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活越简单越好
8057500000010

第10章 欲望简单:需求越少烦恼越少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2)

许由拒绝了尧的禅让,这在今人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那可不是一点钱一点地位,那是掌管天下的荣誉和责任啊!可是,在许由看来,自己不求名利,没有理由要接替尧的工作,因为尧已经做得很好了。那么他要什么呢?他要的是安守本分。

安守本分,用俗话来讲,也就是“有多大的肚皮吃多少饭”,吃多了会撑着的。饭吃八分饱,做人也要留有余地。犯不着为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搭上一辈子,因为他要的不过是一张床、一餐饭而已,哪里需要天下那么大呢?

肩吾对连叔说:“我听了接舆的一番言论,大而无当,不着边际。我很惊讶于他的话,那就像天上的银河一样看不到首尾。真是怪诞背谬,不近情理啊!”

连叔说:“他说了些什么呢?”

肩吾说:“他说:‘遥远的姑射山中,有一神人居住在里边。那神人皮肤洁白,如同冰雪般晶莹;姿态柔婉,如同室女般柔弱;不吃五谷杂粮,只是吸清风喝露水;他乘着云气,驾着飞龙,在四海之外遨游。他使万物不受灾害,年年五谷丰收。’我认为这些话是狂妄而不可信的。”

连叔说:“是呀!我们无法让瞎子领会文采的华丽;无法让聋子知晓钟鼓的乐声。岂止是在形体上有聋有瞎,在智慧上也有啊!听你刚才说的话,你还是和往日一样啊!那个神人,他的德行,与万物合为一体。世人期望他来治理天下,他哪里肯辛辛苦苦地管这种微不足道的事呢?这样的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伤害他,洪水滔天也淹不着他;大旱时把金石都熔化了,把土山都烧焦了,他也不觉得热。他的‘尘垢秕糠’也可以制造出像尧、舜那样的圣贤君主来。他哪里肯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事业呢?

“宋国有人把帽子贩卖到越国去,可是越国气候炎热,人们习惯于把头发剃光,身上纹着图案,他们要帽子有什么用呢?

“尧治理天下的人民,使海内政治清平;他到遥远的姑射山中,汾水的南边,拜见了四位得道的真人,他不禁恍然大悟,把天下都忘掉了。”

忘掉天下,这不是自私到只知小我不知大我,而是真正的旷达境界。

芸芸众生把名利当作必需品,以为只有获得了名利生活才能更自由更幸福,然而看世间有多少因名利而引来灾祸的人呢?对于那些臻于无己境界的人们来说,虽然无心立功建业,却能名盖天下;虽然有着名满天下的辉煌,却能韬光晦迹,不在意世俗的名利而逍遥自得,恬淡无怀,无往而不逍遥,无适而不自得。

可见,当人外无所求、内无所羡之时,自然而然就会到达“至足”的境界。庄子之《逍遥游》,即为一“乐”字,而此中之乐绝非得所欲求之乐,而是不羡求功名利禄,不挂怀死生祸福、利害得失之精神至足之乐。这种快乐,对于满脑子只有名利二字的人来说,是无法企及、也无法想像的。这种快乐,不是纵情任性的,而是要在心灵和精神上不断地修养才能达到的。

人们往往会沉迷于学习大鹏那样一飞冲天,遨游四海,以为这样就可以逍遥快乐,然而却忘记了立足实际,安分守己。一个人若失去了平常心,那么快乐也就离之而远去了。

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

品行的修养是一生一世的事,艰苦而又有些残酷,尤其古人对品行有污染者很不愿意原谅。为人绝对不可动贪心,贪心一动良知就自然泯灭,良知泯灭就丧失了正邪观念,正气一失,其他就随意而变了。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生活中一些人抵不住“贪”字,灵智为之蒙蔽,刚正之气由此消除。在商品社会,许多人经不住贪私之诱,以身试法。“不贪”真应如利剑高悬才对,警世而又可以救人。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多,他就会变得越贪婪,一个永不知足的人是无法感受到幸福的。

人,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幸福与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不可分离的。人们在现实中感受或意识到的幸福,通常表现为自身需要的满足状态。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便会产生内在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心满意足的状态,植根于人的需求对象的土壤里。

然而,很多人都是希望自己拥有的再多一些,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

终日奔忙为了饥,

才得饱食又思衣,

冬穿绫罗夏穿纱,

堂前缺少美貌妻,

娶下三妻并四妾,

又怕无官受人欺,

四品三品嫌官小,

又想面南做皇帝,

一朝登了金銮殿,

却慕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

又问哪有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

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诗对那些贪心不足者的恶性发展写得淋漓尽致。物欲太盛造成的灵魂变态就是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当了大官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有一位农民,他常年住的是漆黑的窑洞,顿顿吃的是玉米、土豆,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一个盛面的柜子。可他整天无忧无虑,早上唱着山歌去干活,太阳落山又唱着山歌走回家。别人都不明白,他整天乐什么呢?

他说:“我渴了有水喝,饿了有饭吃,夏天住在窑洞里不用电扇,冬天热乎乎的炕头胜过暖气,日子过得美极了!”

这位农民物质上并不富裕,但他却由衷地感到幸福。这是因为他没有太多的欲望,从不为自己欠缺的东西而苦恼的缘故。

与这个农民相反的是一个卖服装的商人。这个商人有很多钱,但他却终日愁眉不展,睡不好觉。细心的妻子对丈夫的郁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不忍丈夫这样被烦恼折磨,就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看看,于是他前往医院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见他双眼布满血丝,便问他:“怎么了,是不是受失眠所累?”服装商人说:“是呀,真叫人痛苦不堪!”心理医生开导他说:“别急,这不是什么大毛病。你回去后如果睡不着就数数绵羊吧。”服装商人道谢后离去了。

一个星期之后,他又出现在心理医生的诊室里。他双眼又红又肿,精神更加颓丧了,心理医生复诊时非常吃惊地说:“你是照我的话去做的吗?”服装商人委屈地回答说:“当然是啊!还数到三万多头呢!”心理医生又问:“数了这么多,难道还没有一点睡意?”服装商人答:“本来是困极了,但一想到三万多头绵羊有多少毛呀,不剪岂不可惜?”心理医生于是说:“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服装商人叹了口气说:“但头疼的问题又来了,这三万头羊的羊毛所制成的毛衣,现在要去哪儿找买主呀?一想到这,我就睡不着了!”

这个服装商人就是生活中高压人群的真实写照,他们被种种欲望驱赶着跑来跑去,疲乏至极,每天睁开眼睛想到的是金钱,闭上眼睛又谋划着权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人怎么会享受到幸福呢?

有些欲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欲望是非自然而不必要的,前者包括面包和水,后者就是指权势欲和金钱欲等等,人不可能抛弃名利,完全满足于清淡生活,但对那些不必要的欲望,至少应当有所节制。

一个人的欲望越多,他所受到的限制就越大,一个人的欲望越少,他就会越自由、越幸福。很多人总是把得失看得太重,把名利看得太重,期望自己位高权重,期望能拥有万贯家财,这样通常会备受名利折磨,轻者身心劳累,重者害人害己。

生活中,很多人拥有金钱,但却没有快乐。整日挖空心思、千方百计想要得到金钱的人,恐怕永远也不会快乐而且身心劳累。

拥有世界又如何

对周围的环境、人事,假如你有看不惯的地方,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喜怒不形于色,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有首歌的歌词说:“如果失去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同样,有时你争赢了你所谓的道,却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事总有轻重缓急之分,顶牛抬杠不养家,不要为了争一口气,而后悔莫及!

如果你的一生没有几件开心的事情,你的一天没有几声爽朗的笑声,那只证明你不会活。

人活一辈子,需要的东西还真多。只有婴儿和老人活得最本真。婴儿刚生下来,还不会争、不会论、不会抢、不会夺,而老人已经和别人争过、论过、抢过和夺过了,现在他不得不躺在病榻上,身体破败得像一床旧棉絮,掐着手指数日子,生命进入了倒计时:“要什么荣华富贵,要什么功名利禄呢?只要让我活着,就好!”是啊,临去之人,其言也善。

可是,为什么年轻时我们不会明白、不会生活、不会将最宝贝的光阴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只会较劲,杯弓蛇影,无限矫情?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谈禅论道,高僧听了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里,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还是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来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

“气也没办法啊!”

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

高僧笑道:“你还知道值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道:“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