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隽不顾韩忠的谈判要求,加紧围攻内城,可一连几天都遭到了起义军的顽强抵抗。攻城屡屡受挫,朱隽又登上外城城墙向内城眺望,接着,下命令叫部队后撤几里。撤退后不久,城内守军纷纷冲出城外,试图突围,朱隽的兵马乘机从侧翼杀过来。韩忠不备,想再退回内城已来不及,起义军只得四散而逃,伤亡很大。
事后,朱隽的部下问他用的什么计谋,他得意地说:“我从高处看得很清楚,内城十分坚固,城内尽是守兵。他们想谈判谈不成,想突围又出不去,他们只有万众一心跟我军拼命。一万个人齐了心尚且势不可挡,何况他们有十万人马呢!倒不如先缓一缓,暂且松动一下包围圈,让他们产生突围的念头,然后乘乱杀上去,那么他们的士气也就瓦解了。”
万马齐喑
【释义】所有的马都肃然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的沉闷局面。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龚自珍,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龚自珍27岁中举,11年后才中进士。倒不是他不肯用心,而是因为他从小讨厌那些禁锢思想的八股文,不愿写华而不实的文章;他所钻研的,都是对兴国济世有作用的学问,并以此为傲。
参加殿试时,龚自珍交卷最早。便离开了考场,有人问他考得怎样,他把文章内容大概说了一遍,朋友们庆贺说:“龚老兄一定高中榜首!”
龚自珍哼了一声,说:“那要看清朝的国运如何了!”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主考官选中了我,那清朝就会因为有我龚自珍而振兴;如果没有我的尽心竭力,大清的运数就尽了。
龚自珍绝无哗众取宠之心,他的文章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议论,其中关于开发西北的意见最为精当实用。
然而,龚自珍只在京中做了10年无足轻重的闲官,英雄无用武之地,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而且时常受到排挤。这10年,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认为这是一个聪明才智被扼杀的时代,所以,他刚刚48岁,就借口侍奉年迈的父母,离官回乡了。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龚自珍在南下途中,共写了3l5首七言绝句。到家后整理成集,因那年干支纪年为“己亥”,故起名为《己亥杂诗》。
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出来的:那是七月初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烤得龚自珍满脸淌汗。路上行人极少。不远处却是钟鸣钹响,乐声悠扬。龚自珍举目望去,却见一座古庙前旗幡高挂,青烟缭绕,一群善男信女正在道士们引导下,向神龛里的玉皇大帝、雷公风神顶礼膜拜,乞风求雨。
龚自珍联想到这条路上所看到的田园荒芜、民生凋敝的景象,觉得在这毫无生气的时代,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来实行大的改革,才能打破这死气沉沉的局面。自己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变革现实,富国强民;这种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反而屡遭打击和迫害。此时此刻,龚自珍满腔的愤懑,顿时化作对大地风雷的殷切呼唤、对改革图新的热切要求,一词一句撞击胸膛,于是吟出一首诗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在诗中提出的革新要求,表达了人民的希望,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心声。
诗中还引申出“不拘一格”这个成语,比喻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方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比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大江东去,两岸旌旗漫卷,鼓角争鸣,三方智者斗勇。孙权与曹操的大军隔江对峙,一场恶战在赤壁北岩附近拉开了帷幕。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事代表,应东吴之邀,参与以周瑜为总指挥的对曹军的联合作战部署。
战前,交战双方互相派遣间谍刺探军情。曹操派周瑜当年的同学蒋干过江,以老同学的身份住在东吴的大营之中,接着又派荆州降将蔡中、蔡和向周瑜诈降。
周瑜早已看破此计,他表面上对曹操派来的这三个人摆出一副信任的态度,暗中却对他们严加监视。然后,将计就计,巧妙地利用他们,向曹军传递虚假的军事情报,并使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东吴老将黄盖与周瑜事先定下苦肉计,由他建议东吴投降曹操,周瑜故作震怒,将黄盖一顿痛打。黄盖则以此为借口向曹操诈降。然后,由东吴的谋士阚泽替黄盖送信,表示愿意降曹,对周瑜进行个人报复。
曹操听说东吴有人来降,便亲自接见了阚泽,他先表示怀疑,可是随后接到蔡中和蔡和的密信,证实黄盖确实被周瑜狠狠地毒打过,这才信以为真。
周瑜看到黄盖诈降成功,又请住在东吴的奇士“凤雏”庞统继续用计。蒋干过江后,白天闲极无聊,便四处游逛,“巧遇”庞统。
蒋干知道庞统是一代高士,便劝说庞统投奔曹操,将来作番大事业。庞统对蒋干说,他正求之不得,便拿着蒋干的书信过江与曹操相见。
曹军中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惯于水战,一上船就晕船,一个个东倒西歪。庞统给曹操出主意,建议他们将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
于是曹军的士兵们在联接在一起的战船上操演阵法,与在陆地上一样平稳,曹操见了,赞赏庞统这种作法的高明。
曹操做梦也没有料到,所有这一切,都是周瑜火烧曹军而预先作下的准备工作和设下的圈套。
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整天北风呼啸,将火烧向曹营必须有东风吹拂,但这时却不是刮东风的时候,去哪里唤东风呢?为此事,周瑜一筹莫展,坐卧不安。因为没有东风,他以前所作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不得已,周瑜装起病来,躲在大帐中苦思冥想破曹大计。
大战在即,总指挥却病倒大帐,这可急坏了东吴大大小小的各级将领,他们心中惴惴不安,惟恐破曹大事付之东流。谋士鲁肃更是万分焦急。
诸葛亮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探病的名义来到周瑜的大帐中。
诸葛亮见到周瑜,对他说:
“周将军的病,在下能治,将军只要看了我开的药方,就会立即康复!”
说完,在他手心写下“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几行小字。
周瑜看罢,立刻兴奋地从床上跳了下来,请求诸葛亮帮忙。诸葛亮说:
“将军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当义不容辞!”
诸葛亮通晓天文,早已测出近日必有东风。周瑜凭借诸葛亮的东风,将曹操的大军烧得死伤无数,无力应战。
下笔成章
【释义】一动笔就能写出好文章。形容才华横溢,思路敏捷。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曹植从小特别聪明,而且很爱学习,写文章很快,也很有文采。一次,曹操故意问曹植:“我看了你写的文章,写得很好,是不是找别人帮你写的呀?”
曹植跪下禀告:“父亲大人,儿能出口成论,下笔成章,为什么要请别人帮忙?父亲如不信,就请当面试试我。”
不久,曹操在邺下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曹操有心要试试几个儿子的文采,就叫他们登上铜雀台去游览,然后要每人以铜雀台为题,当场写一篇辞赋给他看。曹植一会儿功夫就交了卷,曹操读罢连连称赞,更加宠爱曹植,一度想立他为太子。
曹植虽然很有文学才华,但性情孤傲,喜欢饮酒,不如哥哥曹丕稳重、成熟、有城府,曹操通过长时间观察,最后认定曹植在政治上不如曹丕精明能干,决定让曹丕做继承人。后来曹丕做了魏文帝。曹植遭到曹丕的猜忌和排挤,只活到4l岁,就郁郁而终。他留下的《白马篇》、《送应氏》、《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作品,被誉为传世之作。
下车泣罪
【释义】表示为政宽仁,感于自己政教之责而哀怜罪人。
【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
禹治水有功,又深受百姓爱戴,舜便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他。
有一次禹乘车出外巡视,见到有个犯罪的人被押着走过。禹吩咐把车停下,问:“这人犯了什么罪?”
押送的人回答说:“他偷了别人家的稻谷被抓住,我们把他送去治罪!”禹听了便下车,来到那罪人身旁,问:“你为什么要去偷别人家的稻谷呢?”
那罪人看出问话的是个大人物,以为受到严惩,吓得低着头不敢吭声。禹对此并不生气,一面对他进行规劝,一面流下泪来。禹左右的人见了,都很不理解。其中一个问道:“这人偷了东西,该送去受惩罚。不知大王为什么流下眼泪?”
禹擦了擦眼泪回答说:“我不是为这个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从前尧和舜做首领的时候,老百姓和他们同心同德;如今我做了首领,老百姓却不和我同心同德,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来,百姓所以犯错,在于我的过错,是我对他们教育不够。所以我内心感到非常痛苦!”武士和罪犯听了都深受感动。
禹当即命侍从取出一块龟甲,在上面刻写了“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几个字,然后下令把那罪人放了。
与虎谋皮
【释义】与老虎商量,要谋取它的皮。本作“与狐谋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一定不能成功。现多用来形容跟恶人商量,要其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出处】晋·苻朗《太平御览·符子》。
有个书呆子想做一件用狐狸皮为原料的皮衣,因为这种皮衣很贵重,他天真地想:
“山上狐狸很多,我不如上山去和狐狸们商量商量。”
于是,他兴冲冲地来到山上,找到了一群狐狸,一本正经地和狐狸们说:
“亲爱的狐狸们,我想做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皮衣,所以特地来请你们帮个忙,剥下你们的皮送给我好吗?”
狐狸们听了,吓得掉头就跑。一眨眼工夫,便全隐没在高山深谷之中。
这人无计可施,只好垂头丧气地下山去了。
过了些时候,他准备祭祀祖宗,但是缺少羊肉。他想起山脚下经常有一大群羊在吃草,便来到羊群中,和羊商量说:
“亲爱的羔羊呵,我想祭祀祖宗,可是缺少羊肉。你们谁能行行好,把身上的肉送给我呢?”
那些羊听了,争先恐后地逃进密林中,一刹那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与狐谋皮,与羊谋羞”,“与羊谋羞”不常用,“与狐谋皮”后演化为“与虎谋皮”。
土崩瓦解
【释义】像土的崩溃,瓦的分解一样。形容彻底崩溃,无法收拾。
【出处】汉·班固《秦纪论》。
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的兵马都逼近秦京都咸阳,秦二世为此谴责丞相赵高,赵高恐惧不安,暗中与弟弟赵成,女婿——咸阳令阎乐密谋,决定杀了秦二世。于是,阎乐带了l000多名官兵冲进王宫内室。秦二世知道难逃一命,只得自杀。
然后,赵高将秦二世的侄子、公子子婴立为皇帝。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商议说:“赵高杀了二世,害怕大臣们杀他,才立我为王。他早晚要害我,我们不如先下手!”第二天,赵高让子婴到宗庙去拜祖先,子婴托病不去,赵高亲自来请。子婴乘机刺死赵高。子婴当了46天皇帝,刘邦就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后来项羽又进入咸阳,把子婴杀死。
贾谊与司马迁在评论这段历史时说,子婴如果改正先帝之过,任用忠臣贤士,减轻农民苦难,天下就会归附于他,他也不致被杀身亡。
东汉史学家班固则对子婴失去天下一事,表示了不同的评论,他在《秦纪论》一文中说:
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旦之孤,误哉!
大意是:“秦朝的衰弱是长久而成的,当时天下已像土墙倒塌,房瓦破裂,即使有周公旦那样的才能,也无法施展他的良策,而贾谊与司马迁竟拿秦朝的灭亡来责备登位几天的子婴,是错误的啊!”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释义】刮目:擦眼晴,表示用新眼光看人。比喻相别不久,大有进步,不能与以前一样看待。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著名将领。此人英勇无比,武艺高超,曾经战败过曹操、曹仁的兵马,颇受吴主孙权和大都督周瑜的器重。
吕蒙是行伍出身,十五六岁时就跟随姐夫奔走沙场、横刀立马了。他的一身好武艺就是从那个时候学来的。但是戎马倥偬,从来不曾认真读过几本书。为此,鲁肃一向瞧不起他,认为吕蒙不过是草莽英雄罢了。
孙权见吕蒙年轻有为,又身居要职,就劝他应该好好读书,增长知识,扩大见闻。吕蒙说:“在军队里事情太多,恐怕没有时间再读书了。”
孙权耐心劝诫说:“我并不是让你去读经书当博士,只是让你大略地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罢了。况且你年轻聪明,才资过人,应该抓紧时间,赶快阅读《孙子兵法》、《六韬》、《国语》等书,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的。”孙权还引用孔子、汉光武帝刘秀,以及曹操读书的例子来劝导,终于感动了吕蒙。
此后,他专心致志,发奋读书,读书的范围和精辟的见解,连一些老儒生也赶不上。不久,吕蒙当上了偏将军,官职逐渐升高。
后来鲁肃接替周瑜的大都督,统领东吴三军在进驻陆口途中拜访了吕蒙。在与吕蒙议论时局、军事时,鲁肃大为惊讶,因为吕蒙已经见识非凡,自己也有所不及,鲁肃高兴地拍着吕蒙的肩膀说:“过去只听说你除了打仗,别无长处,今日一见,文武双全,才识广博,已非当年吴下阿蒙了。”
吕蒙也笑起来,诙谐地说:“士别三日,即应刮目相待。”
寸草春晖
【释义】“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母亲的慈爱。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
唐代的诗人孟郊,写过一首题为《游子吟》的诗。这首诗以富有感情的言语,表达了一位慈母对即将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深深的爱,读来令人感动。全诗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这样的:
即将漂泊异乡的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