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成语故事1
8062800000014

第14章 三画(3)

接舆行踪不定,放浪形骸,狂妄已极。一次,他在路途中见到肩吾(人名),便一把拉住肩吾的袍袖,眯着醉意迷蒙的双眼,神秘地说:“哈,你知道吗?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位神仙,这神仙可厉害啦!她不吃五谷杂粮,只吸清风,喝露水,整天乘龙驾雾,在四海之外遨游。”接舆越说越高兴,满面红光,胡子一翘一翘的,像他亲眼所见一样。“真的,这位神仙还能使宇宙万物一切按规律正常发展,使农田大获丰收……”

肩吾越听越奇,就回来找到他的朋友连叔,说:“这个接舆可真是狂妄,他说的话今人简直不敢相信,就像天上的银河一样,连个边际都没有,与人之常情‘大有径庭’,不知道是不是他的脑子出现了问题。”

大腹便便

【释义】形容体胖肚大。现多比喻不劳而获的人。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

东汉未年,陈留人边韶。不仅多才多艺、学问好、文章好,而且待人和气,又非常诙谐。

这位边韶,字孝先,以教书为生,每日诲人不倦。若是谁劝他出去做官,他便皱起眉头,一个劲地摇头,一百个不愿意。

由于他育人有方,附近州县几百里的人们都仰慕他的人品和学识,纷纷将子弟送到他这里来学习。他对学生非常和蔼,从不疾言厉色。他们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常常在一起相互交流思想,关系特别融洽。他招收几万名学生,尽心尽力地给他们讲书、批文。人们都说他有孔夫子的风度。

边韶厌恶做官,皇帝曾前后几次颁发诏书,要边韶进京为官。当时朝政由十常侍把持,他们欺上压下,许多正直的大臣都被他们杀掉了,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看到朝政如此黑暗,边韶不愿被卷入政治漩涡,更不甘心在十常侍把持下的朝廷做官,所以每次他都委婉地推辞了。

如此三番引起了地方官的不满,他派人威胁边韶说,如果再不奉命进京做官,就要将他抓起来押送京城。边韶不愿做官,更不愿坐牢,于是一走了之,躲到朋友家去避灾祸去了。

后来,袁绍杀死了十常恃,大患已除,朝野上下一片欢庆。文武大臣们可以安心为官,朝政也得到治理,百姓们的生活也安定了。

朝廷一有变动,州县也随之而动,陈留太守也更换了新人。新官上任后,果然将边韶的事丢到了一边。至于他几次推辞朝廷要他做官的事也就没有人再提起,他便悄悄回到陈留,重操旧业,以育人为乐。

人们听说边韶又回到了家乡,便纷纷来宴请他,为他接风洗尘。

边韶身材肥胖,不仅浑身是肉,而且肚子特别大,于是,他每天挺着大肚子,出东家进西家四处赴宴,所到之处都是笑声一片。

这一天,终于轮到了赵家宴请他,好酒好菜,边韶不禁多喝了几杯,这一多喝可不要紧,他回到家睡了整整一夜,酒劲也没过去。

第二天,他倦意犹存,刚为学生们讲了几句《论语》,便支撑不住想打瞌睡。大白天,他回到房中和衣而卧。

众弟子见边韶双手抚着大肚皮,仰面大睡,很舒畅地打着酣声,大肚皮随着酣声时起时伏,觉得十分可乐,有个调皮的学生编了几句顺口溜来嘲笑边韶,他们唱道:

“边孝先,腹便便。

懒读书,但欲眠。”

边韶听了弟子们的顺口溜,也顺口开了个玩笑,他吟道:

“边为姓,孝为先,

腹便便,五经笥。

但欲眠,思经事,

寝与周公通梦。

静与孔子同意,

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意思是说:“我的肚子是大了点,不过里边装的尽是经书。我是爱睡觉,可是我在梦中会见周公。即使有片刻安静的时候,我也念记孔子的教诲哩!你们嘲笑先生,这规矩见于哪家的经典呢?”

他以幽默的口气批评弟子们,他们更加尊重边韶。

大逆不道

【释义】原指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秩序的言行。现用来形容罪大恶极。

【出处】汉·班固《汉书·高帝纪》。

楚汉相争,相遇于广武城,楚军与汉军摆开阵势,项羽跃马阵前喊话:“小儿刘邦,你我二人相争,天下黎民荼炭吾心不忍,今天你我单独较量,作一了断,谁胜了,天下就是谁的,快来受死!”

刘邦自知不是项羽的对手,就回答说:“你不配向我挑战,你已经是个十恶不赦理该诛杀的罪人。”接着他数说了项羽的十条罪恶:“第一,你违背了我们的约定,我先攻下关中,按约应该为关中王,你却自己称王;第二,你杀死卿大夫,自己称霸;第三,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带兵入关;第四,你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第五,你杀死已投降的秦王子婴;第六,你活埋20万秦国百姓;第七,你封王封地,赶走原主,弄得天下不宁;第八,你占有了彭城,夺取韩国之地,又强占梁国和楚国的大片土地;第九,你阴谋杀害义帝怀王;第十,你作为臣子却杀死君主,为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还有何面目来向我挑战啊!”项羽一听,气得脸色铁青,拉开劲弓就射,刘邦躲避不及,被一箭射中胸口,跌倒在地。汉军将士赶紧抬起刘邦退回广武城中。刘邦以诈死来诱敌,假装被项羽射死,晚间楚军来偷袭汉军,被杀得大败。

大笔如椽

【释义】原意指所用的笔有椽子那么巨大。比喻笔力雄健或大手笔之作。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王珣传》。

东晋时,20岁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官的王珣,是宰相王异的孙子,他很有才华。有一次,官员们在一起开会议事,桓温想试一下他的才学,就派人偷偷拿走了他的发言稿,但王珣发觉后并不慌张,仍旧侃侃而谈,讲出自己的观点,令在场的人惊佩不已。从此,恒温更加重视王珣。

有一天夜里,王珣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人给他一支大笔,粗大得像架在屋梁上的椽子(大笔如椽)。王珣被梦惊醒了,马上告诉家里人说:“一定又有用得上我这支大手笔的时候。”

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写讣告、哀策、谥议等一系列繁重而又重要的文字工作全由王珣承担了起来。王珣把这一切都做得很好,博得了大家的好评。

大器晚成

【释义】原意是大才需经长期磨炼方能成就。现指成名较晚的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往往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而将尸骨弃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

崔琰见到这种情景,劝袁绍下令禁止,以免再有这类事情发生。他对袁绍说:

“古时凡是仁义之师,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共愤,这实在是自取灭亡啊!”

袁绍感到崔琰非常及时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立即命令崔琰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留他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匈奴使臣回国前,要求曹操接见他们,并说:

“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愿意一睹风采。”

曹操听了手下报告,觉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绝,便让有关人员安排会见的时间。

会见前,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太小,不够威武,很难令外国使臣敬畏,便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则扮作贴身卫土,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说:

“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可他身边手扶佩刀的卫士却很威严,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

实际上,崔琰不仅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以后淡泊功名,一时没有什么大成就。

为此,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说:

“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差远了。”

崔琰却有自己的主见,他每次遇到亲友,都对他们说:

“我与诸位的看法不同。我以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作了几年官,哪里比得上崔林。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有错。其实崔林非常有才能,他从小虽然默默无闻,但一直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知识,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

不久,崔林这个人才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为御史大夫。到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封为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

成语“大器晚成”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事不糊涂

【释义】对大事头脑清醒,毫不含糊。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吕端传》。

赵普与吕端同为宋太宗朝前大臣,两人是知心好友,赵普曾私下称赞吕端说:“吕端办事公正,为人谦和,受宠不惊,受辱不馁。事事不为自己着想,真有宰相之风。”

宋太宗在用人上还真有点本领,在他晚年果然拜吕端为宰相了。吕端不负君望,日理万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起了关键性作用。

宋太宗有九个儿子,长子元佐被废为庶民,永世不得入宫;次子元僖暴病夭折。到了太宗晚年的时候,他拿不准在剩下的七个儿子中立哪一个为太子,太宗伤透了脑筋,脾气变得很暴躁,众大臣都不敢进言。后来在寇准的推荐下,越元侃(即宋真宗赵桓)被立为太子。

赵元佐和赵元侃都是李皇后所生。宋太宗死后,做了太后的李皇后心疼长子,就指使内侍王继恩等人阴谋改立被废的赵元佐为皇帝。商议好了,李太后就命令王继恩召见宰相吕端。

吕端一听王继恩讲话口气不对,便骗王继恩与他同去书阁中寻找宋太宗的遗诏。王继恩一进书阁,吕端立刻把他反锁在阁内,然后自己跑回去面见李皇后,讲清不可改立的道理。李皇后沉默不语。吕端于是奉太子于宋太宗灵前宣读遗诏,太子继皇位,就是宋真宗。

第二天早朝,皇帝垂帘引见群臣。文武百官三拜九叩。唯有吕端肃立殿中,不肯下拜,原来他恐怕皇帝是假的(即赵元佐)。待得到恩准,吕端卷帘审视,确认是赵恒之后,他这才跪下连呼万岁。

从吕端坚持立太子赵恒为皇帝的事情看,宋太宗是说对了。宋真宗执政后,宋朝又恢复了稳定局面。

宋太宗是至道三年病死的,吕端实际上是他临死前受命为相的。当时有人说吕端“办事糊涂,不宜为相”,宋太宗说:

“我看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小事糊涂,是一种谦和,或者是一种忍让;大事不糊涂,则是原则性所在,只有坚持原则,才能处理好重大事情。

万死不辞

【释义】愿意拼死效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董卓把汉献帝当作傀儡,他一人把持朝政,群臣敢怒不敢言,司徒王允决心为国除奸,杀掉董卓,但一时没有好的计策。

一天晚上,他在后花园散心,忽见府中美貌的歌伎貂蝉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就问她为什么,貂蝉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我感激万分。但我近来见大人愁眉不展,知道大人一定为国事所担忧,所以也长吁短叹起来,如果大人有用我之处,我一定万死不辞。”

王允听了,忽生一计,说:“董卓迟早要篡位,眼看汉室江山不保,我怎能坐视不管?要杀死董卓才行啊!但董卓有个义子吕布,十分骁勇,无人能敌,而吕布又不离董卓左右,因此无计可施。”

貂蝉问:“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王允说:“我想了一条连环计,但须得到你的协助。我将你收为义女,先把你许配给吕布,再暗中献给董卓。你要设法离间他们父子,让他们为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动吕布去杀死董卓。”

貂蝉依计行事,最后把董卓除掉了。

万人之敌

【释义】武艺高强能敌万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

项羽因祖上封地项城而得项姓,祖上几代都是楚国名将。自年少时叔父项梁就指导项羽习文练武,但项羽学文没有长进,剑术也无丝毫进展。项梁责备他说:“你学什么都学不好,真没出息。”

项羽理直气壮地说:“识字只不过记记姓名而已,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都没有什么意思。我要学,就学可以敌万人(万人之敌)的学问。”

项梁听了很惊奇,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对学兵法非常喜欢,可也只从大的方面学,并不深究那些繁琐的细节。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到会稽,渡钱塘江,项羽和项梁也在旁边观看。项羽看到秦始皇的车驾浩浩荡荡,威严盛大,他暗暗指着秦始皇说:“此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吓得捂住项羽的嘴巴。从此,项梁认为项羽以后必定能成就大事。叔侄暗暗积蓄力量,以报秦杀祖之仇。

过了几年,大泽乡爆发反秦农民起义,项羽叔侄也在会稽起兵响应,凭借项羽的勇猛善战,在短短三年内,就从一支力量微薄的小起义头目而成为各路诸侯统帅,诸侯威服,天下响应,项羽分封王侯,政令群雄,号称西楚霸王。

万众一心

【释义】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隽传》。

黄巢在东汉末年领导了黄巾大起义,引起朝廷恐慌,灵帝派朱隽率军镇压,大军在宛城与韩忠的起义军相遇,朱隽在探察清楚韩忠在宛城的东北守备较弱,就派一分队第二天大张旗鼓地攻其西南,然而自己却率主力突袭东北,终于攻占了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