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学前儿童游戏
8074300000015

第15章 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

角色游戏的教育因素蕴含在游戏的角色扮演、玩具使用和情节的发展之中。幼儿参加游戏并不是为了接受教育,而是为了玩耍。吸引他们的只是游戏过程,而不是游戏中的教育因素。因此,角色游戏的教育因素不易被幼儿直接感知,角色游戏也不能自动地发挥教育作用。所以教师正确指导的意义在于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因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另外,角色游戏的自发性特征,使它极易产生游戏的负效应。当幼儿独立自主地反映生活经验,模仿成人的行为及其关系时,常受认识能力的限制而出现好的、坏的事物一起反映的现象。生活中的一些消极、丑恶、腐朽的东西,如偷盗、赌博、打架、迷信等内容,以及残暴、霸道、骄傲等不良个性品质也都会在游戏中出现。所以,教师的正确指导对防止不健康游戏对幼儿身心的伤害,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提高角色游戏水平,促进角色游戏发展

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并不是自发的,它需要成人的正确指导。原苏联教育家斯拉维娜做了这样的实验:开始她给低龄儿童一些玩具,如小积木块、小碟子,幼儿立即按物品特征去摆弄它。主试问:“玩什么?”答:“玩积木,玩这个(指玩具)。”这时没一个幼儿会产生角色行为。后来主试将娃娃玩具加入,娃娃所给予的角色启示立即引起游戏性质的变化。虽然他们仍玩手中积木、碟子玩具,可玩积木的动作不再是对玩具的摆弄,而是给娃娃喂饭,自己则成了“妈妈”。这已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活动,幼儿已产生角色意识,在游戏中再现着角色(娃娃与妈妈)之间的关系和角色与玩具的特殊关系。角色游戏中新的内容是通过成人有目的地引入角色玩具而产生的。成人的指导就促进了角色游戏自身的发展。

总之,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二、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的原则

(一)自主性原则

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应当尊重和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角色游戏是幼儿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包括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受的重要手段。通过角色游戏,幼儿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兴趣、需要、困惑、理解、愿望和期望。因此,教师应当理解幼儿和他(她)的游戏之间的这种关系,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不要把自己的兴趣、计划强加给幼儿。当幼儿要玩的游戏不同于成人的“计划”或想法时,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想法,并积极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和愿望。

教师在游戏中,至多只能充当游戏“脚本”的“改写者”角色,而不是游戏“脚本”的“编写者”。即便是“改写”幼儿游戏的“脚本”,也应当体现对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尊重。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幼儿。

(二)接纳性原则

在角色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在幼儿与同伴、材料的互动中,幼儿会产生新的兴趣与需要,这种新的兴趣与需要未必符合教师预先的设想。教师应当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前提下,积极理解幼儿的想法,敏感地发现其中的“意义”或“价值”,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使幼儿的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老师要他们玩的游戏”。

三、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

角色游戏是对幼儿身心发展十分有益的活动。从游戏条件及环境的准备,到游戏兴趣和愿望的激发,到游戏中各个环节的适度干预,到游戏结束时的总结或评论,都在教师指导的范围之内。

(一)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的准备

为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做充分的准备,就要为幼儿创设和优化适合角色游戏活动的环境与条件,这是指导角色游戏的首要任务。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主题、情节)也就越充实、越新颖。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

幼儿的生活经验大多来自家庭、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教师可在上课、日常生活、劳动、节日娱乐、参观、郊游、看图书、看影视等多种活动中,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生活印象。

在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印象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成人劳动的社会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周围生活的理解。否则,幼儿只是简单地模仿成人社会中的生活活动,而不能反映成人社会生产的意义,结果只能是内容贫乏,趣味索然。原苏联幼儿教育工作者柯罗列娃曾做过研究:第一次带领幼儿参观火车站时,只介绍火车、火车站、售票厅等实物。在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游戏材料,并帮助幼儿分配角色的情况下,幼儿仍不愿意做“火车站”的游戏。第二次参观火车站时,教师重点向幼儿介绍了火车站上人们的活动和活动的社会意义,参观后的幼儿立即进行了火车站的游戏,而且玩了很长时间。幼儿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并较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才能够体验成人劳动的乐趣,并很有兴致地想象和装扮。

2.提供游戏场地、玩具材料,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创设物质条件

游戏场地、玩具材料是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材料对激发幼儿游戏兴趣、愿望,发展幼儿想象力有重要作用。

固定的游戏场地和设备能吸引幼儿进行游戏,也便于幼儿开展游戏。所以,教师应在活动室或户外设置固定的游戏场地,如在室内设“娃娃家”,并布置有娃娃的床、娃娃、厨房用具、生活日用品等。

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具材料,除了提供形象逼真的主题形象玩具如娃娃、炊具之外,还应为幼儿提供一些真实程度较低的半成品材料,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如积木、小木棍、小玻璃瓶、医药盒、易拉罐、纸浆玩具等。另外,利用这些简单的物品,幼儿通过丰富的想象,还可以补充玩具的不足,如半个皮球做锅,一截竹筒做炉子,小竹圈可作为汽车的方向盘等。

角色游戏物质条件的创设,并不只是教师的任务,教师可以发动幼儿参与,来共同布置游戏场地,制作玩具,准备游戏材料等。让幼儿参与创设是教育幼儿,特别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进行创造的重要过程。

3.提供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保证幼儿角色游戏的深入开展

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幼儿深入自主地开展角色游戏的决定条件。教师要保证幼儿每天上下午都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过多的集体活动和指定性活动会直接妨碍角色游戏这种自主游戏的开展。在幼儿园或家庭中,除了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自主自发地开展角色游戏外,还要保证每次自由活动时间不得少于30~50分钟,因为角色游戏的开展所需时间较长,只有在较长的时间里,幼儿才可以发现游戏伙伴、分配角色、准备材料、计划游戏、完成游戏等。如果游戏时间过短,幼儿不能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游戏,这既会影响游戏的效果,也会影响幼儿游戏的兴趣。因为在经历了多次没有完成的游戏活动后,幼儿会放弃进入角色游戏的努力。

(二)对角色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

1.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

角色游戏的主题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由幼儿自己提出,不要由教师硬性规定。

幼儿按意愿提出游戏主题表明了思维活动的发展,不同年龄儿童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3岁多的幼儿有着模仿成人活动的愿望,但还不会明确提出玩什么游戏,只停留在动作的模仿上。因此需要教师更多地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帮助他们确定主题,并去实现它。当幼儿能按主题进行游戏之后,应进一步启发幼儿独立提出游戏主题。幼儿独立提出游戏主题的过程,便是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的过程。幼儿提出的主题,教师要热情支持,对其中不够健康的内容,应采取商量、建议或转移的方法予以改变,切不可简单地否定,挫伤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

2.教会幼儿扮演和分配游戏角色

幼儿做角色游戏最关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以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但在刚开始做角色游戏时,幼儿只是热衷于模仿某一角色的动作或活动,并不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需要教师给予启发,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身份,从而更好地模仿这一角色。如一个3岁多的幼儿在小椅子上开汽车玩,教师走过去问她:“你在玩什么?”“你是汽车司机吧?”“你的车开到哪里去?”“你的车是坐人还是拉货?”这样就可以帮助幼儿把兴趣从模仿动作转向扮演角色上。

中班的幼儿角色意识已较强烈,但往往只考虑个人的愿望而不善于分配角色,因此教师应教给幼儿分配角色的方法,如自己报名、推选、轮换等。经过这一过渡,大班幼儿能与同伴共同商量分配角色,懂得角色要轮流担任,并学会互相谦让。为了培养幼儿的个性,应有意识地让幼儿轮流担任各种角色,尤其是主要角色。每个幼儿在游戏中都应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使幼儿在更多方面获得锻炼与发展。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幼儿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以及行为表现等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根据了解的情况给幼儿以具体的帮助或指导。

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无论在体力、知识、能力、性格、行为表现等方面均有差异。角色游戏是按幼儿的意愿进行活动,他们在其中可以充分地、真实地表现自己,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幼儿的活动,便可以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和表现,通过游戏来教育、训练他们。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不干扰幼儿游戏的进行为原则。要尽量保持幼儿游戏的自然状态,避免因为教师观察而影响幼儿游戏的真实感。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中外部与内心表现,如幼儿的动作、情感、对人的态度等。对幼儿的良好表现,要及时给予支持、赞许与鼓励,对不正确的应加以纠正。

4.教师可扮演角色,参加游戏,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教师扮演角色,参与角色游戏,使教师与幼儿的师幼关系变为游戏中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这时,教师的指导便于幼儿接受,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有助于游戏情节的发展。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各角色的活动单调而不协调,教师便扮演“娃娃家”里的妈妈,叫“爸爸”去“做饭”,“姐姐”去“洗菜”,自己哄“娃娃”睡觉,这样一来,其他角色也都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游戏内容也就丰富起来了。但是,教师的介入一定要谨慎,以免干扰或破坏幼儿的游戏。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有三种形式:第一,平行介入,即教师和幼儿扮演同一类角色,彼此间不进行角色交往,教师通过角色行为给幼儿以示范和影响;第二,合作介入,即教师主动或应邀参加某主题游戏,通过担任某一角色和幼儿进行交往,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游戏;第三,指导性介入,即教师通过扮演某主题游戏中居支配地位的角色对幼儿游戏给予重要的关键的影响。

5.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并保持继续游戏的愿望

一个好的角色游戏,一般有良好的开端,有趣的过程和愉快的结束。游戏应在高潮未尽时结束,这样可使幼儿感到愉快,并有继续做同类游戏的愿望。

结束游戏的方式很多,可视游戏的内容和情节发展而灵活掌握,其目的是使幼儿自然地、从容地、愉快地结束游戏。

游戏结束时主要应做好两件事,一是收拾玩具,清扫场地;二是评议游戏。

收拾玩具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爱护玩具、热爱劳动、与同伴互助友爱以及做事善始善终等好品质。收拾玩具时教育幼儿先收拾好自己玩的玩具,然后帮助其他的小朋友。教师应善于发现好人好事并及时表扬。

根据游戏进行的情况和教育要求,有时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对游戏进行简短的评议。因为对游戏进行评议是幼儿游戏的需要,是提高游戏水平的手段,也是教育幼儿的良好途径。

(三)对角色游戏进行评议

在游戏结束后,幼儿常常自发地、兴致勃勃地谈论他们刚做过的游戏,回忆游戏中的种种愉快体验以及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有时还会对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甚至争论不休,提出一些新颖的见解。这时,教师应对幼儿的自发评议给予帮助,创设自由讨论的气氛,与幼儿一起交流体验,自然地指导和教育幼儿。

以下是常用的评议方式:

1.再现游戏内容与行为的评议

即教师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某些重要的角色语言、角色表情和角色行为加以重复。这种评议可以有意识地对游戏中有教育意义的言行给予强化,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游戏的发展以及培养幼儿对游戏的兴趣都有较大的作用。再现游戏内容的评议方法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要求教师在评议前做到心中有数,有选择地再现那些对幼儿发展有益的游戏内容。

2.讨论式评议

即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讨论、评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换意见取得共同认识。它可以丰富幼儿感性经验,促进游戏发展,提高幼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式评价应注意两个方面:①选择能引起全体幼儿发表自己见解的问题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游戏的发展。②讨论时应鼓励幼儿发表意见,引导幼儿展开争论。教师应巧妙地引导争论,在争论中发展思维能力,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

3.教师讲评式评议

这种评议方法以教师讲解或发表对游戏活动的看法、提出意见、做出评价为主。这种评议适用于向幼儿介绍新游戏、新玩具、讲述新知识,或者解决幼儿间的争执等情况。

另外,所有评议时间不宜过长,以5至10分钟为宜。

四、各年龄班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小班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

第一,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直接依赖主题形象玩具。他们有什么玩具就玩什么游戏,离开玩具,游戏也就停止。

第二,他们的角色游戏以不断摆弄玩具为主,他们喜欢反映熟悉角色中的个别行为,但对角色和规则的理解较差。

第三,小班角色游戏的主题和角色均带有不稳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看到别人玩什么,自己就模仿玩什么。

第四,小班角色游戏以个人独立游戏、并列游戏为主,他们还不会彼此交往,因而常发生冲突,并表现为大喊大叫,不会解决矛盾。

2.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

第一,创设主题游戏环境,提供主题形象玩具,激发幼儿玩角色游戏的兴趣,引起幼儿对玩具操作的积极性。

可建立以日常生活主题为主的角色游戏角,使幼儿能自由地进入游戏角,为他们独立游戏、互相模仿、交往提供较稳定的游戏环境。选择主题形象玩具时应注意它的内容必须是幼儿熟悉的,如娃娃、餐具等。每一主题玩具的品种不宜过多,3至4种即可,每种3到4个,并保证每个幼儿有1至2件玩具可操作。

第二,教师以角色身份,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和游戏的发起者与指导者介入幼儿游戏。

教师可扮演与幼儿平等的游戏角色,以自己的角色语言和游戏动作为幼儿示范,启发引导幼儿的游戏。这种演示应根据幼儿的需求,由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动作到综合动作,逐步深入。教师应以角色身份和幼儿交往,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动作和角色的名称联系起来,逐步产生角色意识,进入角色扮演的水平。教师可有目的地创设使幼儿在游戏中有短时间交往的条件,鼓励他们互相模仿,肯定他们有意义的游戏动作和简单初级的交往行为,强化幼儿集体游戏的愉快情绪体验。

第三,应利用再现式评议和教师讲评式评议。

评议时要重点再现幼儿对玩具的操作和游戏动作与角色名称的关系,这样可引起幼儿对角色的重视,并逐步理解游戏动作的目的。讲评的重点应结合游戏内容讲评幼儿对同伴、玩具、规则的态度。

(二)中班

1.中班角色游戏的特点

第一,游戏主题较小班扩展,仍以日常生活为主,能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内容,但情节仍较简单。

第二,幼儿对角色扮演积极性提高,并能初步按所理解的角色职责行动。

第三,出现游戏前商讨计划、分配角色、商定游戏情节的行为。游戏中幼儿的交往增多,交往能力提高,能克服游戏中的小困难,能和同伴做较稳定的主题游戏。

第四,幼儿喜欢对游戏进行评议,评议中争论较多。

2.中班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

第一,教师应创设局部的主题游戏环境,提供主题形象玩具与游戏材料,增强幼儿独立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忘了什么”、“缺少什么”等问题去帮助幼儿创设局部的游戏环境。如家具中缺少床,餐具中缺少筷子或同类小碗少了许多,以帮助幼儿自己去创建。适当减少主题形象玩具的数量与品种,鼓励幼儿用结构材料去构建玩具或选用替代玩具,逐步使幼儿从玩玩具过渡到扮演角色。

第二,有计划地指导角色游戏的开始部分,使幼儿学习组织游戏的方法,培养他们先构思后行动的能力。

教师指导游戏的开始部分,即指导幼儿如何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协商确定共同主题和实现主题的游戏任务;如何选择自己扮演的角色,并进行角色的分配,解决角色分配中的争端,教师可在全班或小组游戏中进行分配角色的具体指导,教会幼儿用轮流担任、增加角色、谦让、猜拳等方法解决角色争端;如何构思游戏的情节;如何共同布置游戏环境和选取玩具材料等。

第三,教师可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以提高幼儿角色扮演水平和合作交往能力。

(三)大班

1.大班角色游戏的特点

第一,游戏的主题广泛、丰富,能反映幼儿所能理解的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与现象。

第二,游戏中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独立性与集体性。

第三,角色扮演逼真,能反映角色的主要职责及角色之间的关系。

第四,对游戏规则有足够的认识。要求与同伴进行有目的、广泛、友好的交往,能独立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克服游戏中的困难,游戏的主题较稳定。

第五,会自制玩具,充分运用玩具开展游戏。

第六,会评价自己与别人的游戏行为,对评议游戏表现积极。

2.大班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

第一,指导幼儿自己创设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准备玩具和游戏材料。

第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建议、扮演角色等方式介入游戏,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

对幼儿游戏技巧的指导主要是在游戏过程中以个别提示、建议或角色间的交往的方式进行。对游戏情节与内容的参谋,应从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和提供新的玩具材料等入手。教师介入游戏时应立足于促进幼儿游戏集体的形成。

第三,评议游戏占重要地位,它是教师对幼儿言行的评价,也是幼儿对自己、对同伴言行的评价。

评议游戏内容时,不应以游戏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主,而应突出游戏行为的意义,对良好言行给予强化。评议方式以共同讨论为主,它可以是全体的,也可以是小组的。这一时期的幼儿对教师的讲评非常重视。

“思考题”

1.角色游戏有哪些特点?

2.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独特的意义?

3.怎样指导角色游戏?

4.简述小、中、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其指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