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学前儿童游戏
8074300000014

第14章 角色游戏概述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许多研究表明,即使没有成人的引导,学前儿童也会产生角色游戏,这是他们发展的需要,是发展中必须经历的过程。然而,角色游戏教育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游戏的正确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学术界所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角色游戏的概念作了不同的解释。

原苏联学者艾里康宁从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实质出发认为: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一种发展了的活动形式,儿童在这种形式中充当成年人的角色(职能),并在专门设置的游戏条件下概括地再现成人的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些条件的特点是用各种游戏用品来代替成年人活动的真实物品。

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从角色游戏的表现特征入手,认为角色游戏就是模仿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社会性表演游戏。

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把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角色游戏。由于角色游戏往往围绕不同主题进行,所以又称主题角色游戏。同时,它又是一种儿童按自己的意愿和想象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因此,角色游戏也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创造性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一)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是角色游戏的重要特征,正如艾里康宁指出的:儿童的创造性角色游戏首先是他的一种独立活动。

角色游戏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形式。在角色游戏中,游戏主题、角色扮演、玩具使用以及情节进行等均由儿童自行决定并实施,在游戏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因此,儿童是角色游戏的创造者和支配者,对游戏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时,只能充分诱导和发挥儿童的自主权,而不能包办代替,或对角色游戏的玩法实施训练。

(二)社会性

角色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反映儿童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是角色游戏的本质特征。

角色游戏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角色游戏的动机是由儿童想当大人,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社会需要产生的。

第二,角色游戏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

第三,角色游戏是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其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

第四,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社会化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学前儿童社会化水平越高,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就越高;另一方面,角色游戏也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角色游戏的社会性特征决定了角色游戏的发展必然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表现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以及不同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因此,角色游戏的内容是不同社会生活的反映。

(三)象征性

象征是指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征性手段的利用是人们联想和想象的结果,它可以让人摆脱具体事物的限制。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不断运用象征性手段来完成游戏过程,因此,角色游戏也是一种象征性游戏。其象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景转换。即以虚假环境象征真实环境,如把活动室当游戏中的医院等。

(2)以人代人。即以扮演的角色替代真实角色,如在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老师、医生等。

(3)以物代物。即以玩具、游戏材料等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物品,如用小椅子当娃娃床、用棍子当马等。

正是这种象征性功能,使儿童能够在角色游戏中,将想象活动与现实活动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将假想性和真实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角色游戏特有的魅力。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一)角色游戏的产生

1.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根据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工具极其简单,人们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即使三四岁儿童也要参与成人的生活与劳动,儿童很少有时间进行游戏,没有出现角色游戏,而只是体育游戏和竞赛游戏。在出现简单的工具后,儿童可以在成人的指导下,使用小型工具,如刀、斧、弓箭等,参与和成人相似的劳动。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劳动工具复杂化之后,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小型工具逐渐淘汰,儿童就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游戏。但是,儿童仍然希望像成人一样的劳动,这样就通过在游戏中“假装”再现成人的活动,开展游戏。

2.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为角色游戏提供了基础

角色游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儿童发展到二三岁时才逐渐出现的,到5岁左右达到高潮,7岁左右又渐趋低落。

角色游戏这一发展规律正是以幼儿想象能力、表象能力及独立性等心理因素的发展为依据的。二三岁的儿童,基本动作和言语能力有了一定发展,他们能独立行走,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积累了对周围现实的一些印象和体验,这就产生了参加和体验成人生活、练习和发展各种能力的需要,于是,角色游戏就应运而生了。角色游戏符合儿童的需要,可以使儿童快乐和满足。角色游戏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

(二)角色游戏的发展

角色游戏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并作为评价游戏水平的参考。

1.角色扮演的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趋势是从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发展到能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遵守较复杂的游戏规则、逼真而概括地反映主要社会角色的典型行为等。角色扮演的水平分为六个层次:①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②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③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④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⑤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⑥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2.游戏内容的发展

游戏内容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主题指游戏的题目,情节指具体的游戏过程。同一主题的游戏可以有不同的情节。

角色游戏的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娃娃家、医院、幼儿园、理发店、饭店、书店游戏等。

儿童游戏主题的范围由所熟悉的家庭或幼儿园的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主题的性质由简单的、自由的到比较复杂的、有规定的内容。

儿童选择何种游戏主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决定:①喜欢选择熟悉的、亲身经历过的社会生活作为游戏主题;②在某个主题游戏中,有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③具有吸引儿童的游戏材料或游戏情景的主题游戏也会得到儿童的青睐。

角色游戏的情节由零星、片段的情节到有一系列的情节,并逐渐发展为丰富而有创造性的情节。

3.游戏中儿童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能够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参加游戏,发展为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游戏角色,发展为能够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够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角色游戏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的要素组成:

(一)以人代人——角色扮演

角色是角色游戏的中心,儿童通过扮演角色来实现游戏过程。因此,角色的扮演是角色游戏的重要构成因素,是角色游戏的实质。如果没有角色扮演,就不是角色游戏。

儿童抛开自己,扮演一假装的角色,要求达到一定的心理水平。首先,儿童必须了解和认识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其次,儿童可以将头脑中已有的人物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第三,儿童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同时,角色扮演可以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尤其可以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

对物品的假想,要求想象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能从过去所感知的东西中,分析出个别特性,并结合成整体,形成表象。在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如,将椅子想象成汽车,以汽车的表象代替椅子这个实物。对物品的假想有一个发展过程:首先,依赖于实物的提示对物品进行假想,这要求实物与假想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后,脱离实物对物品进行假想,这对实物的要求大大降低,儿童可以把许多实物想象为假想物。

(三)情景转换——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儿童不是单纯玩玩具,而是通过使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并且假想各种游戏情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例如,假想教室是马路,“司机”坐在“汽车”上行驶。儿童在游戏中的动作具有概括性,它不是具体生活中某人的某一动作的翻版,而是一类社会角色的概括性行为,如开汽车是司机的行为概括。正是这种概括性动作,可以使儿童充分想象,不断变化,并可以适应不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使角色游戏得以发展,并发挥教育作用。

五、角色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意义

角色游戏的特点和结构决定了它对儿童发展的特殊意义。

(1)角色游戏是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活动,他为儿童带来极大的快乐,对其积极的情绪、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在角色游戏中,儿童独特的想象活动为儿童创造性发挥和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这种想象活动,是对儿童原有知识、经验的巩固和运用,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3)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反映,有力推动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促进了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