理,妻子对于丈夫的支持和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

【事典】

长孙皇后十三岁时与唐太宗成婚,当时年龄很小,不可能对唐太宗有什么帮助。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她被册立为秦王妃,此时就已经开始对唐太宗有所影响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八月,太宗即皇帝位,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崇尚节俭,为人十分平和,服饰用具,力求简省。太宗觉得她深明大义,对政务往往有很好的见解,就经常与长孙皇后谈论朝廷赏罚之事,皇后却非常谦虚,她引用《尚书·牧誓》中的话回答道:“‘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我是个妇人,不能干预国家的政事!”太宗坚持与皇后谈论,皇后终不发一言。在这一点上,她是十分明智的。但这并不是说她就什么都不管,而是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来对唐太宗施加好的影响。

长孙皇后有个异母兄长,名叫长孙安业,好酗酒,脾气暴躁,经常寻衅滋事,不务正业。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去世的时候,皇后和长孙无忌都还年幼,长孙安业就把他们兄妹俩赶回他们的舅舅家里,自己独霸了家业,不管他们两人。皇后对此事毫不介意,时常请太宗厚待长孙安业,长孙安业的官位做到监门将军。但他并不知道感恩戴德,后来长孙安业与刘德裕密谋叛乱,按照法律,太宗要杀掉长孙安业,长孙皇后叩头流泪说:“长孙安业死有余辜,可是他早年对我不仁慈的事,天下人都知道,现在若您对他处以极刑,人们会猜测是我倚仗皇帝的宠幸而报复自己的兄长,这对我倒没有什么,但损害了陛下和圣朝的威德和名誉却是件大事,您要慎重考虑。”唐太宗听了她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长孙安业才得以免去死刑。

长孙皇后确实是出于为唐太宗和朝廷的声誉着想才这么做的,并不是为了替自己的哥哥说情。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皇帝早在少年时期就交往密切,二人可谓情投意合,又是辅佐太宗取得成功的元勋,并且很有才能,太宗对他十分信任,他经常出入内宫。太宗将把朝廷重任委托给他,让他来帮助自己治理国家。而这一次,皇后坚持认为不可,对太宗说:“我既已托身紫宫,尊贵已到了极点,实在不愿让我的兄弟子侄在朝廷担任要职。汉朝吕氏、霍氏两家外戚专权,最后的结局是祸国殃民,应该引为教训,本朝不要重蹈覆辙,让我的兄长担任宰相。”太宗没有采纳皇后的意见,最终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后来,虽然没有发生像长孙皇后所说的那样严重的情况,但长孙无忌的结局也是很悲惨的。

长孙皇后对太子李承乾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太子的起居条件很简陋,他的乳母遂安夫人常对长孙皇后说:“东宫的用具缺少,想奏请皇上、皇后予以添置。”皇后不答应,说道:“作为太子,所担忧的是美德不立、美名不扬,何必计较用具少呢?”

长乐公主为长孙皇后所生,太宗特别疼爱。到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命令有司,陪送的嫁妆要是长公主的一倍。魏征进谏道:“长公主应该比公主尊贵,感情远近虽有差别,但礼义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如果让公主的礼仪超过长公主,恐怕于理不合,请陛下考虑。”太宗回到内宫后,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皇后非常佩服魏征,叹息着说:“我听说陛下十分器重魏征,但不了解其中的缘故,听陛下刚才说的事,我才知道他实在是能用义来制止皇上感情用事,他真称得上国家正直的大臣了。

我与陛下是结发的夫妻,深受礼遇,情义深重,可是每当进言时,我还要看陛下脸色行事,不敢轻易冒犯陛下的威严,何况臣下感情比我与您要远,礼节上又有君臣之隔呢。魏征实在是难得啊!韩非子因为向君主进言难而专门写了文章来提醒君王注意,东方朔也说向君主进言不容易,确实是这样啊!忠言虽然逆耳,可是对行事有利。有关国家事务的意见,若采纳,则社会安定,若拒绝,则政局混乱,我诚恳地希望您仔细考虑,则天下人都十分幸运。”长孙皇后就是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唐太宗听从忠臣的劝告的。她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让魏征觉得因为减少自己的女儿的嫁妆而对他有什么看法,就派内宫太监带着五百匹帛,前往魏征的住宅赏赐给他。

有一次,唐太宗在宫廷上被魏征毫不客气地顶撞了,他嫌魏征总是与他过不去,下朝后说:“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说后,立刻换上了一套衣服,给唐太宗道喜说:“我听说,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是明君。”唐太宗听了她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转怒为喜,魏征因此避免一场大祸。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孙皇后陪太宗住在九成宫,不幸染病,病势沉重,太子李承乾入宫侍奉,秘密启奏皇后道:“医药已经用尽,您的病不见好转,请让我奏请父皇赦免囚犯,并度人入道观,希望能得到上天赐福助。”皇后不同意这种看法,说:“人的死生由命注定,不是人力所给予的。若做善事就能延长寿命,那么我平时从未作恶;若做善事无效,又有什么福可求呢?赦罪是国家的大事,佛教、道教不过是产生于不同地域的宗教罢了,不仅国家政体无此弊端,而且是皇上所不作的,岂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扰乱国家的法令?”

听了母后的这番话,太子十分感动,不敢向父皇提出这个要求。太子把皇后的话告诉了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又把这些话奏闻太宗。太宗和侍臣们听了这些话,无不流泪叹息。朝臣们都请求大赦天下罪犯,太宗答应了朝臣的请求,长孙皇后听说以后,坚决要求撤销赦罪的决定,这个决定才没有实行。

长孙皇后在病危时与太宗诀别。当时,宰相房玄龄因为小的过失触怒了太宗,被免官回家,皇后强撑着病体对太宗说道:“房玄龄事奉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可谓是个至忠至勤的人。您的各种定国大计,都是他参与策划,他始终不曾泄露过一个字,也没有什么大的过失,希望您不要抛弃他。另外,我家族之人,侥幸成为皇亲,既然不是因德高望重而被抬举,就容易踏上危险境地,若要永久保全,一定不要让他们把握重权,只以外戚的身份朝见皇上就很幸运了。我在世时,既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死了也不要厚葬。况且所谓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让人们看不见。自古以来的圣人、贤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朝代,才大造陵墓,劳民伤财,被有智识的人们嘲笑。我死后只求依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埋葬我所需的物品,都用瓦木造就。俭薄送终,就是对我的怀念。”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享年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曾撰述古代妇女的善事,刻成十卷《女则》,皇后亲自为这部书写了序言,著论批评东汉明帝马皇后,认为她不抑退外戚,使他们当朝掌握重权,是开其祸患之源而防其末事。并且告诫主管的官员道:“这些文章是我用来约束自己的。妇人的著述没有条理,不想让皇上看到,千万不要对皇上说。”皇后去世后,宫中的官员把这些事奏明太宗,太宗读了以后,把这些书拿给臣下们看,并且说:“皇后此书,足可以流传后代。难道我能割断思念之情吗?她常能规劝我,补足我的缺漏,如今,我再不能听到她的话了,我失去了一位贤德的助手,因此令人哀痛啊!”

【评议】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出色的皇后,但长孙皇后似乎属于那种贤妻型的,她像一位普通妻子一样相夫教子,像一位普通妇女一样处理人情世故,但是,她有着非同凡响的一面,即她以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表现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正是因为她淡远了权势、财富和名声,为丈夫计深远,为子女计深远,才表现出了自己特有的“贤惠”。这种“贤惠”,不仅对于家庭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也具有正面的意义,因此,我们不应该鄙视这种“贤惠”,而应该将其合理的因素加以正确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