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史
8062500000003

第3章 绘画艺术(3)

隋代的著名的画家有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和展子虔,孙尚子与尉迟跋质那亦名重于时。他们各有所长,如杨擅“朝廷簪组”,董擅“台阁”,展擅“车马”,孙擅“美人魑魅”。他们大多继承了前代的传统,更多地受到顾恺之的影响,作风近于密体。孙尚子则“善为战笔,甚有气力”,尉迟跋质那来自新疆的于阒,善画外国佛像。唐朝的人物画的内容由取材历史故事转而把目光对准当代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功臣勋将。中原风格和边区风格并行不悖,亦相互影响。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中原作风的人物肖像画,继承了北朝杨子华与南朝张僧繇的传统,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气质上有所前进,用笔洗炼圆劲,赋色沉着典雅,富于概括性。以尉迟乙僧为代表的边陲作风的人物佛像画,造型则富于变化,有一定的凹凸感,用笔紧劲屈曲,设色浓厚鲜明。

五代时期的绘画

五代时,人物画的题材内容日渐宽泛,宗教神话、历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为描绘的主题。画家多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写,传神写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风格上则向两大方向发展:工笔设色的一路用笔更加细劲多变,賦色也变得鲜丽起来,色调比唐代有所丰富;水墨一路除了超变形发展以外,还出现了水墨大写意的画法。

山水画在此时的变化是最大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色,体现风雨明晦的变化。

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五代的花鸟圃也出现了两大阵营,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一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因为他们多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幽法精细,以轻色渲染而成;而江南的徐熙所代表的一派,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相对黄筌一派的风格,这一派被称作“徐家野逸”,这种现象被称为“徐黄异体”。

一、人物画家及其作品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曾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T冕服、车器、人物、仕女,多以宫廷或文人生活为题,以“用意深远”著称。其仕女画师从周昉,作风更加纤丽繁复,用笔多以“战笔”为特点。现藏故宮博物院的《重屏会棋图》是他的传世作品之一,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兄弟们在屏风前对弈的场面。因背景屏风上又画屏风,所以称为“重屏”,该图无名款,宋元藏印均伪,似人物服饰及生活用品为五代遗制,至少可以反映周文矩画法的面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蓽本,该画描绘盛唐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李白、高适等人在江宁琉璃堂唱和的故事。宋徽宗误题为韩滉《文苑图》的传本其实是该画的一部分。《宫中图》一画为南宋箏本,记载说为周文矩真迹临本。

顾闳中,江南人,南唐中主画院待诏。曾与周文矩奉后主之命潜人“多好声色,专为夜饮”的大臣韩熙载府第,目识心记,绘画以进。这就是我们今天辑到的,也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该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皋本,未得公认。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屈浙江)人。生于唐末,入蜀后称为禅月大师,善诗书脚,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其风格奇古,造咽夸张,富于装饰趣味。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蓽本,绘释迦的十弟子,有唐画遗风。明末著名画家陈洪绶深受其风影响。

二、花鸟画家及其作品

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花木、禽鱼、蔬果,作画多取材于田野自然物象,画法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墨迹与颜色不相隐映,传达了一种“野逸”之趣,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可惜其真迹已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竹图》被认为可以反映徐熙的风格。

黄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曾先后供职于王蜀与孟蜀宫廷。北宋初年与儿子黄居宝、黄居菜、黄居实及弟黄惟亮等转入宋代画院。曾师从刁光胤、滕禺祐、孙位等人,取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尤工花鸟。他的取材宫苑珍禽的题材、工整细丽的画法,创造了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效果深得宫廷贵族的喜好。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描绘飞禽昆虫等20余种,刻划精细逼真。因款书“付子居宝习”而被确定为他给儿子的习画范本,也有人认为款为后添。

三、北方山水画家及其作品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于唐末隐居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他的画囊括了唐人用笔用墨的经验,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该作品虽未经《宣和画谱》著录,但一直被认为是可以代表荆浩画风的作品。此画描写庐山一带景色,气势宏大,结构严谨,高远法与平远法并用,画法则是先以线勾轮廓,再以短条子皴其质感,复以水墨渲染。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活动于后梁至北宋初。早年师法荆浩,晚年笔力过之,喜脚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题材。他的画风,笔简景少,但气壮意长,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关山行旅图》轴写高耸峰峦,深谷云林,寺庙隐于其间,近处小桥茅店,有旅客商贾往来,富有生活气息。所画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据记载,关仝不擅人物,画中人物多求同时画家胡翼动笔。《山溪待渡图》亦绘堂堂大山之景,极具时代特点,突出了山川雄壮之气,亦北宋以前画风。

四、江南山水画家及其作品

赵幹,江宁(今南京)人,南唐后主李煜时的画院学生。擅画山水、林木、楼观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是他流传的唯一作品,也是南唐时代江南山水画家流传的最为可信的作品。该画描写江南渔村小雪中渔民的艰苦生活,用细笔绘树木、芦苇及树石等,小雪则以粉弹法为之。

董源,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南唐中主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草木丰茂,秀润多姿,被人们形容为“平淡天真”。其用笔细长圆润,称“披麻皴”,有时也用点描绘郁茂的丛树苔草。宋代沈括说董源的画;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粲然;现存的可以认定为董源真迹的有三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所绘山岗圆深,草丰木茂,杂树掩映,山麓则有人家张灯于树,似乎有节日之气。此画人物近于工笔重着色法,山水为小青绿,用披麻被,山顶作矾头,已自成一家面貌。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则属另一类,水墨淡色形体如一,都是描写江南多泥被草的山峦丘陵,风雨明晦中的平远景色,用短条子和墨点的组合描绘景物,这是董源确立的一种新的风范。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在江宁开元寺为僧,北宋时仍在活动。工山水,师承董源,笔墨清润,多画烟岚气象,檀用长披麻皴,以破笔焦墨点苔,较之董源更为雄秀奇逸。传世處迹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居图》(日本斋藤氏藏)与《溪山图》(藏处不详)等。另外,历来被断为巨然真迹的《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兰若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属另一种面目,山上布满被称的小卵石,树木草苔等均不如前四图,有专家推测为其早年所作。

宋元时期的绘画

宋元时期的绘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北宋初约一百年中,保持着五代的传统,花鸟画遵守黄筌的程式,山水画是传李成、范宽的衣钵。

(2)熙宁元丰年间(1068~1100)由于花鸟画家崔白和山水画家郭熙的出现而有了显著的新变化,由于扩大了表现范围,宋代的绘画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这时的画论著作(《林泉高致》和《图画见闻志》)中提出的主张,反映了创作实践上的新要求。(3)徽宗赵佶到南宋高宗赵构和孝宗赵眘(1101~1189)是宫廷画院最活跃的时候,画家众多,在表现技巧上力求锖能。(4)南宋的大部分是李唐、刘松年和马远、夏圭画风起支配作用的时期。(5)元朝的统治时期的绘画,最引人注目的是水墨山水的发展,特别是在笔墨技法上注重表现效果和绘画思想上轻视生活内容的倾向,元代的这一部分绘画造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大转变。

一、宋代的绘画

宋朝绘画虽无唐代的辉煌富丽之风,却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名目繁多,丰富之极,令人目不暇接。由于画风多样,题材众多,绘脚得以进一步分科,按题材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画及杂画等,按社会阶层分为宫廷绘阃、士人绘画和民间绘幽。

北宋时期,人们从山水画中寻求乐趣的心态十分普遍,“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成为社会时尚,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空前兴盛。

当时水墨山水両家的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的李成、关陕画派的范宽。李成善觸烟林平远之景,变雄劲、深厚为清旷萧疏,现存《读碑窠石图》,表现文人旅途怀古之思驴背上的旅行者伫立古碑前凭吊史事,发思古之幽情,而四野古木参天,老干虬曲,荒草疏疏,气象萧凉,启人遐思。

其后的许道宁,多画平远的山川、野水、林木,以简易率劲见长,有《淘夫图》传世,绘江山奇伟,绵延不绝,现存美国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

北宋中期郭熙的山水,以幽奇神奥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画山石形如“鬼面,皴如“乱云”,写瘦树枯枝,状如“蟹爪”“鸦爪”,有《早春阍》,赞美春回大地,荡漾着清新的气息。他还著《林泉高致》,强调山水画要有“可居可游”的生活情趣,并总结“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与透视方法。《窠石平远图》为其晚年作品,以其独创的“卷云皴”山石,体现了郭熙山水画成熟时期的特征,画中以简练单纯的笔墨,严谨的布局,清朗虚旷的幽寂空间,罡现出气象萧疏的深秋意境。

北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米友仁父子最为著名,他们擅长“墨戏”,善用多层烘染和横点子的排比,使水墨画的积墨、破墨、渍染、渲淡等技巧得以充分发挥,达到云山空蒙、烟云变灭的效果,就青山绿水而言,北宋的画风由灿烂辉煌转向柔和温雅,含蓄深沉,气势给为宏大。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展示祖国锦绣山河的神奇美丽。全图12米,脚面视野开阔,境界幽深,色调爽秀明快,展卷观赏,路转风回,美不胜收,令人有壮游千里之路。

北宋的人物画,著名者有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清秀娴丽,气度恢宏,而其构形技法,到北宋后期为李公麟(1049~1106)发扬光大,线条健拔却有粗细浓淡,构图坚实稳秀而又灵动自然,画面简洁精练,但富有变化;题材广及人物、鞍马、山水、花鸟,既有真实感,又有文人情趣,而且所作皆不着色被称作“白描大师”。

李公麟虽为进士,但他并不热衷于写官场的升迁荣禄,却醉心于书画技艺,经常太皂家马苑观看名骏,或载酒出游,写生赏景。数十年来,他无一日不忘记自然美拔。李公麟还善于汲取顾恺之、吴道子、武宗元等人的用线条技巧,注意飘逸凝练,伸韵内敛,故而所作虽淡毫轻墨,却光彩动人。如所绘《维摩演教图》、《临韦偃牧放图》,皆简洁而传神,生动活泼,动人心扉。据说他晚年重病在床,还以手指在被上划动,真可谓笃于绘画,至死不渝了。

北宋末期的宫廷画院在政和、宣德年间达到鼎盛,这是与酷爱艺术的宋激宗赵佶(1082~1135)亲自到画院指导绘事大有关系。赵佶虽然是一个昏君」旦在美术上却深有造诣,所创“瘦筋书”,纤而不弱,端而不板,婀娜刚劲,秀丽精工,别具一格。又下令鉴别内府收藏历代书画,分门别类,著录评论,编成《宣和书普》、《宣和画谱》等。他还增加画院画师的俸禄,将画院列入科举制度中,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嫩绿技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等诗句为题,考录画师,给画院注入“文人画”的气质。

赵佔善绘山水、人物、楼阁,尤长于花鸟,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传世作品有《芙蓉锦鸡阁》轴、《样龙石图》卷、《听琴图》轴、《腊梅山禽图》轴、《瑞鹤阁》卷’《鸲鹆图》轴等。由于他的努力,许多画师,如费道宁、李唐、苏汉臣、张抒端等,皆脱颖而出,树脊艺坛。

这位诗、书、画兼美的亡国皇帝,和南唐李煜一样,以“绝代人才,薄命君王”的地位,在历史的功过册上永远让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