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一生不可不知的中外名著
8071900000098

第98章 人一生不可不知的社会科学名著(7)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为了慎重起见,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予以变更的。过去的一切经验也都说明,任何苦难,只要是尚能忍受,人类都宁愿容忍,而无独立宣言意为了本身的权益便废除他们久已习惯了的政府。但是,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时,那么人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推翻这个政府,并为他们未来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这就是这些殖民地过去逆来顺受的情况,也是它们现在不得不改变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当今大不列颠国王的历史,是接连不断的伤天害理和强取豪夺的历史,这些暴行的唯一目标,就是想在这些州建立专制的暴政。为了证明所言属实,现把下列事实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他拒绝批准对公众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总督们批准迫切而极为必要的法律,要不就把这些法律搁置起来暂不生效,等待他的同意;而一旦这些法律被搁置起来,他对它们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绝批准便利广大地区人民的其他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愿放弃自己在立法机关中的代表权;但这种权利对他们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而且只有暴君才畏惧这种权利。

他把各州立法团体召集到异乎寻常的、极为不便的、远离它们档案库的地方去开会,唯一的目的是使他们疲于奔命,不得不顺从他的意旨。

他一再解散各州的议会,因为它们以无畏的坚毅态度反对他侵犯人民的权利。

他在解散各州议会之后,又长期拒绝另选新议会;但立法权是无法取消的,因此这项权力仍由一般人民来行使。其实各州仍然处于危险的境地,既有外来侵略之患,又有发生内乱之忧。

他竭力抑制我们各州增加人口;为此目的,他阻挠外国人入籍法的通过,拒绝批准其他鼓励外国人移居各州的法律,并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条件。

他拒绝批准建立司法权力的法律,借以阻挠司法工作的推行。

他把法官的任期、薪金数额和支付,完全置于他个人意志的支配之下。

他建立新官署,派遣大批官员,骚扰我们人民,并耗尽人民必要的生活物质。

他在和平时期,未经我们的立法机关同意,就在我们中间维持常备军。

他力图使军队独立于民政之外,并凌驾于民政之上。

他同某些人勾结起来把我们置于一种不适合我们的体制且不为我们的法律所承认的管辖之下;他还批准那些人炮制的各种伪法案来达到以下目的:

在我们中间驻扎大批武装部队;

用假审讯来包庇他们,使他们杀害我们各州居民而仍然逍遥法外;

切断我们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未经我们同意便向我们强行征税;

在许多案件中剥夺我们享有陪审制的权益;

罗织罪名押送我们到海外去受审;

在一个邻省废除英国的自由法制,在那里建立专制政府,并扩大该省的疆界,企图把该省变成既是一个样板又是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以便进而向这里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样的极权统治;

取消我们的宪章,废除我们最宝贵的法律,并且根本上改变我们各州政府的形式;

中止我们自己的立法机关行使权力,宣称他们自己有权就一切事宜为我们制定法律。

他宣布我们已不属他保护之列,并对我们作战,从而放弃了在这里的政务。

他在我们的海域大肆掠夺,蹂躏我们沿海地区,焚烧我们的城镇,残害我们人民的生命。

他此时正在运送大批外国佣兵来完成屠杀、破坏和肆虐的勾当,这种勾当早就开始,其残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蛮的时代都难以找到先例。他完全不配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元首。

他在公海上俘虏我们的同胞,强迫他们拿起武器来反对自己的国家,成为残杀自己亲人和朋友的刽子手,或是死于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的手下。

他在我们中间煽动内乱,并且竭力挑唆那些残酷无情、没有开化的印第安人来杀掠我们边疆的居民;而众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战规律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的。

在这些压迫的每一阶段中,我们都是用最谦卑的言辞请求改善;但屡次请求所得到的答复是屡次遭受损害。一个君主,当他的品格已打上了暴君行为的烙印时,是不配做自由人民的统治者的。

我们不是没有顾念我们英国的弟兄。我们时常提醒他们,他们的立法机关企图把无理的管辖权横加到我们的头上。我们也曾把我们移民来这里和在这里定居的情形告诉他们。我们曾经向他们天生的正义善感和雅量呼吁,我们恳求他们念在同种同宗的份上,弃绝这些掠夺行为,以免影响彼此的关系和往来。但是他们对于这种正义和血缘的呼声,也同样充耳不闻。因此,我们实在不得不宣布和他们脱离,并且以对待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的态度对待他们:和我们作战,就是敌人;和我们和好,就是朋友。

因此,我们,在大陆会议下集会的美利坚联盟代表,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义,并经他们授权,向全世界最崇高的正义呼吁,说明我们的严正意向,同时郑重宣布: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并且按其权利也必须是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们取消一切对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它们和大不列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从此全部断绝,而且必须断绝;作为自由独立的国家,它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合、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

为了支持这篇宣言,我们坚决信赖上帝的庇佑,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名誉,相互保证,共同宣誓。

兵家权谋之始祖

《六韬》

·作者简介·

姜太公(前1128—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谋略家。姜太公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商朝末年河南省卫辉人,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

姜太公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后来,姜太公在垂钓渭水时遇到周文王,文王慧眼识人,他才得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姜太公修德振武,帮助周国兴隆昌盛起来。文王逝后,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兴周,立下了极大的功劳。

姜太公不仅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政治家,更是杰出的韬略家和军事家。他所写的《六韬》被尊为兵家权谋之祖。而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认他为本家人物,姜太公被尊为“百家宗师”。

·作品导读·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一书对后代的军事影响深远,被誉为“兵家权谋的始祖”。

《六韬》一书中包含的军事思想较为复杂,先秦各家的军事思想在书中都有所体现。书中最突出的当属阴谋权术思想,一般兵书大都重视战场上的战略战术,对阴谋手段论述得较少。而《六韬》却一改前人之习惯,将阴谋论述得十分详细、明了。在战略战术上,《六韬》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兵道》说:“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曰:‘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用兵的原则在于“一”。所谓“一”,就是事权要专一,兵力要集中,行动要统一,这样才能机动灵活,不受牵制,才有可能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对于军队的组建,《六韬》认为,首先应注重将领的选拔和培养,因为“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六韬》有着唯物主义思想。它一方面反对迷信活动,把它列为必须禁止的“七害”之一,而另一方面又主张用天命鬼神去迷惑敌人。它也具有辩证法思想,在书中初步体现出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提出了“物反其常”的辩证法思想。

从总体水平来说,《六韬》虽然赶不上《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军事著作,但也有其不可代替的价值。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之人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得以传到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越、英、俄等多种文字,备受世人瞩目。

·作品概要·

《六韬》一书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一卷,全书共61篇,近2万余字。

卷一为《文韬》,是论治国用人的韬略。内分《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兵道》等12篇。主要论述作战前的准备。如:对内先要国富民强,对人民要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人民万众一心,把力量集中起来对付敌人;对外要时时了解和掌握敌人的情况,同时要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卷二为《武韬》,主要论述用兵的韬略。内分《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5篇。本部分主要讲述如何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着重讲了在作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然后进行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只有这样才能取胜。

卷三为《龙韬》,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内分《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兵征》、《农器》等13篇。主要讲述在战争中如何布兵设防,以及选择将帅等。

卷四为《虎韬》,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内分《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12篇。

卷五为《豹略》,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内分《林战》、《突战》、《敌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等8篇。

卷六为《犬韬》,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内分《分兵》、《武锋》、《练士》、《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10篇。

·经典章节·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也,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

·作者简介·

孙子即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著有《孙子兵法》。

孙子出生于齐国乐安的一个将门家庭。孙武的祖父孙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他孙氏,并封其为齐国大夫。后因孙武家族中有人谋反作乱,举家不得不逃往吴国。公元前512年,孙武因文武兼备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并以自著兵法十三篇献于吴王,被封为大将。

·作品导读·

《孙子兵法》共13篇,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长期战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深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是中外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其理论体系完备,历史影响深远。它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军事思想、军事体系、文学语言,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无不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养料。秦末的项羽,汉代的韩信、霍去病、曹操,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宋代的岳飞,明朝的戚继光,都曾从《孙子兵法》中受益匪浅。他们运用其理论指导战争、治理国家。到近代,它更是声誉日隆,影响甚大。如毛泽东历来重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他称孙武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家”,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孙子兵法》就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一、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论是孙子军事学说的主体部分。孙武在此中首次提出了战略概念——“庙算”,具体论述了“安国保民”的最高目标、“五事七计”的全局运筹、“不战屈敌”的止战谋划和“知彼知己”的作战指挥等战略思想。“保国安民”中把“重战”和“慎战”作为根本用战原则。“重战”,即重视战争,提高警惕,加强戒备,其应取的态度是:“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慎战”即开战须慎重,其原则是“非利不动,非地不用,非危不战”。“五事七计”书中详述了“道”、“天”、“地”、“将”、“法”五大要素,以及“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个战备条件。并反复强调要以“伐谋”、“伐交”作为优先的决策,总结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将“谋”“攻”思想贯彻到底。“知彼知己”和“致人而不致于人”则为作战指挥的战略原则。争取“先机之利”,“致人”、“不致于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二、战术指导思想

以战略为基础,孙子提出相应的战术策略。其原则包括六项内容:其一,因利制权,因敌制胜。其二,奇正相生,出奇制胜。其三,避实击虚,击其惰归。其四,我专敌分,以众击寡。其五,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其六,示形用诈,诡道制胜。

三、军事哲学思想

孙子的论著中具有民本主义因素,把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放在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主体地位上,并详细分析了战争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关系。孙子重视矛盾的相互依存,尤其重视矛盾的相互转化,他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无恒形”,其关键是要创造出“胜兵先胜”的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的方面发展。

《孙子兵法》除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时至今日,它已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扩展到管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文学、语言学、音韵学、地理学、情报学、预测学、医学等许多科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作品概要·

《孙子兵法》全书分为13篇:《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开宗明义指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因而首要的是明了战争的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条件。该篇主要提出了“道”、“天”、“地”、“将”、“法”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