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老中医运动养生经
8068100000009

第9章 养生养心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皆宜,并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治病防病,不仅深受我国人们的喜爱,也已经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和好评。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的运动养生项目之一,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很广。的确,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运动项目,其特点是动静交融、刚柔相济、上下相随、内外协调、连绵不断、连贯性强;呼吸自然平稳,精神高度集中,形神一致,锻炼全面。既然太极拳运动在世界各地受到如此青睐,那么你知道“太极”一词的来源和历史吗?什么是“太极”呢?我想好多朋友有兴趣知道这个这些问题吧。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据考证,太极拳为明末清初时期的河南温县陈王廷所创,他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名将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结合《黄庭经》中道家的“嘘吸庐外,出入丹田”的导引、吐纳方法,推陈出新,创造了新的拳术,这就是陈式太极拳。后人在此基础上多有发展和创新。从目前流行较广的太极拳种来看,主要可分为三系五类。三系是按其架式的大小来区分的,即大架式、中架式和小架式。大架式的特点是拳式舒展大方,而兼轻灵汉稳;中架式的特点是拳式大小适中,长于柔小架式的特点则是拳式小巧紧凑,步活身五类是按拳苏风格特点来区分,有杨氏、陈式、吴氏、武氏、孙氏太极拳。陈式、杨氏太极拳属大架式,吴氏太极拳属中架氏而武氏、孙氏太极拳则属于小架氏。

“太极”其名取之于《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最早出自于我国古代哲学论著《易经》的阴阳八卦学说,见于陈搏、周敦颐的“太极图”,该图表示宇宙及万物都是由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方面的物质所组成。“太极”一词内涵丰富,具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意义,“太极”是指万物最原始的浑圆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两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变化万千,无休无止。

据有关调查资料证实,练拳老人在30秒内蹲起20次运动实践之后,血压和脉搏的改变在3分钟里有87.5%~90%的恢复正常,而不练拳的人爹22.2%人恢复正常。国内另有报告,长期坚持练拳者动脉硬化率是35%,练拳者为46.4%,经常练拳,还能保持“腹实胸宽”状态,有利于维持肺是-织的弹性,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还能让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纤维都得以活动,有利于增强自身的体力,改善自身的血液供给,对保持脊柱关节的正常形态和关节的灵运性,延迟骨骼和肌肉的衰老具有显著的作用。

“太极”具有圆(浑然一体)和远(辽阔无边)的特点,太极图呈浑圆一体,阴阳合抱之象,可见所谓“太极拳”,就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以太极图形组编动作的一种拳法。太极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构成太极图形,拳形为太极,拳意也为太极,以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使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其形在“太极”,意在“太极”,故而得名。

太极拳正是以此为基础,形体动作以园为本,一招一式均以各种园弧动作组成,观其行,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穷。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以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意领气,气动形,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这就是太极拳的内在精妙之处,同时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灵丹妙药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有人称赞太极拳“是老年人的健身宝,是慢性病的万灵丹”。邓小平同志曾在1978年11月16日亲笔题词道:“太极拳好”。这是因为太极拳是一种全身性运动,打太极拳时全身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可以加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的供血供氧。而且,由于肌肉运动,使皮肤、肌肉、内脏中储备的毛细血管网扩张,导致血压下降,为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使腹腔压力发生规律性的增减,不仅加速了血液的回流,也促进了消化吸收功能。

此外,太极拳如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具有左右衔接、上下相通、手足互应、流畅连贯等特点,这对大脑皮层是一种良好的刺激,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所以,打太极拳是对健身防病益处颇多的体育运动。近年来有人对太极拳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经常练太极拳的人脑子好、平衡功能好,极少脊椎增生,走路不摔跤;心脏功能强,血管硬化、高血压的发生率很低。

总之,练太极拳是一项极好的运动。洪昭光教授说:“经过科研证明,太极拳非常好,要么走路,要么练太极拳。”可见他非常提倡太极拳运动。既然太极拳运动有如此好处,那么我们在练习时要注意什么呢?通常,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打拳时衣服要穿得宽松,裤带要扣得宽紧适度。鞋子要穿得舒适,不宜穿太紧的鞋子。

2.早晨空气新鲜,最好到户外打太极拳,这对一天的生活十分有利。晚间打太极拳,就寝时则易入睡。

3.打太极拳最好得场所要选择到庭院、走廊、公园、树林、河边、空场、广场等空气清新和安静的场所。在户外打太极拳时要避免在大风、过堂风和雾雨中进行。打完拳后出汗,应立即擦干、穿衣,以防风寒侵袭,着凉、感冒。在室内打拳则要开窗户,使空气流通。

4.饥饿或饱食后不宜立即打太极拳,饭后待1小时后再练较为合适。饭后半小时作些轻微的太极拳,虽有助于消化,但必须控制运动量。

5.太极拳虽然能够治疗多种慢性病,但当病情不稳定时则不宜操练。

6.过度疲劳时应该休息或睡眠,疲劳消除后可再打太极拳。如果过度疲劳还继续打太极拳,则有伤于身体。

7.要掌握好运动量。初学太极拳的老人,常会感到两腿酸痛。所以,每次锻炼的时间、次数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身体健康的可以打1~2遍太极拳,体弱有病的可做一组或几组动作,也可以打几个动作,主要视自己的情况而定。

8.打拳后如果感觉口干,只宜喝温开水润喉,不宜立刻多喝水。

9.运动锻炼要持之以恒。打太极拳运动也是如此。打太极拳治病、健身,不是几次或几十次就能显示疗效,因此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需要坚持数年,才有效果。

太极拳的锻炼要领

根据拳式特点和风格,太极拳分为陈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简化太极拳六种。由于流派不同,其架式、动作、风格各有不同,但锻炼要点基本一。关于太极拳的动作要领,最主要的有: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即“顶头悬”。这就是说,太极拳练习时讲究头部的头正、顶平、项直、领收,要求头顶的百会穴处要向上轻轻顶起,好像有根绳索将头顶向上提悬似的,同时又需要保持头顶的平正,在运动时即使头顶上放一碗水也不使水洒出来。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使颈项竖直,下颊里收。过分地向上顶劲,紧收下颊,会导致颈项的僵硬,动作便失去灵活。因此,顶劲不必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头颈中正了,身体的重心也就容易保持中正。打太极拳的全过程,一定要注意身体不偏不歪,重心保持中正。

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意沉丹田,用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深送到腹部脐下。太极拳运动时,一般地都采用腹式呼吸,同时需要注意“意沉丹田”,这样能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丹田只是假设的一个部位。练太极拳时的丹田,一般假设在脐下小腹部为好。这种呼吸法是要用鼻吸口呼,鼻吸时要均匀缓慢,口呼时嘴要小,呼得细。吸气好像吸人小腹,随着吸气,腹部慢慢鼓起。

吸气尽时,不要闭气,接着就呼气,随着呼气,腹部慢慢瘪下。呼气尽时,接着又吸气,这样自然地循环交替。这种呼吸法要由意念引导,并与动作密切配合。一般地说,呼吸总是与胸廓的张缩、肩脚的活动自然结合的。比如,胸廓舒张时要吸气,胸廓收缩时就要呼气;身体上起时要吸气,身体下蹲时就要呼气;臂上举时就伴随着吸气,臂下落时就要呼气。在一个动作里面,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者一呼。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呼吸方法,合乎生理的要求,运用得当,可以使动作更加协调、轻灵、沉稳。

含胸拔背

含胸拔背是指胸、背的姿势。我们在打太极拳时,全身各部位都要放松。肌肉要有最大的放松,才能有最大的收缩。事实上,这里面包含着太极拳运动的辩证意义。含胸主要指的是胸廓略向内涵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十分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合、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太极的动作,从而使胸腔上下起伏加大,横隔有下降舒展的机会,它既能使重心下降,又能使肺脏活动和横隔活动加强。

含胸并不同于缩胸的内收,缩胸容易形成驼背,缩小胸腔,从而使横隔肌不能舒展下降,妨碍呼吸和血液回流心脏。凡是要运用化劲的手法,都离不开含胸的辅助。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至第三胸椎鼓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不能单纯地往后拉。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力和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因背脊同肩臂相连,有些发力的动作技术往往是肩和背的肌键一起协同工作。含胸拔背,胸背肌肉需放松,不能故意做作。

松腰敛臀

太极拳要求含胸,又要求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腰部松沉,整个背部略呈浅弧形,这样会使坐身或蹲身的姿势更加稳健。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稳固,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太极拳理论中指出的“主宰于腰”、“腰为车轴”、“刻刻留心在腰问”,这郡是指松腰的重要。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敛臀的主要作用是在“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能使腹部充实团聚。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像用臀部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圆裆松垮

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体端正,气贯上下的锻炼方法。档要圆,又要实。两胯撑开,两膝微向里扣,档自然能圆。即使两膝微向外开,而两股向里合,胯部撑开,也能够起到圆档的作用。会阴处虚虚上提,档自然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有一股档劲产生出来。有了档劲,下肢更加有力,从而桩步更加稳固。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健,两腿弯曲轮换支持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骸关节必须放松,膝关节必须灵活,才能保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步灵便。

沉肩坠肘

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使肩肘向下沉坠,这时两臂由于肩、肘的沉坠会有一种沉重内劲的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的谨劲,外似软绵,内实刚健,犹如“绵里裹针”。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一些微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样能够使胸部完全涵虚,使脊背团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才能使劲力贯穿到上肢和臂。

舒指坐腕

舒指是将掌指自然伸展,坐腕就是将腕关节向手背、虎口的一侧自然屈起。比如向前推掌伸出,在没有屈伸时,掌心微呈窝形,蓄而不张,这是虚掌,在前伸过程中,逐渐舒展,是由虚而实,到达推掌的终点时,掌指自然伸展开来,掌腕自然屈起向下坐,掌根微微含劲向外凸出,使由腰脊而发的劲力通过扰肩、坠肘、舒指、坐腕、凸掌而贯穿到掌指,这时是实掌,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许多掌法都是同整个的动作连成一气的,因之舒指坐腕,实际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完整一气。

尾闾中正

尾闾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准则。尾闾不正,身躯必斜,动作姿势必然歪扭,失去重心。因此太极拳运动时极重视尾闾中正,不论是直的动作姿势,或是斜的动作姿势,都必须保持尾闾与脊柱成直线,处于中正状态。更重要的是,尾闾中正还影响着下盘的稳固。尾闾一歪,下盘重心偏斜,使下盘的劲力与躯干的劲力间断,上下劲力不整,尾闾歪斜失去重心,下盘也就不稳固。所以尾闾中正,是同以上七点连贯统一的。

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你一定很想知道什么叫“鼓荡”吧。事实上,“鼓荡”就是对内在精神所提的要求,也就是说“鼓荡”是精神振奋的意思,但是却不可理解为“在腹内鼓气使之腹鸣”。

“内宜鼓荡”,主要指的是:内在的精神要振奋,然而这种振奋却是沉着的、“神宜内敛”的,并不流露于形色,因此在外形上主要表现为安安逸逸。除了掌握动作要领,练太极拳还有以下一些特殊要求:

1.呼吸自然

打太极拳时,精神要贯注于动作中,呼吸要顺其自然,不要强加任何勉强或是干扰,不要憋气、喘气。呼吸要逐步有意识地与动作相协调,呼吸宜做到长、细、缓、匀。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要求:起立、屈臂、扩胸、提腿用劲时吸气;下蹲、伸臂、含胸、落步放松时呼气。

2.体态舒松

这就是说:打太极拳不要用拙力和僵劲,而是要注意放松,体态要保持舒松自然,尤其是要松腰、松腹、松肩,不要僵硬地挺胸,背肌要舒展,从而做到体态舒松自然,重心稳定。

3.动作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的要求也不僵不拘,同时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打起拳来,动作柔韧、缓和、轻灵,速度要均匀,宜慢不宜快,因此要从慢上下功夫。

4.圆活自然

圆活自然,主要指的是:打太极拳时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曲线,动作切忌直来直往,转死弯,拐直角等动作。通过圆形活动进行锻炼,十分有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从而体现出柔和的特点。

5.形意相合

打太极拳时,要用意识引导动作,自始至终都需要默想动作的形象,从而使想的和做的一致,做到“意动身随”。

6.连贯均匀

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看不出有明显停顿的地方,速度均匀,前后贯穿好像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要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

7.协调完整

这里的协调完整,指的是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都要求上下相随,内外一体,完整一气,因此身体的各部分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动作以腰为轴,手脚动作要由躯干来带动,互相呼应。同时,两眼需要不断地注视交换的手,这样就形成一个处处牵连密切配合的全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