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活越简单越好
8057500000019

第19章 交际简单:交往之时重义不重利“利”是道义路上的绊脚石(3)

法国科学家法拉第说:“如果你想了解你的朋友,可以通过一个与他交往的人去了解他。因为一个饮食有节制的人自然不会和一个酒鬼混在一起;一个举止优雅的人不会和一个粗鲁野蛮的人交往;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和一个荒淫放荡的人做朋友。和一个堕落的人交往,表示自身品位极低,有邪恶倾向,并且必然会把自身的品格导向堕落。”一句西班牙谚语说:“和豺狼生活在一起,你也能学会嗥叫。”

即使是和普通的、自私的个人交往,也可能是危害极大的,可能会让人感到生活单调、乏味,形成保守、自私的性格,不利于勇敢、刚毅、心胸开阔的品格形成;甚至很快就会变得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原则性丧失,遇事优柔寡断,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种精神状况对于想有所作为或真正优秀的人来说是致命的。

与那些比自己聪明、优秀和经验丰富的人交往,我们或多或少会受到感染和鼓舞,增加生活阅历。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改进自己的生活状况,成为他们智慧的伴侣。

与优秀的人交往,就会从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品格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你会感到自己也在其中得到了升华,自己的心灵也被他们照亮。

印度传教士马丁的生活,似乎完全是受了一个初中学习时的朋友的影响。

马丁是一个相当愚笨的学生,但他父亲还是决定让他接受大学教育。在剑桥大学里,马丁认识了在初中的一位伙伴。

从此以后,这位稍长的学生成了马丁的指导教师。马丁能够应付自己的学业,但是仍然容易激动,脾气暴躁,偶尔会发泄自己难以抑制的愤怒。他这位年纪稍大的朋友却情绪稳定,富于耐心。他时时刻刻照顾、指导和劝勉自己这位易怒的同学,他不允许马丁结交邪恶的朋友,劝马丁认真学习。这不是要得到别人的称赞,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这位朋友的帮助使马丁在学习上进步很快,在第二年圣诞节的考试中他名列年级第一名。

后来,马丁成了一位印度传教士,给了很多人以无私的帮助。

如果马克思没有选择恩格斯这位真诚的朋友,他恐怕就不会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建立起他的理论学说,也就不会有伟大的著作《资本论》。

所以,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会受到良好的影响。

朋友之间的行为总是互相影响。令人奇怪的是,善行总是产生无数的善行。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会产生波纹,而这些波纹又会产生更大的波纹,如此连绵不断,直至最后一道波纹抵达岸堤。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情趣相投,是择友的一个标准。志向不同,情趣有别,友谊不可能长久的,早晚分道扬镳。“管宁割席”的典故就是个典型例子,管宁热衷于读书做学问,而华歆则热衷于官场名利,两人缺乏做朋友的共同思想基础,割席而坐是必然的。

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墨子有更形象的比喻,他把择友比作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感染上他的气质。

“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好朋友越多,我们受益越多。学无止境,学问再大的人也有不懂的东西。与其出泥而不染,何不从一开始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也应尽量选择有学识的人。

当然,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对朋友也不能求全责备,自己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而朋友又是双向的,如果人人都要求结交比自己有学问的人为友,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谁也没有朋友。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相交贵在有所补益,有所予有所取才是“交往”。

古人的择友之道,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要为其所拘束,对友人过于苛刻。择友的标准各有不同,也应该从个人实际出发,慎重选择,朋友可多交,不可滥交。

朋友比金钱贵重

我们必须懂得多个朋友多条路的道理。每个人的进步,都要借助于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仅靠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勉努力,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或实现个人的愿望。

战国时,中山国的君王有一次设宴款待都邑的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被邀之列。席上,中山君把羊肉羹分给各位士大夫,却没有分给司马子期。

司马子期心里很不高兴。于是,跑到楚国,怂恿楚王攻打中山国。楚王受其蛊惑,带兵向中山国猛击。

不久,中山国就被打败了。中山君仓皇逃命,后面只有两个人拿着长矛紧紧护卫他。他有点奇怪,就回头问那两个人:“别人都逃跑了,为什么你们还乐意跟着我?”

那两个人回答:“大王,以前在我们的父亲即将饿死的时候,你曾经赐给他食物。家父临终前就要求我们,如果中山君遇上灾难,我们必须以死报答大王的恩德。我们遵从家父的教导,誓死也要保护您。”

中山君听了,仰天叹息道:“给予不在于多少,在于别人是否正处于困厄之境;施怨不在于深浅,在于是否曾经伤了别人的心。”对中山君来说,此时此地,这两个朋友比多少钱都重要。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受到三点启发:第一,朋友多了路好走,冤家多了路难行,人在世上要少结冤仇多交友;第二,与别人交亲还是结怨有时并非因为某些大事,而是小节方面的问题;第三,处理人际关系时,待人接物必须因人而异,并把握好最恰当的时机。

一只鹦鹉与一只乌鸦被关在一个鸟笼里。鹦鹉觉得自己很委屈,竟和这么一个又黑又丑、表情呆板的怪物待在一起。假如谁在早晨看它一眼,这一天都会倒霉的,再没有比和它在一起更令人讨厌的了。

同样奇怪的是,乌鸦也在抱怨自己时运不济,竟和这么一只令人难受的花毛家伙待在一起,乌鸦感到伤心和压抑。“我的运气为什么如此糟糕?要能和其他乌鸦一起坐在花园的墙头上,享受我们已有的一切,该有多快活啊!”

像乌鸦和鹦鹉这样的生灵可以说都是悲剧性的人物,本应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但它们却偏偏做不到这一点,却总是看着对方的丑陋而生气。

“举世皆浊我独清”,那是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观点。一个人可以“独清”,但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却不可没有朋友。

历史上的“管鲍之交”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他们成为后世交友的典范。

对于和鲍叔牙的情谊,管仲曾经说过一段由衷的话:“我原先经济困难,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分财时我多要多占,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得无厌,而是认为我贫穷才会这么做;我曾为鲍叔牙谋事,多次失算,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而认为我是时势不利;我曾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认为我不行,而认为我是生不逢时;我曾三战三逃,鲍叔牙不认为我是胆怯,知道我是思念家中的老母亲;公子纠失败,我囚禁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耻,知道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真是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由此可见,这种深厚情谊的产生,在于鲍叔牙屡屡对管仲宽宏大度、不计小过、理解同情、帮助的结果。

管仲对此也投桃报李,与鲍叔牙成为莫逆之交。否则的话,如果鲍叔牙对管仲斤斤计较,不欣赏他的才能,或“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那么他们早就绝交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你能做到包容那些有缺点的人,你的心态就会更加开放,心胸会变得更广更大,也会交到更多的朋友,从而给自己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真诚付出才能获得友谊

获得朋友的唯一方法是先学会做对方的朋友。要知道,友谊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它需要培养浇灌才会不断成长。朋友靠友情浇灌,当他静默时,你的心仍要倾听他的心,友谊无需过多言语,所有的思想、愿望、希冀皆在无声的交流中发生,并在朋友间共享友爱、忠诚、信义……

把纯洁的友情看成是金钱附庸的人,生活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他们对权势钱财看得特别重,谁有权有势就巴结逢迎,以求利用,谁有钱有势便趋之若鹜,这种人不问是非曲直,吃吃喝喝就能混在一起,打着“朋友”的旗号,追求实利,这种“合作”带有明显的铜臭味。

这种势利的朋友比较容易得到合作者,但也容易失去合作者,容易结交也容易散伙。因为这种友谊是建立在权势钱财和杯盘烟酒之上的,非常的自私和虚伪,带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这种“友谊”是长久不了的。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荣誉之后,就会有人殷勤地表示友好;而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打电话都找不到人。这种人都是讲求实用主义的,有用就是朋友,这种态度是可鄙的。有的人对那些于自己有用的“朋友”,就千方百计地加以笼络,对暂时用不上而将来有所求的“朋友”,则滑头滑脑,若即若离地维持;对曾经有用,今后不再有用的“朋友”,则置之脑后似乎不曾相识;对那些过去有恩于自己,后来陷于困境需要他帮助的“朋友”,则忘恩负义,有的甚至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这些人缺乏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关于做朋友的道德标准,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里说过:“我们结交朋友的方法是给他人以好处,而不是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

势利之人之所以热情地与一个人交往,看重的是这个人手中的权力、财富、美色,而一旦要是你失势破财、人老珠黄,他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与这种人实无友情可谈。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不应该与被财富毁了的人来往。”这是提醒我们不要交酒肉朋友、势利朋友,不要与势利之徒搞在一起,结成所谓的合作者。因为与这样的人交往你是无法获得真正的友谊的。

酒肉之交不是朋友,患难才见真情。交友要有分寸,择友要讲究缘分。交友重在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共同面对人生的磨难,而交友不慎会留下终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