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不能在8小时内做完你的工作,那不是你被分配的工作太多,就是你的能力不够。”这是美国一家工厂主管杰夫对待工作的哲学。他每天下班之后5分钟,绕着工厂走,将还在工作的人撵回家。在他担任主管的三年内,工厂以最快的速度运转,产量很高,工作纪律也相当好。他的继任者朱利克斯对工作的看法正相反:假如你真想把工作做好,8小时的工作时间确实不够。下班时间一到就走的人也不可能有奉献精神。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员工们早来晚走,但上班先喝一杯咖啡,再聊天,中午半小时的午餐变成了一个半小时的马拉松式午餐,离下班半小时大家就无心工作了。结果,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产量开始大幅下降。
实践证明:杰夫的做法是有道理的。他迫使员工有成果、目标导向。人人都知道必须在8小时内把事情办好,因此员工养成了高效率的工作习惯,但朱利克斯却把成果、目标导向变成了时间导向。一旦奖励给了工作时间长、看起来忙忙碌碌的人,员工们就会浪费时间,减低工作效率。
我国的企业也有这种状况。由于长期的舆论导向、传统的观念,已使不少主管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只要上班早来晚走、忙忙碌碌的员工就是个好员工,却很少有人关注他的工作成果是否突出。令人忧虑的是有因为他们忙碌而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成果而给他们奖励的倾向。临时性、突击性任务,忙碌、加班加点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在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中,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不可思议的。这实际上是以什么为奖励依据的问题,是成果?还是忙碌的表现?答案是清楚的,必须以成果作为奖励的标准,而不是奖励他们忙碌、表现出奉献、工作过量的样子。下边是几个改变忙碌现象、追求成果的小策略:
(一)将员工安排在合适的岗位。根据员工的特点、素质进行科学的安排,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对能力、训练欠缺的人,如果想要他们做根本做不来的工作,将会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二)界定每份工作的范围和量化的指标。每位员工都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范围了解的很清楚,否则他们可能重复劳动白费力气。同时科学地核定工作量,既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
(三)让每个人了解他的工作对整体工作有何贡献。这有两点理由:一是员工明白了工作意义的重要性,会提高士气。二是了解自己工作有贡献的员工,一般不会浪费时间。
(四)对事倍功半的员工,要给予关注。他们可能养成了不良的工作习惯,可以用关怀的方式告诉他,你希望看到他们以最少的时间和努力,做出最好的工作。你所奖励的是成果,而不是汗水、冗长的时间。
(五)每天保持一段宁静的时刻来筹划。要求每位员工每天抽出半小时,用来独自思考、反省和计划。要求他们利用这宁静的时刻思量工作目标及达成目标的方式、手段。每天周详地考虑,可以大幅度减少不必要的忙碌。
(六)不做唯程序主义者。有些事情需要灵活掌握,不必刻板,步步按程序办,这是官僚主义的通病。
(七)假如员工做完工作,就让他们回家。假如工作性质允许的话,员工完成了工作,为什么还要绑住他们呢?留下,他们只会学到如何浪费时间、为别人制造问题。做完工就走,这也是一种奖励有效率员工的好方式。出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