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篇主要阐述的是如何战争。孙子认为,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庞大的,战争旷日持久势必危及国家的存亡,所以主张速胜。
《谋攻》篇主要论述如何进行攻敌。孙子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毁灭敌国。
《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自己,取得完全的胜利。孙子认为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进而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得战争的最终胜利。当取胜条件不足时,应采取守势;当取胜条件具备时,则应采取攻势。
《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来压倒对方。孙子强调“势”与“造势”。想要出奇制胜,就应该善于因时、因地、因事制宜,根据情况的变化,改变奇正的战法。此外,要造成有利的态势,还必须善于故意向敌示弱,诱敌以利,以达到欺骗和调动敌军的目的,造成战胜敌军的有利时机。
《虚实》篇主要论述指挥作战如何争取主动权,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孙子指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军争》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制胜的条件。
《九变》篇主要讲述了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子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
《行军》篇主要讲述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子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
《地形》篇主要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子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
《九地》篇论述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子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该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行动。
《火攻》篇主要指出火攻的目标、种类、发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同时孙子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
《用间》篇主要论述使用民间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子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
·经典章节·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愤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
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时,将帅们已焦躁愤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的灾害啊!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
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
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
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
《战争论》
·作者简介·
克劳塞维茨(1780—1831),普鲁士军队少将、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出生于普鲁士王国马格德堡附近的一个小税务官家庭。在他12岁时,被父亲送进波茨坦步兵团,1792年参加了普鲁士军队,1795年升为军官,并自学了战术学、战略学和军事历史学。1808年起克劳塞维茨在普军总参谋部任职,1808—1809年担任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办公室主任。1810年10月起克劳塞维茨担任军官学校战略学和战术学教官。此后,克劳塞维茨研究了从1566—1815年期间所发生过的130多次战争,撰写了论述荷兰独立战争、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战争、路易十四战争、拿破仑战争、1813年德意志解放战争等许多军事历史著作,《战争论》为其主要著作。
·作品导读·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称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始祖。在书中,作者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并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作品概要·
《战争论》分为3卷、8篇、124章,共约70万字。作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奠基之作,《战争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对战争性质、进攻、战略、军队、战争理论、战斗、防御、战争计划等诸多方面阐发了一些“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四篇“战斗”,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第八篇“战争计划”。其基本的思想观点是:
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克劳塞维茨觉得,战争就如同一只变色龙,它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来看,战争的母体是政治,因而不应把战争看作一个完全独立的东西,而应该把战争看做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觉得,战争的政治目的就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动用武力才能达到目的。它是一种比任何手段都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消灭敌人又包括消灭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三、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精神要素: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物质要素:军队的数量、各兵种的比例等。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等。地理要素:制高点、山脉、河流、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统计要素:一切补给手段等。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数是错综复杂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五个要素中,精神要素占主要地位,它影响到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了战争始终。“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克劳塞维茨觉得,数量上的优势是胜战中的主要因素。虽然在实际作战时,通常不可能都处于优势,但必须在决定点上通过巧妙调遣部队来造成相对优势。一切军事行动或多或少是以出其不意为基础取得了优势地位,这样才能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的影响。
五、战争中的攻防。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最基本的作战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防御为整体,局部可能为进攻。进攻中含有防御,而防御中也含有进攻。进攻可转变为防御,防御也可转变为进攻。
六、要积极向战争史学习。克劳塞维茨觉得,战争史是最好的、最有权威、也是最能说服人的老师。
·经典章节·
九、战争的结局绝不是绝对的
最后,甚至整个战争的总的结局,也并不永远是绝对的,战败国往往把失败只看成是在将来的政治关系中还可以得到补救的暂时的不幸。很明显,这种情况必然会大大缓和紧张程度和力量使用的激烈程度。
十、现实中的概然性代替了概念中的极端和绝对
这样一来,整个战争行为就摆脱了力量的使用总是向极端发展的严格法则。既然不再担心对方追求极端,自己也不再追求极端,那么自然就不必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而可以通过判断来确定使用力量的限度,当然只能根据现实世界的现象所提供的材料和概然性的规律来确定。既然敌对双方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国家和政府,既然战争不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特殊的行动过程,人们就自然可以根据实际现象所提供的材料,来推断那些应该知道而尚未知道的将要发生的事情了。
敌对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可以根据对方的特点、组织和设施、状况以及各种关系,按概然性的规律推断出对方的行动,从而确定自己的行动。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作者简介·
《汉谟拉比法典》是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制订的。汉谟拉比(前1792—前1750在位),自称“月神的后裔”,是古巴比伦最伟大的国王。在一连串战争中,他击败邻国,将巴比伦的统治区域扩展至整个两河流域。他纵览了以往法典编纂的可取之处,集历代法典之大成,制定了一部反映奴隶主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汉谟拉比被后世誉为古代立法者。
·作品导读·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的法制史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位。此外,它还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首要文献。这部法典较为完整地继承了当时两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华,使其达到了那一时期的完美程度。法典中的很多规定对后世立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在有关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所确立的一些原则:偷窃他们财产的人必须受到惩罚,毁坏他人财产的要进行赔偿以及诬告和伪证反坐的刑罚原则等。《汉谟拉比法典》不仅在后起的古代西亚国家中适用,而且还通过希伯来法对西方法律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汉谟拉比法典》还是中世纪天主教教会法中的某些立法思想和原则的重要来源。
·作品概要·
《汉谟拉比法典》将人分为三种等级: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包括:王室奴隶、自由民所属奴隶、公民私人奴隶)。
这部法典由序言、条文(282条)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包括了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等。其基本特点是:第一,它主要还是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明确地保护奴隶制的私有制;第二,它还保存了一些习惯法的残余,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复仇原则(第196、200条)和神判习惯(第2、132条)等;最后,它乃是诸法合一,并未区分公法、私法(民法)和刑法,法律条例从民法和刑法双重角度确定。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奴隶没有丝毫的权利可言,只要稍有过错便会受到极为残酷的惩罚。另外,法典中还提到了两个法律阶层:一是代表贵族的“人”,一是既非贵族亦非奴隶的“人”。后者的这类“人”法律待遇很差,但也相对地拥有某些法律权利。
·经典章节·
部分法律摘要:
6.任何一个人窃取寺庙或者皇宫的财产,他将被处以死刑,而从他那里获得到赃物的人也一并处以死刑。
7.任何一个人购买别人的儿子或者是奴隶,却没有见证人或者合约,白银或者黄金,男性或者女性的奴隶,公牛或者羊,如果他做出了这些举动,他将被当作扒手看待并处以死刑。
8.任何一个去偷牛、绵羊、猪、山羊的人,如果它属于神或者属于皇宫,这个扒手将为此付赔上三十倍的代价;如果他们属于国王的自由民,他只需付十倍的代价;如果这个扒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付款,他将被处以死刑。
14.任何一个人偷走另一人的儿子,他将被处以死刑。
15.如果任何一个人将皇宫男性或女性的奴隶,或者自由民男性或者女性的奴隶带到城市大门外面,他将被处以死刑。
18.如果这个奴隶说不出主人的名字,发现者必须把他带到宫殿,并做进一步的调查,并且这个奴隶将被遣返给他的主人。
19.如果他把这些奴隶留在他的房子里,并且囚禁他们,他将被处以死刑。
20.如果那些被他囚禁的奴隶从他那里逃跑了,而他坚持说他是奴隶的所有者,他就能够摆脱所有责备。
21.如果打破房子利用裂缝强行进入住宅偷窃,他必须在那个洞前处以死刑和埋葬。
22.如果任何人成了抢劫者并且被人抓住,则他将被处以死刑。
55.如果任何一个人利用开挖沟渠以浇灌他的收成,但是不小心淹没了他邻居的田地,则他将赔偿邻居玉米作为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