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书生高兴得跳了起来。他马上就跑到树林里去寻找这片树叶。他在树林里转了好半天,终于发现一只螳螂正藏在一片树叶后面准备捕蝉。他忙屏住呼吸,轻轻地靠近那只螳螂,瞅准了那片树叶,一下扑了上去。可是,因为用力猛了一些,那片树叶掉到地上去了。
书生赶紧在地上找。可是地上到处都是树叶,他根本就分辨不清哪一片是刚才螳螂用来藏身的。没有办法,他只好脱下衣服,把树下的落叶全部扫到一起,用衣服装着拿回家去。
他妻子见他用衣服兜了一大堆树叶回来,就惊奇地问道:
“你弄这么多树叶回来干吗?”书生忙把门关上,小声说:“别声张!这里面有件宝贝!”
他的妻子感到更加惊奇了,说:“什么宝贝?”书生也不理她,拿起一片树叶放在身体前面,问妻子道:“你看得见我吗?”
他妻子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如实地回答:“看得见。”书生又拿起另一片树叶放在身前,问妻子是否看得见自己,妻子还是回答说看得见。
书生很有耐心,他坚信那片能隐身的树叶就在这一堆当中,于是他一片一片地试。他每拿一片树叶,就要问他的妻子一次,可是每一次妻子都说是看得见。如此折腾到半夜,他的妻子实在不耐烦了,当书生又拿起一片树叶放在身前问她时,她没好气地说:“看不见了!”
书生一听,兴奋异常,赶紧把那片树叶收好。第二天,他拿着那片树叶来到了集市上,把树叶放在身前,伸手就去拿东西。可是,他刚把东西拿在手里,就被主人抓住了。
人们把他扭送到县衙,县官问他为什么那么大胆,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拿别人的东西,书生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并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螳螂捕蝉时就是用这片树叶隐身的,我也用它隐身,你们怎么会看得见呢?”
县官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这个书呆子,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知道这是一个书呆子,于是就把他给放了。
一暴十寒
【释义】暴:同“曝”,晒。原意为晒一天,冻十天。比喻学习或工作没有恒心,时而勤奋,时而懈怠。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孟子经常去各国游历,拜见各国君王,借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次,孟子来到齐国。当时,在位的齐宣王昏庸无能,经常被一些奸臣所利用。故此,许多忠义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闻知孟子来到了齐国,这些人大受鼓舞,奔走相告:“知道了吗?大思想家孟子来到我国了,如果有他前去劝谏宣王,那我们齐国就有希望了!”
可是,过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孟子前去劝谏齐王。这些人非常生气地找到孟子,责备他不为齐国尽力,孟子听后认真地回答说:“天下虽有一些很容易生长的东西,但如果‘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它们就不会生存。同样道理,我平时规劝齐王的机会少,而宫中的奸佞小人却一天到晚地围着他转,这样我又怎么能让他真正明智起来呢?”
一代楷模
【释义】楷模:榜样、模范。给一代人树立了榜样。
【出处】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李靖传》。
唐朝初期,将领李靖武艺高强,深谙兵法,所以,打了许多胜仗。
李靖跟随唐高祖李渊南征北战,为大唐的建立立下卓越功勋,多次得到奖赏。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后,封李靖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调任兵部尚书。有一年,突厥军犯境,李靖仅率领骑兵3000人,就一举将敌军击退。后来,李靖又立下不少战功,官职升至尚书右仆射。
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应该早点解甲归田,免生后患。一次,趁唐太宗派他访察民俗之机,呈上一份奏书,禀报说自己的脚生了毛病,请求退休归家。唐太宗见李靖的奏书写得十分恳切,便答应了他的要求,派中书侍郎去传他的旨意。
唐太宗认为,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者甚少,像李靖这样的有功之臣,能够识大体而隐退,实在是可嘉之士呀!唐太宗对李靖说:“我同意你的请求,并不是单单成全你的志向,而是想把你树立为一代人的典范呀!”(朕令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李靖如愿以偿。
一去不返
【释义】人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秦王赢政一心想统一中原,平定天下,就派兵四处征伐,灭掉越国后又派大军直逼燕国,攻占了燕国好多城池,并打算一举灭掉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知道燕国无力抵抗强大的秦国,为了挽救燕国,他就想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止秦国的进攻。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当过人质,饱受秦王的欺辱,他从心里恨透了秦王,回国后就开始留心寻找刺客,替他刺杀秦王报仇。后来,他物色到了一个勇土,名叫荆轲,荆轲表示愿意为他效命。从此,燕太子丹就一直把荆轲待如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衣食也和荆轲一起分享,荆轲从心底感激燕太子丹。
现在,燕太子丹觉得是该用荆轲的时候了,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荆轲,要他想办法刺杀秦王。
荆轲爽快地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同时提出,扮成使者去见秦王。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他要带上燕国的督亢(今河北涿县一带)地图和逃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的人头。
燕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於期,荆轲就私下找到了樊於期,把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樊於期听后,马上就拔剑自杀了。
太子丹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匕首上还染有毒药,只要它刺到人,人就会立即死去,他让荆轲把匕首藏在图中,在秦王观看地图时,突然发难,然后又给荆轲配备了一名助手,选定日期出发。
到了出发的那一天,燕太子丹和荆轲都知道,荆轲这次到秦国去行刺,肯定是必死无疑,不可能活着回来。燕太子丹特意和其他送行的人都穿上了白衣,戴着白帽,在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为荆轲设宴饯行。到临行的时候,高渐离击筑,荆轲唱了一首歌,歌中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表达了荆轲誓死的决心,大家听了都伤心得流下了眼泪。荆轲头也不回就走了。
荆轲到了秦国以后,刺杀秦王没有成功,最后被秦王的卫士杀死了。
一误再误
【释义】犯了第一个错误,不吸取教训,就会犯第二个乃至更多的错误。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魏王廷美传》。
赵匡胤陈桥兵变做了皇帝,史称宋太祖,有一天昭宪太后杜氏问他:“儿啊,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吗?”
赵匡胤说:“祖上有德。”
杜太后摇摇头,说:“祖上积德,就能当皇帝,那是骗人的鬼话。祖上有德的人多了,为什么就你当了皇帝,而别人却当不成呢?”
赵匡胤被杜太后问得无话可说,小心地问:“依您的看法呢?”
杜太后说:“后周皇帝年龄太小不能掌政,所以让你钻了空子。你要想保住赵宋江山,你死之后将帝位传给你弟弟,依次传下去,直到最小的弟弟,然后再传给你儿子。这样,继承皇位的年龄都不会太小。”
赵匡胤觉得有道理,在病重的时候,把皇位传给他大弟弟赵光义,就是历史上的宋太宗。二弟弟叫赵廷美,按杜太后的意思和赵匡胤的遗嘱,太宗死后,应由廷美继承皇位。据说廷美的心术不正,当皇帝的心情十分急切。他觉得太宗正年富力强,几年之内不会死,就常耍一些阴谋,暴露出篡权的野心。这种行为,引起了开国宰相赵普的注意。
宋朝时,宰相权力很大。赵普看透了廷美的心思,就利用宰相的职权对廷美进行种种限制,经常调动廷美的职务,以防酿成大祸。廷美为此对赵普怀恨在心。太宗看到了这些情况,他打算提前让廷美即位。一天,他把这种想法对赵普说了,并征求赵普的意见。
赵普说:“当年,太祖已经错了,您怎么能继续错下去呢?(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以廷美的心性,他不会让太祖的儿子德昭即位,而一定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样一来,必然引起朝廷纷争,赵宋的江山就危险了。历史上,内讧而导致亡国的先例还少吗?”
太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并根据赵普提供的材料,把廷美撤职问罪。
一诺千金
【释义】诺:承诺,应允。一句答允的话,价值千金。形容说话极有信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是秦末汉初楚地著名的侠客,他性格耿直,乐于助人,最可贵的是他特别讲信用,只要是许诺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也要替人办到,从不食言。在楚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得到一百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许诺。”(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后来从了军,在项羽的手下当了大将。他作战非常勇敢,很有军事才能。曾经有好几次,他领兵追杀刘邦,刘邦差点死在他的手里。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获胜,建立汉朝,当上了皇帝,便下令捉拿季布,恨不得把他剁成肉酱才解恨。季布见刘邦在全国捉拿自己,只好东躲西藏,四处逃命。因为他的声誉很好,所以人们也都愿意收留他。后来,有位叫朱家的义士说服汝阴侯滕公夏侯婴到刘邦面前为他说情,刘邦就原谅了季布,还拜他为郎中。
季布有个同乡,名叫曹丘,听说季布在汉朝当了大官,就想投靠他,特地请窦长君写信介绍他去见季布。季布不怎么高兴,就打算拒绝他的要求,所以,曹丘来见季布时,季布脸上流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曹丘见了,就向季布行了一个礼,说:“在楚地人人都说您很重信义,说是得到千斤黄金也不如得到您的一句许诺,您是怎样得到这种美誉的呢?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也算是同乡吧?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美名,您怎么这样无情地拒绝我呢?”
季布听了,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赶紧向曹丘道歉,把他留下来当做上宾对待。后来曹丘离开时,季布还送了许多礼物给他。
一寒如此
【释义】形容贫困至极。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春秋时秦昭王的丞相张禄,原名范雎,是魏国人,他跟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时,由于齐襄王很赏识范雎之才,而且厚礼相赠,因此须贾就诬告范雎泄露了机密给齐国才获得厚赐。魏王听信谗言对范雎施以重刑,范雎假死而逃到秦国。
一次,魏国听说秦国将要攻打自己,派须贾去秦国打探消息。范雎得悉须贾来到秦国,便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见须贾。
须贾见了大吃一惊,问:“范叔是否到秦国来做说客的?”
“没有,我是逃到这里来避祸的,怎么还敢到处游说呢?”
须贾听说他靠做小生意为生,很同情他的遭遇,便留下范雎喝酒。几杯酒下肚,须贾长叹一声:“想不到范叔竟然一寒如此!”就取一件绸袍送给范雎。须贾向范雎打听秦国丞相张禄的情况,并表示要见张禄。范雎答应了,当后来须贾认出张丞相就是范雎时,吓得急忙磕头谢罪。
范雎因须贾有赠袍之谊,遂放须贾返回魏国。
一抷黄土
【释义】:抷手捧。一捧黄土,意为不值钱的东西。古意中专指坟墓。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张释之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法官。他执法很严明,不受权力的干扰,甚至不惜违抗皇帝的圣旨,坚决维持法律的尊严。这种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可贵精神足以垂范后世,令人景仰不已,但他并非法律专家而是军官出身。
张释之最初时任骑郎,平时守卫皇宫,皇帝出巡时担任警卫。在骑郎任上整整干了10年,没有得到升迁,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事情。
丞相袁盎知道张释之是可用之才,于是向皇帝推荐,不久张释之升任仆射谒者,后又升为公车令。
有一次,太子与梁王共乘一辆车入朝,行至司马门时,没有按规定下车步行。宫门卫士见是太子,都视而不见。张释之立即上前制止,并立即向皇帝说:
“太子在公门不下车是对皇帝的不尊重,应追究法律责任。”
这件事使汉武帝看到了张释之的不凡之处,立即升他做中大夫,当年又任九卿之一的廷尉,主管全国的司法事务。
有一次,汉文帝出巡,车驾行至渭桥时,突然有个人从桥下走出来,将皇帝的车马惊吓了一跳,险些翻车。皇帝很生气,命人将这件事移交廷尉定罪。
后来,皇帝问起处理结果。张释之报告说,那是个乡下人,见了皇帝的车驾赶忙躲到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已经过去了才出来,谁知不巧正撞上皇帝的车队,对他已经作了罚金处理。
皇帝大为恼怒,认为处罚太轻,说:
“这人惊了我的马,幸亏这匹马性情温和,不然,岂不将我摔伤了,你这个当廷尉的仅仅作了罚金处理也太不重视皇威了。”
张释之解释说:
“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我不能不尊重法律而加重处罚。既然是法律,就必须共同遵守。如当时你将他处死谁也没办法。既交付廷尉,廷尉只能依法办案。况且廷尉是天下最公平的执法机关,如廷尉都视法律为儿戏,老百姓就会吓得连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才合适,这样岂不天下大乱。请陛下明察。”
文帝沉思好一会儿才说:
“你做得对。”
不久,又有人偷窃高帝庙中的一只玉环,事发被捕。
张释之将小偷判处死刑。
文帝又生气了,认为应将小偷家灭九族。
张释之将帽子摘下来谢罪,然后说:
“破坏皇帝陵墓才犯灭门之罪,如有人偷挖皇陵一抷土(取长陵一杯土),您将用什么法律加以惩处呢?”
皇帝请求太后同意,才批准了张释之的处理结果。
一鸣惊人
【释义】比喻平时不动声色,却突然做出了惊人之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