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最成功的管理模式
8082100000053

第53章 海尔的发展战略

1.名牌战略

海尔从1984年到1991年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在第一阶段的7年间里,海尔所实施的是“名牌战略”,通过专注于冰箱一种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一系列操作,在不断的尝试与摸索中,积累了企业管理的有用经验,率先在国内创立了海尔的名牌形象,为海尔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总结出了一套动态的管理模式。

这一时期,当中国的许多企业在急功近利地为扩大产品生产努力的时候,海尔却在反复地抓质量。它认定这是未来的市场趋势,只要等到消费者开始挑剔产品质量的时候,海尔的高质量就能凸显出来了。

海尔还提出了“用户永远是对的”、“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无搬动服务”、“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等理念,并在日常管理当中实实在在地予以实行。

2.多元化战略

1992~1998 年,是海尔战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多元化战略”。

1992年,海尔开始从单一产品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其多元化战略。通过一系列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洗衣机、空调等白色家电领域。

1997年,海尔又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

1998年,海尔又开始涉足被国外称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不断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带活有形资产,即通过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带活被兼并企业的职工,进而带活企业的闲置资产。这样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以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海尔的规模扩大,将整个企业做强的目的。

在多元化实践中,海尔提出企业多元化经营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目的要十分明确,这不是为了简单的外延,而是其本身实质的发展,不是为追求其形式上的大,而是为了实质上的强。

(2)主体企业要具备明显的优势,其内部的管理模式是先进一流的,并要与世界接轨,其外部市场上的产品也要在同行业名列前茅。

海尔还提出了有关新行业选择的两个原则:先是将自己熟悉的行业做好、做大、做强,然后再进入与这个行业有关的产品领域,也就是首先发展和相关系数接近的产品,后发展与相关系数较远的产品,再发展与相关系数更为远的产品,乃至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当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就一定要成为这个行业的头三名。

3.国际化战略

1998年至今,海尔已经进入其战略的第三阶段,即“国际化战略”。海尔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也为了振兴民族工业提出了创建国际名牌的战略,并在1998年开始全面实施。

海尔认为企业国际化的标志有三个要点:

(1)产品国际化,即企业拥有一定知名度、美誉度与信誉度品牌的产品。

(2)市场国际化,即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全球主要经济区域批量销售。

(3)营销国际化,即企业拥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及售后服务网络来为企业的名牌产品服务。

海尔在实际运作当中坚持打海尔的品牌,并且还创造性地提出和运用了“先难后易”、“出口创牌而不单是创汇”,“三个三分之一”的国际化战略在国际化经营上取得了巨大进展。其实,海尔早在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国际化的步伐。它先从德国引进技术,后向德国返销产品。其目的不只是为了创汇,同时还为在国际市场上创造著名品牌,抢得一块国际市场份额。

产品出口“先难后易”,是海尔国际化战略的手段之一。海尔在循序渐进地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过程中,先将其海外发展目标定位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因为一旦在这些发达国家站稳扎根,便可以轻松进入发展中国家。除其“先难后易”原则外,还有“高起点”原则、“三个三分之一”原则和“复合型人才”的用人原则,都为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海尔在建设海外子公司的过程中,还实施了“盈亏平衡点”的投资思路,即“先有市场,后建工厂”,产品先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当达到盈亏平衡时,再开始建工厂,将成本和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海尔的“合资与控股结合的”投资方式、“少而精 当地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子公司的当地化政策等等,都取得了成功,产品批量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及地区。实现国际化的海尔是海尔的目标,即让全世界上每一位海尔的用户,都感觉到海尔是“自己”的海尔,而不是“中国青岛”的海尔。